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叙述古筝的艺术特征开始,就筝乐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谈了古筝的技艺与演秦者个人操德的关系并从介绍筝的社会属性入手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筝乐的发展状况,对筝乐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展望。
[关键词]古筝;艺术特征;雅俗共赏;个人操德;社会属性;展望
筝是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拨弦乐器。它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在中华土地上诞生和发展,是中华民族音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延续数千年而不被淘汰,至今仍活跃在中国乐坛,说明它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也说明它的艺术魅力无可替代。筝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但有自身独立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特性。本文拟从筝艺、筝德和筝的社会属性功能三方面,谈谈自己对筝的认识。
筝艺
1、特殊的音质和音色
首先,筝具有特殊的音质和音色。
(1)较好的琴,琴体多采用桐木制成,且共鸣箱较大,弦线较长。弦线过去一般采用丝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改用尼龙钢丝。桐木材料使其音质纯净,钢弦使其音质厚实、优美动听。
(2)音柱较高,排列错落有致,行同雁阵。而且设置灵活,可以自如调节音的高低,不仅使发音响亮,也为许多特殊指法及其变化例如:按、滑、揉提供了条件。
(3)弦线数量多,使其音域宽广,音色富于变化。低音雄浑,中音圆润,高音清脆,表现力极强。
2、特别的技法和技巧
筝有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左手的按、颤、滑、吟等技巧能按出风格,颤出情感,吟出神韵,滑出韵味。一首乐曲,自始至终四种技巧配合使用,淡雅中求委婉,激荡处听毫爽,含蓄中出凄凉,融风格与情感为-体,形成了独具魄力的艺术形式。右手指法就更丰富了,琶音、历音、托劈,特别是摇指,把一个个单音变成一片音,密集且均匀,加上力度的作用,能很好的表现粗犷、高昂、细腻的情感氛围。筝的一些演奏技巧是为它种乐器所没有或做不到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但筝又能够吸取其他一些弹弦乐器如古琴、琵琶等的许多技法技巧来丰富自己,使自己不断趋于完美和完善。
3、以五声音阶为主要旋法
最能显示一种音乐的民族特性莫过于调式调性。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这就使得其音乐旋法必然带有浓厚的五声色彩。在这样的音阶基础上演奏的各种曲调,自然富有中华民族特色。也可以说,中华民族音乐的某些突出特色,在筝乐上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一些技法如历音-在一系列五弦上刮奏出来、既优美又动听的效果所引起的审美感觉,绝对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别的民族乐器所无法比拟的。而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按出来的4.7等偏音,更是韵味无穷,魄力四射,给筝乐带来了无限迷人的色彩。
4、以演奏“旋律”为主要特点
“中国音乐是旋律的音乐”。比起重视和声的西欧音乐来说,中国民族音乐的确是特别重视旋律的。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旋律的婉转多变、色彩的丰富美丽,均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歌唱性旋律和单个音连续为主体的线状音乐思维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形态特征。而在筝乐中,这一特点显得更为突出。筝虽然用左右手同时演奏,但更多的是右手的旋律弹奏,并就触弦的角度、力度、密度、深度、速度等多方面都尽量发展变化以丰富旋律。左于运用各种加花手法给旋律以润饰,使旋律更加富于变化和视听。而且在现代作品中,左手也时常担任旋律演奏任务。
5、以表达“意韵”为其生命
明末琴家徐上瀛曾在《溪山琴况》中提出了著名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和,而和至矣”的琴乐演奏美学理论。弦、指、音、意四者的关系决定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审美趣味与西方的不同。它“重含蓄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蕴而不重理性。”弦和指的关系,“调弦求和”、“发音奏乐”皆“赖于手指”,就此而言,“指是弦的主宰”。指与音的关系,“手指是发妙音的根本”,指熟、善于处理、以指会心、以心运指,美音就会自然流露,就会克服艰涩、枯燥、滞碍等毛病,就能表达音的“静、远、淡、逸”,达到“和、雅、清、淡”的审美标准。如果听任指的浮躁,杂音一定很多,上下传来的音韵节奏就不成其为美音了。至于音与意,众所周知,筝的表现于法非常丰富。表演必竟不是炫耀技术,而是要用情韵来表现音乐内涵。表达宏大、渊博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并不是筝乐所能,表现情感的丰富和韵味的含蓄绵长,“籍情以明心见性”方是筝乐和其它器乐所长。“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以音表意,意在音前,音随其后,练音是表意的基础,妙音的根本在于言之有意,准确、巧妙地处理音意之间的关系,对筝乐而言,无异于是生命线。而“以韵补声”即用左于手法颤、揉、滑、按等增加旋律的韵味,更是筝乐的灵魂。现在一些作曲者和演奏者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多在技艺的繁难上下工夫,并且使筝显示出其他乐器的和声、对位等效果,这虽是有益的探索,但如果过了头,就会使筝的审美特色被湮没,从而消失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特性。
6、具有开放兼容的品性
筝非常善于吸收其他器乐艺术来丰富自己。筝的曲目中,就广收了河南的大调曲、山东的板头曲,如琵琶曲《将军令》《春江花月夜》,琴曲《梅花三弄》《广陵散》《关山月》等同时,也能吸收少数民族音乐,如《雪山春晓》中藏族的音乐素材,《瑶族舞曲》中的瑶族音乐素材,都较好地与筝的风格融为了一体。筝的历史悠久,有古雅的秉性,自然能够很好地传达出中国古代人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也非常善长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一些现代题材的名曲中,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草原英雄小姐妹》《打虎上山》《幻想曲》等,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时代精神。对传统有继承,又有超越,正是这种开放性使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放射异彩,使人震撼,令人向往。
筝德
艺术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音乐的发展也足以证明任何艺术中的技术都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灵魂,古筝艺术和所有艺术一样,关键在人,尤其是演奏者。一个有志于艺术创造的人,必须首先塑造自己的灵魂,就是个人的自我修养。所以,演奏者的“德”就显得极为重要。
徐上瀛《溪山琴况》开篇便说:“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徐上瀛认为乐器并不只有娱人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陶冶天下人之性情。因此技艺是和演奏者的人格修养、性情修养息息相关的,有什么样的人品、操德,弹奏乐器就会有什么样的琴音。
1、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
古筝音乐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民族音乐的一部分。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文化思想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主张“德信”、“仁义”讲究以礼为规范,以中席为准则,使礼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也就必然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中正平和,以和雅为美。造就了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情操、道德教化作用,追求典雅、庄重、和谐,讲究气韵、风骨、意境等美学特征。古筝的五声音阶的调性和调式最能显示出这一音乐的民族特性。
2、完善人格,追求真、善、美的统
音乐是审美对象,演奏者首先要懂得美,而美总是与真与善一体共生的。古人把筝称为:“仁智机器”,所谓“仁”就是要有爱心,就是要“善”“智”就是智慧,就是求真、求知永不自满,这是“真”的方面。
筝乐的艺术之美的实现是以生活真实为出发点,“以美写真”,这也是筝乐审美本质的具体体现:以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即个性化与概括化相统。一的典型塑造,即追求筝乐艺术的内容美、形式美,使之凝聚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审美魅力。筝乐艺术之美也是以善为前提的,同时又是对实践的目的性(善)的肯定,它可以提高人们对生活真理的认识,振奋精神和陶冶情操。对艺术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一个艺人毕生的目标。真,善是对艺术美的深层的客观体现,在艺术实现的本质上真,善,美是具有一致性的。我国古典美学就很注重真,善、美本质的一致性,并力求实现这种统一,所以中国美学经常把审美同人的高尚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对真,善,美本质一致性的把握理应是弹筝人所具备的素质。
3、心性修养和文化修养
演奏者的心性修养是求得筝乐真髓的必要条件,其人格和审美观也应该是统一的。筝乐可以表现出演奏者的心性品格,所谓“听其音而得其人也”。之所以品、性、修养之于琴艺极其重要,是因为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
音乐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筝艺术和中华民族的其他文化也是相通的,不能给乐曲注入文化内涵的演奏其熟练的技巧不过是匠气的表现,就象没有灵魂的躯壳,是不能感人的。而这些文化元素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都是息息相关的。现代音乐理论和美学知识等都是古筝演奏者应该具有的文化修养,因为古筝音乐中凝聚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比如《广陵散》《汉宫秋乐》等历史题材的曲目,没有历史知识是很难理解利领会的,所以说想要做一个出色的古筝演奏家,只靠娴熟的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注重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奏家,这正是我们以后重视和学习的方向。
4、对民族和祖国的爱
筝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我们对中国民乐的喜爱,其实就是爱国精神的一种体现。作为一个弹筝者,只有胸中深含着对祖国和民族深深的感情,才能真正理解和热爱筝乐艺术。
5、时代精神
筝虽然历史悠久,但它完全可以用来表现现代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应当是属于时代前沿的。一个古筝演奏员、演奏家必须时时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才能理解和演奏好那些时代感强烈的作品,也才能与当代听众息息相通,也才能创作一个个紧随时代的好作品。但是时代精神不是媚俗,盲目地追随时尚会使古筝音乐失去自己的品位。深刻是筝乐高品位的表现,所以,筝乐的时代精神是抽象在深刻的基础上的。在最深刻的文化底蕴上表达出最富于时代感的筝乐,才是我们每一个弹筝者最愿意看到的。
筝的社会属性
音乐和音乐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与形式,总是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古筝音乐也有它自身的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1、雅俗共赏的音乐性质
筝不同与古琴。筝乐在古代受到各个阶层人士广泛的欢迎,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艺术,大众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人们大都认为古琴代表着中国古代民族音乐的主流,但我认为筝不仅也是主流,而且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广大群众所喜问乐好的乐器。这里用古琴和古筝作比较,可能会对筝乐的社会属性有更确切的认识。
琴的文化内涵之丰富无与伦比,但它长于表达的是文人的内心世界,大都是深邃而富于哲理性,在美学上追求清微淡远,这些都与普通群众有一定的距离。和追求高雅的琴乐不同,筝适应大众的趣味,不自矜高雅,不排斥娱乐性。
古琴在社会属性和审美属性上,它应该主要是属于文人的,属于士大夫音乐,是雅文化。对广大群众来说,琴曲显得曲高和寡,过于深奥,甚至是高不可攀,这是它到今天也难于普及的原因。筝乐则不然,产生于最广大的群众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内容,植根于民问,流传于民间,属于大众音乐,因此生命力极强。
2、筝的社会功能
(1)用于民间娱乐。筝本来产生与民间,丰要在农村。到汉代仍然如此。
(2)用于雅乐。即在朝廷里郭庙祭祀典礼中使用,并且它的这种功能曾被称作“颂琴”。唐代使用的琴为十二弦,自唐代至清前朝。朝廷设置了官方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教坊。
(3)用于大型乐舞演奏。
(4)用于宫廷及贵族宴意娱乐。白唐至清前期,朝廷设立乐官方专门管理音乐(雅乐除外)的机构教坊。其中许多技艺高超的其人都出自这里。
(5)文人的自娱自乐。除宫廷乐师以外,许多古代文人追求“风雅”,很注重文化素质的全面修养,筝自然也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之一。
3、近现代筝乐的衰态
到了近代筝乐的发展是很缓慢的。清代高层文化人中演奏古筝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一些民间曲艺班社还有用筝做伴奏乐器的。到解放前,仅剩下屈指可数的一些国乐演奏家,而且他们大多是业余爱好者,弹筝也是自娱自乐。在技艺的传授方式上大多也是师徒问口传心授,或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寻师访友进行技艺交流,所以技术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很慢,西洋音乐的进入,对民间器乐形成冲击,这些都限制了筝乐艺术的发展。但就是这样的正在衰落的筝乐是现当代筝乐发展的基础。一些民间艺术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我们保存了极其珍贵的筝曲利技艺留下一些宝贵的民间筝谱,为现代筝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新中国筝乐艺术的发展
建国后,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振兴的同时,也努力发展文化事业,使解放前奄奄一息的民乐焕发了青春的活力。筝乐在这一大好形式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筝乐艺术则突飞猛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跃进。不仅在乐器改革,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成就,而且随着国家的重视,筝乐的爱好者不断增加,造就了大批人才。在曲目创作和演奏技巧方面也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
古筝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有关人士统计,全世界古筝演奏者达到了两百万人。这一成就固然源于古筝艺术自身具有的魅力,也与国家的重视和国内外热爱古筝艺术的中国人的努力分不开。
现今,古筝艺术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古筝曲目丰富的文化含量,乐曲的优美悦耳,演奏技巧的独特新颖,带给今天的听众极大的审美愉悦,已经成为民乐演奏会上不可缺少的节目。不仅国内,在国外舞台上,古筝也博得了很高的声誉,几次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民乐演奏会上古筝的演奏都非常成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道艺术桥梁,他们称古筝是“神秘的乐器”。
我国深化改革和建设要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加强美育。美育的途径当然是多方面的,音乐是重要的一条,任何时代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都不能没有音乐。在当代中国,筝乐艺术可以成为其中的一种力量。筝的文化含量非常高,很多曲目包含很多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美学的甚至哲学的内涵,具有无穷之魅力,但又可深可浅,浅者可以给人带来一般的情绪愉悦,有意深入体会者理解的人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美的受和理性的感悟。筝乐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音乐的普及,就是文化的普及。
艺术的发展是无穷尽的,筝的独特意境是令人神往的,它是中国音乐家进行创作活动的根基,同时,西方音乐也有值得借鉴之处,需要很多筝乐爱好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使筝乐更进一步的发展。筝是民族特色浓郁的中国乐器,应该重视和继承它固有的音韵风格和特色。筝乐艺术源远流长,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筝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艺术,希望所有热爱筝艺术的有志者共同努力,使这枝中华艺苑的奇葩,开地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艺文类聚》(唐欧阳询)
[2]《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蔡仲德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3]《古筝入门》童宜风、李远榕编著)
[4]《古筝艺术与民曲》(谢晓滨、姚品文、陈洁编著)
[5]《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张燕编著)
作者:付慧,淮北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