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析古琴制作改良的现状问题
杨昊 华音网 2024-04-25

摘要: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也是我国音乐艺术和乐器文化的独特瑰宝。但在当下的古琴制作与改良方面,仍存在着如“整体音量较低、缺乏工艺创新、市场价实不符”等诸多的问题,笔者将围绕古琴的制作改良出发,对当下古琴制作改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探讨。

关键词:古琴制作 古琴改良 创新生产

一、古琴制作的发展现状

古琴的制作工艺,是我国制琴艺术经过了历史长久的发展和凝练而成的宝贵结晶,自古便有“九德”为标准,用以衡量古琴制作音色之优劣,即“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制作一把好的古琴,需要从选材定款、面板底板制作、校音捆合、打磨整理、蒙布刷漆、刮灰磨弦、部件安装①等多个步骤进行细致考量和调整。“材质优良,制作精美,音色醇厚、清越,高中低三准都匀,散、泛、按三种音色都好:松而不空,实而不死,柔而不肉,亮而不薄。”②这是古琴演奏家杨青老师在访谈中对一把好的古琴的定义。

当下的古琴制作,在唐宋、明清等时期传统制作技艺的影响下,已有较为成型系统的制作工艺流程,如唐代的雷氏家族制作的“九霄环佩琴”“大圣遗音”等精美名琴,对当下古琴制作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和价值。同时,随着制作水平的不断革新发展,当下的古琴制作对于古琴音色、形制材料、漆工艺等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古琴制作流程中的琴体打磨制作、生漆漆灰调整、外饰工艺、琴弦制作等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例如,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经过戴氏父女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在琴弦制作领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了“钢制丝线”的设计构想,使得“单芯钢弦”和“丝合钢弦”等多种高品质的新型琴弦受到了诸多琴人、古琴演奏家的广泛认可。其所制作的新型琴弦在保留了钢弦良好的音色表现力的同时,也极大地还原了古代丝线的演奏手感,是极具突破性的改良创新。③

此外,随着多年来古琴的进一步普及推广,在吸引了诸多古琴爱好者参与的同时,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斫琴师,如我国优秀的古琴制琴大师,“钧天坊”创始人王鹏老师、当代斫琴名家倪诗韵老师、马维衡老师等等。正是在这些优秀的制琴大师的引领下,古琴的制作工艺才能持续地保持高水平,并不断发展创新。例如王鹏老师多年来专注于古琴制作修复及传承推广,其在沈阳音乐学院的古琴制作专业毕业后,又师从故宫博物院的郑敏中继续学习古琴的制作与修复。他不断地吸取古琴传统制作工艺的精髓并形成独特创新的制琴理念,于2001年,创办了“钧天坊”古琴工作室。他的古琴制作技艺精湛,其所制作的古琴也在业界广受好评,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便采用了他制作的“师况式•太古遗音”进行现场演奏,他的古琴也曾作为国礼赠送给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而在古琴修复方面,他依照古法,修复了我国古代的多部名琴,如“九霄环佩”“龙吟虎啸”等等;而在古琴的推广方面,他也创办了“钧天云和乐团”,与众多海内外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进行合作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古琴艺术的传播发展之路,可谓是对制作修复以及传承推广都有着极大的贡献和影响力。

二、当下古琴制作存在的问题

当下古琴的制作工艺在持续的发展中,虽然整体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但仍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整体音量较低,使得实际演奏受限古琴由于其琴体结构、制作材料、漆工艺的特点,使得其自身虽具备较宽的共鸣腔体,但演奏音量始终较为有限。这是由于古琴音量的大小,除了取决于琴体厚薄调整引起的共鸣腔大小变化,同时也受到琴体材料、漆面厚度与种类、岳山,龙龈的高度和埋入琴体面板的深度、龙池,凤沼的形态位置等等差异的影响。基于古琴长期以来音量较小这一通病,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由吴景略、管平湖等人参与的乐器改良计划便已着重提出要在不改变古琴本身音质特点的前提下实现古琴音量的提高。针对这一设想,吴景略通过对琴身加宽加厚、在岳山底部增设扁圆状共鸣腔、在琴腹底板内部增设回音木墙等方面的改良设计,使得古琴的音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音质也能保持浑厚悠长的效果,不会因琴体结构的改变而导致音色空洞散乱。

在经过诸多优秀斫琴师多年的改良实践后,古琴的形制有了较为初步稳定的制作范式,当下的古琴改良也更多是基于此范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良思考。虽然对古琴面板的厚度进行调整,改变琴体共鸣腔的空间大小已成为当下实现扩大音量、增加共鸣的主要调整手段,且许多的演奏者也会通过特制的古琴桌,特殊的演出声场环境以及先进有效的电扩音设备来弥补古琴在常规演奏中音量不足的情况,但在与其他的民族乐器的横向对比中,古琴整体音量较低的问题也显露无疑,特别在无电声扩音及其他外部条件辅助的情境下与其他种类的乐器进行合奏,古琴的声部往往难以显现出来,从而造成演奏效果极大的受限。因此,扩大古琴的音量,只能尝试在更多的方面进行调整。例如田步高在《浅谈古琴的普及与改良》中提出“设想在琴尾靠近十三徽处加一条像龙龈的部件……增加它的实际长度,缩短其有效弦长……另外可在琴头岳山处做文章,将岳山下部浅剜,去除项实,使凤舌左部变为一个共鸣箱,原岳山便起到码子的传振作用了,这样音量会明显增大。”类似于田步高老师的改良设计还有不少,但由于很多改良方案会使得古琴琴体的结构、外观等方面受到改变,从而引起古琴整体音质的改变,破坏了原有的音色特点。因此对于古琴的音量调整,仍需在制作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和调整,以确保更好地保留古琴原有的音色韵味,而非一味地寻求音量的提高。

(二)注重沿袭传统制作工艺,但缺乏更多的创新

由于当下的古琴制作更多的是沿用古法,即将鹿角霜与生漆作为灰胎制作的主要材料,这种制琴工艺主要是受到唐代制琴工艺的影响。其所制成的漆灰往往质地坚实耐用,附着力强,使用寿命极长,且音色优美透亮,传音效果好。由此这种传统制法也受到诸多斫琴师大力推崇。而对于瓦灰、金属灰等其他材料,斫琴师则大多持以否定或存疑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留存的古琴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瓦灰等材料进行制作,这使得所制作出来的古琴耐久性不如传统灰胎制作而成的古琴,经过一定年份后便容易出现局部脱离的现象,且总体音色不如唐宋时期留存下来的以鹿角霜生漆为灰胎原料的古琴,因而古琴制作领域的从业者大部分认为以瓦灰等其他原料用以古琴的制作是不理想的选择。这也使得古琴制作的方式趋于单一,忽略了除灰胎外其他方式的自有特性和优势,难以将不同漆艺对古琴音色音量的影响和作用更好地体现出来。而金属灰的制作在金属颗粒与生漆的混合比例上也较难以控制,若两者的混合比例不当,则会对所制作的古琴在外观和整体音质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金属灰由于其本身性状的特点,虽然能在外观上能呈现出更好的光泽度和独特的质感,但是其在耐磨性质上要较为逊色,因此在日常的保养防护上也需要更多的精力,这些因素也对斫琴师的工艺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音质的调整上,各种质地的漆灰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好的音质效果,这方面是要根据木质、木工挖腔(糟腹)厚薄和成型木坯试音后,根据其音质的优劣点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质地漆灰,从而制作出音质达到至善至美的极佳状态的古琴来④,例如当琴体还是木坯琴试音时,若音色不够沉稳厚实,显得音质单薄,则可在传统工艺的三层漆灰的中层灰中搭配部分瓦灰与漆灰混合使用,这对于古琴音质的提升时常有较好的效果。而对于金属灰的搭配使用,则可对所制作的琴体外观有更直观的呈现,使得古琴在外观工艺呈现上能有更加独特的表现效果,更加符合人们现代工艺审美的需求。对于金属灰的使用,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制作材料的调整,增加其耐磨性和外观光泽度;另一方面也可对配比调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考量,使得在外观和音色上能获得更好的协调。

由此可见,对于古琴制作而言,沿袭传统古法的同时,更要客观地分析制作方式差异带来的不同效果和影响,通过更多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不断改良和完善制作工艺,提高古琴的品质和表现力。

(三)各价位区间皆存在价实不符的乱象出现

古琴作为历史较为久远,且当下普及程度仍较有限的乐器种类,使得许多人群都对其较为陌生,甚至于许多对古琴怀有兴趣的爱好者、初学者皆对古琴有诸多认识上的盲区和偏差。例如对于古琴的材料造价、制作工艺流程、品牌手工溢价情况、古琴做工及音质优劣的品鉴等方面都很可能存有认知的缺乏,这便给许多不良厂商及别有用心的人员创造了许多可乘之机,使得古琴在各个价位区间都存在价实不符的乱象。

首先,对于低价位区间的古琴来讲,许多商家为了达到降低成本,压低市场价格的目的,使用了较为劣质的材料以及较为粗放的加工工艺。一方面,从材料上讲,部分生产厂家为了压缩生产成本而一味使用较为劣质的木材等低价材料进行制作生产,使得生产出来的古琴存在音色较差、音量有限、音准稳定性不足、使用耐久度低等问题,不仅给古琴演奏者和学习者带来诸多演奏的不便和负面影响,对古琴的营销市场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不良的风向引导,即为了压低成本而不惜代价地进行无底线的恶性竞争。这种营销方式可能从短期的获益上看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销量数据和经济收入的提升,但从长远看,对于古琴生产的行业环境和发展前景是存有较大损害和阻碍的。市场的恶性竞争一方面会使诸多良性生产的古琴生产厂家苦不堪言,面对极低的市场价位和材料成本,只能被迫进行生产模式的调整甚至直接离开古琴生产领域;另一方面,受到低价位驱使而进行购买的古琴爱好者和学习者,也会因为品质低劣,演奏体验不佳而影响对古琴了解和学习的热情。

另外,从加工工艺上看,由于对成本的极尽压缩,许多厂家对于用以生产加工的相关漆工艺、机械生产技术带来的不良影响极不重视。为了使生产周期能尽可能地人为缩短,这类生产厂家通常会采用品质较差的现代工业漆进行制作,采用现代喷漆工艺等周期较短的漆工艺代替步骤繁琐、生产周期较长、人工成本较高的传统髹漆工艺。虽然从生产效率和时间成本看,此举无疑能使古琴以极短的时间完工而进入市场销售环节,但无论是从漆艺的外观工艺、色彩效果等外观因素或是漆艺对琴体直接的音色、音量的影响及所起到的保护作用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无法达到基本的生产标准。而对于极度机械化。降低人工成本的现象,则直接导致了古琴制作用材的浪费。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机器在对木材进行成批量的切割和加工流程中,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可用于生产的木材受到浪费,且机械化生产无法像人工一样精细地处理木材,只能按标准化的流程进行,很难满足古琴生产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古琴的整体音质,也无法精准地做出个性化调整。

而对于高价位区间的古琴而言,由于高价位所附带的利润空间相对可观,因此很多厂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经常出现以次充好的市场乱象,给许多古琴爱好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如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以直播形式为主导的乐器销售模式,其通过更直观的产品展示及更直接的交流互动,广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正是在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上,不少不良古琴厂家使用了一系列的欺诈手段赚取高额利润,有的厂家先以材质做工低劣或经过人为恶意处理的古琴作为反面例子,与自己生产的古琴进行对比,进行极端化对比,以起到反向衬托的作用,从而以更高的价格将自己生产的古琴销售给消费者。但这些古琴大多数并没有达到标价应有的品质,因此造成许多不懂内情的古琴爱好者花费了较大的成本却没有买到自身预想的高质量古琴;同时,有一些商家则是通过营销名家制作、手工精制、著名品牌保障等虚假的头衔和宣传,为自身创作高溢价的营销空间,通过包装某个名家个人或制作团体的形象,赢得较广的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再借此不断抬高价位,欺骗众多的古琴爱好者。这类营销的古琴虽有一部分在做工品质、外观工艺及音色效果上有不错的表现,但其售出的价格却是其本身应有的市场价的数倍,远远超出其自身的价值。

三、结语

古琴的制作改良,对于古琴艺术的发展创新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只有将古琴在演奏性能、音质特性、外观工艺及市场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要求积极创新,才能适应当下社会对于古琴的不同需求。在当下的古琴制作中,虽然制作工艺水平有了较为实质的提升,但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较为明显。在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大时代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古琴的发展热潮不断推进壮大,以更加客观务实的视角直面问题,不断优化不足,敢于突破是重中之重。

注释:

①孟建军.金韵乐器御工坊斫琴流程[J].乐器,2016,(09):

②孟建军.琴家聊当下古琴的制作及其他(上)[J].乐器,2017(0:7):22-24.

③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戴氏历史.2020,(06):

④黄文通.漆艺在古琴音质提升上的实践与研究[J].艺术品鉴,2021,(32):45-47.

参考文献:

[1]陆云飞.古琴的制作与传承[D].东华大学,2009.

[2]黄文通.漆艺在古琴音质提升上的实践与研究[J].艺术品鉴,2021,(32):45-47.

[3]田步高.浅谈古琴的普及与改良[J].乐器,2002,(02):28-29.

[4]王鹏,晓梦.古琴是怎样制作的(上)[J].乐器,2003,(11):22-23.

[5]王鹏,晓梦.古琴是怎样制作的(下)[J].乐器,2003,(12):16-18.

[6]张海涛.古琴艺术当代发展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2):52-57.DOI:10.14003/j.cnki.mzysyj.2011.02.017

[7]林晨.20世纪上半叶的古琴改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30(03):33-42.[8]吴景略.古琴的改良[J].音乐研究,1959,(02):36-38.

[9]龚一.古琴音量从来就这样小吗?[J].人民音乐,1963,(01):28-2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