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当代民族器乐中,筝的发展较为突出。无论是创作、演奏、乐器改革,还是教学、研究、出版、传播等方面,其发展令人瞩目。近年来,随着作曲家的参与,筝与各种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组合的重奏、合奏等大型作品的不断问世,筝在民族乐器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
传统等曲的曲目丰富风格多彩,为当代等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如何进一步汲取传统等曲有特色的音乐语言、演奏手法等,拓展筝的艺术表现力,在当今创作、演奏领域仍极为重要。本文从传统筝曲演奏技巧入手,比较、分析汉族各地域筝曲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及风格差异,旨在为创作、演奏、教学提供一个粗略的参考。
一、传统筝曲演奏的共同特征
传统筝曲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主要区域有山东、河南、陕西、浙江、福建、广东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
等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弹弦乐器,其音位排列有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平均律三种基本类型。五声音阶音位排列为汉族筝弦法的主要特征,传统筝曲多用五声音阶、十六弦制的筝演奏。
(一)、传统筝曲的共同演奏技巧
1.单音技巧
单音技巧是筝演奏使用最频繁、最基本的指法,它包括右手一、二、三、四指正、反向弹法与左手一、二、三、四指的正向弹法。传统筝曲演奏主要使用“单手”演奏,右手指法为托、劈、抹、挑、勾、剔摘、打。此外,泛音技巧也属单音技巧类.
2.和音技巧
和音技巧体现出筝的多音特点。包括和音、和弦。传统等曲的和音技巧主要有双托、双劈、双抹、双挑,它包括带有按音的同度与非同度和音的单向弹法。大撮、小撮是指八度和三(四)度音程的对称弹法。和弦类有大、小三和弦。
3.琶音技巧
主要是一个八度的大、小三和弦。
4.花音技巧
“花音”即装饰音,有正拍、弱拍花音。弹弦方向有上花音(自高音向低音)与下花音(由低音向高音)两种。指法也有正、反两种方向。
5.刮奏技巧
主要是单手刮奏。
6.持续音技巧
筝的长音效果靠某一种技巧的持续演奏构成(即由众多的“点”延续成“线”)。在传统等曲中,持续音技巧主要是摇指,有长摇、短摇之分。另外,八度交替快速弹奏称轮指。
7.滑音技巧
有上、下滑音之分。由于时值、速度和上、下滑音连续运用等变化,又产生了"点"、"揉"、"颤"等多种技巧。
8.颤音技巧
颤音,又分平颤、重颤、滑颤、吟音。其变化主要在于力度、幅度和时值上。
筝的多弦形制与五声定弦决定了筝的演奏形式与技巧特征。音柱的设施将弹弦发音与按弦变音分为两个部分,使筝的演奏形式和手法形成自然的技术分工。多音并置和五声音阶排列,形成了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规范下的系列技巧和单手演奏、双手演奏并存的演奏形式,从而使单线旋律、多线旋律和“以韵补声”成为等的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段。
筝的演奏技巧在乐器条件、性能的制约下,形成了自己的演奏技术系统。右手技法勾、托、抹、撮、花和左手技法吟、揉、按、滑、颤,表现出了传统等曲右手弹弦、左手润饰的演奏特点。这些在各地域筝曲中具有共性的基本技法,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衍变出系列性演奏技巧。
(二)、传统筝曲同一技巧的不同艺术处理传统等曲是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地方乐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民间音乐的影响较深。从总体音乐风格来看,汉族筝曲与少数民族筝曲不仅在旋律、音阶、调式方面很不相同,而且在乐器构造、演奏手法等方面也有所差异。由于筝曲的广泛分布,筝的演奏技巧在不同民族、地区和不同的音乐背景影响下,随各地的音乐特点产生了不同的运用。下面从汉族各地域等曲中具有共性的演奏技巧“花音”的不同运用,来看各地域筝曲演奏技巧的运用特点与风格的联系。
山东筝曲中的花音是出现最频繁、演奏最富特色的一种技巧。花音演奏的音型长短不一,在节拍上强、弱拍均可运用,但较为常见的是出现在强拍,并带有音头。有些乐曲频繁地使用花音演奏,速度较快、力度较重,使旋律装饰得流畅、华丽,花音是山东筝曲中旋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筝曲中的花音常出现在弱拍,音符较密集、色彩较厚重,在旋律中起连接乐句的作用。
浙江筝曲中的花音也常出现在弱拍,花音演奏音型较短、应用也较普遍,演奏时力度较轻,突出旋律柔和、轻巧的艺术特点。
客家筝曲中的花音多从弱拍开始,花音演奏的音型较短,有时只有一两个音(很少使用长花音)常是一带而过,力度较轻、若有若无的装饰性短花音,表现出古朴淡雅的情趣。
潮州筝曲中的花音使用颇为频繁,音型一般由三、四个音组成,花音的应用,使旋律丰满流畅,配合按颤技巧的应用,地方色彩比较浓烈。
以上我们从各地共同的花音演奏技巧的实例可以看出,传统筝曲的广泛分布一方面在音调上表现出地方性的差异,另一方面等的演奏技巧在运用中经过不同的艺术处理,突出了传统筝曲的地方性特征花音技巧不仅反映出筝曲演奏本身的个性与特点,其不同的处理与运用,也是地域性筝曲风格色彩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传统筝曲演奏的个性特征
传统筝曲的地方性差异,使各地筝曲风貌迥异。在这各具特色的音乐中,筝的演奏技巧随各地不同的音乐语言进行轻、重、缓、急的不同运用,使旋律发生微妙的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乐曲的地方风格。另一方面,传统筝曲的地方性因素,带来的旋律、节奏、节拍等差异,使等的演奏技巧在运用方面,也相应形成一定的范围,并形成独特的演奏手法。
(一)传统筝曲的特殊演奏技巧1.密 摇
在山东筝曲的演奏技法中,右手大指小关节密摇技巧最富特色。这种技巧运用托、劈指法使小关节部位灵活运动,形成细密的持续音,对十六分音符和同音反复音型,表现最佳,这种技法可体现山东筝曲音调华丽、明快的风格特点。
2.游 摇
游摇,是河南筝曲中的特色技巧。这种技法,运用右手大指的大关节托、劈运动,形成持续音,并以左手按颤技巧的配合。这种技巧在表现节奏缓慢、带有感伤情绪的筝曲时,最富表现力。它以音色、力度和左手颤音幅度的变化,来揭示音乐的复杂内涵、游摇技巧,粗犷、奔放等,成为河南筝曲的典型技巧。
3.快四点
快四点技巧,是浙江筝曲中的代表性技巧,它以右手大、食、中指交替弹奏,这种技法轻巧、细致,颗粒性很强,常有珠落玉盘之感。浙江筝曲素以清弹为主,尤其是快四点技巧突出地使用食指,成为区别于北方筝曲大指弹奏的一种特殊技法。
4.双 按
潮州筝曲在风格韵味上独树一帜。在轻、重“三六"和"活五"等多种调式变化中,应运而生的双按技巧,成为潮州筝曲的典型技巧。双按技巧富于调式色彩的变化,在演奏中,通过左手双按技巧(即不必移动音柱)可使调性进行变化,这种手法既丰富了左手演奏技巧,又使旋律进行更加自如、流畅,旋律色彩更加丰富。
5.八度轮
客家筝曲旋律古朴优美,既保留了中州古调古朴清秀的个性,又带有当地民间音乐影响的痕迹,在风格上独具韵味。在调式上,有软线、硬线之分,用来揭示乐曲的不同情绪。演奏上常以速度、音色和音高的变化,来形成对比。在技法上,很少使用摇指,若奏同音时,常以八度轮奏技巧进行演奏,并赋予它音色上的变化。
传统筝曲的地方性因素,使各地筝曲产生了一些与当地音乐特征相适应的特殊表现手段,这些带有地方性特征的技巧,既丰富了筝曲演奏技术系统,又突出了传统筝曲地方性、色彩性的演奏风格特点。(二)传统筝曲同一乐曲的不同艺术处理
传统筝曲来源于民间,各地筝曲在结构上多采用“六十八板体”。由于筝曲的地域性分布即便是演奏同--首《八板曲》,各地也有不同的风格技巧处理。下面以同一旋律、同一曲体的《八板曲》的不同处理,来看各地域筝曲演奏技巧运用特点及风格差异。以汉族“八板体”等曲为例。
《八板》等曲源于我国传统的器乐曲牌《老八板》。《老八板》流传于全国各地,被各地民间音乐所吸收,并衍变出风格迥异的筝曲。
山东筝曲《大八板》原系山东琴书前奏曲。乐曲活泼华丽、铿锵有力,采用八度大撮技巧加强力度,该特性技巧贯穿全面,并配以左手快速按滑音和强、弱拍的花音技巧,以及乐句中间小关节托劈技巧的灵活运用,装饰烘托乐曲热情欢快的气氛。
河南筝曲《天下大同》(又名《河南八板》),原系流传于遂平地区的板头曲。音乐风格道劲、古朴、端庄。乐曲开始部分以粗扩的大关节托劈,配以左手按滑,加上八度勾搭技法,表现出浓烈的地方色彩。客家筝曲《薰风曲》(原名《八大板》,属“六十八”板“大调”乐曲,作品以慢板4/4拍开始,逐渐过渡到2/4、1/4拍,以形成板式上的变化来体现乐曲的内涵,它的滑音运用含蓄而凝重,透露出古朴、肃穆的风格。
潮州筝曲《大八板》,在音乐风格上具有优美流畅、典雅隽秀的气质。乐曲以华丽装饰性花音技巧的频繁使用,左手委婉、细腻的按滑音以及独特的轻六调式,使"八板"筝曲富于南国色彩。
[例6]《八板》原谱:
各地八板筝曲在结构上虽然都采用了"六十八板体"形式,但由于旋律、板式、速度特别是演奏技巧等方面的不同运用,造成了各地等曲风格上的差异使它们带有浓郁的地方性色彩。
传统等曲演奏在乐器条件、性能的制约和一定的音乐、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各地域共同演奏技巧和特殊演奏技巧。这些技巧在各地域筝曲中,既是突出地方风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分各地等曲的典型标志。筝演奏技巧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运用,是形成传统筝曲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的重要因素。
结 语
筝属弦鸣类乐器,卧弹、曲面发音板上一弦一柱、多弦并置,五声音阶定弦。筝的形制特点决定了其演奏上的个性,即演奏单音、和音、琶音、花音的便利及丰富的左手按颤,构成筝曲旋律音韵多变的这一特点。
传统等曲的广泛分布,使各地等曲在不同的音乐背景影响下,产生了地方性特征。各地筝曲在共同技巧、共同曲目、共同曲式结构等方面产生差异并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各地共通的某些演奏技巧也出现了地域性的不同处理,并进一步产生与发展成各地域等曲的独特演奏技巧,并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特征。由于受到地域条件的阻隔,传统筝曲在发展中受制于当地音乐语言与文化特点。各地筝曲在形成鲜明的地方性特征的同时,又使音乐表现手法趋向单一。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筝演奏家走上了专业音乐舞台。他们在新时代的艺术氛围里,既承袭了传统音乐的精华,又借鉴了西洋乐器的技法,使传统筝曲的地方性局部单一发展逐步交融贯通,为当代筝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