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宋韵文化视野下浙派古琴音乐的审美理路与人文价值
梅芳 华音网 2024-03-13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若繁星,其中源起两宋时期的“宋韵文化”影响深远,余响千载。浙派古琴是宋韵文化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样本;本文在宋韵文化视野下,对宋代浙派古琴文化开展研究,探赜宋代浙派古琴艺术的意韵内涵和审美理路,明确了浙派古琴文化的“宋韵背景”和“浙学归属”;表明了浙派古琴艺术的审美范式与宋人精神特质契合共振;分析了浙派古琴文化的学术意义和人文价值,为宋韵文化的传世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参照与人文裨助。

关键词:宋韵文化;浙派古琴音乐;审美理路;人文价值

引言

“宋韵文化”主要指具有独特人文传统、鲜明时代特征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宋代文明元素与文化成就。宋韵文化风雅别致,多元包容,在诗词歌赋、茶艺瓷器、服装饮食、建筑科技、美术音乐等各个方面百工竞巧、繁荣发展,都到达了光芒璀璨、引人瞩目的高度,是承载传统文化和中华精神的重要印记。

浙派古琴文化是宋韵文化中代表性的人文资源。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觉传承、脉络清晰、影响深远的古琴流派,它以宋代临安(今杭州)为发起地,源起北宋:是北宋三大古琴流派(江西派、京师派、浙派)之一,兴于南宋:经郭楚望与其传人刘志芳以及再传门人徐天民、毛敏仲等几代人的不断追求下,形成了独创性的综合古琴艺术风格,成为宋代最具影响力的古琴流派。

一、浙派古琴文化的宋韵背景

(一)宋韵文化是浙江历史的人文象征与文化名片

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脉远、积淀深厚。其中儒家、道家、释家以及玄学、禅宗、理学等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转汇集、交融合璧,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气象;引领着绵延不绝的思想潮流;更熔铸“汉风、唐气、宋韵”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审美格调与文化意象。其中宋韵文化是中国文化高峰时期的思想凝聚与智慧结晶。

由于宋朝由北至南,迁入浙江这特殊的历史渊源,浙江成为宋韵文化的沃土与高地。以人文传统为底蕴的“宋韵文化”带上了浙江元素和浙学传承的特色印记,彰显了浙学文脉的风貌和意蕴,充分展现了宋代浙江的人文气度与情趣。

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全面部署,复兴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浙江省委全面部署和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展现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可见宋韵文化已经成为浙江历史的人文象征与文化名片。

(二)浙派古琴是宋韵文化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样本

“琴棋书画”,古琴为首,古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拨弦乐器。古琴音乐清幽旷远、淡雅平和。古琴文化承载了丰厚的古典美学思想、蕴含了悠久的传统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韵味。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我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南宋郭沔(又名郭楚望)在浙江杭州创新发展的浙派古琴,不仅传世作品较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既是宋代最庞大的古琴流派,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传承时间最长的古琴流派。宋韵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态,凝结了宋韵文化的精彩、精华与精髓,饱含着人文浙学的情韵、气韵和神韵,是极具时代印记与地方特色的古琴流派。

2008年“浙派古琴”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分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项目序号:65项目编号:Ⅱ-34)。浙派古琴艺术在艺术审美与文化信息方面充分体现了宋代浙人风雅的格调与气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宋韵文化的重要样本。

二、浙派古琴文化的审美理路

(一)古琴艺术的审美范式与宋人精神特质琴韵相谐、契合共振

千百年来,古琴艺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态,流转绵延、浸润人心,在古圣先贤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昭公元年》);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风俗演义·卷六·琴》”;

从这些古籍中可以看出古琴被华夏先贤赋予高洁君子的象征,有着自省内心和彰显文采的作用。因此,得到宋代文人的普遍推崇与偏爱。习琴、奏琴成为文人士子的必修课,古琴艺术也在宋代迅速推广开来。

另外,古琴文化在宋代繁荣发展也有着特别的历史原因。宋代所处的历史时期,赵宋王朝疆域狭小,周边辽、夏、金、蒙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发展迅速。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在对外较量中“疲软不振、四夷不服”。但宋人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在长期的压力中并未自我放任、颓废堕弃,而是在内敛、自省中,怀着家国情怀与民本理念,寻找立身之本、经世之法,以追求“万物归心、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古琴艺术音韵清幽、淡雅平和的旨趣、意蕴恰好与宋人的天人合一的修心境界,以及兼容内省的精神特质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引发良好的共振。宋人在古琴中寻求内心慰藉与精神寄托,古琴承载了宋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内心悲愤,表达了他们捍卫真理、垂名青史的美好愿景;寄托了宋人心忧天下、鞠躬尽瘁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他们广博通透、精微哲深的内省精神;体现出他们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君子之风。

(二)浙派古琴文化与宋代其他艺术形态联袂共生、融合呈现

浙派古琴音乐,孕育于两宋文化的深厚土壤,因此注定浙派古琴文化有着独特的宋韵文化内涵与审美格调。同时,作为宋代重要的艺术形态与文化现象,与宋代其他文化范式、艺术领域也进行着深度地撞击与融合,在整体维度上共同构建了宋韵文化的底蕴与基色。

一方面,古琴音乐与诗词书画、棋艺茶道、花卉酒水等共同构成宋代文人艺术生活的重要品位与情趣。

例如:南宋词人周密在追忆与好友度过美好时光时,提到:“翁往矣。回思着唐衣,坐紫霞楼,调手制闲素琴,作新制《琼林》《玉树》二曲,供客以玻璃瓶插花,饮客以玉缸春酒,笑语竟夕不休,犹昨日事”。

可见,宋人的生活中,古琴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协调配合、交融呈现,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各个方面,充实宋人的品位与涵养,表现出诗意隐逸、雅韵别致的艺术境界和美学风貌。

另一方面,浙派古琴音乐的美学理念、审美情趣也影响宋代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韵味与风格标准。

例如:南宋格律词派就与浙派古琴的联袂共生,渊源颇深。宋代文人中如:杨缵、毛敏仲、徐南溪等既擅长吟词写作,也精于古琴音律,均为格律词派或浙派古琴的成员。他们通过在“呈霅吟社”中吟唱聚会的活动开展文艺创作。由于长期采用古琴为韵、抒情咏物的艺术发声方式以及词曲唱和、琴词共鸣的文辞创作习惯,逐渐形成了琴尊笔砚,词乐结合,严于协律的文辞格调与精巧淡雅的宋韵文风。

(三)浙派古琴与宋代时政市风同脉衍生、息息相系

浙派古琴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独特的地区特征。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宋朝的时政变迁、社会风尚息息相关。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的状态,建立了北宋朝局,但又担心权臣把持、武将专政的境地再现;害怕臣强君弱、政权颠覆的历史重演。因此确立了“尊孔儒、扶佛法”的文化思想;明确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政治策略。重视传统礼仪制度、倡导“崇儒尊孔”,重塑传统、复兴雅乐;强调儒法修为、大力办学,增设庙宇、完善科举。

在这些政策引导下,士大夫阶层与“居士文化”快速繁荣,儒学佛理交融,禅悦之风开始盛行,代表“华夏正声”“中华古韵”的古琴得到重视,历史上重要的“琴僧系统”建立起来,文人士子经常与僧人一起攻琴作词、品茶参禅。浙派古琴音乐此时孕育在儒理、佛法以及书香气中。

到了南宋时期,赵氏王朝偏安一隅,虽外部环境与对外格局较为紧张,但内部经济与贸易发展稳定,随着市井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出现了勾栏、瓦肆等文娱休闲场所,南宋文人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虽然还是崇尚典雅,但也不废通俗、关注市井,出入舞榭歌楼,在创作上也吸收城市流行文化的元素。

南宋咸淳年间,著名琴家郭沔在官员张岩家做门客,张岩将自己从宰相韩侂胄那得来的古琴“阁谱”转交于郭沔学习。“阁谱”是皇家推行的宫廷专用乐谱,郭沔将风格古典雅致的“阁谱”和从市井收集来鲜活浅近“野谱”进行汇总完善、融合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的浙派古琴新风格。自此,浙派古琴逐渐转变为既反映宋代文化礼仪、社会风尚,又同时杂糅了传统儒家思想、佛家理念的综合文化艺术体。

三、浙派古琴文化的人文价值

(一)浙派古琴文化是宋代“浙学”研究的重要历史材料

在2021年8月31日召开的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传承宋韵文化、发扬浙江精神,必须对宋代“浙学”进行切实深入的研究。“浙学”作为重要的传统地域文化形态,经历过历史的沉淀与发展,形成于南宋时期(南宋大家朱熹提炼了“浙学”一词)。浙学在传承传统的儒学的基础上,带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鲜活的气质风貌,包含着浙江的人文内涵与传统精神。

宋代“浙学”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内含多种人文思想、多个学术流派:既有宗奉陆王的心学派;也有宗奉程朱的理学派;还有独立于理学、心学之外的事功学派。这些学派发扬着共通的人文精神——浙学精神。

而浙派古琴音乐作为最具代表性文人音乐与书房音乐,盛行于宋代秀雅士人群体,符合他们的“审美心意”,成为宋代浙学文人的审美归趋于艺术偏好;凝聚了“浙学”文化独特气韵与精神内涵,体现了当时浙江的社会风尚与学术格局、传承了宋代浙学的传统风貌与文化审美。是宋代“浙学”的重要延拓领域,最具宋代文人气质、最得宋代浙学意旨。是“浙学”研究的重要历史材料。

(二)浙派古琴文化为“传承宋韵文化、构建人文浙江”提供学术资源

古琴文化在其近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延绵不绝、沛然生长,积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资源与文献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古琴律学与古琴制作、古琴奏法与古琴美学、古琴谱系与古琴流派。

宋代浙派古琴一方面继承传统,同时也有许多革新。在古琴制作上沿袭了魏晋时期确立的“七弦十三徽”的基本结构以及“体腔共鸣”的发声特点,同时更加注重外形装饰,在琴身上增加一些款识题跋、体量上也追求清秀瘦长,显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另外,随着谱系传承与流派渊源的明确,唐代以来古琴专用的“减字记谱法”也日渐发展;在指法上进一步得到细化、左手的演奏方式也更加丰富,出现了“撮、打、挑、抹、剔、勾、滚”多种技法的结合;另外,许多宋代文人琴家加入了古琴谱集和古琴论著的编撰中来,使得浙派古琴艺术价值达到了“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崭新高度。出现了《潇湘水云》《泛沧浪》《春雨》《忘机曲》《吴江吟》等重要的古琴音乐作品,以及崔遵度《琴笺》、朱长文《琴史》等琴论著作,为“传承宋韵文化、构建人文浙江”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源和学术支撑。

(三)浙派古琴文化为“发扬浙学、强化浙江精神”提供地域坐标

浙派古琴艺术经历了兴起、发展与嬗变的艰辛历程,它的历史背景与地域关联主要以南宋时期临安为中心。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今开封),南宋放弃六朝古都南京,虽有意定都开封,但因种种历史原因,最终东渡钱塘江,于1138年定都临安(今杭州地区)。皇权贵族大多奔赴杭城,“西北文人多往江南钱塘”。

江南地区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商贾往来、贸易繁荣,临安从此成为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浙学文化昌隆气象、繁荣发展。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自序》中说道:

圣朝祖宗开国,就都于汴,而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自高宗皇帝驻蹲于杭,而杭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视京师其过十倍矣。

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各地著名操琴名手也陆续来到临安,逐步形成了以郭沔、刘志芳等古琴家为代表的“浙派古琴”。浙派古琴音乐“清越平淡、洒脱飘逸”,孕育于宋韵人文气象,独具浙江地域风格。为传承浙学、发扬浙江精神提供了历史考证与地域坐标。

(四)浙派古琴文化为“塑造宋韵文化品牌、建设新时代文化工程”提供人文佐证

与唐代宫廷古琴备受轻视冷落的境况不同,自宋太宗开始,宋代宫廷的帝王均十分好琴,宫廷中设有“百琴堂”和“琴待诏”。南宋皇室很好地保留了北宋宫廷礼乐仪制度。朝堂上下、宫廷内外学琴、奏琴,蔚然成风。许多官吏、文人皆成为浙派古琴学者。如:韩侂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朱熹、叶梦得、王安石、崔遵度等。这些文人琴家,成为浙派古琴最直接的亲历者与重要的推动人,他们修心养性,寄托情怀,创词作曲、抚琴而歌。古琴音乐成为浙学文人群体的精神追求;承载着宋韵文化基因、呈现浙学人文的精神。浙派古琴音乐是宋韵文化精神气韵、浙学形态内涵的集中体现,可为新时代塑造宋韵文化品牌、建设新时代文化工程提供鲜活而生动的人文佐证。

结语

2022年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将“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作为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的重要举措;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又再一次提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要深入推进”。宋韵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浙江是重要的贡献者,深入的推进人,更是全面的受益方。因此每一位浙江学者都应该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以主人翁的姿态,坚持立足当下、创造条件、勇于担当,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宋韵文化内涵的领悟与挖掘、总结与提升、开拓与传承。

“浙派古琴”这类宋韵文化的重要人文资源和典型样本,虽高古但清逸、柔韧且顽强,有着历久弥新、鲜活饱满的文化魅力与经久不衰、继往开来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更系统、更全面、更立体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通过对其内在精神剖析,人文价值的提炼,构建起新的文化空间与建设体系,挖掘保护、赓续传承,让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智慧在新时代里绽放灿烂光辉。

参考文献

[1]陈野.试论宋韵文化的认识维度、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J].浙江学刊,2022,(01):4.

[2]周密撰,张茂鹏.齐东野语[M].中华书局1983:15.

[3]吴光.简论“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精神[J].浙江社会科学,2004,(06):149.

[4]王河;虞文霞.宋代江西琴派考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8,(06):120.

[5]徐越.杭州方言是宋韵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历史坐标[J].浙江社会科学,2022,(09):130.

[6]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

[7]徐君跃,徐晓英.浙派古琴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02):179-182.

[8]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2022,(01):35-39.

作者简介:梅芳(1984-),男,硕士研究生,丽水学院松阳校区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2年度丽水市宋韵文化专项课题《宋韵文化视眼下浙派古琴音乐审美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czx20222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