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闽派古琴的传承现状与传播对策探寻
董文静 华音网 2022-10-25

清朝后期,福建地区的古琴艺术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闽派传统。时至今日,闽派古琴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传播范围更是非常有限。探索古琴与经济产业结合的有效方式,从政府文化财政支出中申请更多的专项经费支持,为古琴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同时,寻求古琴进入福建高校课堂的有效方式以及举办更多的古琴雅集活动等,是促进闽派古琴良好传承、提高传播影响力的有效方式。

一、“闽派”古琴辨惑

通常意义上,我们根据地理来理解“闽”并将之标示为福建的别称,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古代汉语词典》都认为“闽”即是福建。①在谈论“闽派”时,一般也是意指福建省境内的某种技艺传承,如戏曲舞台布景就以“闽派布景”作为福建省内的不同派别的共同称呼;诗词研究中的“闽派”、绘画中的“闽派”或“闽习”亦是如此。②故在诸多技艺领域中人们对“闽派”的界定首要的都是从地理的层面来理解和使用的,“闽派”古琴亦是如此。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人们在弹奏的过程中,根据技法特点、音乐风格、音乐曲目、师承传承、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划分为诸多流派。资料表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已经有关于琴乐风格流派的记录,当时称之为“声”,这一时期的流派大则以地域,小则以人物作为划分依据。唐以后,琴乐风格逐渐统一为用地域命名,且逐渐形成了与当地地域文化一致的琴乐流派风格。到了南宋时期,以纯器乐演奏和琴歌弹唱为划分标准,产生了‘浙谱’与‘江谱’的区别。之后各个时代更发展出多个不同的琴乐流派,如今天的虞山派、川派、广陵派、金陵派、梅庵派、闽派、诸城派等。可见,闽派古琴也是类似于其他诸多琴派,依据地域来划分。

而在关于闽派古琴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会将之理解为是以清朝嘉庆年间福建浦城人祝凤喈及其胞兄为代表的浦城派作为古琴闽派的代表和立定派别的源头。祝凤喈先后三十多年致力于琴学,其主要风格是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其著有《与古斋琴谱》,并且对《春草堂琴谱》进行评注,并曾广收琴谱,汇集了明清刊传的谱集三十余种,在对其进行比较之后,择 1744 年间苏璟等编著的《春草堂琴谱》详加校订、写有评语,后由他的侄子于 1860 年付印。祝氏长年宦游江浙,以琴随身,所到之处名噪一时,吸引了许多人前往浦城随之学琴。祝凤喈亦珍爱古琴,筑 12 座琴楼贮藏精选的古琴,最后的两座琴楼于 1997 年被拆,幸有专著《与古斋琴谱》存世,成为研究福建古琴发展史的珍贵史料。祝凤喈对古琴的贡献还在于他首创的工尺谱,用来帮助初学者视谱自理。受祝凤喈以及向他学习的许鱼樵、张鹤等人的影响,闽派称谓逐渐为人所认可。

二、闽派古琴传承现状

时至今日,相较于梅庵派、广陵派、虞山派、蜀派等其他琴派的丰富研究成果,学术界关于闽派传承现状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仅有福建的一些报纸偶尔会报道闽派古琴的传承现状与传承问题。这些有限的报道大多是自 2005 年浦城古琴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才开始陆续进行的,且关于闽派古琴的传承现状是兴盛还是式微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闽派的传承业已严重式微,其传承器物、代表曲目以及传承人物都不尽人意;另一种则突出强调近年来闽派古琴的不断发展。事实上,如果较为客观中立地结合上述关于闽派的相关界定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至少在目前福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格局中,闽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还任重道远。

关于闽派传承现状的第一种观点报道可见 2006 年 2 月《福建日报》和 2007 年 9 月《中国文化报》的两篇报道中,记者对浦城进行实地调查,并且通过对当时还在世的、被认为“可能唯一还懂闽派古琴”的福建古琴研究会会长李禹贤先生的采访,得出“闽派古琴”弦断音绝、浦城难闻“风云际会”这样较为悲观的结论。调查中发现,不仅祝家人已经没有人再弹琴,就是浦城人也没有人懂得闽派古琴。且当时祝凤喈所建的用来藏琴的这 12 座作为闽派古琴历史重要见证的琴楼相继被拆除;《与古斋琴谱》虽然保存完整,但是也不知“堆在哪里生蛀虫”,惟有两张断弦之琴还保存在县城文化馆。③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闽派古琴的现状和传承所持有的悲观态度。

关于闽派古琴发展现状的第二种观点更多的是近年来闽派古琴的一些活动的报道,强调闽派古琴在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这个观点更多是基于两件事件:一是 2010 年闽派琴人吴燕琳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是 2012 年福州市市博活动,闽派传人李禹贤生前的弟子和部分古琴爱好者在市博物馆举行的古琴演奏会。④值得指出的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对闽派的发展现状做出判断,更没有认为闽派古琴已经或者将近“重振”,最多就是较为积极地认为“已经后继有人,新苗涌现”而已。

上述两个观点对于闽派的理解与界定更多的是从人物传承的角度进行的,因此如果单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闽派,毫无疑问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即今天闽派古琴的传承还任重道远。

首先,即使是第二种观点里所认为的,闽派古琴现状已经有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演奏会、也开始“新苗涌现”了,但相比当今古琴流派中的其他常被提及的诸如梅庵派、广陵派、蜀派等派别,甚至是比起较少被人提及的岭南琴派,闽派传承活动在传承规模上也远远不足,而且还缺乏长久的、持续影响的重要文字载体(即没有专门的教材、刊物或学术研究论文等来作为支撑),因此,在时间与空间上所产生的影响力都不可能太大。其次,闽派古琴教学活动更多局限于闽北一带(仅在福州有一场活动),无法覆盖整个福建。

三、闽派古琴传承与传播的对策探寻

综上所言,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方式推动闽派古琴的更好发展,让古琴这一古老器乐能够在福建地区有较好的影响力。

首先,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闽派古琴的发展应该寻找新的、有效的传承载体,尤其是要寻求更多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古琴传承事业的良好发展。古琴是种技艺,更是种文化,文化的发展虽然单靠经济的力量并不能提高,但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可以发现,良好的资金保证确实能够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健康发展。关于这个观点,许多人可能会坚决反对,认为古琴如果过多的依赖经济资金容易堕落或者世俗化。事实上,这种思维方式片面地将古琴与经济做了简单的二分和对立。虽然不一定是经济越发达古琴事业或者其他艺术技能会越好,但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广州、杭州、南京等地古琴的影响与发展确实会较好。因此,担心寻求较好的资金投入来促进闽派古琴事业的发展会使古琴俗化的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古琴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种高雅文化,除了器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外,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古代文人对之所进行的各种文化建构,以及它在科举取士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以琴的高雅来疏离俗世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

那么,闽派古琴的发展如何才能寻求有效的资金支持呢?事实上,综合考虑到古琴所具有清与雅的特征,类似于钢琴那样发展古琴文化产业确实存在不少的困难。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例如,杭州的西湖琴社和霞影琴馆自身在管理方面探索出了具有一定现代企业的模式,所设教育部、艺术部、影像部等部门齐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两个琴社还都具有文化产业化的经营理念,立足于琴社多种乐器的培训,以琴养琴,并盘活、盘热当地的古琴演出市场,在售琴、授琴、演出、交流等琴乐传承活动中,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市场化。而且,借鉴了现代连锁企业的分经营模式,在异地设有数十家分馆产业。另一方面,古琴的发展还可以与企业寻求有效的合作,探讨经济与文化的合作方式。正如我们在后面部分将会论述到的,寻求琴与企业的合作在福建厦门地区就有着不错的经验可以借鉴。

其次,把重振闽派古琴作为擦亮八闽文化名片的重大工程,争取政府专项投入。福建省每年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都相当大,根据福建省政府的相关信息可知,“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文化支出 89.4 亿元,年均增长 16%。而根据福建省文化厅的公开数据表明,在福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强有力的支撑下,全省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持续增长,2007 年首次突破 6 亿元大关,2008 年 6.73 亿元,2009 年则超过了 8.96 亿元。2010 年福建省文化事业费用为 10.18 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 0.6%。⑤而古琴作为福建省第一批和第二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整合即有的发展成果,寻求省、市各级政府更大的财政支持是完全有可能的。

复次,积极推动闽派古琴进入高校的有效途径。闽派古琴要在福建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首先要使古琴课程进入福建高校。高校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它对古琴传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校是青年人最重要的集合场所,能够为求知青年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另一方面,古琴进高校的

优势还在于它能够与其他知识文化相结合。高校是青年培养的重要摇篮,也是当代社会中知识与文化传播的基本场所,高校的文化氛围能够为古琴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力。古琴是典型的文人乐器,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虽然其他民族器乐也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位置,但是古琴毕竟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当作是文人的首要必备的本领,甚至成为科考取士的衡量标准之一。

正是看到了高校对于古琴传播与传承的重要作用,早在2003 年国家向联合国提交的《古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中,就将在高校进行古琴传承列入了工作计划之中:在综合大学开设古琴选修课,聘请古琴艺术家担任教师。5 年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 10 所国家重点院校实施;10 年内,推广至 20 所综合大学实施。而就福建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1 年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至 2010 年全省高等院校达 84 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 64.7 万人。⑥可以说,这为古琴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重要场所,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所大学面向全校开设古琴选修课程,仅仅有少数几所高校设置有古琴专业的专业课,传承传播效果十分有限。

因此,就闽派古琴的传承与传播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来看,探寻它进入高校的有效方式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具体言之,可以针对全校学生开设诸如古琴文化、古琴艺术、古琴与传统修养之道等通识性选修课程与讲座,增强学生对古琴的了解。同时,可以在学校内创办琴社,并针对本校学生开设小规模的古琴普及班和提高班, 例如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就邀请古琴名师为琴社开设古琴培训班,从 2006 年开始至 2011年,已招收了 7 期学员;琴社还为学习期满学员颁发结业证书。这些做法确实极大地促进了古琴在岭南地区的影响,因此值得学习和借鉴,相信通过这些方式的积极努力,必然能够不断增强古琴在福建地区的影响。

再次,可以定期地举办以古琴以及其他文化为载体的雅集活动,促进古琴的交流和发展。如果说古琴进高校能够促进古琴的大众化普及的话,那么,定期举办古琴雅集活动能够促进古琴人士核心圈子的交流与发展。古琴雅集活动可繁可简,既可以浓妆上台演出,也可以三五爱好者小聚一堂、交流心得,也可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举办诗词、绘画与琴的交流活动。从其他琴派的发展来看,雅集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上个世纪60 年代,中州琴派几近绝响,经过一些琴人的努力,2002 年成立了中州琴会,琴会每个季度举办一次雅集,雅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讲座,二是大家自愿上台的演奏环节,三是对大家演奏进行鼓励性的点评。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古琴在河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诸如广州、北京等地区同样也是每个月都有古琴相关雅集,并且在一些特殊的纪念节日会举办一些古琴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当今社会方便的信息传播手段发出,能够最大地召集同地区古琴爱好者同济一堂,交流对琴的理解、对琴艺的掌握。当然,福建地区也会有一些古琴雅集活动,例如厦门市龙人琴坊近几年来每年迎接元旦也都会有古琴雅集活动,邀请国内一些知名琴者到鹭岛演出。这些活动确实极大地促进了古琴在厦门市的普及和发展;福州地区也有一些纪念性的古琴雅集活动。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些活动更多定位于表演活动,而非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这些活动相对而言频率还较少一点。因此,举办一些能够促进琴友相互交流的活动是促进古琴在福建地区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 语

综合而言,从福建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地理等综合因素来看,福建应该有足够的空间与实力来将古琴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当前福建已有不少琴人在为古琴这一传统技艺在福建的复兴做出积极努力,如福建厦门龙人琴坊就寻求到了一条结合古琴与其他经济产业相结合的良好方式,发展出一套融合古琴制作、教学与推广的综合性发展道路,在厦门地区乃至华南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从整个福建的发展来看,很明显还需要有更多的志士仁人投入到福建古琴的传承、传播、文献收集、整理与刊物发行等事业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闽派古琴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杨 春 薇《琴乐流派源流之考证》,《中 国 音 乐 学》2005 年 第3 期。

[2]方彦寿《闽北音乐家及其建本著作》,《艺苑》2007 年第 5 期。

[3]施咏《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年版。

[4]董洪亮《我国高校毛入学率超过 24%,在校大学 生 达 2979万》,《人民日报》2011 年 3 月 8 日。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以及《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 1070 页。

②刘闽生《对昔日“闽派布景”的追溯与思考》,《中国戏剧》2006 年第9 期;贺国强、魏中林《论清初闽派宗宋诗风的衍生》,《江西社会科学》2006 年 第 3 期;郑 工《“闽 习”与“闽 派”之 辨》,《美 术 史 研 究》2000 年第 2 期。

③黄建林、徐树才《“闽派古琴”弦断音绝 浦城难闻“风云际会”》,《福建日报》2006 年 2 月 6 日;以及黄建林《“闽派古琴”几人能奏》,《中国文化报》2007 年 9 月 5 日。

④陈颖《闽派古琴有传人、浦城琴师吴燕琳让伏羲之光延续》,《闽北日报》2012 年 7 月 24 日;傅云等.《同奏闽派古琴新乐章》,大武夷新闻网 2012 年 7 月 2 日;吕路阳、叶义斌《闽派琴宗李禹贤弟子和古琴爱好者汇聚展示非遗风采》,《福州日报》2012 年 9 月 3 日。 这几篇报道都有提及。

⑤关于福建省文化财政支出数据资料分别来自福建省政府网站新闻 ,网 址 :http: / / www.fujian.gov.cn / fjyw / fjyw / 201103 /

t20110324_347026.htm;以及福建省文化厅的相关统计信息,网址:http: / / www.fjwh.gov.cn / templates / zwgk_more.jsp芽colid=266。

⑥相关资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年)———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和学 生 情 况【EB / OL】.http: / / www.stats.gov.cn / tjsj / ndsj / 2011 / indexch.htm.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