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三皇五帝时期,古琴就已出现,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古琴文化。同时,随着古琴文化的发展,古琴制作也在不断进步,然而,在取材上,虽然有多种木材可选,但是制琴之人却更爱用梧桐制琴,这让人不禁思考古人制琴为何独爱梧桐?文章便以此展开。基于与古琴有关的文论,从古琴音乐的功能要求、梧桐的审美意象以及梧桐的实用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古人制琴独爱梧桐之原因有一定的了解。
据《诗经·鄘风》:“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记载,古琴的材料就有榛、栗、椅、桐等树,而后从《新论·琴道》的“始削桐为琴”《素琴传》曰“桐琴字清素”中得以发现,古琴开始独用梧桐制作。由此可见,古人在制琴时对梧桐的喜爱,这也使像傅暮容、黄莹、赵頔等学者在对古琴材质的有关研究中都认定古琴取梧桐为材。欧阳祯人、傅暮蓉等学者认为制琴选梧桐为材。而在对古琴和梧桐的深入了解后可以发现制琴用梧桐是古琴和梧桐的双向选择,古琴所被人们赋予的期望与梧桐本物赋予的意义以及适用性,使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所以文章基于这些研究,从古琴音乐的功能要求、梧桐的审美意象以及梧桐的实用价值三个方面对为何古人制琴独爱梧桐的原因进行论述,以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琴“道重于乐”的功能要求
自古以来,古琴就是文人阶级使用的产物,在文人所推崇的君子身旁必有“左琴右书”相配,君子独用琴以自禁,由此可见,于文人而言古琴不可或缺,而古琴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于它从产生起所被赋予的功能而导致,它的功能有以下两种。
(一)沟通人神
远古时期,人们试图用占卜等仪式祈求解决自然灾害,祈求在自然中生存。而这类仪式通常配有歌舞,
所以远古时期的音乐最主要的作用是对上天祈祷,像黄帝的《云门》便是如此。从文献记载的内容来看,音乐被赋予了与上天万物沟通的能力,用以祈求风调雨顺、果实丰收,而同时期产生的古琴也是如此,据
《吕氏春秋·仲夏纪》记载,在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在因天灾而导致百姓无粮、民不聊生时“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由此可见,在远古时期,古琴是用来调和阴阳、生活安定的。到两汉时期,桓谭在《新论·琴道》记载,神农氏继承伏羲氏治理天下时,神农氏“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近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神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从中可以看出从古直至汉代,古琴都是聚集天地道理的乐器,从天地万物之中选取的材料是为了能够通神明、合天地、定群生。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十过》记载,师旷鼓琴招致玄鹤“延颈而鸣”甚至“玄云从西北起”“大风至,大雨随之”“晋国大旱,赤地三年。”由此可见,琴声能够与上天沟通,通过乐师的精妙演奏能够达到呼风唤雨的程度。由此可见,古琴能沟通人神,期望人神沟通能使风调雨顺。
(二)修身养性
在先秦时期,演奏古琴无阶层限制,在《诗经》
《韩非子》等文献记载中古琴在市井和宫廷都有流传,每个阶层都有涉及。而随着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教思想的提出,音乐除了沟通人神的功用,还多出了教化的功用,而古琴作为一种音乐乐器也被赋予了教化功能。两汉时期《新论·琴道》指出:“琴之言禁,君子守以自禁。”古琴拥有使人自禁的能力,并且“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古琴是所有乐器中最具品德的乐器。蔡邕也在《琴操》中曰:“昔者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认为古琴能使弹琴之人自我修身,以保持自身的理性,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古琴能使人防御外部的淫邪,通过古琴的神圣性在自己演奏练习之时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从此之后古琴成为八音之首,同时也多出了修身养性的功能。到唐代,薛易简于《琴诀》曰:“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举出了古琴的八种功能,除去“格鬼神”,还有“观风教、悦情思、辨喜怒、摄心魄、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影响自身的功能。由此可见,此时修身养性的功能已成了共识,并向更细的方面进行分类。
二、梧桐“祥瑞、孤傲”的神人意象
梧桐的存在十分久远,在身边随处可见,关于梧桐的记载在先秦就有出现,人们对梧桐有着独到的看法,这也使梧桐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审美意象,接下来就从这些意象之中寻找在众多材料之中爱用梧桐制琴的原因。
(一)祥瑞的神性意象
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关于梧桐的论述,《诗经·大雅》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由此可见,梧桐是一种向阳而生的植物,生长在巍峨的山脉之上,常常伴有凤凰的栖息与鸣叫,又有郭璞如云:“桐实嘉木,凤凰所栖。”由此可见,梧桐还是一种非常的好的木材,可以作为神兽凤凰的栖息之所,并且《庄子》曰:“大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由此可见,梧桐与凤凰有着密切关系,梧桐是深受凤凰喜爱的树木。而凤凰作为神兽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祝愿,据《山海经》记载凤凰“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有着天下太平的象征,具有祥瑞之意,据《尚书·考灵曜》记载:“明王之治,凤凰下之。”只有在圣贤君王的治理下的太平富足国家中才会出现,所以有凤凰的地方通常会被人们认为是祥瑞之地。由于前文记载“凤凰非梧桐不止”,可见在古人看来,梧桐身上也有祥瑞的气息,从而才可以使凤凰页非它不停下来休息,而由于凤凰是人们所想象出来的神兽,所以梧桐身上也带有了神性。
值得一提的是,由梧桐支制成的古琴又有“凤凰琴”之称,据陈旸《乐书》琴制论记载:“琴之为器……有‘凤池’者……琴底有‘凤足’……”古琴的很多部分都被加上“凤”的前缀用以称呼,《尚书》也记载琴底的下孔为“凤池”、琴顶端有装饰的“凤额”等,还有代表琴弦“凤丝”、琴尾部“凤尾”等。由此可见,“古琴”整体与“凤凰”一一对应。除去文献记载,1978 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也可以佐证,底版精巧的绘制了“十二凤鸟”的主题纹饰证明着古琴“凤凰琴”称号的存在。而古琴又是以梧桐为材料制成,可大胆猜测古人对古琴“凤凰琴”的称谓极有可能是从梧桐与凤凰之间的联系而来。
(二)孤傲的人性意象
除了祥瑞的意象以外,梧桐还有着其他的意象。在文人的诗词中梧桐总是于险境中生长,张九龄《杂诗五首》:“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白居易在《云居寺孤桐》中写道:“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由此可见,文人们认为梧桐在“百尺傍无枝”的恶劣环境中吸取稀缺的养分坚韧不拔的成长,有着比其他树木更坚韧的品性,在文人们对梧桐这种品性的认识下,南朝宋鲍照《山行见孤桐》曰:“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幸愿见雕琢,为君堂上琴。”梧桐有虽在险境但不随波逐流的孤傲形象,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不愿与那些乱世臣子同流合污、独自坚守本心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梧桐还有不与他人同流的孤傲意象。而古琴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品性,在朱长文的《琴史》中认为古琴的选材需要“取于高山峻谷回溪绝硐、盘纡隐深馋岩岖险之地”这样才有在险境中坚韧不拔、清高的品性,正与梧桐相对应,梧桐被赋予的孤傲意向也正是古琴一直所修身养性的对自我的坚守。
梧桐瑞祥和孤傲的意象是它成了古人制琴爱用材质的主要影响。首先,梧桐身上祥瑞神性意象与古琴沟通人神的神性有着相似之处,都有着天下太平、人民美好生活的意愿。从而致使梧桐在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其次,古琴一直强调着“修身养性”的功能,与梧桐的孤傲意象所求一致,就更能很好的传达文人内心一直以来地对自我的坚持和提高。
三、梧桐“耐受、透澈”的实用价值
除了人为的对古琴与梧桐所赋予的意义以外,实际上从实用角度来看,古人也已经意识到梧桐制琴的优点,经过漫长的岁月对梧桐制琴的肯定从《庄子·天下》记载:“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从“桐棺”二字可见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梧桐木做棺木,而泥土里水分多、昆虫多,对木材的腐蚀和伤害会十分严重,战国时期的人们在众多木材之中专选梧桐作为棺木的材料。由此可见,古人早已知道梧桐有很强的耐受性,防昆虫、耐潮湿、耐腐蚀。
同时,宋代《太古遗音·琴材论》记载:“梧桐之材……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腕,抚则滑,轻、松、脆、滑,谓之四善。”说明梧桐有四个优点,即“轻、松、脆、滑”这是指举之则轻,击之则松,折之则脆,抚之则滑。由此可知,梧桐比其他木材要轻便,便于携带;同时只要敲击便可脱落,它的硬度适中,便于琴匠对琴身的匏制;由于其中水分不多,便可以折断,这也便于古琴的保管以及声音的清澈;梧桐木通体顺滑,无坑洼、不刺手,便于声音的流通以及抚琴的演奏,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声音清澈通透同时可以轻松匏制调整是使古琴琴声透澈。古人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些,从而在制琴是独爱用梧桐。
四、结语
据文献记载,古琴取材多为“削桐为琴”,虽然有其他材料,但是在魏晋嵇康的《琴赋》、唐代司马承祯的《素琴传》、宋代朱长文的《琴史》等不同时期与琴有关的论述中都强调古琴以梧桐为材,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古琴有着沟通人神的功能,人们期望通过古琴祈求到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结果,而梧桐与凤凰紧密联系,有着凤凰所赋予的祥瑞之意,这与古琴所祈求的结果相顺应。
其次,古琴也有着修身养性的功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文人会通过古琴来达到对保持自我以及自己修养的提升,而梧桐在文人的诗词中有着坚守自己内心,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孤傲形象,而这也是文人对自我的追求。
最后,梧桐有着防昆虫、耐潮湿、耐腐蚀的功效,同时,由于其“轻、松、脆、滑”的特点让古琴声音清澈通透的同时可以轻松匏制调整可以使古琴琴声有透澈的声响。正因为如此,梧桐于众多材质中脱颖而出,成了古人制琴的爱用材质。
参考文献:
[1]杨赛.中国历代乐论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2]黄翔鹏,黄钟.均钟考—曾侯乙墓五弦器研究(上)
[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
[3] 黄莹.探析汉魏六朝时期琴、筝乐器赋的音乐学内涵
[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5.
[4] 欧阳祯人.古琴与古代楚国的关系[J].船山学刊,2014
(2):6.
[5] 傅暮蓉.古琴音乐文化的象征意义[J].中国音乐,2013
(1):5.
[6] 尤伊凡.先秦两汉凤凰形象研究[J].文化学刊,2020
(2):3.
[7] 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4):10.
[8] 朱默涵.自然—中国古琴艺术之源与宿[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4):6.
[9] 郭璞.尔雅图赞·释本·梧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 宋公文,张显.楚国风俗志[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1] 赵頔.中国古琴艺术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王千里,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