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思考传统古筝的原样传承——读张珊教授筝乐论文
高百坚 华音网 2022-03-15

读张珊教授筝乐论文 《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听姚伊新古筝博士中期音乐会有感》①,深有同感,受益匪浅。其中“选曲”、“体系性技法”、“钢丝筝”、“台风”几个关键词,极堪注目。

一、曲

这台音乐会遴选1 6首传统筝乐 :河南的《大泉•赏月》《苏武思乡》,山东的《碰八板》《文姬归汉•夜撞 金钟》,潮州的《胡笳十八拍》、活五《福德祠》,客家的《杜宇魂•雪雁南飞》《崖 山 哀 》 ,闽南的《普 安 咒 》,浙江的《海青拿鹤》,陕西的《老龙哭海》,弦索十三套《平韵串《清音串》。本场音乐会除了蒙古的雅托噶、朝鲜的伽椰琴外,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传统古筝流派。这代表了王中山教授的教学理念和师徒俩对系统、完整传承传统筝乐流派的决心和行动。传统为根韵为魂。作为现代筝大环境成长的第一位古筝博士,在音乐会上身体力行,追溯传统,玩乐寻韵,难能可贵!

二、体系性技法

传统古筝流派在民间繁衍传习。受地域民间音乐、人文、语言、民俗、地理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流派风韵和筝乐审美。要完整、准确地演绎各具特色的流派风韵,关键在于传统流派体系性演奏技法的原样传承,追求音韵纯正。以潮州筝为例,有自成体系的演奏法。有繁复多变的左手按音做韵;有以抹为主导的攥、企六推等右手弹奏技法;有潮筝诸调不同的色彩和技法安排。姚伊新博士在《胡笳十八拍》、《福德词》演奏中,潮筝体系性技法拿捏准确到位,较好地把独具风韵的潮筝传统名曲展现在舞台上。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第十三届金钟奖有的选手弹活五调《柳青娘》的“外江五”、“学院推”;重六调的“外江颤”。我想,院校专才能否从《姚伊新古筝博士中期音乐会》中得到有益启示,重视流派体系性技法的原样传承?能否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不同流派筝乐本体风格,以获得传统流派演奏中的味道?

三、钢丝筝

张珊教授特别指出∶这场音乐会除《老龙哭海》《海青拿鹤》《弦索十三套》使用二十一弦尼龙缠弦筝外,其他曲目均采用钢丝筝演奏。强调这种对传统流派的原貌继承的演奏实践,是对传统文化原生载体最大化的还原,体现了王中山教授指导博士生的教育理念。此点我深有同感。2000年9月在“澄海金秋中国古筝扬琴艺术节”——古筝、扬琴名家演奏会,王中山老师就是用我提供的“银河”牌钢丝弦筝弹奏创作曲《暗香》的。

钢丝弦筝历史悠久,琴声清亮,余韵绵长。传统流派艺人对其情有独钟。但是,随着古筝从民间进入专业院校和艺术团体,派生了新理念、新作品、新技法,催生了尼龙弦筝,钢丝弦筝的教学和演奏被边缘化,青少年学子不识钢丝弦筝,不弹钢丝弦筝。比赛中钢丝筝不受重视,甚至被排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无庸置疑,尼龙弦筝的研制和普及,新技法的创新和运用,拓展和丰富了古筝的表演力,但“左手功能右手化”,繁音寡韵,按音做韵技法被弱化的弊端,钢丝弦筝“小众化”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并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和反思。

传统古筝的特色是什么?说白了,在于演奏中倚重的左手按音技巧的运用并由此而派生的特有韵味!实践证明,钢丝弦筝余音较长,有做”韵”的空间及时长,流派传统筝曲没有钢丝弦筝很难弹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筝魂!钢丝弦筝有不同于尼龙弦筝的弹奏法和音色审美,南北筝派的配弦、张力也不尽相同。在姚伊新古筝博士中期音乐会上,王中山教授师徒俩让钢丝弦筝唱主角并有良好表现,相信这会在中国筝坛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使更多院校师生认识钢弦筝,研究钢丝筝,弹好钢丝筝。

四、台风

姚伊新古筝博士在音乐会上表演自信而内敛,台风稳健且大方,无袒胸露背,不扭扭捏捏,琴人合一,真实、纯粹,与当今筝乐舞台浮华、程式化的乐风和喧宾夺主的时装秀形成鲜明对照。传统筝乐的自然生态是玩乐寻韵,姚伊新古筝博士自然、平和、顺畅的表演中透出民间筝乐质朴、纯净的美。

《姚伊新古筝博士中期音乐会》成功举行给院校传统筝乐传承留下重要的启示——导师的底蘊,榜样的力量!作为中国第一位古筝博士导师王中山教授生长在古筝之乡南阳,从小接受豫韵的熏陶,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摸爬滚打。后进京深造。工作之后,作为“当代中国古筝艺术的集大成者”多次与林毛根、高自成、周延甲、饶宁新等各流派的领军人物同台献技,近距离聆听大师们的倾心演绎并得到指点。王中山教授在《永远的恩师,永远的林毛根》②中特别提到:林先生对现代演奏技法颇有好感,从不奚落和排斥,而且诚恳提出在技法变革中切不可重弹轻按(重视传统韵味)……对古筝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忠告,起到润滑和助推作用”。王中山教授在与老一辈筝家的筝乐研讨中,对传统筝乐传承有深刻地认识并付诸教学和演奏实践中,这在《筝魂—王中山古筝音乐会》和《姚伊新古筝博士中期音乐会》可见一斑。

乔建中教授2014年在《秦筝》发表的《传统与创新──当代筝乐刍议》③中提到前辈筝乐艺术家留下的中国传统筝乐“时代琴音”三问:“如此珍贵的音响,如此经典的演奏,如此浓郁的筝乐风格,在当代民乐舞台上还有多少演奏家将它们作为保留曲目?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哪些老师让学生认真学习,坚持传习?在大量的筝乐教材中,它们又占了多大的份额?”这是对传统筝乐传承现状非常直接,非常到位的分析和思考。无庸置疑,新世纪以来,传统筝乐无论在院校教学、舞台演奏、大型赛事中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学习,但从中国古筝发展的整体态势看,对传统筝乐投入的时间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有的甚至是功利的、被动的。

《姚伊新古筝博士中期音乐会》开了个好头!我欣喜得看到王中山教授师徒为传统古筝流派完整、准确地传承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我热切的期盼,在古筝现代筝乐教育、表演取得历史性进展的今天,历代先贤在演艺实践所中建立起来的绚丽多彩的传统筝乐应回归到中国古筝教育体系核心之中!传统筝乐应真正走到中国古筝的舞台中央。

……………

注释

①张珊,《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听姚伊新古筝博士中期音乐会有感》,《人民音乐》2022,2,P41。

②王中山,《永远的恩师,永远的林毛根》《潮声》2016(增刊)P107。

③乔建中,《传统与创新──当代筝乐刍议》《秦筝》,2014,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