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筝是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优秀代表,千百年来一直走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道路上。 进入新时期后,当代古筝创作更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技法等多个方面,从本质上推动了古筝艺术在当代的繁荣。 鉴于此,本文简要总结了当代古筝的创作情况,就具体的多元化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古筝创作 多元化 表现和思考
一、当代筝乐创作回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 对于包含古筝在内民族音乐来说,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 伴随着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深入,艺术创作也呈现出了全新的风貌,纵观这三十多年的古筝创作发展历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八十年代初期。 从整体上来看,该时期的筝乐创作更多呈现出了继承性特点, 但是这种继承乃是一种丰富性、扩展性的继承。 广大创作者开始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和广博的视角进行思考,在题材、技法、演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多部以《秦桑曲》为代表的源自民族民间音乐的作品,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加工、提炼意识,并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摆脱了六十七年代以来歌颂、赞扬的套路;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世界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筝乐创作者的身份也更加多元化,王中山、徐晓琳等中青年创作者成为了创作的主力军。 在创作理念上, 受到自律和他律,老庄哲学、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该时期的筝乐作品题材各异,自然、历史、改编等多种题材无所不包。 在演奏技法上,五声音阶为主的定弦状况被打破,融入了更多西方音乐思维和技法, 也从客观上带动了演奏技法的革新。
二、当代筝乐创作多元化发展的表现
(一)创作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古筝创作, 多以古筝艺人为主。 而进入当代以来,随着古筝教育和演奏事业的发展,古筝创作队伍也逐渐丰富起来,打破了传统单一化的局面。 首先是民间古筝艺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创办了多所专业的艺术、音乐院校, 一些有名望的民间古筝艺人也被请到学校担任教师,一面进行教学,一面对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新的创作。 如赵玉斋的《庆丰年》、曹东扶的《闹元宵》等,都是在该时期诞生的,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专业演奏家的创作。在民间老艺人的辛勤培养下,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第一批高校专业培养的古筝人才走向社会,如王昌元、周延甲、项斯华、曲云等,他们将在校内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技术,都倾注于创作中,既保留了传统筝乐的内涵和风格,也第一次使筝乐呈现出了西方色彩。 包含《秦桑曲》《香山射鼓》《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该时期的佳作,不但成为了各大比赛和演出的指定曲目, 而且成为了高校古筝专业的教材。 再次是专业作曲家。 八十年代后,伴随着古筝艺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专业作曲家的目光,虽然他们在古筝演奏水平上有限, 但是却有着更加系统和全面创作理念与方法,赋予了筝乐全新的风格。 如王建民的《幻想曲》《西域随想》,周煜国的《云裳诉》、何 占豪的《临 安 遗恨》、庄耀的《山的遐想》等,都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使当代筝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丰富。 这种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正是筝乐创作多元化的前提所在。
(二)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题材直接关系着“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 传统筝乐多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为主,题材类型上较为单一, 而进入当代后, 伴随着创作主体的丰富,创作题材也在短时间内丰富起来。 首先是少数民族题材。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成为了创作者重要的素材来源,也随之诞生了一批少数民族佳作。 如《木卡姆散序与舞曲》《西域随想》《幻想曲》《溟山》等。 《木卡姆散序与舞曲》《西域随想》是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的作品, 多次使用的切分节奏和带有半音化倾向的旋律,都表现出了浓郁的新疆风情。 《幻想曲》以云贵地区的民歌为素材, 先通过引子将听众带入一个唯美的意境,然后用左手大琶音和右手旋律相配合,突出了云贵高原的地方音乐色彩。 其次是改编题材。 改革开放后,先后有一大批戏曲被改编为古筝曲,展示出了古筝突出的音乐表现力。 包含 《打虎上山》《林冲夜奔》《霸王卸甲》等。 《夜深沉》原本由京胡演奏,经过王中山的改编后,采用大鼓伴奏,节奏坚定有力,给人以刚劲、优美之感。 而《打虎上山》则由赵曼琴根据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改编而成,全曲气势磅礴,节奏鲜明,百听不厌。 再次是文学题材。 古筝与文学是有着不解之缘的,很多文学作品也被改编为了古筝作品,如《枫桥夜泊》改编自张继的同名诗歌,展示出了一幅清新秀丽又略带萧瑟的江南夜景画卷;《长相思》根据诗仙李白的同名诗歌创作而成,采用了现代定弦,在旋律上借鉴了陕西秦腔的音调,获得了一唱三叹的真切效果。 可以看出,当代古筝创作在题材选择上是既丰富,又灵活,使古筝的表现领域得到了本质的扩展。
(三)创作技法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创作者对西方音乐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加之很多创作者都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对西方音乐十分熟悉,所以将很多西方音乐作曲技法融入到了筝乐创作中, 使作品呈现出了中西融合的风貌。 如曲式结构方面, 传统筝乐多采用“散—慢—中—快—散”的线性发展结构,而当代筝乐则将西方音乐中常用的结构应用其中。 如王建民创作的《幻想曲》,就采用了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是慢板,第二部分是快板,第三部分则是广板,虽然是典型的西方曲式结构, 但是与中国传统曲式结构式又有着内在的契合,显示出了作者对中西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又如调式音阶,新时期下,传统五声音阶定弦已经难以满足作曲家的表现需要,并打破了这种单一的模式,通过人工定弦自行设置古筝弦序, 既构建出了新的古筝调式音阶,也为转调提供了方便。 如王建民的《幻想曲》,采用了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音阶排列方式, 通过大小调的转换,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庄耀的《山的遐想》采用了两个不同宫调系统的五声音阶的交替重复, 使双手在不同调性的弹奏时,呈现出了奇异幻彩的音乐效果。 而王建民的另一首作品《西域随想》则使用了非八度重复人工模式定弦,在一个八度内突出强调两个半音,并配以切分节奏,使新疆风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四)演奏技法的多元化
古筝作品的丰富和创新, 也对古筝演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右手司弹,左手司按已经难以满足新作品的表现需要,所以随之出现了快速指序、双手摇指等一系列新的技法。 如快速指序,这是河南名家赵曼琴先生创立的一种演奏技法,包含十多种基本指序和变体组合,每个手指分工明确,独立参加演奏,而不再是依附关系。 演奏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 既满足了速度方面的需要, 同时又能获得密集而清晰的演奏效果。 又如轮指,其本身是一种琵琶演奏技法,因为古筝和琵琶都属于弹拨乐器,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 具体表现方式是四个手指一次向掌心内拨弦,既可以分为单手轮指和双手轮指,也可以按照节奏分为长轮和短轮。 在王中山的 《彝族舞曲》《溟山》等作品中,都出现了对该技巧的运用。 再如泛音,传统筝乐中,泛音是较少出现的,但是在当代筝乐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诞生了快速连续泛音、单手泛音等技巧。 快速连续泛音是指演奏者将左手轻轻放在琴码右侧的琴弦上, 右手找准泛音点, 然后双手快速刮奏;单手演奏泛音通常用右手或左手的小指放在泛音处,同时同一手的其他手指拨弦。 这些多元化的演奏技法,使作品得到了准确而充分的表达, 同时也使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再一次彰显和丰富。
(五)演奏形式的多元化
独奏是古筝传统的演奏形式,但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民族音乐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 古筝演奏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出现了合奏、重奏等,而且随着“协奏曲热”的兴起,古筝还开始与西方乐器、交响乐队等进行合作。 如李焕之创作的《汨罗江幻想曲》,开古筝协奏曲之先河,采用了协奏曲体裁,运用多段体单乐章曲式,全曲分为五个部门, 结构清晰而完整, 使古筝和西方乐器完美融合在一起,奏出了气势恢宏的乐章。 此外还有何占豪创作的古筝与钢琴协奏曲《临安遗恨》,王中山创作的古筝与大提琴协奏曲《暗香》、古筝与交响乐队协奏曲《望秦川》等,这些协奏曲的出现, 充分体现出了创作者开放和创新的创作理念, 使古筝演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效果,“从而有效引起当代人的情感共鸣,提高艺术表现力,将古筝表演的古典美淋漓极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当代古筝艺术的普及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古筝艺术是一门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在变化中持续发展,历久而睨新的演奏艺术。 ”而艺术创作则是一门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当代古筝者创作者也树立起了新的创作目标,使古筝创作呈现出了全新的风貌,更涌现出了一大批佳作。 所以这种多元化表现, 正是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当代古筝创作发展的源动力,希望在今后有更多佳作问世,使古筝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彰显出当代人对其发展做出的独到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月明.论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J].当代音乐,2017,(07):63.
[2]赵 越 一.新世纪古筝艺术繁荣期之特色[J].当 代 音 乐,2016,(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