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 《月儿高》之研究(摘选)
王 铮 华音网 2022-10-09

承蒙导师林玲教授引导,我有缘承担“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与筝曲系列研究”的子课题“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月儿高》之研究”。林老师又引见我跟随谈龙建教授作“弦索十三套”筝曲的研究。在谈老师对“弦索十三套”的讲述中,我深觉其精深玄妙,宏伟博大。筝作为一件具有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乐器,其传统乐曲的活体传承以及乐谱和文字的记载却十分有限,从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的筝谱是古筝音乐具有详尽文字和完整乐谱的最早记载了。但是,“弦索十三套”中古筝乐谱的活体传承尚无证据,因此对它的挖掘、整理及演奏实践无疑将弥补古筝艺术尚没有文人音乐的风格传承的空白。

一、《弦索备考》中筝曲《月儿高》的音乐本体分析

《弦索备考》中筝曲 13 首完整在录,而其他乐器都缺少了《合欢令》和《将军令》两套乐曲,这是什么原因呢?谈龙建老师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弦索备考》,曾帮助爱新觉罗毓峘 (继明)先生回忆和整理三弦弦索套曲,根据她的描述,《合欢令》和《将军令》是老先生最为熟悉和信手拈来的乐曲,其旋律早已铭记于心、心手合一了。较之其它11首乐曲,记录整理《合欢令》和《将军令》的工作进程要顺利得多。毓先生还告诉谈龙建老师,《合欢令》是每逢佳节,新朋好友聚在一起自娱自乐、起兴合奏的第一首乐曲,取合家团圆、欢乐祥和之美意。毓老先生最为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两首乐曲恰好是《弦索备考》三弦谱中所没有记载的两首套曲,说明这两首乐曲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

据老人言,“弹套”的盲艺人经常把玩和弹奏的是《将军令》、《合欢令》、《松青夜游》、《海青》、《琴音板》、《普庵咒》、《清音串》等套曲。

以上这些可以见证《将军令》、《合欢令》这两首乐曲在当时非常地流行,而善弹《月儿高》者未见提及。荣斋在《弦索备考》中自序“……盖皆肄之不精或艺系独得因秘而不宣……”,这句话指的是当时弹奏十三套的习筝者或是技艺不精、或是藏而不露,因此古筝弹套的人远不如精于其他三样乐器的人多,荣斋为避免古筝技法与曲谱的失传,遂将13首乐曲完整地记录和编撰在《弦索备考》之中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活体传承的能“弹套”的古筝演奏者,而目前可见的惟有王巽之传谱的古筝独奏曲《月儿高》,因此,本文在对《弦索备考》中筝曲《月儿高》进行的音乐分析的过程中,以王巽之传谱的筝曲《月儿高》为参照物,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进行比对,试图发现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性或偶然性、或毫无关联的传承与内在关系,从而获得对于《弦索备考》中筝曲《月儿高》的演奏价值与艺术价值具有较为理性的认知。 

二、关于筝谱《月儿高》的现存版本

现存古筝乐曲《月儿高》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弦索备考》中筝曲《月儿高》(以下简称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另一个是王巽之传谱的筝曲《月儿高》(以下简称王巽之筝谱《月儿高》)。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收录在荣斋编撰的《弦索备考》 的“卷五·筝谱”之中。 影印件(一)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古筝曲谱现见于:

(1)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教材编写组编《古筝教材》,蒋荫椿传授,王巽之整理。

(2)中国古筝教程,孙裕德传谱,孙文妍整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3)中国古筝名曲荟萃,王巽之传谱,项斯华演奏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4)上海音乐学院校外音乐考级系列。影印件(二)

三、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与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比较

1. 曲式结构的对照

(1)调高与定弦

《弦索备考》的“卷一·前言、指法”中明确记载:“变调弦就板儿弦起,第五弦依上自定凡字,又起第二弦,即依凡字定乙字,合乙上尺凡变调作四上尺工六,余弦起法同此调。惟琴音月儿高用之犹妙,实音月儿高、松青均应定变调弦。”[1]由此看来,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为变调定弦,即从“板儿弦” (D调)出发,按照定筝弦法的定弦方式定成变调弦四上尺工六,调高为C调。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定弦为:尺工合四上,调高为G调。 

(2)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的曲式结构

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是曲牌联缀体结构,又叫联曲体,是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首完整乐曲。

曲牌联缀结构的原则有两点:1.套曲中每个曲牌的调性统一和谐。2.套曲中曲牌排列的结构布局:第一段由散板开始,是全曲的“序”;第二段到第六段是“身部”;第七段是“尾 部”,以散板结束。

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全曲共七段第一段无标题,第二段到第七段是由六首曲牌联缀而成,分别是〈桂枝香〉、〈解三醒〉、〈玉胞肚〉、〈金络索〉、〈画眉序〉、〈红绣鞋〉,全曲共364小 节。《月儿高》的曲式体现了传统中国器乐曲在结构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段落分析见图表1:

(3)王巽之筝谱《月儿高》曲式结构

段落分析见图表2

由于该曲整体框架不明朗,段落逻辑关系不明晰,故很难准确分析它的整体结构。

2. 演奏技法的总体对照

(1)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左手技法:上滑、下滑、揉弦

右手技法:刮奏、摇指、大撮、小撮

右手技法组合:勾托劈抹托、四点、抹托、勾托

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的演奏技法体现了古筝传统指法的魅力,它是我们现在许多常用指法的鼻祖。其中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技法,比如右手“花”的技法组合,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勾托劈抹托”。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已经失传的技法,在《月儿高》这首乐曲中,经常被运用于一拍或更短的时值里。

乐曲旋律的演奏技法以最基本的四点(勾托抹托)、抹 托、大撮小撮等为主,其中快速托劈(摇指)多为装饰作用。左手的按滑音起到了以韵补声、衔接以及美化旋律延长乐音的效果。

(2)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右手技法:花指、摇指(长摇、短摇)、双托、勾托、四点、大 撮、泛音

左手技法:上滑、下滑、揉弦、琶音、小撮

双手均有的技法:刮奏、抹托

乐曲的左右手技法有明显设计痕迹,丰富多样,器乐化程度高,其中有大量模仿琵琶弹挑的双手抹托、轮指的摇指奏法;以及竖琴的琶音奏法等;比较集中体现在右手长摇的同时,配以左手琶音、刮奏等的乐句和段落中,整体听起来比较华丽,比较适合当今的舞台表演需要。而古筝特有的指法语言并未得以充分体现。

3. 音乐语言的对照

(1)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的音乐语言

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是一首非常完整的曲牌连缀体结构的乐曲,它一共有七段,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流畅自然,句子清晰,音乐朴实。整体结构严谨规整,乐曲先从引子开始,之后进入慢曲,中曲,急曲,最终以尾声结束。

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的音乐语言简单朴实又不失贵气,乐曲中每一段的脉络都非常明晰,整体结构严谨完整,曲牌调式和谐统一,过渡衔接也流畅自然。总的来讲,这首清代的古曲拿到现代来演奏,会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音乐语言

这首乐曲在演奏上添加了很多技法,使它的音乐变得华丽,音响效果丰富,现代感突出。与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相比,段落衔接比较生硬,尤其是在速度上的变化,让人觉得突然。结构上缺乏逻辑,很难辨别它的整体框架。

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音乐语言并不是古筝特有的指法语言及表达方式,其中有些地方的乐句划分不够合理。整体的音乐语言没能体现出古筝这件乐器的基本演奏习惯。它本身的旋律很优美但听起来结构混乱,段与段之间给人一种拼接、勉强的感觉。在探究它的框架时,会存在一些疑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

4. 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与王巽之筝谱《月儿高》对应旋律的谱例对照

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部分旋律在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中是可以找到的,说明它们是相关联的。由于篇幅限制,以下摘录出两者最具对比性的的谱例来进行对照。

谱例1: 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第七段“红绣鞋”的261—276小节

谱例2: 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第84—91小节

从两者谱例的旋律对比来看,旋律和速度的对应,乐句和乐句之间的呼应,都是十分吻合的。在王巽之筝谱《月儿高》这首乐曲中,只有这一部分,能够在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中找到整段相应的旋律。但它们之间又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同样的旋律两者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

从两者谱例的对照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演奏技法有很大的差别。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右手主要运用传统的“四 点”指法;左手虽然没有弹奏的任务,但有一个技法比较特殊,在《弦索备考》的《前言与指法》中,称之为“退”,解释为工字退回尺字。这个技法在“红绣鞋”这段里频繁出现。王巽之筝谱《月儿高》这一部分采用大段的摇指来演奏旋律,同时配以左手的刮奏和琶音来为之伴奏。如此大段的摇指并不是古筝最常用的演奏技法,琶音也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产物。因此,从这段谱例可以看出,王巽之筝谱《月儿高》并非源自“弦索十三套”。那为什么王巽之筝谱会在这段中大量使用摇指呢?那么,王巽之筝谱《月儿高》作为现存的、并且号称来源于“弦索十三套”筝谱的版本,究竟来源于何处?

这就要引出陈凤威在《三弦余话》中的一段话,大致意思就是说:杭州国乐社训练的大部分曲谱来源是直接从《华氏谱》里得来,且演奏时分独奏和合奏,由于直接受《华氏谱》的影响,杭社合奏的大曲一般以琵琶大套居多,属于琵琶大套的有将军令、霸王卸甲、月儿高、海青拿鹤、浔阳、普庵咒六首,自然以琵琶大套居多。[2]

由此可见,王巽之筝谱《月儿高》源于《华氏琵琶谱》或受其影响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所以将王巽之筝谱《月儿高》与华氏琵琶谱《月儿高》(卫仲乐演奏谱)进行比较,并说明两者的关联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我选用了华氏琵琶谱《月儿高》 (卫仲乐演奏谱)作为参照物与之对比,因为此谱是柳尧章根据1924年观文社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挖掘整理的,柳先生除了规定指法和划定节奏外,一个音也未曾改动,后来是由卫仲乐传承与传播开来的。

四、王巽之筝谱《月儿高》与华氏琵琶谱《月儿高》的比较

1. 段落对照

在具体的微观对比之前,我们先抽象地进行一下整体的宏观把握。

图表3是华氏琵琶谱《月儿高》(卫仲乐演奏谱)与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段落对照。

2. 华氏琵琶谱《月儿高》(卫仲乐演奏谱)与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的相同演奏技法对照(见图表4)

3. 谱例对照

在这里,我选择了与谱例1相对应的段落,同样的旋律再做一次对照,这样会使我们更加一目了然。

谱例3: 王巽之筝谱《月儿高》第84—91小节

谱例4: 华氏琵琶谱《月儿高》(卫仲乐演奏谱)第十段“玉宇千层”片段

在这一部分的对比中,很明显,从视觉角度来说,两者的旋律、节拍、演奏技法(古筝使用的是“长摇”,琵琶使用的是“长轮”,这两种都属于线型演奏技巧)都近乎一模一样。大段的长摇并不是古筝传统的演奏技法,在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与之相对应的旋律中使用的是传统的“四点”弹法。那为什么王巽之筝谱《月儿高》在这里采用了大段摇指呢?很明显,它是从华氏琵琶谱《月儿高》(卫仲乐演奏谱)第十段“玉宇千层”中演变过来的。在这段中琵琶采用了它们擅长的指法(大段“长轮”)来演奏,古筝为了模仿这种音响效果,也使用了大段长摇来演奏。但这样的音响效果并不是古筝的音乐语言,而是琵琶的音乐语言。反之,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的传统弹法才是我们自己的语言。

不难看出,我在这篇文章里所选用的谱例是同样的旋律,谱例1使用的是古筝传统的“四点”弹法;谱例2(等同于谱例3)使用的是古筝并不擅长的大段长摇;谱例4使用的是琵琶传统的大段“长轮”。通过谱例的对照,我们一目了然,王巽之筝谱《月儿高》是在模仿琵琶的音响,它来源于琵琶谱。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使用的演奏技法是古筝的音乐语言,它是传统的古筝乐谱。

五、结 语

王巽之筝谱《月儿高》具有一定的流传广度和影响力,并自称源自“弦索十三套”。本文将其作为《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月儿高〉之研究》的比对和参照对象,从乐谱的曲式结构、技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源流进行梳理,并对乐曲传承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研究之后认为:其一,王巽之筝谱《月儿高》与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在整体结构、技法语言、传承方式等诸多方面相差甚远,不存在必然性的联系。其二,王巽之筝谱《月儿高》来源于华氏琵琶谱《月儿高》,其主要旋律、技法语言等十分接近,几乎同出一辙,只是曲体上的缺失影响了整体结构的逻辑性。其三,弦索备考筝谱《月儿高》是迄今为止唯一传世的“弦索十三套”筝谱,对它所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体现其历史文化的价值、学术研究的价值、演奏艺术的价值、筝传统音乐及其风格的发掘和积累等,而且对筝乐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长期而积极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虽然我已经竭尽所能,尽心尽力,但我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推敲的地方,对一些资料还可以做更深入细致的收集、整理和论证。希望本文能为《弦索备考》筝曲的系列研究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荣斋.弦索备考(手抄本)[M].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善本,1814.

[2]陈凤威.三弦余话[M].台湾学艺出版社,197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