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中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在扬州召开以来,转眼30年过去了,在这华夏民族大复兴的时代,优秀的传统乐器古筝在继承和发展上都得以长足的进步,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由于近年在古筝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演奏技术,轻理论研究的实际状况,所以在古筝界中普遍存在着对古筝缺乏基础了解和史略研究,导致对古筝的传统文化艺术地位认识不足。例如:在当下有人认为古琴音乐有着太多太多的“文人气质”,音韵美妙的“和高盖寡”,典雅大方显“高贵大气”。而古筝则是彻头彻尾的“草根”艺术,民俗音乐。其实,没有认真地探究古筝文化,而随意下这样的定论,确确实实地误导了很多人。
在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上:“雅”是最高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追求的:一柱香,一床琴,一本书、一壶茶,明月相伴,清竹弄影,好不雅致。雅就是人们崇尚的高雅、幽雅、典雅……。而“俗”,当然只能是“俗不可耐”了,还有什么好词来表达呢?!自然大家就会把古筝当作一种俗乐器、草根乐器,乃至下层乐器。弹古筝的人,做古筝人,瞬间已觉得脸上无光,自己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了。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一)古筝艺术本来就是地地道道的文人艺术。首先,定型后的古筝13弦,刳木而成(整棵树控制而成),长度6尺左右(相当于今制180~190cm)。这样大的体积只有在生活稳定的文人圈中才有可能吟揉拨弄。汉魏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一、文学家、七步成诗的曹植就有:“何以解忧,弹筝酒歌”的诗句,述说弹筝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侯瑾认为筝乐:“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西晋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傅玄在《筝赋》说: “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立四象在,鼓之五音发,其乃仁智之器。”认为古筝是天人合一的仁义智慧的乐器。东晋文学家、画家、大司马将军顾恺之认为古筝是德行上乘人士所赞美的乐器,只有知音才能称扬她的内含和清高,说道: “其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华文素质,烂蔚波成。君子嘉其斌丽,知音伟其含清。”南朝,梁·简文帝、文学家萧纲更有: “听鸣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游子思乡,壮士冲冠……鎧鱼游而不没,白鹤至而忘归”印赞美古筝之词句。这个时期还有费彬(晋文学家)、萧统(梁昭明太子、文学家)、顾野王(梁陈间文学家)等都有大量的赞美古筝的诗词歌赋。
唐代的文人更是爱筝有佳,弹筝人众。特别是大诗人白居易,他有: “奔车看牡的,走马听秦筝。”(《邓鲂、张彻落第》)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废琴》)的诗句。
还有讲述自己弹筝的“弦停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的筝情表白。白居易还爱筝如命,淮南节度史牛敬儒觅得一张古筝,寄赠予洛阳的白居易。先寄诗告诉白居易这“魔物”能惊动你的禅心, “但愁封寄去,魔物或惊禅。”白居易不以为然的回诗道: “会教魔女弄,不动是禅心。”说我这会教弹筝伎的人,岂能动得了我这信佛的禅心!……就这样以诗来回唱和了多少遍。当白居易终于收到牛敬儒寄赠的古筝时,可谓激动无比,立刻赋诗《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白老忘机客,牛公济世贤……远讯惊魔物,深情寄酒钱。霜纨一百匹,玉柱十三弦。楚醴来尊里,秦声送耳边。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
由此可见,古筝艺术本身就是被文人热爱着,被文人掌握着,这样的艺术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是无庸置疑的了。古筝就是文人艺术!
(二)古筝音乐也是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库全书》中就明确的记载着汉武帝时乐府署所用乐器, “古今乐录记载,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慧、琵琶、筝七种。” 《乐府诗集》中载有魏文帝亲自弹筝为歌者伴奏的史实。“《短歌行》 〈仰瞻〉一曲,……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此歌声制最美,辞不可入宴乐。”由吴歌和西曲风格发展而成的东晋宫廷清商乐,更是以筝为气主奏乐器, "吴声歌,旧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在隋建国前,南朝的音乐被斥之为“靡靡之音”, “亡国之乐”等。当隋文帝杨坚在审听旧乐时称: “此乃华夏正声!”隋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唐宫廷的十部乐,其中有七部乐中有古筝。唐《教坊录》中也记载的有李周、李青青、龙佐、李从周等一大批宫廷古筝演奏家。
(三)古筝很早就在佛教音乐中广泛运用。从莫高窟敦煌壁画中可见有一百多处有古筝形象在那里出现;经变画中也可见古筝在大型佛教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常常处于领奏状态;佛传故事“树下弹筝”(唐,第85窟南壁)讲述善友太子被恶友刺瞎双眼,流落成守园人。每日以弹筝自娱忘忧,遇利师跋王之女,终情投意合结为夫妻等,都可以看出古筝艺术很早就融入到了中国的宗教音乐之中了。
上世纪60年代,笔者跟随南京乐社的一批老音乐家们一同在安徽滁州琊 寺见过主持大和尚根如师傅以十三弦筝弹奏宁静禅意的佛曲。
(四)古筝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格性。如果把古筝艺术说成是有丰富的民间艺术的“草根”性,那当然也没有错。自五代十国和宋朝元人的进入,中原大地一度战乱不断。宫廷音乐的萎缩和文化下移,从而古筝艺术沉淀到了民间,受到民歌、戏曲、说唱艺术的影响,并融合于其中,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艺术。因此,古筝才逐步形成了“茫茫九派流中国”的中州、齐鲁、客家、潮州、武林、闽筝、秦筝、蒙古筝(雅托葛)、伽郁琴的各种地方风格流派,这是任何器乐艺术都不可相比的。
另外,从平安时代的日本音乐家滕原师长所著《仁智要录》的记载和唐宋筝曲可见,唐宋时期的古筝就有了丰富的地域风格(如:汉、鲜、西域等)。前几年还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哈萨克古筝“杰特根”。这都说明了古筝扎根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事实。也可能正因为此,人们只片面的看到了她“草根”的一面。而忽视古筝艺术在民族音乐中的多地位性。
(五) “仁智之器”不是任何乐器都可随便这样称呼的。筝在古代就被冠以仁义、道德、智慧的乐器。同时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古筝的十三条弦的弦位谱名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为、巾”是由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精髓的“仁、智、礼、义、信、文、武、斐、兰、商、斗、为、巾”的十三条弦名简化而来的。可见,古筝的每一条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义,否则岂能称得上是“仁智之器”呢?
我们如果随随便便的把古筝艺术说成是彻头彻尾的“草根”艺术,是不是有“盲人摸象”之嫌?古筝艺术是传统民族音乐的典范,她是融汇传统的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为一身的姣姣者,有着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小觑的地位。难怪建安子之一的文豪阮璃在《筝赋》中给予古筝的评价是:“群声以为主,冠众乐而为师。”这不得不让我们为古筝艺术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