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床名为“龙吟”的北宋年间的古琴复刻品在陕西富平刘少椿纪念馆亮相。
“龙吟”古琴曾是广陵琴派代表人物刘少椿先生的旧藏,它拥有卓绝的音色,早年曾在怡园琴会上一鸣惊人;它见证变迁的时代,几经辗转不久前才回到了刘少椿外孙陶艺的手中。
复刻“龙吟”古琴的斫琴师名叫范学刚,他是扬州龙韵古琴坊的主理人。范学刚先生并非科班出身的斫琴师。他曾经干过搬运工、进过工厂、读过书,唯独不曾与古琴有过任何接触,就连大学时学的也是与古琴风马牛不相及的计算机专业。接触古琴,进而开办龙韵古琴坊,于他而言,实属偶然。二十多年来,范学刚先生很珍惜这种机缘,他选择用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来弥补半路出家的不足之处。
正当范学刚先生在苦苦琢磨古琴时,他结识了刘少椿先生的外孙陶艺先生。陶艺先生为人豪爽,听闻范学刚先生想从古代名琴中摸索一二灵感,便很干脆地把宋琴“飞鸣吟”借给他研究。而后,历经无数个日夜的推敲打磨,范学刚先生终于学有所得,成功复斫出“飞鸣吟”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其后,范学刚先生先后复斫了“九霄环佩”“潇湘入云”“山水清音”“夜钟”“鹤鸣”等名琴,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复制名琴的经验。
范学刚先生所复斫的每一床名琴,都承载着少则百年、多则干年的时光,他在聆听原琴的故事后,再用复斫的方式将它们说与世人听。此次由范学刚先生所复斫的“龙吟”,音色与原琴别无二致,仿佛是千年传奇被一字不落地复现,重新流传于人间。
复斫古琴之路,范学刚先生走得相当艰难,从选料开胚到贴麻挂灰再到定弦上漆,中间无数次试音修正……
复斫,对于一床历史名琴来说,不仅仅是表面样貌形制上的“克隆”,更是内在精神风骨的延续。当新生的弦歌在古拙的琴体中苏醒,当千年的雅乐走出馆藏被重新传唱,这是宋琴“龙吟”的遗韵,也是中华民族传承至生生不息的文脉。
古琴之价值,往往在于其“古”,饱经风霜但音色依旧纯净、松透的琴是十分难得的——“龙吟”正是这样一床尤为珍贵的琴,形制优美、工艺精湛、音质上佳,斫琴名家王鹏先生甚至大赞其为“九德俱全”。因此想要复斫“龙吟”,是极费心血的。
经过精心修复,这床复斫的“龙吟”得到了陶艺以及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由范学刚先生所复斫的“龙吟”,音色与原琴别无二致,在一代又一代的琴人接力之下,“龙吟”之声终于再现于世,重新流传于人间。范学刚将倾注了满腔心血的“龙吟”琴无偿捐赠给了刘少椿纪念馆。他表示:古琴技艺要传承,文脉要延续,我愿意在古今之间搭起一座名为“再现”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