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民国琴家吴浸阳生平及琴事述考
章华英 华音网 2025-02-25

摘要:吴浸阳民国时期曾活跃于苏、沪琴坛,但相关史料很少,所存讹误、疑问颇多。本文依据民国时期报刊及地方史志等史料,对其人生轨迹、琴事活动、古琴传承、斫琴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考辨。吴浸阳曾参加怡园、晨风庐琴会及精武会、行余文社等社会团体的古琴活动,其交游广泛,梅兰芳、史量才妻儿等皆曾从他学琴,其弟子中比较重要的有李明德、赵云青、吴兆基等,并斫有六十四卦琴。吴浸阳身具琴家、医士、道士多重身份,后虽然还俗,但修道却是他终生的追求。

关键词:吴浸阳;古琴;斫琴

吴浸阳是民国时期琴坛的一位十分有影响的琴家。然而,长期以来,从他的生卒年、籍贯、人生经历,到琴事活动、斫琴等等,记载很少,且含混之处较多。有关其人、其琴,留给人们的疑问很多。有鉴于此,本文将依据民国时期报刊杂志、地方志、文人笔记、日记以及琴学著述等相关史料,对吴浸阳的人生轨迹、琴事活动、古琴传承、斫琴等问题进行逐一的梳理和考辨。

一、吴浸阳生平考

吴浸阳(见图1),字观月,一字德华,号纯白,人称纯白道人。关于其生卒年和籍贯,诸家说法不一。

图1 吴浸阳(1884—?)

首先是关于吴浸阳的生年。吴钊《绝世清音》[1]和严晓星《近世古琴逸话》[2]均为1882年,而据其弟子吴兆基回忆,吴浸阳比他父亲吴兰荪(1883—1961)小5岁[3],如此便是1888年。然而,1919年苏州怡园琴会时,吴浸阳所填的年龄是“三十六岁”(吴兰荪三十七岁),如此,可以推知他大约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因考虑吴浸阳和《怡园会琴实记》的编者叶希明交往甚厚,且参与怡园琴会的筹备,故本文采用《怡园会琴实记》的记载。卒年不详,大体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关于吴浸阳的籍贯,民国时期的《怡园会琴实记》分别写的是“灌县”和“青城”[4],其他文献基本上都说他是四川人。本文依据民国时期《申报》所载,吴浸阳应当是江西人,且精通医术、易学等。《申报》上的记载是这样的:

吴浸阳君,籍隶于赣,隐居四川峨眉山中有年。娴于医术,尤精易理。[5]

由于当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妻儿皆从吴浸阳学琴,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的《申报》,刊登吴浸阳的行医广告是不少的,皆称他是“江西医士”[6]。这些广告,想必吴浸阳是为了行医而刊发,他应当是知道的。另1937年《今虞琴刊·琴人题名录》称他是“四川洪都人”,吴钊所著《绝世清音》[7]与此相同。然而,四川并没有洪都这一地名,洪都是江西南昌的别称。不过,由此却可推知吴浸阳是江西洪都(南昌)人。

吴浸阳大概是很早就去了四川,一说他幼年在四川青城山出家为道士。然蜀中琴家易上达(约1888—?)口述则称吴浸阳是成都龙藏寺僧人,法号云禅,后还俗[8]。不过,笔者认为,吴浸阳一生出入道观,目其者皆称其为道人,不太可能是龙藏寺的僧人。另据1919年怡园琴会他所赋的诗,下题“青城吴德华”[9],可知他去江南之前应当是青城山的道士。由于青城山在灌县(今都江堰),因而不少文献把他的属地就写成灌县了。

吴浸阳何时离开蜀中?具体时间不得而知。一般说他是在弱冠后离蜀,往来于苏、沪、杭之间。目前可考的是,1919年怡园琴会之前,他已在苏州叶希明的盐公堂做事了。从怡园琴会当时登记的住址来看,吴浸阳所填正是盐公堂。

在苏州期间,吴浸阳与琴家吴兰荪、叶希明等来往很多。1919年,叶希明组织发起怡园琴会,吴浸阳作为他的好友,协助筹备并参会。会上,他弹奏了琴曲《阳春》(《大还阁》)[10],后来还赋诗二首,如下:

风流不减韦苏州,盛会宏开八月秒。鈩炷水沉调绿绮,笑他投笔觅封侯。

裙屐翩翩尽素心,千秋难得遇知音,何须再刺成连棹,海水天风证昔今。[11]

1920年10月12日,周庆云在上海“晨风庐”寓所召开一次盛大的琴会,吴浸阳也参加了,他携带的古琴是“白云”。会议第一日,吴浸阳弹奏的琴曲是《白雪》;至第三日,他又与李子昭合奏了琴曲《高山》[12]。几天以后,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1920年10月20日),周庆云又邀请了吴浸阳、李子昭、彭祉卿、郑觐文、沈伯重等,在“晨风庐”寓所又举行一个小型雅集,吴浸阳和郑觐文表演了琴瑟合奏《鸥鹭忘机》。据查阜西说,会后,吴浸阳和符华轩、李子昭三人留了下来,协助周庆云编撰《琴操存目》等琴学文献。[13]

因此,晨风庐琴会以后,吴浸阳就从苏州迁居到了上海。《申报》上最早有关吴浸阳的信息是在1921年2月,是售卖他所斫制的六十四卦琴的广告。

1921年6月以后,《申报》上有关吴浸阳演出的信息就很多了。如1921年7月2日下午,他参加了上海城东女学的同乐大会,会上除了该校师生表演音乐、舞蹈及中西戏剧等之外,吴浸阳弹奏琴曲《阳春》,近代琵琶名家汪昱庭弹奏琵琶。[14]

除了教授古琴,吴浸阳在上海的主要生活来源其实是依靠医术。《申报》刊有数十条有关他行医的广告,如:

江西医士吴浸阳,素抱济世之愿,庚中岁,在苏地施诊数月,成效甚著。今岁,再设施诊室于恒丰路崇德里六号,每日下午二时至五时,抱疴求治者甚多云。[15]

吴浸阳的医术应当是比较高明的,《申报》称他是“儒医”,乃“海上名士也,博雅多艺,宿学渊源”,“精通岐黄,远窥卢扁之堂奥,尤为邦人所仰望”[16]。前来找他治病的人很多,称“大有铁限(线)磨穿之势”[17]。《申报》所载的行医广告,时间集中在1928年3月至8月间,地址先是在上海北四川路丁兴里,1928年8月迁居至法租界霞飞路大安里283号的西式楼房。[18]在8月26日,还刊有治愈病患的感谢信,是个患胃痛三年的病人,称吴浸阳“固邃易,工琴,尤精于医,近始悬壶海上,就诊一次,试进一剂,立见奇效,加服汤药数次,而夜间之痛即止,近则元气渐复。数年之沉疴,豁然一旦,德同再造”[19]。

民国时期,上海是全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各种文化社团承担了新旧交替时期思想变革和反思的任务,在介绍西方民主思想、开展文化启蒙、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应当说,吴浸阳在当时的上海还是比较活跃的,他参加了诸多社会组织,在上海“精武会”“行余文社”“东方文化学会”等组织的活动中,常可见他弹琴的身影。“精武体育会”是清宣统年间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的,声震沪上。后随着霍元甲的故去,“精武会”一度濒于解体。至民国初年,霍元甲之子霍东阁重振“精武会”。1927年8月3日,吴浸阳被“精武会”慕名聘为琴师,教授古琴。为此,“精武会”专门假借中央大会堂开了欢迎大会。会上,全体“精武会”会员向吴浸阳三鞠躬,以示敬意。吴浸阳随后做了琴学的专门讲座,讲述了“琴学之来源、琴体之构造与琴谱之大意”等,弹奏了《渔歌》《胡笳十八拍》《广陵散》等名曲,“听众为之神移”。[20]

而当时在上海太和洋行当学徒的杨新伦,因爱好武术也加入了“精武会”。正是在上海“精武会”的一次晚会上,杨新伦恰遇吴浸阳弹琴,并深为其恬静细腻、幽雅淳朴之琴音所吸引,遂蓄志学琴,后来成为岭南琴派的代表人物。另一个吴浸阳的学生李明德也是“精武会”的会员,后来成为吴浸阳最重要的弟子之一。

“行余文社”成立于1928年,这是一个以“研究文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团,吴浸阳是发起人之一。成立的缘由,是这样的:

海上自比年以来,俗益华靡,舞场林立,轮盘总会,秘密开设者,尤指不胜屈。至若票房及俱乐部之设,犹觉此胜于彼。为比较高尚之事业,凡有心世道之士一兴言及此,滋可概矣。[21]

“行余文社”的成员,皆由“海内贤达及文学巨子、书画名家充任之”[22],其中不少是政界、文坛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如许世英[23]、王源瀚[24]、程演生[25]、王世鼐[26]等。吴浸阳能置身其中,一方面是他的琴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还得益于他精于书画、易经、医术等。

“行余文社”开幕式那天,吴浸阳弹了一曲《搔首问天》,其指法纯熟,技艺高超。根据当时报道,称“其音如泣如慕,如怨如诉,并渊渊作金石声,阖坐咸大赏赞。琴为唐代遗物,静仁先生尤赞其用功之深也”[27]。静仁先生指的是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的许世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着“远东巴黎”的美誉,处于中西方文明交汇的最前线。在一个“东方文化学会”的茶话会上,因程演生出任外交部特派员,将赴法国、土耳其、阿富汗、比利时等国考察教育、政治、经济。故而,当时邀集来的海上名流,有犹太、印度、高丽、马来、锡兰等各方人士,共计二百余人。会上,吴浸阳不仅独奏了琴曲《胡笳十八拍》,还和卢炜昌、郑灼臣、李民德等合奏了琴曲《普庵咒》《梅花》《昭君怨》等,琵琶名家柳尧章则弹奏了《春江花月夜》等。[28]而主办者讲,弹奏古琴的目的,在于“效古人慕求知音之义”[29]。

在上海,他与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名流也常有来往,如民国时期报业巨子、《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京剧大师梅兰芳,政坛名流许世英,考古学家程演生等。著名教育家、政治家黄炎培(1878—1965)也在日记里记述了不少听吴浸阳弹琴的事情,如1924年6月载:

27日,星期五,财政委员会,整理报告。夜,孟繁邀泛秦淮,听吴浸阳琴。

28日,星期六,续会。收隽卿信,并庄票五千元,复之。东大校董会。仲衡同往秦淮。逍遥游听吴浸阳琴。[30]

从前面的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为琴家、医士的吴浸阳,然而,吴浸阳最重要的身份还是道士。到江南以后,吴浸阳虽然已经还俗,但作为曾经的道士,修道却是他终生的追求。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誉的庐山,风景绝美,山色氤氲,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隐士逸民、先贤往哲、高僧名道等云集庐山。而庐山也是道教名山,因此,寓居上海的日子里,他常往来于江西庐山和上海之间。只要有空,吴浸阳便去庐山息心修道。《申报》也报道了他因去庐山而不得不缺席一些活动。如1925年8月,他曾因此缺席了上海静安消夏会的活动[31];有时,他在上海的中医诊所也因此而停诊。

吴浸阳精于书法。1927年,龙门道人罗理松去江西庐山仙人洞(见图2),曾重修殿宇,仙人洞旁的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32](见图3),便为吴浸阳所书。上联化用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指仙人如同黄鹤一般杳无踪影,其下联则是怀念东晋高僧慧远与隐士刘程之等在庐山结“白莲社”事。

图2 庐山仙人洞门坊刻石匾额(吴浸阳书)[33]

在庐山时,吴浸阳与国民党陆军少将周辉浦[34]往来较多。1932年5月,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失望至极的周辉浦,悲愤之中遁入庐山,隐于太乙村。周辉浦到庐山的时间大约是1932年初夏,至1933年冬离开。在这期间,他常听吴浸阳弹琴。在周辉浦的《韬庐吟草》诗稿[35]中,记录了一些有关吴浸阳的琴事。如周辉浦在《山居秋夜听吴道人鼓琴屏赠·序》云:

癸酉孟秋,吴道人浸阳携古琴过访于太乙村之寓□庐,当示《六十四琴斋图》。又于夜阑人静,坐对床房,为鼓《渔樵问答》《阳春》《风雷引》最心得古曲。[36]

图3 庐山仙人洞门坊碑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吴浸阳书)[37]

癸酉是1933年,吴浸阳向周辉浦出示了六十四琴斋图,又弹了《渔樵》《阳春》《风雷引》等曲。其后不久,周辉浦又和吴浸阳同游白云道院,写有《宿白云道院赠李道人霭虹》诗存世。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辉浦的诗序中,还提到了吴浸阳曾被道友们推为庐山木瓜洞住持一事,这是以往从未被关注的。

木瓜洞,在庐山东南石船峰前,其洞口刻有“枯木留云迹,瓜生月播烟”的诗句。唐代庐山白鹤观住持刘混成,晚年孤身栖隐于此,超然物外,息心修道,日以种木瓜为食,因此得名。至清康熙年间,道士石嵩隐摒弃尘扰,迁居于此。石嵩隐住洞36年,使之成为一座竹木萦绕、幽深雅静的庭院式道观。木瓜院后倚五老峰,俯视栖贤谷,左傍凌霄山坡,右携穿天山涧,下通法宗寺,极目眺望,草木苍翠,四野皆景。周辉浦在《赠吴浸阳道人邀游木瓜洞》诗序中写道:

木瓜崖下百余步复一崖,较矮小,左为太极观,前矗宝树一,下为嵩隐墓。……故友吴子,近为该洞道友举为住持,因素仰其道力宏大,冀有以扩振该洞规模焉。昨携琴过访,即邀偕游,悦目快心,徘徊留宿,承招筑庐,并议辟新路,上通五老,达牯岭,下通白鹿,达南康。[38]

从上述序文可知,吴浸阳被木瓜洞太极观道友推举为住持,是因其“道力宏大”。庐山道士希望借此扩振道院规模。吴浸阳亦曾“携琴过访”,力邀周辉浦筑庐木瓜洞,两人并曾商议兴建一条上至牯岭、下通白鹿,达南康县城的新路。

据传吴浸阳后因商务纠纷去了香港,此后便无音信了。他去香港的时间,应当是在1935年9月前后。笔者从当时的《申报》中发现两条敦促他露面的告示,发布人是“若愚”。1935年9月12日,若愚先在《申报》发《吴浸阳览》,催他“将物清还”:

连日所办一事,均转吿前途,满望即日收款应用。驾忽他去,前途闻告,愤极。如为救全将来计,迅回沪或来函,将物清还,保无他虑,千万毋忽。若愚。[39]

吴浸阳对此并无回音,同月19日,若愚再发《吴浸阳鉴》,这次的口气就不一样了:

十二日《申报》谅察,愚因先生事受家庭严谴,遭物主责难,忍心不顾耶?先生从此不到沪耶?务速猛省来商办法,免惹通缉,切切!若愚白。[40]

从以上两则告示中,大概可知吴浸阳可能陷入经济纠纷,欠人物品未予归还。若愚因此受累而遭到家人严谴,并受到物主的责难。而吴浸阳的一去不返,是会让吴氏遭致通缉的。如此,他后来的匿藏不露也就可以理解了。

之后吴浸阳便久无下落。笔者在《岭雅》中看到一首香港著名学者、诗人潘小磐[41]《秋夜听吴纯白先生弹琴》的诗:

古调何人识,西风感独深。高楼秋赌酒,蜀客夜鸣琴。渐有出尘想,微闻戛玉音。哀弦休更拨,大陆正沉沉。[42]

此诗载于《岭雅》1949年第48期(4月18日)。《岭雅》是20世纪40年代末《广东日报》的文艺副刊,专门刊载文言文与诗词作品。潘小磐听吴浸阳弹琴,应当是在1949年4月中旬之前。20世纪50年代,著名学者饶宗颐在香港亦曾多次听吴浸阳弹琴。饶宗颐是1952年开始师从容心言学琴的,他回忆50年代执教港大时,当时香港琴人常有琴书雅集,吴浸阳和徐文镜、吴宗汉等都是当时名家。有一次雅集,饶宗颐弹琴,曾“三易其操”。徐元白的胞弟徐文镜和蔡德允古琴、二胡合奏《普庵咒》,蔡德允又唱了昆曲《游园》,吴浸阳弹奏的琴曲是《渔樵问答》[43]。此外,饶宗颐在为唐健垣所编纂的《琴府》所作序文中,亦曾有云:

记十余年前,在香港,言琴者只五六人,黑龙江容心言、西蜀吴纯白最为耆宿。……容、吴二叟久已下世,曩日穷病山阿,无人容学,学者又往往中道而废。[44]

饶氏序文忆及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琴坛,尤为推崇吴浸阳、容心言二人,可知吴浸阳是当时香港比较有影响的一位琴家。然吴浸阳卒于何时则不得而知了。饶宗颐的这篇序文写于1971年,言及吴氏“久已下世”,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末。

二、吴浸阳的古琴传承

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代名家,吴浸阳的古琴师承自谁?其古琴传承又是如何?

吴浸阳籍江西南昌,但他的古琴却是在四川学的,以往只知其师是吴啸烟。民国时期的四川《灌县志》对吴啸烟有如下记载:

吴锡彝,字啸烟,毕业四川法政学校,工书画,而热心慈善,于民国六年创办红十字灌县分会,任理事长,尽力筹措,以积劳卒。总会挽以“蜀山同兀”四字,盖惜之也。[45]

从上述记载可知,吴啸烟,名锡彝,毕业于四川法政学校。他是四川灌城(今都江堰)五桂桥街马家巷人,光绪年间秀才,工于诗书画,曾设馆教授,据称,现存二王庙灵祖殿后壁上大书的“寿”字,便是吴啸烟所书。但后来他主要的精力,都用之于慈善,是灌县红十字会首创人。据载,1917年春,吴锡彝在新津县旅游,适逢军阀内战,争夺势利,伤亡惨重,惨不忍睹。其间,吴锡彝看见有人手持红旗帜,往来于战场中,施行救护掩埋之事,交战双方均停火护送。于是,等吴啸烟返回灌县,遍告亲友,由此于1917年12月组建了“中国红十字会灌县分会”。[46]

1919年怡园琴会召开前,是给吴啸烟发了请帖的,地址正是灌城内五桂桥,不过吴啸烟并没有来参加。易上达则称吴浸阳是四川谢云生的“优秀弟子”[47],或许吴浸阳亦曾师从谢云生学过古琴。无论如何,吴浸阳的琴艺的确十分高超,在民国时期的苏、沪琴坛是很有名气的。

吴浸阳的弟子很多,主要有李明德、赵云青、吴兆基等。此外,京剧大师梅兰芳、史量才之子史勇根和夫人沈秋水等,亦曾从吴浸阳学过古琴。

1.梅兰芳

1931年的《北京画报》杂志曾经刊登过一张梅兰芳弹琴的照片(见图4)。梅兰芳(1894—1961)喜欢的乐器很多,但对古琴一直是情有独钟。他和吴浸阳认识的时候只有20多岁,但当时梅兰芳的名气已经很大了,《申报》还有梅兰芳听吴浸阳弹琴并希望跟他学琴的一些报道:

吴浸阳君及吴兰荪[48]君为弹琴名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雅奏一曲,使人胸襟顿洗。日昨亦为畹华弹《平沙落雁》之曲,《渔歌》第九至第十五等,万斛清尘,泠然斗室,本自阳光中至,而苦热着不知风之萧萧凉生肝隔也。畹华有意学琴,请师事吴君,并即时为购琴谱数种也。[49]

文中的畹华是梅兰芳的字(又字浣华),这是在1922年的6月,吴浸阳为梅兰芳弹奏的琴曲是《平沙落雁》和《渔歌》的第九至第十五段。梅兰芳有意师从吴浸阳学琴,并托他代购琴谱。(见图4)

图4 梅浣华抚琴造像(元可摄,1931年)[50]

吴浸阳是个戏迷,他喜欢昆曲、京剧,当时曾经师从多人学习京昆,但皆不如意,及至闻及胡琴名家、著名票友陈道安[51]哼腔,于是便感叹道:“真吾师也。”[52]据说,吴浸阳的吐字行腔,“虽不甚佳,而别具一种古雅韵味”[53]。陈道安之子陈小田饱学诗书,亦善操京胡,他曾师从吴浸阳学过古琴。陈小田能弹《阳关三叠》《陋室铭》《古琴吟》等小曲,亦曾跟随吴浸阳参加过一些古琴演出。而吴浸阳自然也喜欢梅兰芳的戏,曾去看梅兰芳的昆曲《游园惊梦》等,并与邓华石造访过梅兰芳,另约一起去南通祝嘏。而梅兰芳一想到在旅途中可以跟着吴浸阳学琴,不由得喜形于色了。[54]

当然,梅兰芳学琴还谈不到古琴传承,最终学了多少也是不得而知了。从1931年《北京画报》的弹琴照片来看,其古琴指法、手势并不规范。

2.沈秋水、史勇根

史量才和沈秋水——一个是民国时期的报业巨头,一个是不幸堕入风尘的青楼女子。乱世之中,他们却共同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沈秋水原名沈双清,史量才对她一见钟情,最终二人结成秦晋之好。

沈秋水擅琴,之前也曾学过古琴。在1920年晨风庐琴集上,她在雅集的第一天就弹奏了琴曲《流水》。史量才的儿子史勇根当时只有9岁,是晨风庐琴集中年纪最小的一个琴人,在那一次名家云集的雅集中,这个九龄童弹奏的琴曲是《文王操》。

在史量才结识吴浸阳之后,史勇根和沈秋水便都师从吴浸阳学琴了。据说,史量才还因此在《申报》五楼专门为吴浸阳设置了一个琴室。

3.李明德

李明德是吴浸阳弟子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但有关他的记载不多。据《今虞琴刊》,李明德是广东三水人,民国时期任职上海中国肥皂公司,其住址是“上海外滩十八号”[55]。

除了古琴,李明德喜欢武术,加入了上海“精武会”,而吴浸阳是“精武会”的古琴导师。李明德由此而成为吴浸阳最有代表性的古琴弟子。他所弹奏琴曲也不少,有《秋塞吟》《醉渔》《墨子》《潇湘》《鸥鹭》《胡笳》《渔歌》《苍梧》《高山》《平沙》《风雷》《羽化登仙》《捣衣》《白雪》《渔樵》《阳春》《普庵咒》《梅花》《塞上鸿》《忆故人》等[56]。其中,大部分琴曲皆得自吴浸阳的传授。

李明德也是今虞琴社的发起人之一,当时和张子谦、吴景略等交往很多。收藏有明代张季修所斫之琴,音色较为清亮松透。但李明德的弟子却不多,主要有苏州琴家叶名佩。

4.赵云青

1937年《今虞琴刊》卷首有一张“弹到梅花月满琴”的照片(见图5),其中站立的女子便是近代琴家赵云青。而她的古琴老师之一便是吴浸阳。

图5 弹到梅花月满琴

右:赵云青,左:孙寄荃(胡莹堂夫人)[57]

赵云青(1898—1960),名赵锦,一字云卿。系南京琴家徐芝荪的夫人,故《今虞琴刊》登记名字为徐赵锦[58]。她师从吴浸阳学琴的具体时间不详,因赵云青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她的古琴大体应当是在1919年左右吴浸阳寓居苏州时跟他学的。1936年“今虞琴社”成立时,赵云青已能弹奏《秋鸿》《渔歌》等十余曲。当然,后来赵云青还师从夏一峰学过琴。

除了古琴,赵云青亦擅长书法,喜好饮酒。其夫徐芝荪能“饮酒可一斗”,而赵云青“饮酒可三升”[59],亦可谓夫唱妇随、志同道合了。

1934年春,徐元白等在南京发起成立“青溪琴社”,赵云青和其夫徐芝荪也是琴社的主要成员。20世纪50年代,赵云青也是南京乐社的主要成员,其琴艺为人所推崇。当时,龚一、刘正春、梅曰强、李禹贤等皆曾师从赵云青学琴。赵云青大约于1960年2月辞世,查阜西于是年2月7日作有《吊赵云青》诗哀悼:

琴坛卅载总凄凉,盼到明时赖有匡。无那薤歌催去也,胡笳声里吊徐娘。[60]

5.吴兆基

吴兆基(1908—1997),是吴兰荪之子,他13岁时即随父学琴。吴浸阳在苏州时,和吴兰荪关系很好,常有来往。据吴兆基回忆[61],那个时候,吴浸阳常去他家串门。有一次,他听吴浸阳弹了《潇湘水云》,觉得比他父亲弹得要灵活,便萌生了跟他学琴的想法。但吴兆基当时只有16岁,吴浸阳觉得“初出茅庐就想学《潇湘水云》,就不太肯教”,吴兆基就说:“你不教我,那我就自己来打谱。”于是每次吴浸阳来,一边听他弹琴,一边背下节奏、指法。就这样,大概弹了五六段,再弹给吴浸阳听,这一次,吴浸阳说:“哎哟,有点我的味道了。”[62]如此,吴浸阳就教吴兆基弹琴了。

吴兆基从吴浸阳学的琴曲只有《潇湘水云》《渔歌》两首曲子,由于吴浸阳不常在苏州,这两首曲子断断续续学了有两年。

另外,吴兆基在上海的表舅母熊淑婉也曾从吴浸阳学过琴。(见图6)[63]

图6 苏州琴家汪星伯(左1)、吴兰荪(左2)、吴兆基(右1)与王迪(右2),1956年

6.张心一

张心一(1931—2017),即张葆萝,为著名画家张大千第三子。张大千虽然子女很多,但常年随侍身边的只有张心一。因长年耳濡目染,张心一对张大千的创作生活、艺术作品十分熟悉,故有张大千“活档案”之称。

张大千好琴,张心一亦受其影响。著名画家周士心曾在张大千家中观赏张氏所藏“春雷”“雪夜冰”等琴,并曾听张心一弹琴。张心一是从吴浸阳学的古琴,据称是“吴纯白先生的高足”[64]。张心一从吴浸阳学琴的时间,应当是在吴氏移居香港以后。张心一后来亦移居美国加州,有关他学琴、弹琴的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吴浸阳的弟子应当还有很多。限于史料,本文仅录上述数人。现将吴浸阳的古琴传承列表如下。(见表1)

表1 吴浸阳古琴传承系表(扫描文首二维码)

三、吴浸阳斫琴考

《易经》堪称中国古代群经之首,这是一部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著作。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由于吴浸阳擅于斫琴,也精于《易》学,因此,他监造了64张古琴,并创造性地以六十四卦命名,其书斋也因此以“六十四琴斋”名之。据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同济大学校长沈恩孚所述,这64张琴吴浸阳是分赠给“海内嗜古者”的:

四川吴浸阳精琴律,谙制琴,且研易学,一日经古道观,方营缮易梁,其废梁已五百年物,中琴材,相材斫制,得琴凡六十四,适符易卦数,乃一一以卦名名之,分赠海内嗜古者,仍颜其斋曰六十四琴。[65]

关于这批琴的斫制时间,严晓星认为是在1925年。但从存世的几张琴的腹款来看,皆为庚申(1920年)秋。而《申报》也刊登过不少售卖广告,时间是从1921年2月11日到25日,连续登了十余天,由此可知,这批琴的斫制时间是在1920年。最晚至1921年春天,这64张琴已经全部斫制完成了。见于《申报》的广告是这样的:

吴君浸阳,精操缦,善斫琴,夙为吾侪所推重。近得古代良材,按易卦次序,斫成七弦、九弦、五弦、一弦等琴六十四张,制作精雅,音韵绵长,苍松秀润,九德咸备,虽雷张复生,蔑以加兹。吴君不愿自秘,谨贡献于知音之前以求审定。宇内不乏收藏大家、操缦韵士,倘欲选置,请至下开处所鉴别接洽。现经朋侪纷纷购藏,所余无几,同好诸公欲置从速,幸勿交臂失之。

寄售:上海中华书局;老闸桥北面东归仁里第五弄西泠印社;杭州西湖公园隔壁西泠印社。

周梦坡、杨易之、史量才、李子昭、吴兰荪、叶璋伯同启。[66]

这则启示名为《收藏操缦家注意》,推荐人不仅有史量才、周庆云,还有李子昭、吴兰荪、叶希明这些琴坛要人,称其“制作精雅,音韵绵长,苍松秀润,九德咸备,虽雷张复生,蔑以加兹”,评价是很高了。其后,到4月23日至25日,又刊出了三天广告。

除了七弦琴,六十四卦琴里还有九弦、五弦和一弦不等。只是别的样式并没有存世。而从广告来看,坊间说的赠送也不实,多数是售卖的。

同年的10月7日至14日,天津《益世报》又连续刊出了吴浸阳《琴学访友》启事。(见图7)

图7 《琴学访友》启事[67]

鄙性嗜琴,历有年。所按谱数十操,制琴六十四张,虽为大家赞赏,自却未能深信。兹特携琴北上,更访知音,倘蒙惠爱,获益良多。

吴浸阳谨启,寓新旅社。[68]

关于吴浸阳携琴北上的相关情况,除了这一则启事,就不得而知了。

六十四卦琴的斫制材料,据严晓星说是吴浸阳“得到史量才的帮助,在上海一带县城中收集到明代老梁柱”[69],但查阜西旧藏的“观卦”(鉴空)琴底有当时叶希明的铭文,如下:

浸阳得良材于吾杭,按易卦次序斫成六十四琴,此乃观卦,举以归。予因悟镜花水月之指,故名之曰:“鉴空”。辛酉仲春上丁,新州叶希明识于亦园。璋伯印。[70]

龙池内刻有:“此明代屋梁也,庚申秋吴德华斫观卦琴,叶希明题。”[71]另外,张謇序文提到是吴浸阳“经某处古道观,见其修缮时易下之梁”。

综上可知,这批琴材源自杭州一个古道观修缮时易下之明代房梁。

吴浸阳斫制的古琴,形制以仲尼式、黑漆为主,琴体较大,音色洪亮。晚清状元、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因其名字“謇”与“蹇”通,吴浸阳就把其中的“蹇卦”琴赠送给他了,张謇写有《吴浸阳六十四琴斋铭》以谢。铭文的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七月十三日”,即1922年夏天。张謇是这么写的:

琴,古以桐为之。桐理疏,疏故虚,虚故易窾而易越。其背桐而腹梓者何?梓理密于桐,密则实,实为虚应,虚之用益大。事物之理固如此欤?浸阳吴君邃琴学,能制琴,尝经某处古道观,见其修缮时易下之梁,五百年物也,叩其声,察其理,谓中琴,乃析而计之,得琴六十有四。举《易》六十四卦名名之,且名其斋,而分其琴以饷人。顷者囊蹇琴见赠,而索斋铭。蹇于古文与余名通,因知君识字晓经训,尤今世雅才也。謇受其琴,而报以铭。铭曰:

两仪肇判,曰阴与阳。天地以位,山泽以彰。雷风水火,或变或常。形形色色,巧历弗详。其造其化,声音神明。假器假物,发蕴挥藏。物为之客,器为之房。圣人昔者,神农朱襄。弦五而七,

斯帝斯王。古冢掇榇,大野刊桑。峨眉风雪,听松简良。吴君师之,近取无方。包含太虚,经纬宫商。师旷可作,万灵在旁。[72]

除此之外,南京琴家王生香曾得其中“随卦”琴,琴名“空山磬”,见于他所撰写的手稿《金陵访琴录》中。此琴为伏羲式,蚌徽,铁梨木岳龈,黄杨轸及足,长方池沼,蛇腹纹渐露。[73]王生香称此琴“音韵松洪透润,无与伦比”[74]。《今琴征访录》中则记载了赵云青藏有“大有卦”琴[75]。以下将见于记载或尚存世的六十四卦琴,列表如下:(见表2)

表2吴浸阳六十四卦琴[76](扫描文首二维码)

上述7张琴中,查阜西旧藏“观卦”(鉴空)琴(见图8),见于“中国嘉德2005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翡翠”专场,此琴最终以11万成交。何朝现藏“丰卦”(春雷)琴(见图9、图10),见于“丝桐金声——中国嘉德2021秋季拍卖会”,最终以48.3万成交。而“蹇卦”“大有卦”“随卦”,已不知所终了。

图8 查阜西旧藏“观卦”(鉴空)琴[77]

结语

关于吴浸阳的所有,就到此搁笔了!

作为道士、琴人、儒医的吴浸阳,虽置身繁华荣耀、光影流动的大都会,内心却依然向往着青城山的葱茏幽翠、庐山的空蒙山色。或许,这是一个琴人的执念。

虽然,他的古琴弟子,有梅兰芳,有史量才的妻儿,但灯红酒绿之下,丝竹笙歌之后,他依旧要忙碌地行医、鬻琴、奔波。或许,这是生存之本色。

听过的,那中正平和,静远淡逸的琴声;见过的,那如同鱼尾轻摆,柔和其外,刚劲含内的琴风。或许,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温情的回忆。

图9 吴浸阳斫“丰卦”(春雷)琴[78]

图10 吴浸阳斫“丰卦”(春雷)琴铭文[79]

然而,这位曾经博雅多艺、精通岐黄的海上名士,最终却如他所斫制的六十四卦琴一样,飘然而散,不知所终。每每想到1935年初秋的那一个深夜,那个匆匆收拾行李,悄悄逃往香江的吴浸阳,想到他身后那个因此而“受家庭严谴,遭物主责难”的若愚,心中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或许,这是他的人生留给我们最大的遗憾……

注释

[1]吴钊:《绝世清音》,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2]严晓星:《近世古琴逸话》,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9页。

[3]《吴兆基先生雨果访谈录音集》,载《吴兆基琴学思想》,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年,第211页。

[4][10]叶希明编:《怡园会琴实记》卷一,《程式》,刻印本,1920年。

[5]无畏庵主:《行余文社开幕记》,《申报》,1928年7月24日,第17版。

[6]《医讯》,《申报》,1925年8月12日,第20版。

[7]同注[1]。

[8]查阜西编:《历代琴人传·清民国》(下册),油印本,1960年,第126页。

[9][11]叶希明编:《怡园会琴实记》卷三,《鸿篇》,刻印本,1920年。

[12]周庆云:《晨风庐琴会记录》卷上,梦坡室刻本,1920年。

[13]查阜西:《百年来的古琴》,载黄旭东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22页。

[14]《各学校消息汇录·城东女学》,《申报》,1921年6月28日,第11版。

[15]同注[6]。

[16][17][18]《儒医吴纯白开诊有期》,《申报》,1928年8月7日,第15版。

[19]《来函·感谢吴纯白大医士》,《申报》,1928年8月26日,第30版。

[20]《精武会昨晚欢迎吴琴师》,《申报》,1927年8月4日,第15版。

[21]同注[5]。

[22]《行余文社简章》,《申报》,1928年7月18日,第16版。

[23]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至德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参加京师廷试,得一等。后跻身官场,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是近代政坛著名历史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1964年病逝于台北。

[24]王源瀚(1867—1936),字涤斋,安徽贵池人。清光绪己丑举人。1913年,任国会参议员,参与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后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等。

[25]程演生(1888—1955),字源铨,安徽石牌平山人,现代教育家、考古学家。曾留学法国,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士学位,后历任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安徽大学校长等。积极支持五四爱国运动。北伐后,程出任外交部特派员,赴法国、土耳其、阿富汗、比利时等国考察教育、政治、经济。

[26]王世鼐(1902—1943),字调甫,号心雪,安徽贵池人,系王源瀚之子。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后留美,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擅长格律诗,著有《猛悔楼诗》四卷。

[27]同注[5]。

[28][29]《东方文化学会茶话会记》,《申报》,1928年11月26日,第15-16版。

[30]黄炎培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黄炎培日记·第2卷(1918.2~1927.7)》,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31]《静安消夏会消息》,《申报》,1925年8月17日,第17版。

[32]柴颖菊:《哈特庐山老照片的历史价值》,载《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24页。

[33]谭晓峰、姚杰主编:《国学文化与九江旅游》,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69页。

[34]周辉浦(1872—1942),广东梅县人,民国陆军少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北伐战争。淞沪抗战中,由十九路军蔡廷锴任命为大刀队长,转战闸北,御敌浏河,歼灭日军数百人,击沉敌舰7艘。1935年后,回乡兴办教育事业。1942年,周辉甫在家乡病世。

[35]《韬庐吟草》又名《庐隐集》,此诗稿为私刻稿,未正式刊行。本文所录转引自黄澄:《埋忧寄酒心盟石——漫谈周辉浦的〈韬庐吟草〉》,《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24-28页。

[36]周辉浦:《山居秋夜听吴道人鼓琴屏赠·序》,转引自黄澄:《埋忧寄酒心盟石——漫谈周辉浦的〈韬庐吟草〉》,《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25页。

[37]同注O3,第168页。

[38]周辉浦:《赠吴浸阳道人邀游木瓜洞》,转引自黄澄:《埋忧寄酒心盟石——漫谈周辉浦的〈韬庐吟草〉》,《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25页。

[39]若愚:《吴浸阳览》,《申报》,1935年9月12日,第2版。

[40]若愚:《吴浸阳鉴》,《申报》,1935年9月19日,第5版。

[41]潘小磐(1914—2000),号余庵,广东顺德人,香港著名学者、诗人,曾任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校外课程特约讲师、学海书楼讲师,及树仁学院文史系高级讲师。曾与潘新安、梁简能等创立“愉社”,弘扬国学,提倡风雅。著有《余庵诗草》《余庵诗余》《余庵文存》《余庵词》《余庵游草》等。

[42]陈寂、傅静庵主编:《岭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06页。

[43]胡殷:《新闻学新论》,香港:文教事业社,1973年,第161页。

[44]王振泽:《饶宗颐先生学术年历简编》,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年,第62页。

[45]叶大锵等修、罗骏声纂:《灌县志》卷十二,《人士传下》,1933年,第41页。

[46]杨子长、欧阳健坤、李稚达:《灌县红十字会史略》,载《灌县文史资料》第1辑,油印本,第1页。

[47]同注[8]。

[48]荪:原为生,迳改。

[49]《梅讯》(十六),《申报》,1922年6月17日,第18版。O50《北京画报》,1931年,第5卷,第1页。

[51]陈道安(1878—1957),字公垣,江苏江阴人,业医,与京中名琴师陈彦衡相并提,例称“南北二陈”。

[52][53]陈小田:《胡琴名家陈道安》,载《常熟文史》第40辑下,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557页。

[54]《梅讯》(十七),《申报》1922年6月19日,第18版。

[55][58]今虞琴社编:《琴人题名录》,载《今虞——研究古琴之专刊》,今虞琴社编印,1937年,第245;254页。

[56][59]今虞琴社编:《琴人问讯录》,载《今虞——研究古琴之专刊》,今虞琴社编印,1937年,第265;254页。

[57]今虞琴社编:《今虞——研究古琴之专刊》,今虞琴社编印,1937年,卷首《图画》。

[60]刘甦、谢坤芳编著:《金陵琴韵》,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72页。

[61]同注[3],第212页。

[62]同注③,第212页。

[63]图片提供: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

[64]周士心:《重访环荜盦》,载《我与大千居士》,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年,第58页。

[65]沈恩孚:《六十四琴斋图》,载《沈信卿先生文集·庵诗存》卷四,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年,第68页。

[66]《收藏操缦家注意》,《申报》,1921年2月11日,第10版。

[67]图片来源:吴浸阳:《琴学访友》,《益世报(天津版)》,1921年10月7日,第11版。

[68]吴浸阳:《琴学访友》,《益世报(天津版)》,1921年10月7日,第11版。

[69]严晓星:《史量才爱妻及琴》,载《近世古琴逸话》,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5页。

[70][71]《中国嘉德2005春季拍卖会图录·瓷器工艺品翡翠》,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印制,2005年,第2278号。

[72]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第六册《艺文杂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535-536页。

[73][74][76]王生香:《金陵访琴录》,载刘甦、谢坤芳编著:《金陵琴韵》,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236页。

[75]今虞琴社编:《今琴征访录》,载《今虞——研究古琴之专刊》,苏州:今虞琴社,1937年,第284页。

[77]同注[70]。

[78][79]图片由北京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提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