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筝乐艺术节暨第二届翰雅奖·中国传统筝曲演奏(成都)邀请赛"是一项针对传统流派和民间风格筝乐的专项学术活动暨演奏赛事。以第一届赛事为基础,本次艺术节和赛事在学术构架、活动规模以及社会参与度等方面均有进一步完善与大幅提升,本文将对此次活动作全面回顾与总结,以期呈现其概貌。
传统筝乐是当代中国筝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相对简单的音调与音响构成,使其在广大的学习者心目中被归于简单小曲的类别,关注与重视程度日渐走低,即使在院校专业学子的学习内容中,也仅迫于一些强制性措施以“掌握经典"为由集中于为数不多的几首曲目的学习,对于传统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已然成为对年轻一代习筝者的奢望,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为中国传统筝乐的滋养生长争取一方沃土。
于是在2013年依托四川音乐学院,搭建了首个全国交流平台——"首届翰雅杯中国传统筝曲演奏邀请赛”。三年后的2016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又将赛事升格为“中国传统筝乐艺术节”,其中包含“第二届翰雅奖传统筝曲演奏邀请赛”。此次艺术节及赛事由四川音乐学院和中国古筝网联合主办,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处、四川省民族音乐发展促进会、川音尚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协办。来自世界各地87位老中青三代筝乐艺术家及民间音乐家,分别参演了六场高水准的专场音乐会和流派交流音乐会,六场名家讲座,两场高峰论坛;各院校选送和录像选拔了88位选手参加了我国传统筝乐最高规格赛事——"翰雅奖邀请赛和中国传统筝曲展演",活动可谓构架丰满、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现场500余观众全程观看了艺术节的所有活动,网络直播观众更是超过9万人次。
精而广的高难度演奏比赛
此次翰雅奖邀请赛的举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全国各专业院校师生对传统筝乐的关注与重视,也为院校师生与社会习筝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来自各院校88位演奏者(其中邀请赛60人、展演28人)汇聚成都,由来自国内(含港台)各专业院校和职业院团,以及海外名校的演奏家、教育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发掘传统筝乐演奏人才,鼓励年轻习筝者,为推动与促进传统筝乐广泛学习与继承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为促使习筝者全面学习掌握多个流派风格的筝曲,翰雅奖采用了与众多赛事不同的赛制。以积分赛取代淘汰晋级赛,每位选手通过四轮不同风格曲目、不同赛场、不同专家评审的比赛,获得各轮成绩相加的总分,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总成绩优胜者。其中增设选手对乐曲风格与技法特征、音乐思想与审美特征等理解认识的现场陈述评分,更是对选手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
来自各地的20位专家五人一组分别在四个赛场(即四轮)为选手评分,所有评委均只为每位选手评审一轮成绩,从一定意义上提升了赛事公平度,使评审观点与评价标准等融入了更广泛的意见。赛事对选手的参赛曲目也有较高的要求,四轮比赛除了必须兼具南北不同区域的曲目以外,且不能选择同一流派(风格)的作品。在一天的比赛中把握好四个不同流派、风格的曲目,并在其中准确“切换”,这样的频率对于每一位选手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经过激烈的角逐,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许琳琳荣获摘取了第二届翰雅奖传统筝曲演奏邀请赛金奖;上海音乐学院邓翊群、四川音乐学院宋俞霆分获银奖;四川音乐学院陈虹落、上海音乐学院何伊和刘雨弦分获铜奖。上海师范大学李嘉瑶、吉林艺术学院蔡丹丹、浙江音乐学院孔俏俏、香港演艺学院陈天姿、上海音乐学院吴析和中国音乐学院李雅师分别获得河南、客家、山东、陕西、粤乐、浙江和潮州筝曲的最佳演奏奖,其他选手分获优秀演奏奖和演奏奖。获得等级奖选手的指导教师江澹曦、祁瑶、陆晶、王蔚,以及获得流派(风格)筝曲单项最佳演奏奖和优秀奖的指导教师,分别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和园丁奖。
中国传统筝曲展演的一等奖分别由天津音乐学院朱馨雨、四川音乐学院陈雪艳和彭士泳获得;浙江音乐学院陈婷等6人和浙江音乐学院张鸿宇等9人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名家云集的交流音乐会
此次艺术节以五场围绕传统筝乐题材的音乐会贯穿始终,观众从中可以了解国内外传统筝乐的整体概貌,另一面也为向广大的社会习筝人展现传统筝乐无处不在、传统筝曲无人不弹的业界风尚。
开幕式音乐会以港台地区和海外演奏家为主,来自香港的许菱子、加拿大的饶蜀行、美国的尤卉、日本的毛丫分别演奏了《平沙落雁》《崖山哀》《高山流水》(浙江)和《道情》,体现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对传统筝乐的继承与传扬。四川本地民间音乐元素创编作品的加入,反映了演奏家从本地传统音乐中挖掘筝乐创作素材的探索。来自台湾的樊慰慈和加拿大的李炜分别演奏了根据地方音乐和传统音乐创编的筝曲。年逾八十的闵南筝代表陈茂锦先生也亲自登台演奏闽派筝曲《流水》,展现出老一辈筝家对艺术的执着。八位男性演奏家的合作将开幕式音乐会推向高潮,高亮、赵峰、李庆丰、江澹曦、陈蔚旻、李伟、张朗华、张吟合奏的《高山流水》委婉而铿锵,别有一番情趣。
青年演奏家专场由来自全国六所音乐学院的11位优秀青年古筝演奏家担纲。音乐会以一曲具有浓郁陕西风格的筝曲《乡音》开场。西安音乐学院翟源、李瑜、曲明明、李琬合奏的《乡音》奏出了浓郁乡情;四川音乐学院任洲洋、武汉音乐学院尹璐、天津音乐学院范冉、星海音乐学院陈尉旻分别演奏了《夜深沉》《雨溅海棠花》《汉江韵》《出水莲》等京剧风格和流派筝曲,展现了青年一代演奏家扎实的传统功底。浙江音乐学院刘乐和四川音乐学院陆晶、周天丽则分别上演了地方音乐元素创作的《侬》《浅花吟》和筝合奏《乐·蜀》,反映出年轻一代筝人创新的渴望与思考,以及对继承传统的理解和态度,折射出传统筝乐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思潮。
名家专场音乐会由多所院校的教授担纲。筝坛泰斗,上海音乐学院孙文妍教授以江南丝竹《梵皇宫》开启了音乐会序幕,随后中国、上海、四川、安徽、西安、沈阳等音乐、师范院校的江澹曦、李庆丰、樊艺凤、王蔚和杨娜妮等教授分别演奏了《蕉窗夜雨》《闹元宵》《秋夜筝》《陈杏元和番》《莺转黄鹂变奏》等流派经典筝曲,精湛细腻的诠释使我们看到传统筝乐代代相传的强劲势头和底蕴。祁瑶、邱霁创作并演奏的《摇曳》和《水·仙》更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追求。从一台八首曲目的精炼演出,足以窥见中国传统筝乐文化所崇尚的“内与外”“形与意”的统一审美追求。
“溯源”是一场为本次艺术节特意安排的民间乐种音乐会,旨在让我们的弹筝人不忘中国筝乐的根。受邀来自深圳、郑州、上海、潮州、菏泽的民间乐团,演奏了五大筝艺流派形成所依托的客家丝弦乐、河南板头曲、江南丝竹、潮州弦诗细乐、山东碰八板等十余首民间乐曲,让观众不仅领略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地方音韵,让人们看到流派筝乐形成之前“乐中筝”的原貌,更进一步了解流派筝乐的地道音韵。
当前,中国音乐教育脱离民间的土壤、远离传统文化根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院校学子已经不熟悉民间音乐和传统戏曲。试想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子如何能够热爱传统音乐,并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髓的重任。没有溯源意识,我们将失掉传统筝乐生长的土壤,没有溯源的行动我们更难以承传传统筝乐的活态音响。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失掉我们的文化和民族魂魄。
流派筝曲演奏交流音乐会吸引了热情的观众。与会专家和代表纷纷登台献艺,老一辈筝家张树德、王晓红、高亮合奏了《四段锦》,来自沈阳、上海、四川等音乐学院以及梅州汉乐协会的张朗华、赵纯、陈雪艳、郑睿、陈如娟等分别演奏了《广陵行》《铁马吟》《禅院钟声》《粉红莲》《崖山哀》等传统风格曲目。
闭幕式暨颁奖音乐会在万众瞩目中召开,四川音乐学院领导和与会专家为翰雅奖比赛和传统筝曲展演的获奖者颁发了奖杯与证书。本届翰雅奖金、银、铜奖获得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演出。六位等级奖获得者分别演奏了参赛曲目《四段锦》《苏武思乡》《柳青娘》(活五调)、《汉江韵》《柳青娘》(重六调)、《和番》。最后组委会还邀请首届翰雅奖铜奖获得者、四川音乐学院于翰泓演奏《出水莲》,上届翰雅奖金奖得主、中央音乐学院程皓如演奏《秦土情》。获奖选手的演奏,让人们领略了青年一代演奏家对传统筝乐潜心研习的态度与收获,也让我们欣慰传统筝乐传承后继有人。
精彩纷呈的学术分活动
传统筝乐的传承,活态呈现固然重要,观念确立与理论研究更是其持续发展、成果涌现的关键所在,精心设计的六场学术讲座便是集思广益的总结与提炼。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毛丫的《中日两国传统筝乐传承现状比较研究》,通过对中日两国文化背景、筝乐风格、演奏技法以及传承现状的分析比较,阐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与思想下,传统筝乐传承理念、方式及其利弊,让当代筝人不得不思考中国传统筝乐的传承和发展该何去何从。台湾艺术大学张俪琼教授在《筝乐作品中的台湾传统韵响》讲到:在筝乐发展的历史纵轴中回顾台湾筝乐创作历程,许多筝人筝事虽已变迁,一首首筝作历经时代的洗涤淬炼,至今仍保留着台湾南管、北管、民歌、戏曲及原民歌舞等曲韵风格一一转化而为筝艺韵响。这些作品不仅衔接着历史与传统、立基于文化资产的保留与传扬;同时也面向当代,富含个人的乐思与创意。它们汇集台湾传统韵响,结合筝乐人文与筝艺特色,成为台湾筝乐的一隅风景。
广东汕头文联王培瑜《乐说潮州弦诗与潮州筝曲的因缘和合》中分析了潮州筝派的形成与潮州弦诗的流变。他认为从多种角度去探讨潮州弦诗与潮州筝曲的因缘和合关系,对于进一步掌握潮州筝曲演奏风格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西安音乐学院樊艺凤教授《秦风古韵——陕西筝曲风格特征及演奏技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陕西筝乐的形成、类型,以及风格音韵和技巧的把握,令到场观众受益匪浅。古筝教育家、理论家赵曼琴主讲的《传统筝乐传承中的音律问题》,从各地方风格音乐音律与实际演奏差异,提出了针对训练的必要性和演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动听风格音韵的重要措施。著名作曲家景建树的《筝曲《望秦川〉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分析》,为地方传统风格筝乐的创作与创新介绍了经验,拓展了思路。
艺术节还举行了两场题为“传人话传统”与“传统筝乐·当代创演”的高峰论坛,论坛由音乐学家,四川音乐学院杨晓教授主持。六位著名筝家围绕流派筝乐的传承问题做了专题发言:陕西师范大学曲云教授讲述了陕西风格筝乐发展与体系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曹永安以《河南筝乐与我的家族传承》为发言主题,讲述了曹东扶先生对河南筝乐的贡献与传承;孙文妍教授讲述了在王巽之先生的带领下,以上海音乐学院为核心的一代演奏家对杭帮丝竹与武林筝乐的发展创新,继而形成上海浙派筝艺的历史,并对上海浙派筝乐气质做出探索与诠释;福建师范大学陈茂锦教授从“以韵补声”的角度,道出传统筝乐演奏中左手润饰技巧的重要性,“音传语言,韵出情感”才是“音”与“乐”高度统一的传统筝乐演奏理念;沈阳音乐学院阎丽教授讲述了曹正、赵玉斋等先生在东北地区教授筝乐,以及东北地方风格筝曲创作、演奏的发展情况;四川音乐学院江澹曦教授以《传统筝乐的院校传承》为题,简要梳理了上世纪40年代末传统筝乐走进院校的传承历史,以及现今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正在逐渐远离院校的课堂,呼吁当前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亟待转换的思想观念以及亟待完善的教学体系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传统筝乐的继承与发展,院校更应肩负起引跑者的职责。
“传统筝乐·当代创演”的论坛中,来自香港演艺学院的许菱子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尤卉女士分别介绍了香港地区和欧美地区中国筝乐的传播与发展情况;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樊慰慈教授阐述分析了前辈古筝艺术家梁在平与陈蕾士先生对台湾筝乐艺术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四川音乐学院周桃桃从自我剖析,以不同时期对传统的认识,反刍学习动机与收获、筝乐创作风格与个性的融合等为重点,讲述了自己因筝而成长的学习之路,感慨传统筝乐博大精深,是需要一辈子学习的功课。中国音乐学院邱霁围绕《与筝——中国文化审美与自觉》的发言,讲述了传统之魅力,中国文化在长期传承发展中不断伴随着的短期文化冲突与蜕变,这种不断交流到合流的历史现象到今天同样在不同领域上演,作为当今的中国音乐传承者,不仅要继承林林总总的流派以及民间风格的筝乐,更应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筝与人的相认与相处。上海音乐学院祁瑶从其创作的筝曲《花篮谣》和《摇曳》的创作与演奏,讲诉了自己在演奏与创作中对传统人文内涵的理解与态度。
结语
流派筝乐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并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社会背景和人文因素等特点,其继承与发展值得当今每位筝人思考。筝乐的院校传承始于上世纪40年代末曹正先生任教南京国立音乐院。彼时的教学基本是流派筝乐,一批流派宗师来到院校传授各家技艺精髓,培养了大批学院派大家,继而代代相传。而今,尽管教师们不遗余力地教授着流派筝乐,“喜新厌旧”的风气依然在受教群体中蔓延,是什么让我们疏远传统?是什么让习筝者仅愿意反复咀嚼那几首经典,而对流派筝乐深入探索了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传统音乐似乎正在远离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否仅是不断纳新,文化的传承高校更应责无旁贷。“2016中国传统筝乐艺术节暨第二届翰雅奖·中国传统筝曲演奏(成都)邀请赛”这一专题性学术活动,旨在让更多筝人关注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筝乐,提升其在院校教学中的重视度,为习筝者提供传统筝乐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传统筝乐优秀演奏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从而进一步提高传统筝乐的社会认知度。让我们共同为传统筝乐代代相传而努力,期待传统筝乐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