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筝发展迅速,新作品层出不穷,学习人数居民族乐器之冠,呈如此态势,一方面得益于乐器本体的特点,另一方面出于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这是中国音乐文化存在与发展之根本。“江苏筝”,在筝界从未有过的名称,文中提出这一名称,旨在梳理从古至今流传于江苏一带的筝及筝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江苏自古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人杰地灵,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金陵之地,自古繁华, “十代朝会,六朝古都”,还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扬州,曾几何时,筝在此地广泛流传,江苏筝乐便在中国筝发展的脉络中抒写了曾经的辉煌。
一、江苏筝乐的历史积淀
(一)鸣筝金粟柱——东吴至隋唐的过渡期
东吴定都建邺,名将周瑜"精于音乐,虽三爵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谣曰:曲有误,周郎顾。”[1]后来有了唐代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再有宋代姜夔《解连环·玉鞭重倚》"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2]说明东吴时期江苏一带音乐曾用过筝。
东晋流行于建康一带民间的侬侬吴歌,吴声早期用篪、琵琶(阮)、箜篌伴奏,后来添用笙、筝。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上声歌》“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乐府诗集》还专门将吴歌编入《清商曲辞·吴声曲》篇,就是用筝自弹自唱的实例之一。明代,冯梦龙采录自宋元至明中期流传民间的吴歌,辑录成《山歌》。清代以后,吴歌多为长篇叙事,开始走向繁荣。
南朝梁陈间官员顾野王,今江苏苏州人,作有《筝赋》一篇中写道: “既留心于别鹤,亦含情于采莲。"其中“别鹤"与"采莲"即两首筝曲。南朝梁元帝箫绎《和弹筝人》诗二首之二: “琼柱动金丝,秦声发赵曲。”"横筝在故帷,忽忆上弦时。"这位帝王不但喜欢筝,观看筝演奏,且与弹筝人结下友谊。
中国古代八篇《筝赋》,有三篇出自东晋(陈),两篇出于南朝(分别是梁·简文帝萧纲、陈·顾野王),字里行间详细表达了作者对筝的喜爱。还有南朝诗人沈约、王台卿作有诗句描写筝的音色、外观、演奏等。由文人爱好可知筝在江苏一带流传甚广。
隋唐时期,音乐文化以长安为中心,筝在长安城的繁盛由唐诗可知其然,同时,与长安南北相望的帝王州金陵,筝也未曾衰落。 "唐人诗词中的片言只字,也可见其一斑,得以印证。长江下游的水乡仅筝与传的联系就如此之多,那么当时筝在该地区的流行[3]程度之广就可想象而知了。[3]
自东吴到隋唐时期,江苏一带的筝乐经历了在民间为歌曲伴奏到宫廷乐队的过渡期。
(二)银甲小筝弹——宋元至明清的成熟期
两宋时期,市民音乐兴盛进一步推动筝乐发展,说唱音乐成熟与戏曲音乐萌芽,筝也被广泛使用:“秦筝在赚一缠令一诸宫调一院本一杂剧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与琵琶的结合,很快稳定了下来,史称‘弦索’。[4] ”同时,筝依旧在江南一带民间与文人中流行,晏几道《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断肠移破秦筝路。”关于“江南”地理范围的界定各朝有所不同,但最准确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唐代时期划分的江南东路就是后来所说的江南,两浙路就是指今天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全境。元代以后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也被用于行政区域的划分,清代的“江南”,主要指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晏几道诗中梦中入江南,无奈将愁绪付诸秦筝表达,江南与筝相关。另有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赏心亭位于建康下水门之上,下临秦淮河,是当时的游览名胜,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此作。秦观《满庭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寂寞下芜城。”[5]芜城即广陵城,今之扬州,因鲍照作《芜城赋》讽咏扬州城的废毁荒芜,后世遂以芜城代指扬州。该词是追忆扬州旧游生活,同时也记载了于扬州弹筝的场景。
明代朱元璋定都金陵,宫廷音乐机构教坊就用筝,且使用广泛。同时也流行在文人阶层和民间,当时金陵筝伎李节、杨彬、顿仁、小红、陈圆圆等成为传播筝乐的主要乐伎。 “明代文字史料中南京及周边地区对筝的记载可谓繁不胜数,仅南直隶苏州府王世贞一人关于筝的诗就有25首之多。”[6]可见筝乐在此地之兴盛。这时筝也用作戏曲伴奏,梯月主人《吴歈萃雅自序》: “曲之兴页,其来远矣。……第其词,出入类乎猛诨,先后逞乎务头,仅叶朱丝,尽供银甲,半落胡语,大合秦声。”自序作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是筝为南曲,也就是吴歈伴奏。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也用筝为民间小调伴奏。 "即命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己拍掌以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此曲只应天上有,非南鄙之人所能及也。’”除此之外,明代金陵有教坊妓李大娘,字宛君,据《板桥杂记》记录,她住所在亭台楼阁,非常华丽,家中佣人十几个。每举办宴会,皆用筝、琵琶、瑟合奏。后来流落江湖,以教女孩子歌舞技艺和演奏技巧为生。
清代,筝在文人墨客与接头里巷弹响,顺治年间,丁澎有诗《听旧宫人弹筝》: “银甲斜抛雁柱飞,玉熙宫里尚依稀;不须弹到《回波曲》,说着先皇泪满衣。[8]诗作者为浙江人,诗句描写的是清初江南仍有明代宫人的演奏,清代江南的地域包含江苏。清代神韵派诗人王士祯与友人同游红桥时,作有《浣溪沙》,刘梁嵩写道: "银筝娇传杏儿纱。[9]”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10]“,此诗与刘梁嵩诗出于同一次游玩,王士祯《浣溪沙》中提及扬州,那么刘梁嵩《浣溪沙》中弹奏银筝也是在扬州。据记载,红桥在江苏扬州一带,明末建成,桥上朱栏数丈,周围荷香柳色,是扬州一景。
清代除了街头里巷,文人雅士赏筝,筝为说唱与戏曲伴奏形式逾盛:“清时,很多说唱和歌舞向着戏曲形式过渡,促使在各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的说唱曲种,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地方色彩的剧种。因此,在古吴地区文化中心的南京秦淮河畔,盛行于明代的小曲‘倚歌’和古筝弹唱渐少,古筝也随之仅成了消闲,或以趋风雅的少数庶士、文人的闭户自娱之器,只有在有演奏场所的‘江南丝竹'乐和外来的说唱演出中还时常出现。”[11]从演出形式看,这一时期的演奏更趋于成熟,且更加民间化。
从东吴到明清,1100多年漫长的历史,筝在江苏一带的流传、盛行与发展均奠定了近代筝继续前进的基础,演奏形式从弹唱到伴奏,从歌曲到戏曲,用途随着音乐形式的多样而变化着,唯一不变的是它风儒优雅、清冽动听的音色与人们喜爱它的程度,是筝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筝发展的里程碑
民国至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近代古筝发展一个重要时期,明清各地逐渐形成各家筝派,筝乐在大江南北蓬勃蔓延,筝在江苏也为近代筝乐传播尽了一份责任与力量。
(一)江苏筝乐的芳华
1937年,娄树华先生与山东筝家金灼南先生结识并学习了《渔舟唱晚》前半部,后来娄先生将此曲后半部分进行加工,增加了由连续模进乐句组成的音型。也有说法是1929年前后,娄树华先生随魏子猷学习《渔舟唱晚》,然后传谱。三十年代《渔舟唱晚》曲出后,娄先生于1940年9月到南京工作,1941年,与其它同学组建“国风音乐戏曲学会”,还亲自编写《筝学讲义》教材,精心于古筝教学与研究,常参加各类音乐集会、活动和电台演播, 《渔舟唱晚》定在秦淮湖畔、紫金山下回响,中国筝乐的古典名曲在此传播开来了,经久不衰。
1947年,曹正先生与范乐天(曾任美国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等人在徐州共同发起创办了“薰风筝社”,并于同年11月举办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古筝独奏音乐会。1948年春,经程午嘉介绍,到南京国立音乐组任古筝教员,第一次把古筝这件乐器由民间带向高等音乐学府,开创了中国筝史的新纪元。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响后,28岁的曹正奔赴苏北解放区。1949年元旦,曹正来到皖北农村文工团担任组长兼古筝演奏员。1986年在古城扬州主持有史以来最受筝界瞩目的“首届中国古筝技术交流会”,由此为起点,四年一届的全国古筝学术会议延绵不断,成为筝界一大盛会和亮点。
江苏筝乐发展历程中,孙梓仙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孙先生曾拜娄树华先生为师,1955年与弟子们
一块组建了南京第一个古筝民间社团“逸响筝社”;1957年加入由江南丝竹大师、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甘涛先生组织的“南京乐社”,成立古筝组,并任组长。1987年春,在孙先生带领下于江南文化科技培训所举办了南京第一个古筝培训班,南京业余古筝教习局面从此开始。1989年为加强古筝组织、学习、交流,组建南京“金陵古梅筝馆“,任会长。 “1958年元月, ‘华东艺专’由无锡迁至南京丁家桥。1959年6月‘艺专’改建为‘南京艺术学院’,并设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学院与附中均设有古筝课程。其时古筝的教学任务为外聘师资担任,曾先后受聘于该校的有:金灼南、曹正、郭鹰、孙梓仙诸先生。他们在受聘期间,诲人不倦地教学和积极、大力推崇筝艺,对后来的‘南艺’古筝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筝艺在社会上的普及和提高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2]
此时,各名家先后汇集金陵,一曲《渔舟唱晚》响彻古城,推筝入大雅之堂——专业艺术学院,古筝学术交流会议伊始,均拉开了中国筝乐的芳华帷幕。
(二)专业教育的先导
涂永梅教授,在江苏筝教学与新作品创作方面贡献突出,他的第一位古筝老师是金灼南,后陆续结识恩师曹正先生以及郭鹰先生。1960年他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乐器演奏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出版的作品有: 《金陵怀古》 《春光咏》 《赏花》 《鹧鸪天》 《梁祝主题随想曲》等。宋代以来已失传的“扰筝琶”的艺术形式,由他发掘整理并搬上舞台的筝琶二重奏《大浪淘沙》令圈内外人士耳目一新,久演不衰。
当代江苏筝界页献最大的阎爱华老师,培养的学生任洁、詹倩等,一直坚守于南艺教学一线,从未停下过脚步,为江苏古筝培养大量人才。
(三)新筝乐作品的创作
新时代的筝乐作品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定弦、演奏技法方面新、奇、多,除了创新以外,作品中融入更多元素, “跨界”在筝乐发展上可见一斑。
王建民老师,在新时期筝乐创作中贡献卓越,他的作品"成为新时期古筝高超演奏技术的标杆,经常被国内古筝专业比赛选定为必弹曲目。[13]”王建民的筝曲大作《枫桥夜泊》 《幻想曲》,均于南京任职时期创作。 《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江苏地区的筝乐作品,乐曲取材即江苏姑苏城外秋景,无论在创作技法、乐器定弦还是演奏技法,均使用了新的手法,定弦不局限于传统五声调式,而是代替以中国传统雅乐七声定弦,全曲中间还采用多种宫调式的转换。演奏技法大量使用古筝快速指序,使整首作品慢中有快,低调失落中见斗志昂扬。 《长相思》也如此,创作素材来源于唐诗,创作于南京,与《枫桥夜泊》不同的是在于诗句的素材写的是长安,不是江苏。虽然后来王先生继续贡献于上海,但他在江苏积淀的底蕴,成就了他在筝曲上的创作。
庄曜先生《箜篌引》 《山的遐想》两部作品,在筝乐还未广泛采用七声定弦和人工调式之时,开创了前例,是对传统筝乐创作模式的尝试与挑战。这些,均创作于南京,也是得意于金陵文化对作者的影响和熏陶。
小结
中国筝乐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于清末逐渐形成的传统五大筝派。江苏筝虽未见流派传承,但其在历代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及民间音乐中流传却不是罕事,对中国筝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贡献:
1.筝乐艺术在古代分筝乐与筝歌两种形式,筝乐即纯筝演奏,筝歌即筝为歌曲伴奏。东吴时,筝为吴歌伴奏在江南一带屡见不鲜,堪称筝歌的繁荣时期,是筝乐发展的一枝独秀,是“歌呼呜呜……弹筝搏髀”的余绪,由江苏一直蔓延至中原,后来相和歌、清商乐皆受吴声、西曲影响至深,隋唐时期成为构成宫廷燕乐的主要乐部,燕乐伴奏乐器有筝的参与也是在此之上。这些筝乐表演形式是筝乐器得以传承传播的重要途径。
2.东晋、南朝时期的三篇经典《筝赋》传世不朽,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筝赋》的亮点。此时诗赋摆脱经学束缚,文学思潮远离政治教化,文学成为个人行为和喜好,抒发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基于儒家思想余韵,结合乱世背景、崇尚玄学与个人审美的需求,诗赋更注重写实与超凡脱俗的结合, 《筝赋》既着重乐器写实,又文笔绚烂。这些《筝赋》除了在文学作品方面有典型价值,更成为后世研究筝形制、音色、审美等方面的重要佐证之一。
3.古代筝由弹唱到独弹,从乐队到伴奏,从民间到宫廷,从文人到大众,其间演奏形式丰富,经历的发展过程与江苏有分不开的关系,江南的文化、地域、风土人情孕育和启迪了筝乐向前发展的契机和步伐。
4.近代筝乐艺术由民间走向专业院校,自江苏伊始,从此筝从近代民间乐器一跃成为专业院校开设的科目乐种,为筝乐技法、曲目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
作用。1986年始四年一届的古筝学术交流会议,为筝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5.江苏老、中、青教育家、演奏家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培养古筝演奏人才鞠躬尽瘁,培养出的古筝毕业生,为中国筝乐发展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为筝乐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6.江苏扬州古筝产业供给了全国80%的量,占据古筝生产的“半壁江山”。乐器生产是乐器发展的必然保障,扬州琴筝产业发达,为筝乐发展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持。
江苏古筝艺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中国筝乐发展长河中播种的成果丰硕而多彩。新时代的筝乐艺术更加绚丽,享受当下之时不能忘却它为中国筝乐增添的色彩。以期江苏古筝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吹响号角,再接再厉,继续前行,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南北朝·庾信《庾开府集笺注》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73
[2]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歌曲卷四四部丛刊景清乾隆江都陆氏本,17
[3]孙梓仙傅明鉴《筝在金陵》, 《秦筝》1994年第1期
[4]焦文彬《秦筝史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9月,第117页
[5]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之四,四部丛刊景明本,31
[6]冯晨晨《明代筝乐传播与传承研究》, 《中国音乐》,2018,5:73
[7]清·张潮《虞初新志》卷十一,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101
[8]清·沈德《清诗别裁集》卷四 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
[9]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 民国刻惜阴堂丛书本,61
[10]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93
[11][12]孙梓仙,傅明鉴《筝在金陵》, 《秦筝》1994年第1期
[13]王小梅《王建民五首古筝作品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