刘永发的斫琴工作室就建在扬州市邗江区杨庙镇,这里距扬州市区只有2公里的路程。刘永发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上已经生活了65年,他的事业之舟从这里起锚。
吃遍百家饭 练就一身功
四十年前,刘永发为了谋生,离开了杨庙镇外出跟一个师傅学了木匠手艺。这门手艺,让刘永发受益终生。他至今不会忘记:学徒前半年没有工钱,半年后一天两毛钱。一年之后,刘永发基本掌握了木工制作技艺。24岁时,刘永发离开师傅开始单干,他带着几个徒弟在安徽蚌埠、合肥一带的铁路家属区为铁路沿线的工人家庭制作家具。刘永发称打零工的岁月,他是“吃百家饭,干百家活”。他忘不了带着几个徒弟披星戴月,一天只睡几个小时的情形。为了生存,刘永发咬紧牙关,顽强地打拼,一直干到28岁。他靠勤奋和智慧,用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在家乡成立了自己的装潢装饰家具公司。虽然刘永发只有中等学历,但他勤奋好学,善动脑筋,在红木家具的制作和设计上有较高的造诣。
放弃家具厂 跨入乐器门
一个制作红木家具的木匠,缘何转型跨入乐器行业的?说起这件事情,刘永发用他扬州口音很浓的普通话娓娓道来:我对音乐有特殊的感情。原来在上初中的时候,刘永发就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主力,他会吹笛子,也喜欢唱歌跳舞。参加演出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样板戏的情形他仍记忆犹新。也许喜欢音乐有家传的基因,刘永发说:我爷爷兄弟七人,个个都会吹拉弹唱。
1988年的一天,刘永发路过东关街少年宫的校办工厂,听见里面发出乐器的声响,他忍不住就走了进去。原来少年宫校办厂在制作古筝和古琴。这是刘永发平生第一次见到古筝和古琴,他感到很是新奇,用手拨弄琴弦,古筝便发出流水般叮咚的声音,非常悦耳。在那里他也看到了古琴。“很小的时候,听到过收音机里放出过古琴的音乐,从来没有见过古琴。”刘永发说,凭着职业的习惯,他上前仔细端详这些乐器是用什么木材制作的。当时发现古筝的框子是用当地一种很普通的青松、油松的材料制成。在刘永发心目中,古筝、古琴是很神圣的乐器,制作它的材料应当很名贵才是。刘永发与校办工厂负责人田步高一番交谈后,提出来自己有辨识木料和制作木工的技艺,愿意关掉自己的装潢装饰家具公司与田步高合作制作乐器。田步高欣然应允。从此他们走上了长达十年的合作旅程。
刘永发由衷地感谢田步高先生:是他领我进入了乐器制作领域的大门……
古琴内涵深 斫制有学问
1995年,刘永发进入了古琴名家梅曰强在扬州办的“古琴进农家”学习班学习古琴,他是梅曰强老师古琴班里的第一批学员。他会弹奏古琴,得益于梅曰强先生悉心传授琴艺。后来,每当龚一、戴晓莲等名家来厂里选琴、弹琴,刘永发都会向这些名家求教学习。他深深知道,会弹奏古琴,就能熟悉古琴振动发音的奥秘,对斫制古琴十分有益。
谈到斫制古琴的话题,刘永发说《天文阁琴谱》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才,柔良莫如桐,坚刚莫如梓。以桐之虚合梓之实,刚柔相配,天地之道,阴阳之意也。”
对于有着深厚木工制作技艺的刘永发而言,虽然古琴的制作并不复杂,然而制作出一张好琴却非易事。通过学习,深谙木材属性的刘永发对斫琴材料胸有成竹,他说:古琴制作除了用杉木和梓木,青桐也是制琴的好材料,可惜比较难找。
古人云: “遍斫众材,而得之于梧桐”,此话足以说明梧桐木是斫琴的上佳材料。 “杉木和桐木一样质地松透,是斫琴人常用的木料。”刘永发说,在选择杉木上也很讲究,如何扬长避短,需要斫琴人不断积累经验,在制作中深刻感悟。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刘永发认为锯杉木的时候,首先要弄清它的阴阳面。 “面料木材最好用向阳的一面,因为它更为松透,共鸣会更好。”他接着道:注意到阴阳面之后,还要尽量避免让开木头上的结疤。因为结疤木质坚硬,影响共鸣和音色。如果事先不注意审视,粗心大意,很可能将一块好料糟蹋了。
每次得到新料,刘永发就会放到大锅里进行蒸煮,将木料体内的汁液和杂质去除滤净,然后再风干,这一过程为的是能够让木料的声音更加清脆通透。
“当然,上好的木料要数来自废弃古庙或拆迁的古民居里的梁木,”刘永发说,这些梁木经过百余年的自然风干,早已火气消弭,其物理性能稳定,是制琴上好的材料。
经过充分风干定型的琴料开出后,刘永发并不急于加工,而是按照事先设想的琴型画图,定出式样和尺寸。刘永发说,式样也会因木料的形状而有所变通。古琴的式样有许多种,比如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蕉叶氏等等。根据琴材,选择合适的琴型,以便扬长避短,既能展示琴材外在的美,又能将古琴和谐共振的声音挖掘出来。“这不仅需要经验,还需要斫琴人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对古琴深刻的感悟力。”刘永发如是说。
名家齐夸赞 “厚德”可载物
刘永发斫制古琴,完全按照古法制作。用鹿角霜刮灰胎数遍,由粗刮到细刮,打磨后霖漆,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或缺。他始终坚守“偷工减料为大匠所不耻”的信念,认真对待每一张古琴。他认为,一张古琴的诞生,完全是综合艺术的体现。直到上弦后多次调试校音,逐一排除抗指、沙音、打板等问题,然后在背板上定名、题词、刻章,使其文化品位凸显。
刘永发说,一张普通琴的完成应当不少于三年时间:材料摆放一年,斫制定型一年,灰胎油漆一年,然后才能走上古琴爱好者的琴桌。如果是一张上好的琴,可能时间还要长些,平时还要不时去抚弄弹奏,这样会使琴的音色越来越美。
寻得质地纯净、品相极佳的良材,是诸多斫琴家可遇而不可求的梦想。碰上这样的良木,经过细心斫制,每一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经过精心的调试,才可能会出一张非常精良的古琴。在数年前,刘永发斫得一张好琴,取名“厚德”。这张琴得到古琴大师龚一先生和故宫研究院的李先生的赞誉。龚一先生赞之为“深得中正和平,刚柔相济,清亮而不尖厉,浑厚而不木讷,堪称恰到好处”。
说起这张“厚德”古琴的来历,刘永发讲起一个故事: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月,我带着两个员工在皖南寻找和收购木料。卡车行走在黄山余脉的山脚下,忽然看到有一对父子在山脚下歇息,他们旁边横着一根木头,原来他们是从一个拆迁的小庙买了这根木头,无奈木料太沉,老者还被木料碰伤了腿,只好望木兴叹。望着抬不回去的木头,父子两人希望刘永发给点钱买走,也算帮他们一个忙。“那根木头显然很有年代,全身被香火熏黑,我提起木头往石阶上撞,声音清脆,说明木料干透了,且质地良好。”刘永发给老者撂下二百元钱,把木料抬上了卡车。后来,刘永发用这块有三四百年历史的木料斫制成了“厚德”古琴。如今,“厚德”已成为刘永发的镇厂之宝。
刘永发告诉我说,龚一、戴晓莲、朱熹等古琴名家曾先后来到雅韵乐器公司,每次来都会在公司的琴室里弹琴良久。有一次龚一先生一口气弹奏了三个小时,这无疑是对刘永发和其公司斫制古琴的最大肯定和最高的褒奖。
“相木”与“善斫” 方为制琴人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斫琴师?刘永发认为:在你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职业操守,且愿意从事职业斫琴人之后,至少需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必须具备现代木工的基础。一个好木工未必就是一个好的斫琴师。因为你可以制造出一个古琴的外形,却未必能让它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第二,要爱好音乐,要有乐感,能用心感悟出音乐的内涵。当然你这种乐感和听力虽来自天赋,但也需要多年的摸索和积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第三,要具有一定的油漆工的基础。刘永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霖漆技术似乎比木工更重要,因为霖漆乃是控制、提升、补救或美化古琴音色、音质的关键所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之后,这意味着你已经初具了斫琴师的资质,这是人的因素,还有一个与之相配合的条件,则是你得具备最宜斫琴的良好琴材,否则,你空有一身技艺也未必能斫得好琴。斫琴师视还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相木。而相木的本领,是斫琴师阅木无数之后练就的一种眼力。宋代著名的学者兼琴家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写道:“琴有四美:一曰良材,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
作为一个斫琴人,刘永发在“相木”和“善斫”上下足了功夫。
天将降大任再赴新征程
刘永发现为扬州琴筝艺术协会会长,扬州市府中君琴社社长。他注重自己文化品位的提升,也努力打造企业文化。他连续出版了九期《琴筝文化》杂志,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在扬州琴筝行业乃至国内其他乐器制造也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宣琴筝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由他担任主编的《琴语筝话》文集已由中国书店出版发行。前不久,刘永发又成立了全部由斫琴人组成的“扬州市匠心琴筝艺术团”,他任团长。这支全国第一家由斫琴人组成的琴筝艺术团已经在扬州演出多场,据悉还要到全国巡演。2019年1月1日“斫琴师刘永发师生音乐会”将在扬州非遗中心举办。作为一个斫琴人,一家乐器企业的老总,刘永发不满足于追求物质财富,他也愿意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普惠于民,让博大精深的琴筝文化深入人心。
刘永发透露,上海交大技术学院来人考察扬州斫琴名家,选择一家技术实力雄厚的厂家来为学院加工制作古琴。他们在扬州拜访了多家制琴工厂,经过仔细比较,最后把一批明代的材料交给了刘永发,决定让他的工厂为上海交大技术学院制作十六张仲尼式古琴。刘永发告诉我,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十张古琴的斫制,剩余的六张正在紧张的斫制中。刘永发打算在这十六张古琴完成并经专家验收后,举办一场“新琴出厂音乐会”,以示纪念。
2017年,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向刘永发授予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作为新时代的工匠,刘永发庆幸自己赶上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从迷失走向回归的时代。前不久,刘永发给自己剃了一个光头,他笑称“从头开始”。过去的荣辱得失都如过眼烟云,他要开始新的征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刘永发觉得自己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乐器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他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斫制出更多外表光鲜靓丽、音色空灵飘逸的古琴,用美妙的乐音动人心魄,用斑斓的古琴装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