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当代古琴作品音乐表现力初探——以《鹮》中的古琴演奏为例
沈莹君 华音网 2024-07-04

摘要:《鹮》,是青年作曲家马晗蕊女士受邀于笔者为参加2018“琴台·敦煌杯”中国古琴新作品展演而创作的古琴与钢琴合奏作品,笔者首演古琴声部并编排了古琴演奏的指法。古琴指法的编排需要将旋律、古琴演奏法、古琴音位和艺术表现统筹考量,编排出最合理的指法,其目的是为了音乐效果的最终呈现。在《鹮》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作为首演者,与作曲家在演奏效果呈现上有深度的探讨,根据自身演奏经验,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根据作曲家的意图进行创新,并将创新过后的演奏技法灵活运用在作品,大大增加了古琴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古琴;《鹮》;音乐表现;演奏技法

一、《鹮》的创作背景与理念

乐曲《鹮》,青年作曲家马晗蕊女士受邀于笔者为参加2018“琴台·敦煌杯”中国古琴新作品展演而创作的古琴与钢琴合奏的作品,于2018年夏天完成并获2018“琴台·敦煌杯”中国古琴艺术新作品展演优秀作品奖、2019年“非音未来·世界音乐扶持计划”非遗音乐组最佳创编作品奖。

千百年来,自然界中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被我们的祖先赋予了各种美好的象征意义。《鹮》乐曲创作灵感来源于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朱鹮》,讲述的是人与鸟,鸟与自然环境的故事,时间脉络穿越千年,述说被先民寄托吉祥之意的“鹮”的前世今生,呼唤人类要感恩自然、珍惜美好,传递着“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的创作理念。

为了更好地体现创作意图,作曲家采用了古琴与钢琴合奏的表现形式,这是近年来众多作曲家在创作古琴新作品时常常运用的形式,而为二者所创作的作品也被当代古琴演奏者所钟爱。相比古琴传统的演奏方式,如独奏、琴歌、琴箫合奏、雅乐合奏等,古琴与钢琴的合作跨越了二者音色的独特性和多变性,两者交汇相融,大胆创新的旋律使古琴的音乐艺术表现力不再拘于传统古曲的表达,让钢琴突破了民族和文化的壁垒,在二者的结合中不断碰撞出了中西方音乐的火花。

《鹮》在题材内容上与传统琴曲中写意的手法有所不同,《鹮》主要采用叙事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每段旋律的音乐风格有着明显变化。古琴部分动机取材于舞剧《朱鹮》的音乐主题,而钢琴的部分主题则是取自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作曲家在作曲理念上运用了中西方的作曲技法,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旋律动机在旋律音高和节奏上进行有机组合,完美表达了乐曲所要呈现的音乐艺术表现力。在音色处理上也更多地融合了钢琴和古琴二者音色上的特点,并将其尽可能发挥到极致。而笔者作为一名青年古琴演奏家,在古琴的打谱及演奏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如何更大地发挥它的艺术表现力,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古琴创新的演奏技法,凸显了古琴的音色之美,使古琴的演奏指法及表现能力得到了更多的尝试,为古琴作品在未来的创作道路和艺术表演上提供了更多探索的途径。

二、乐曲结构

全曲由一个引子三大段落组成,《与》、《戮》、《盼》。描述了朱鹮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千年时光里所经历的故事。借助于古琴与钢琴重奏的特殊效果,不同的时代和故事背景,鲜明的音律变化,使朱鹮的形象立体饱满,栩栩如生,呈现这“吉祥鸟”的多舛命运。

引子(第1小节),散板,着重营造出远古优美的自然环境下的和谐氛围;

《与》(2-46小节),讲述的是鹮与人类相遇相识后的和谐共处。由两个乐段和一个乐句构成;

《戮》(47-114小节),自然环境遭到人类破坏,鹮的生存环境恶化,濒临灭绝。由两个大乐句和一个乐段组成;

《盼》(114-164小节),长夜未央,浴火涅槃,预示鹮走过的两千多年的艰辛足迹,似一汪春水赠与重生的鹮。同样由两个大乐句和一个乐段组成。

根据音乐速度安排乐曲结构为“慢板-快板-慢板”,作曲家结合了古琴的演奏特性,在引子和快板中较多的运用自由节拍即散板,让古琴的节奏随着旋律起伏和演奏者的呼吸状态去调整,自由与有序的结合,充满音乐语言的自由性。从音乐材料方面看,互相有着内在联系,在音乐发展中既有戏剧冲突性也有音乐逻辑性。

此曲古琴定弦为“紧二五弦”,但由于乐曲中作曲家运用了很多变化音,为了记谱方便,并没有在谱面上作调号的标记。

三、《鹮》中古琴的艺术表现与创新探索

古琴与钢琴分别是中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为古琴和钢琴而作的乐曲也频繁活跃在当今的音乐舞台中。古琴作为一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乃至上古时期,如桓谭在《新论·琴道》中明确提到: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重视“礼乐”,所奏之乐需映射时局变化、教化民众;而在“士”族文人阶层中,古琴作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工具,古琴音乐中正平和,强调“养心”、“养性”;到了魏晋时期,在琴曲创作的题材和音律上不拘一格,多样化的曲风进一步推动了古琴的发展;时至今日,古琴在历史的滋养下,不断涌现出既承载深厚的文人情怀,也透露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深远寓意,充分彰显了古琴“道器同根”的文化价值。而钢琴是西方乐器之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音乐包容性强,音域宽广,在与古琴的碰撞中,它用更加宽广的音域为整体的旋律打开了音乐空间,使层次感更加丰富。两者在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鹮》作为一部当代古琴钢琴合奏作品,笔者作为首演,在古琴音色、节拍变化和演奏技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泛音音色运用与意境的契合

古琴的基础音色大体分为三种:泛音、散音和按音。古琴的“泛音”是古琴最独特的音色,也是最美的音色,它缥缈空灵,清透如天籁般,自由如空中之羽翼,既可写实叙事,又可写意抒情。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品中想要呈现的意境,笔者在开头的引子运用了泛音演奏。在这一长句中,泛音的出现犹如茫茫星际划过的漫漫长夜,点状的泛音又仿佛无数的朱鹮不断扭动头部耳语的动作,灵动又愉悦;而后不协和音程的泛音,重复出现,速度慢-快-渐慢,将气氛营造得梦幻又神秘,点点星光散落,乐曲描述的是一个未被人类打扰到的原始栖息地。泛音在引子部分的出现具有很强的诉说性,也非常写意,为《鹮》徐徐拉开了故事的帷幕。

乐曲的末段,同样大量运用了古琴泛音的演奏,清澈明亮。通过对《与》段落主旋律的变奏、旋律色彩和节奏的变化,让音乐氛围回到最初的温馨。首尾呼应,如同垂暮老人的回忆般,诉说着曾经的美好,同时也意味着鹮的复苏与重生。在演奏方面,要保持速度上的基础上演奏出泛音的跳动感,肢体伴随着音乐,手指点落到琴弦上的动作犹如鹮蜻蜓点水般的步伐跃然弦上,恢复了生气。

(二)按音音色、节拍变化和音乐形象的融合

古琴的按音非常多样化,与左手不同按弦方式可以搭配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吟猱走手间,余韵悠长。入拍后第一段落《与》中的第二旋律主题,6/8拍的律动让旋律渐渐明朗、轻快,相比上一乐段较为规整的4/4拍,更有舞步般的跃动感,加强了流动性。沐浴在阳光之下的,是鹮小巧的步伐在水中落下的星点水纹,那只雏鸟逐渐长大,不仅可以在水中灵巧踏行,也可以无忧无虑遨游空中。旋律转调模进,从视觉上不断在转换场景,画面绚丽多彩,熠熠生辉。从听觉上虽是跳动的音型,但主要运用了古琴的“走手音”①演奏。“走手音”是古琴声韵中最具魅力的一种声音形态,随着按弦滑动时力度的不同,也使其演奏出来的声音虚实强弱各不相同。此处的“走手音”的距离较长,第一个纯四度从“九徽”上到“七徽”,下一句的纯四度则从“六徽二分”上到“四徽八分”,这样长距离的走手需要在按弦的过程中力度也需逐渐加强,在推进旋律进行的同时,使韵味更加悠长,更能体现出古琴的音韵。笔者在演奏时把芭蕾舞者的舞步与鹮的舞姿联想到一起,流动的旋律中引出音与音之间的起伏,让音乐与鹮的形象更加契合。

(三)传统与创新在演奏技法上的交汇融合

在《鹮》的古琴演奏中,笔者根据乐曲表现的内容不断尝试,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演奏技法应用到适当的乐段中,以表达乐曲中特定的音效。例如:古琴左手演奏指法“虚掩”②、“滚拂”③和“撮”④。“虚掩”特殊之处在于,手指叩弦得音时使得该音位两侧实际上都为琴弦有效震动部分,所有会偶尔出现该音位左右两侧同时出音的状况。笔者在演奏时与作曲家有所探讨,认为这样的“意外之音”更像是模仿鹮受到伤害时发出的呻吟声,这既是古琴音色上的一种特性,在有特定创作需求时,这样的“杂音”更像是无意中发现的艺术效果。而谈到“滚拂”,大多会以其在《流水》中的运用为例,“滚”与“拂”二法连用可以从力度的变化中衍生出不同形态、此起彼伏的“水流”声,因此《流水》也称“七十二滚拂流水”。而在此曲中,笔者将“滚拂”与左手创新的演奏技法相结合,通过速度的推进和力度的递增,在乐曲快板片段来临前作前导性的引入。

乐曲进入到了快板片段,以和声音程为旋律的主要进行方式。“撮”为古琴和音的主要演奏技法,两根琴弦的同时震动产生的共鸣使古琴在音响效果上更加厚重。旋律音高错落有致,没有过多的装饰音和演奏技巧,塑造了人类冰冷无情、杀伐果断的形象。在大量的不协和的复音程中,音乐情绪已极度紧张,一连串急促跳动的旋律将鹮的恐慌、四处躲藏和人类残忍的杀戮以画面感呈现出来。

对于传统技法的再创新,笔者在此曲中着重以左手两个创新指法为主,扫弦、拍琴板。根据作曲家意图,笔者决定在松沉浑厚的“散音”上做出尝试,不加任何装饰的空弦音,更具原始韵味。左手扫弦是为将右手指法“剌”⑤移植到左手上,这样的指法移植在创新指法中并不多见,同时右手还在“滚拂”所以也要控制好左右手之间的协调性。拍琴板是近年来古琴新作品中比较常用到的新演奏法,让琴弦和琴面相碰撞发出声音,通常用作较激烈情绪的表现。在过渡乐句开始时,“滚拂”作数遍,其间左手逐渐加入扫弦、拍面板,左手逐渐往岳山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加快,左右手演奏速度快至错拍时,左手逐渐捂住琴弦。右手的“滚拂”如同人类肆无忌惮地挥霍,左手演奏法奏出的音色如同着鹮从飞翔、受伤到奄奄一息的状态,受伤的身躯早已失去昔日高洁的光环。笔者在传统指法上的一些新尝试,目的就是尽可能在各个细节上都能将古琴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让古琴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创造无限的表现空间。

(四)古琴与钢琴在音响效果上的融合

众所周知,古琴音色独特,在古代是文人之间的雅乐,三五成群互为欣赏,对音量要求不大。但是在当代古琴表演中,音量问题就成了古琴表演上的一个弱点。而钢琴音域宽广,拥有宏大的音响共鸣腔体,那么二者在合奏中,就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古琴的弱点做出优化。《鹮》的叙事性很强,乐曲跌宕起伏,赋予演奏者表演的无限空间,因此,在音乐效果呈现方面,由于两种乐器音量的悬殊,无论在创作过程中或者演奏时,笔者都积极地与作曲家及钢琴演奏家密切沟通,再三考量两种乐器叠加时的音响效果,以充分体现这两种乐器的优点与特点。

音乐如同故事的旁白,当乐曲情绪需要变化时,笔者在演奏中通过音色的变化、节拍的指向性引导和演奏技法的合理运用和创新,使古琴在与钢琴合奏时呈现出的音响效果更加合理化,让古琴音乐的叙事方式充满张力。如此一来,一方面拓展了古琴的音乐表现力,使古琴在表达温柔、活泼、悲壮和磅礴等情绪的同时,可以将音乐内容更加具象化;另一方面不断打破古琴长期以来作为独奏乐器带来的认知惯性,在与钢琴的合奏表演中不但可以成功克服音量上的局限性,还可以于音乐动机的发展上对乐曲的表演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在合奏表演中大放异彩。

结语

在《鹮》这首作品中,作曲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题材和作曲技法,使作品在叙述的过程里既饱含古典韵味中柔美流动的轻逸,又在快板片段中充斥着强烈的矛盾冲击感。在古琴的演奏部分里,随着不断变化的音乐旋律,基于传统而创新的演奏技法使音乐情绪的表达更加饱满、音乐语言更加流畅、音乐形象更加立体、音乐色彩更加多变。笔者通过对《鹮》中古琴部分演奏技法的编订及演奏,不断加强了对古琴传统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也坚持守正创新,对当代古琴音乐作品艺术表现力作了一些浅显的研习探索,当中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今后将继续努力。

注释:

①走手音:右手弹弦得音后,左手按弦左右移动音位而得出的动态音。

②虚掩:右指不弹弦,左大指或名指凌空落下在指定音位上叩弦得音。

③滚拂:滚,名指连摘相邻数弦;拂,食指连抹相邻数弦。

④撮:和音弹奏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弹奏“勾、挑”或“勾、托”。

⑤剌:食中名三指同时立在弦上向外斜向弹出。

参考文献

[1]龚一.古琴演奏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汉]桓谭.新论·琴道篇[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作者简介:沈莹君(1995-),女,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