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时空轮转看筝曲《寒鸦戏水》音乐意象之变
许菱子 华音网 2022-05-03

摘要:音乐意象是音乐行为过程的想象,对于演奏者,是个人精神储备在音乐实践中的演释。 历史、地域的纵横交错、迁移流变和演进,朝代更迭,造就大时代艺术意象,在特定时间维度 中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根本的影响,是一种心灵感悟、精神储备的过程,影响着不 同演奏家在同一首作品音乐意象上的表达;而于个体音乐家生命历程中,音乐意象的表达也 因应"时”"空”轮转而发生改变,体现着音乐意象表达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

关键词:时空流转;精神储备;寒鸦戏水;意象变化

作者简介:许菱子(1957 -),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与朝代的更迭中,大朝代成就其文化艺术的大意象, 而横向的地域之分自成独特的流派风格。"时”"空”纵横,因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人文 环境、知识积累与悟性等生命体验形成个人的审美品味、个性和气质;精神的储备,凝练而 成就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反映在演奏上,音乐的表达意象则随着主观情感和审美层次的 改变而悄然地变化着,有其自身独特的轨迹与成因。

地处“省尾国角”的潮州,古时为“南蛮之 地”,因迁徙带来的文化融合,形成潮州独特的 文化,更成就其音乐、筝乐自成一格的流派。 笔者多年来于现代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回顾童 蒙时期的潮州生活岁月,脑际出现的是被称为 “海滨邹鲁”“儒家之风”的人文环境,而深得儒 家“弦歌之诗”的潮州弦诗乐套曲也深深地烙 印在灵魂深处,深感潮州人文环境、音乐风格 的神妙。

潮乐《寒鸦戏水》在生命音乐旅程中始终如 影相随,伴我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及国际舞 台。时空的纵横交织转换,年龄和知识的累加, 幻化出心中五个不同的音乐意象,分别为:1.潮 州:弦诗乐《寒鸦戏水》的感知;2.武汉:专业音乐 训练和《寒鸦戏水》的模仿;3.上海:音乐殿堂的 专业训练和《寒鸦戏水》的再造;4.北京:感受皇 城的气度至职业的演艺生涯;5.香港:幼时植根 于灵魂中的音乐意象的返本和回归。本文通过 自身不同时期的音乐意象之变,来阐述音乐意象 这种主观情感和审美因素,在时空纵横流转中所 呈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下面就个人音乐成 长背景的潮州音乐作一概述。

一、潮州音乐的文化内涵

筝于公元前237年已有文字记录,而在江 西省贵溪县春秋(公元前770-476)墓葬群出土 的13弦筝形态,说明其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 于何时传入潮州目前尚未有相关的记载。从潮 州筝的传统弹奏法和现存的古制筝的形制比 较,潮州传统对于筝的称谓为古筝、秦筝、楂筝, 并且潮州筝特殊的音韵、音高变化与秦地陕西、 青海较为接近,可以推断筝是从北方传入。潮 州地区古时为“南蛮之地”,公元前的秦王朝已 有汉人迁居入潮,至西晋的“永嘉之乱”、唐朝的 “安史之乱”,乃至宋朝的“靖康之乱”,潮地成为 历代落难皇室、贬谪官员、避世士大夫的避难之 地。历代出任或流放潮州的刺史、通判,尚有文 豪韩愈等达官显贵,尤其唐代也曾经在潮州实 行“乐武治化”,大开潮州乐化之风,①因此中原 文化、音乐、宫廷礼仪礼乐于潮地流传,逐渐融 变成为潮州的传统文化。如此的母体文化所催 生的潮州音乐有其诸多独特的内在特质,最主 要体现:(1)富于音韵的八音调语言所形成的唱 调;(2)特殊而被称为“绝谱”的“二四”谱而形成 的四大调式: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反线 调;(3)潮乐的板式:头板、二板、三板,潮州弦 诗乐或潮州筝乐还有称吊字、单催、双催的板式 结构套曲,有其厚重的文化凝炼和积淀。从文 化角度有“海滨邹鲁”之称,更有以“流派之冠” 来描述潮州筝派。从现代全球发展观的概念 看,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特性已经在缩小,但属于 精神层面上的文化艺术,却以“唐宋遗风”论 之。潮州筝就是在如此纷繁厚重的历史背景之 下发展,加之潮州语言的八声音调,因而它的音 韵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厚重而丰满。“三弦琵琶 筝,一听就动情”(押韵的潮语),也是潮州人对 于潮州音乐的音韵之有感而发。“古筝在潮州虽 然不够普及,但很广泛,每有潮州人的地方就能 听到潮筝的声音。”②

潮州筝乐,来自于古代诗谱的“弦诗乐”及潮 剧、民歌小调的影响,调式、节奏、音型转换灵活 多变,也因迁徙而带来的文化融会和接纳,潮语 八音调中部分发音的一音多韵,儒、道思想和音 乐的关联,旋律线条优美典雅,左手吟揉按滑,灵 活多变,韵声相融。生于民国二年、曾就读女子 中学的外祖母口中说的是“儒乐”,而民间组织的 乐团组织也被称为“儒乐社”,说明了潮州音乐的 儒家风貌和气质。潮州口语多以土话为主,偶尔 个人言谈中带有文人语调,常会被形容为“开书 橱”,这也是由历代移民所植根于潮汕人灵魂之 中内在的文化内涵。潮州筝流派深得潮州弦诗 乐儒家“弦歌之诗”余韵,音乐具有儒雅稳重、质 朴清秀的特质,也因其左手作韵的灵活多变,意 象万千。

《寒鸦戏水》音调清逸秀丽,风韵古朴典雅, 意境舒展宽畅,是潮州人的乡音,只要能演奏乐 器的潮州人相聚,合上一曲,其乐融融,有唐宋大 曲遗风之称,可谓是“曲高和众,雅俗共赏”。③其 意韵绵长,令人联想到道教音乐、文人音乐,甚至 于宫廷雅乐、佛教音乐,虽音乐意境演绎不同,但 由其神与韵去体味境与人、景与情的别致,去体 验潮州音乐独特的风味,甚至可以荡气回肠、销 魂摄魄来形容其流韵之美。

二、时代艺术意象及个体音乐意象之变

1.艺术的表演形态在纵向的历史演化中以

及横向的地域文化形态上,相互渗透、吸纳,各具 特色。在历史长河的流变、朝代更迭之中,艺术 意象色彩纷呈: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 铜艺术狞厉的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 主义,文之觉醒的魏晋风度,韵外之意的中唐文 艺,宋元山水的无我、有我之境,明清的由浪漫而 感伤而现实的变迁,④可谓历史更迭大时代艺术 审美的大意象。就个人来说,不仅“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更是养一方文化、养一方音乐。思维方 式和行为模式受自身社会环境、政治因素、经济 发展状况影响,地理与位置、自然风貌、语言环境 而形成人文概貌,个性和经历形成的独特的个体 之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社会的观察模式而形成 的审美情趣、审美需求所赋予音乐的不同意象情 态,是精神储备而释放的不同艺术形态、风格乃 至音乐的意象表达,为地域文化性格通过艺术化 的陶养之后的显性体现。

2.潮州旧称有潮州八邑,有着共同的民系

和文化认同,语言虽为八音音调体系,但是区域 性语调之差异形成潮州音乐本身音韵千差万别, 呈现多元性基因和开放性的特征。同为潮州地 区的筝家对于《寒鸦戏水》的音乐意象表达和演 奏气质各异:苏文贤演奏风格忧郁和伤感,黄长 富的古朴浑厚、韵味隽永,杨广泉的朴实无华、平 和舒畅,陈蕾士的淡远飘逸、清远疏旷,高哲睿的 声韵相融、细腻流畅,林毛根的自然质朴、雅逸轻 松,杨秀明的动静相宜和画面感,许守诚活五调 的委婉缠绵,苏巧筝的宽畅舒缓、典雅隽永。而 对于《寒鸦戏水》意境的描述则各抒胸臆,有意境 深远,也有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悠闲自在;交颈 传情,追逐嬉戏;展翅击水、无所畏惧、勇往直 前。也有以借景抒情、借物咏怀的描述,体现了 潮州音乐一音多韵,回旋滑按、婉转多变以及虚 微的音色控制,也是各潮州筝家内心深处美妙的 玄韵。

三、《寒鸦戏水》音乐意象之变

对于一个尚未有思考能力、处于自然状态的 婴儿,人们已经可以观察到生长环境、家庭背景 所赋予该婴儿精神层面上所体现的神情神态,整 体的精神风貌,随着与外界的体察和感知,成为 其对外界的一套观察模式,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作为音乐演奏者,一旦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表达 的音乐意象是体察之后精神储备的气度演绎,是 生命过程中文化的摄入,精神追求以及自身的天 分、灵性和气度所焕发的神韵体现的艺术境界。 音乐形象的表达,每个人可谓独一无二。具有影 响力的各潮筝大家的音乐品格,尤其是在《寒鸦 戏水》中所体现的音乐意象色彩各异,说明人文 环境与个人气度、音乐理解对音乐意象表达的影 响,这是对于不同潮乐筝家音乐风格特征而言。 然就笔者个人于人生不同时期的际遇,不同地域 文化的摄入,生命旅程中各个特定时期的精神储 备,则幻化出五个不同《寒鸦戏水》的意象:潮州 之于《寒鸦戏水》的感知、武汉由感知至模仿、上 海从模仿到再造、北京的探求与积累到壇变至香 港的返本与回归。

1.潮州:生命与感知

潮州于我的印象纯粹而神秘。记忆中外祖 母老厝门口一米多高的镇宅护卫石座,琉璃瓦装 饰的带二层传统院户以及邻家的缠足老奶奶;精 神层面上,潮州历史遗留下来的唐宋遗风以及无 形无为的儒道之风,它的神秘和独特,给笔者留 下深深的心灵印记。

出生于民国初年的外祖父母会弹筝,《寒鸦 戏水》也是他们最爱。外祖母受过女子中学教 育,写得一手好字;外祖父则曾就读燕京大学法 律专业,曾执业律师,由于对当地的贡献和威望, 潮语称“翘人\ 1949年之后至“文革”期间属于 不敢乱说乱动的对象,因此后来搬到一个叫“糖 水仔”的非常简陋的居屋,却成了父辈们闲来品 茗奏乐的“世外桃源”,只要条件允许,音乐就是 他们业余生活的全部,包括了潮州弦诗乐和潮剧 唱段。我后来所谓的“成名成家”之后,携筝为外 祖母演奏《寒鸦戏水》时,她有诸多的评议,印象 中大概不是她曾经演奏的、心中的《寒鸦戏水》味 道。至于知道外祖父曾经也会弹筝,且拥有过自 己的一台潮州筝,却是在我在香港研讨潮剧与潮 筝时,记起儿时曾经在老厝见过一个古筝码子, 已耄耋之年的远房姨妈道出码子为外祖父潮州 筝所属,筝身已不见踪影,散落的码子得以证明 了这段历史。因为政治因素,外祖母担心敏感时 期孩童口无遮拦,只字不提这些“翘人”的“家 底”,形成了单纯、缺乏好奇心的心迹,相对增强 了音乐的敏感性、感悟性以及不着天际的幻想, 因此外祖母常爱怜地说我“空空喙”(潮语)。而 在简陋的“世外桃源”的“糖水仔”居处,父辈们 闲来约上好友相聚品茗奏乐,休息时冲上一壶 茶,配上简单的糕点,夜深时煮上一锅甜糯米 粥,潮州弦诗乐、茗茶和“美食”完美搭配、享受 之极。这是潮州全套的弦诗乐,深深地刻进了 单纯而带“空空喙”童蒙时期的骨头缝里,留在了 心灵深处,也是潮州音乐《寒鸦戏水》对于生命的 浸润。对于以音乐为终身事业的我,其影响是毕 生的,以至于后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胡登 跳在引我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时,推荐信谓以 “是我见过的音乐感最好的”,大概跟这些经历和 基因不无关联。这是我音乐生命与《寒鸦戏水》 的起端。

2.武汉:从感知到模仿

从事音乐专业之路是从武汉开始的,然而儿 时刻入骨髓、进入灵魂的潮州音乐《寒鸦戏水》的 音韵却进行了一次可以说是洗心革面的音韵变 化。父亲许守诚由潮州源正潮剧团考入武汉音 乐学院(原中南音专,后为湖北艺术学院),毕业 后留校任教,他是第一个把古筝引入湖北的筝界 元老,作风低调但善于钻研。他的《寒鸦戏水》受 高哲睿的影响,而潮剧的功底使他左手韵味带有 潮剧声腔的婉转多变,轻柔并引人幻想,注重音 位变换所带出的音色色彩变化,具有传统仕女的 文化追求和超脱的意蕴,与我儿时在潮州外祖家 那种民间音乐的淳朴自然、无拘无束、随意变化 区别甚大。幸好我处在海绵般来者不拒、孜孜 以求的学习年龄,很快地接受了既传统且专业 化训练模式,心灵中的原始音韵、意象感受逐渐 在淡化。在《寒鸦戏水》学习过程,母亲丁伯苓 以她的舞台演奏经验给予层次上的处理,演奏 注重抒发内心情感、技术的把握及气质表现。 在父母专业训练的过程中,我让他们激动的是 超强模仿力,为其心目中最优秀而骄傲的学生, 这说明《寒鸦戏水》的音韵拿捏合乎他们的审美 要求,风格意象承继了父亲音韵的声腔化的温 婉多变,轻柔且富幻想。是时我的《寒鸦戏水》 风格、音韵表达主要是模仿所得,音韵拿捏是被 动的,但相信刻在灵魂中的原始的潮州音乐,在 摄入和吸纳新的韵味中一定还存在原始印记。

3.上海:从模仿到再造

潮州筝曲《寒鸦戏水》由郭鹰先生1935年从 潮州带入上海,后经电台录制播出而广为流传O 我于“文革”后考进上海音乐学院,大二时郭鹰来 校任教,我的《寒鸦戏水》迎来了又一次的“再 造”。乐曲开始,郭老以一种中国传统戏剧的台 步,动作潇洒自信,甚至可以霸气来形容。先生 高洁孤傲的台步启发,带有古时书生咏诗自得的 神情,再以绘画的意境描述的层层引导,潇洒中 充满坚定自信的力量,在起、承句,高低音区以及 中音区流变大胆洒脱;而左手韵味重六调特殊按 滑音独到之处,是一音多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 挥,下回滑与上回滑联用,一音五韵,如7音按滑 之后的实际效果是7 6 7 1 7•,在三个7音连续出 现时,每一个7音均有不同的音韵变化,音色、意 境、表演的引导配合左手丰富、具有动态感的音 韵拿捏,音乐的流线带出天水一色的景与“寒鸦” 的矫健情态,可谓情景交融,音乐意象表达随性 又在情理之中,令人折服。郭老以音乐的“气韵 贯通”、绘画的“气韵生动”配合潇洒生动的台步 形象的表演,使我易于领受先生的意图,激发内 在、深层感悟力,受益终身。而对音乐严苛的父 亲听“再造”过的《寒鸦戏水》时说:“学到了。”现 在回想,音乐是从原来因模仿而略显做作的婉转、轻柔转向自然、流动,略带华美,左手的音韵 变化把握更为自如,意象表达趋于深远,较好地 掌握了郭老的风格和音乐意象。之后毕业音乐 会演奏的《寒鸦戏水》,有幸得到郭老的椰胡伴 奏。音乐、绘画是先生生命的全部,性格平和而 感性。当先生从电视上见到此曲在中国的新春 音乐会由中央电视台播出,自己亲自指导的学 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寒鸦戏水》时,按他 的话:“感慨万千,老泪纵横,谁能料到,十一年 后她已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向全世界展现中国 古筝的无穷魅力,圆了我们一代人的梦。”⑤之后 我再以《寒鸦戏水》随中央民族乐团“金色回响” 全国巡演上海站时,十多年未见、病榻上的郭老 仍然显示出他万分的激动而兴奋的神情。经过 十多年未有潮州语境以及皇城北京人文环境的 “锻造”,《寒鸦戏水》音乐意象发生的变化,郭老 却只字未提;他的激动,说明他接受了。

4.北京:音乐意象的壇变

1983年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留校几年间的筝专业教育,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多了自我的思 考。作为历史悠久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的摄 入以南方音乐为主,主修老师孙文妍教授以浙 江流派见长,浙派的风格也受教于上海民族乐 团的王昌元师;北派风格的主修有何宝泉教授, 除了现代作品的新兴技术之外主要以山东、客 家流派为主,河南流派则受任教于武汉音乐学 院的母亲丁伯苓之教,对北方的风格有一定的 认受,而上海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常 有接待外宾和国外演出,也多以独奏以及胡登 跳所创始的丝弦五重奏室内乐演奏形式。之后 进入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大型乐队的阵势,曲目 多以粗犷、开放的音响效果和北方的生活习性 见长。是时恰逢中国受西方现代音乐现代思潮 的影响,整体的社会审美习惯开始受到冲击,视 野的开阔,思考和审美的变化,生活层面深受北 京的历史沉淀、人文环境、包容和大度所影响, 精神层面包括自身对音乐的追求与审美也在润 韵细无痕中改变着。这里借林谷芳先生论及乐 器的人格意象:“笛子的风流,琵琶的侠,筝在人 格意象上可以是小家碧玉,也可以是大家闺 秀。”我个人在筝曲《寒鸦戏水》的演绎上,从潮 州的弦诗乐的感知到模仿、再造、嬉变,音乐表 达意象上可谓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的进 阶过程,音乐表现转向洒脱、自我,虽保持了潮 州温婉细腻、韵味浓郁的一面,细品中似乎能察 觉到京城的华丽、气度和自在。

5.香港:《寒鸦戏水》音乐的返本和回归

1995年受聘于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任教, 不仅是生活习惯的回归,更是《寒鸦戏水》经过南 北交融,自然观、世界观、意识和审美的改变,内 涵和音韵在不断的吸纳和凝聚中自然出现的变 化现象,《寒鸦戏水》注入了不同的内涵,潮韵得 到了返本与回归。

香港经过百年的英国殖民过程,本身文化 的根基、沉淀并不深厚,然而移民带来的传统习 俗、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没有被“破四旧”所毁, 在考察中能感受到香港对原生态文化如传统的 佛、道寺庙均予以很好的保护——源于浙江金 华的黄大仙师传说的承传在今天的香港黄大仙 祠的香火旺盛;潮州籍人口占香港五分之一,而 源于潮州的“盂兰节”成为了香港特色传统节 日,在这个节日的纪念活动中,各区均有隆重的 仪式活动,表演节目大多以潮州方言为主,专为 佛诞日立假期并举办富有丰富多姿特色的“飘 色”巡游。由于对传统的敬畏,使得大部分有价 值传统文化项目得以保留,这也使国际上部分 田野考察、人类史专家课题研究选择香港和台 湾为研究对象。作为专业音乐教育,香港演艺 学院目前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传统乐种是 学生的必修科目,学年考试规定必须包含传统 乐曲,学校为学生(筝专业)配备有钢丝筝,毕业 考试几乎都会弹上一两首以钢丝筝演奏的传统 乐曲。在某种意义上,政府对于文化的投入使 得香港作为国际性商业都市的同时也保证了文 化的承袭,这是一般人疏于关注的事实。值得 一提的是,香港有30多个不同行业的潮州商 会,他们关注经济、政治、文化,商会的提议有时 甚至能左右一些政府的决策。其中“潮商互助 社”的音乐部定期排练,当我第一次聆听她们演 奏时,真切地感到了一种回归和返本的触动,有 一种“祖原”的亲近感,是儿时刻在灵魂里的乡 音,是心中原汁原味的潮州弦诗乐。而我独奏音 乐会邀请该社音乐部弦诗乐师助奏《寒鸦戏水》 《平沙落雁》,实现了《寒鸦戏水》音韵的返本和回 归。如今进入知天命之年,音乐旅程、生命的积 累,注重气息的调整、身体能量和力量的支持, 身心的放松,气韵的贯通以追求人琴合一的通 透感,生命过程整体的全部积累所迸发的音符、 所宣泄的情绪,是对音乐作品的生命力加持,是 音乐作品通过命运总结的再度体现。今天,《寒 鸦戏水》除了音韵的自然与随心,装饰性的加 花,在音乐流线上保证主要音调的基础上,根据 自己的审美,做一些音符的增减,意象则更趋于 一种人生超越、有我与无我的随心。有意思的 是,2015年我受武汉音乐学院之邀前往讲座, 在父亲家中练琴时,年届85岁的他不时递上一 张写着各种评语的纸张,多年的辗转,音乐得到 他高度的评价,但对于我再弹奏的潮州音乐却 有诸多评议,音韵和音乐意象尚好,令他不习惯 的是音符的多寡以及装饰加花。回想起外祖母 对我《寒鸦戏水》的评论,大概我的潮州音韵,从 南至北精神的积累和储备,再洗礼之后的潮州 音乐,已非昔日他们心中“固化”了的意象。

结语

音乐之“韵”是一种神妙的乐之“魂”,可“道” 也难“道”,是灵魂的锻造过程所体现的乐之“魂”。音乐从悦己到娱人到养德,这是艺术从浅 层满足审美要求到美、善、悟到教化功能,有其启 发智能的特点。古希腊把音乐之于智慧的启发 同等于数学,作为必修的科目。从天分的角 度来说,音乐当等同于数学等一些学科,更着 重于天分,它包括了身体的机能和协调性,然 而音乐要达到更高的境界,重要的是后天的 修为,知识积累与审美层次所体现的极具个 性化的表达。潮州音乐的形成,既是历史的 积淀,也是迁徙带来的文化、音乐的融合而形 成。在我个人的音乐历练中,从潮州北上到 武汉到上海到北京,再南下香港的多次大“迁 徙”所带来身心的变化,幻化出不同音乐意 象,是从灵魂的变化至“乐魂”的变化,这些变 化是人文环境、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印象、想 象和感悟的汇聚和储备,是音乐意象因应主 体演奏行为中精神储备的释放、诠释过程。 潮州音乐本身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具有开放 与多元的特征,而音乐意象这种主观情感和 审美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这是一个 值得再深入研究的现象。

赘述:设想演奏者所表达的音乐意象以高级的声学科技方法折射出实际画面,反映生命 的各个阶段所释放的不同音乐意象变化,分析 “精神储备”对音乐家“心理成长”过程演进的关 系,这也许是今天已经在使用的“声学分析仪” 的更高级阶段。据了解,目前已经使用脑磁描 记法记录欣赏音乐过程中大脑音乐意象的活动 图像,设想如能记录个人生命历程中“精神储 备"与音乐生命各个时段在同一种乐种、同一首 作品的意象演变的研究,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 课题。

①苏巧筝《潮州筝艺》,香港:广兴书局出版社,1995艺》年,第2页。

②郭鹰:《漫谈潮筝在上海》,《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 集》,扬州: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编辑组编1986年,第177页。

③ 陈安华:《唐宋 古乐 遗踪寒鸦戏水试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门989年,第4期,第19页。

④李泽厚:《美的历程》,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 司,1996年。

⑤郭鹰:《筝艺》(序言),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2000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