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进一步推进“秦筝陕西流派”的创作、演奏及理论研究,西安音乐学院在其60周年校庆期间的2009年10月30日晚,在西安人民剧院隆重举行了《秦筝文谱》首发式暨“周延甲作品音乐会”。《秦筝文谱》由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策划,周延甲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文谱分文论与曲谱两部分,这是秦筝陕西流派半个世纪以来理论研究与代表性作品的成果体现,是形成陕西流派的重要佐证,更是研究秦筝文化复兴之旅的重要参照。本文对《秦筝文谱》和陕西筝派的复兴之旅所取得的成果和业绩,作了客观、全面的透视和评析。
一、再造秦筝的辉煌
筝,也称古筝。把筝称为古筝,这是现代人对这一历史悠久乐器的称谓。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上至高等音乐学府,下至城镇俚巷,可谓弦歌处处,广泛地被传习,深受各阶层的人们所喜爱。“古筝热”逐步升温,全国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万青少年,在学习这一乐器。但是,筝界和音乐理论界,在论及古筝流派时,咸称中国古筝有山东、河南、潮州、客家与浙江五大筝派,而曾是中国古筝源头的秦筝——陕西筝派,却很少有人提及,乃至被排除在主流筝派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即流行于西陲(甘肃东南一带的泛称),也就是秦人最早的居住地。撰写筝史或谈论古筝的的源头,人们往往会引证见之于《史记》的、李斯《谏逐客书》中“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之说。陕西筝派的文胆焦文彬教授认为:
“综观秦筝历史,大体可分6个时期:1.创制与《秦风》时期;2.第一个光辉时期;3.鼎盛时期;4.扩散时期;5.入戏时期;6.振兴时期。”[1]
从筝的创制到秦始皇建立统一中华帝国,即公元前221年,是筝的第一个历史时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北朝周的灭亡,共七百多年为第二个时期。秦筝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隋唐五代时期,这是秦筝的鼎盛时期,即如白居易诗中描述的“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无限风光时期。
其具体表现为:(1)筝弹奏技艺的高度发展,技法的纯熟。(2)筝的制艺得到高度发展;(3)筝成为诗人们歌颂的对象;(4)涌现出一大批秦筝艺术家;(5)筝成为体现大唐艺术高度发展的代表性乐器;(6)筝曲创作的繁荣;(7)秦筝作中华民族代表乐器,远播欧亚非美各大洲,日本、东南亚诸国筝艺的地方化、民族化;(8)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秦筝也成为许多兄弟民族重要的乐器;(9)各地筝派普遍酝酿与形成;(10)筝艺的高度发展。[2]
焦文彬是位有成就的戏曲理论家,不仅在古典戏曲和地方戏曲史(如秦腔)等方面研究硕果累累,对秦筝的发展史也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后出版的《秦筝史话》是一本史料翔实、论述精当的地域器乐史。
焦文彬对秦筝二千多年来的兴衰荣枯,可谓烂熟于心,引经据典,言之凿凿,诚可信也。尽管对筝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乐器的渊源,在学术探讨上尚有不同的意见,(笔者本人在《浙派古筝》①一书和相关的筝学文论中,也曾根据对越地一些出土文物的考证,提出过秦筝不是唯一源头的推论)但对秦筝的发展历史及其“源于秦,盛于唐”的、曾经有过的辉煌,并无异议,而且在当今的筝界,大家也都是认同,有共识的。
那么为何在一个时期,把秦筝(陕西筝派)排除在主流筝派之外?是数典忘祖吗?抑或是一种流派之争的偏见?非也!使这个曾经是中国古筝的源头、有过无比辉煌、显赫历史的陕西筝派,一度消声匿迹。这正如周延甲在1957年《古筝迷胡曲集》前言中所慨叹:
秦筝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见或少见,此不能不为奇也!在此同时,这位陕西筝派复兴之役的领军人物,发出了呼吁和号召:
在人民掌权的今天,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普及和发展这个乐器的同时,陕西更应大力地进行。现在是秦筝归秦的时候了。
此后陕西筝派的复兴活动亦随着全面展开,陕西筝派的筝家和筝学理论家,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实遗存的考察,及自身的艺术实践,写出了一系列的史论和筝学理论文章。他们,确定无疑地声言:筝是秦人的伟大创造,秦筝具有光辉的历史。
《秦筝文谱》②上卷(文论)中收入的:《继承和发扬陕西筝派演奏艺术传统》(周延甲,原载《秦筝》1989年第1期)、《秦筝在秦——榆林古筝考察报告》(周延甲、李世斌,原载《交响》1982年第1期)、《榆林古筝的历史传说》、(王青,原载《秦筝》1985年第1期)、《纵论“秦筝归秦”及其实践》(焦文彬,原载《秦筝》1993年第2期)、《谈“秦筝归秦”》(周延甲,原载《秦筝》1992年第2期)《实践理论体系》(李世斌,原载《秦筝》1993年第1期)、《秦人·秦声·秦筝》(周望,1991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及《秦筝源流新证》(魏军,原载《交响》1986年第2期)、《秦筝源流再证》(魏军,原载《交响》1990年第1期)等文章,大都发表于这个时期。
这一系列文章,正本清源,追溯秦筝的历史和“昨日”的辉煌,记述复兴大业的成果,是形成陕西流派的重要佐证,恢复、确立了陕西筝派的正统地位。这可谓是陕西筝全面复出的,先声夺人之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总结,观照历史,明确现实的座标;振奋士气,齐心直奔复兴之路!
二、义无返顾的“秦筝归秦”
周延甲在《谈“秦筝归秦”》③一文中说到,“秦筝归秦”是针对筝在陕西濒临绝响的现实而提出来的。作为见证人,他说:筝是发祥于秦地并最早流行在今天的甘肃、陕西一带的古老弹拨乐器,但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事。而建国前后,在陕西的主要地区(代表陕西的关中地区)就没有人看见过筝,尽管有人说某地某县有人弹,但都是“听说”、“传闻”、“好像”,真格地追究一下,线索就断了,就说不清了。
“秦筝归秦”的意愿和宗旨是:“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最终要还给人民。秦人秦地创始和流行的筝,也应该还给秦地人民”。
周延甲解说“秦筝归秦”的内涵:“秦筝归秦”第一个“秦”字,与筝连起来是乐器的专用名词,说明筝的发祥地、筝弹奏的秦声秦韵,秦筝“发西气”,秦筝始“奏西音”都是这个意思。“归”是针对秦皇“退弹筝”而言的,两千多年前的“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要“归”回到人民中间来;“秦筝归秦”第二个“秦”字,是指陕西这个秦人聚居的地方,西安音乐学院建在陕西,首先要为陕西人民服务。
“秦筝归秦”确实是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提出来的。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秦筝归秦”,周延甲和他一手培育、率领的团队,就义无返顾地,踏上了秦筝复兴之路的漫漫长途。
回顾、总结从50年代中期至今的、“秦筝归秦”的创业历史,其经历大致可分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奠基阶段,原中央音乐学院的曹正教授,是这场“秦筝归秦”音乐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精神支持者,西安音乐学院高自成教授,也为西安音乐学院的筝专业教学和科研付出了很多心血。“秦筝归秦”的领军人物周延甲教授就是他们亲自培育出来。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至60年代的创业阶段,周延甲“一方面追寻筝史,了解其兴衰的历史轨迹;一方面通过对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精思深究,掌握其风神品格”[3],以当地戏曲音乐为素材,编创了大量新筝曲。他编订的《古筝迷胡曲集》中的16首曲子,1961年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筝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曲目教材。在理论和实践上开拓出一片充满着希望和前景的筝艺新天地。
第三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秦筝艺术的大丰收。春华秋实,秦筝专业的学术梯队形成;秦筝筝艺的普及得到大发展;筝曲创作的丰收,周延甲的代表作《秦桑曲》,他的弟子曲云的《香山射鼓》,以及魏军的《乡音》、《三秦欢歌》等优秀曲目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在海内外获得肯定和赞誉;筝学理论研究也进一步开展并引起广泛的关注。
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树成荫,除了一、二、三代,第四代秦筝新人也已活跃于筝坛,录制的盒带、专辑,广泛传播,不论从人材的培育和曲目的创作上、筝艺的普及与提高上,“秦筝归秦”的复兴事业都已大见成效。
《秦筝文谱》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秦地筝人在复兴之路上,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身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心血,浇铸起的一座新的丰碑。
三、脚踏实地的领军人物——周延甲
观看60周年国庆阅兵式,会令每个华夏子孙自豪、振奋,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祖国的威严、壮大,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和崛起。秦筝艺术,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她的复兴,也应当说是我们民族复兴事业的一个部分,虽然是涓涓细滴,但滔滔洪流,也正是由涓涓细滴汇聚而成。
两卷《秦筝文谱》,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检阅,筝坛陕军方阵,正步前行,走在前方的是周延甲。作为陕西筝派的领军人物周延甲,他不仅倡导“秦筝归秦”,而且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翻开《秦筝文谱》不论是文论或曲谱,都因为收录了他的成果,而显得更为厚重。
“秦筝归秦”是周延甲在1957年提出来的,在本文曾引用的《古筝迷胡曲集》的前言中,他呼吁“现在是秦筝归秦的时候了”;1963年他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讲座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一主张。他对秦筝的历史作了深入的追踪和剖析,查勘其兴衰荣枯的轨迹;并深入调研,如《秦筝在秦——榆林古筝考察报告》了解到秦筝在民间的遗存;一方面通过对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精思深究、掌握其风神品格,并在此基础上,以迷胡、秦腔、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为基本素材,编创了大量新筝曲,不少筝曲如:《凄凉曲》《老龙哭海》、《道情》、《姜女泪》(又名《长城调》、《百花引》(又名《采花》、《剪剪花》等,不仅适合于筝独奏,而且旋律歌唱性很强,富于抒情。
开创阶段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实践上,确定了“秦筝归秦”这一主张的不可忽视性及其广阔的艺术天地。正如周延甲在《谈“秦筝归秦”》一文中所说的:
在弹奏实践中,深深感到:筝弹迷胡非常顺手,五声音阶弦序自然排列,很适合下行级进、上行跳进的秦声旋法,二变之音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微升4和微降7的高音,加上轻重不同的颤音润饰和尾音下滑,把‘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秦声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乃是实践出真知。周延甲通过实践摸索,为“秦筝归秦”趟开了一条通途。
周延甲身先士卒,为秦筝复兴,奋力前行,实践“秦筝归秦”宿愿。收入文论卷的论文,如《秦筝在秦——榆林古筝考查报告》(与李世斌合作)、《继承和发扬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谈“秦筝归秦”》、《实践、理论、流派的探索》等,读这些论文,不仅精辟、独到,而且十分厚重。
他与李世斌等人创办并主编《秦筝》杂志。文论卷的论文原稿大都发表在该杂志上,不仅为秦筝文论提供了发表园地,也为秦筝复兴扩大了影响。
筝坛宗师曹正生前说,“具有西秦风格的‘秦声’,使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艳,大放异彩。”周延甲在筝界的影响,还在于他是一个多产的、极富地域音乐特色的筝曲作家。他的多首筝曲,如《秦桑曲》、《姜女泪》等,风行于筝坛,成为各个流派筝家的保留曲目,也成为学筝者必弹的考级曲目。他创作并演奏的盒带、光盘:《姜女泪》、《绣金匾》、《凄凉曲》、《秦桑曲》(此曲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作品一等奖)等,流行海内外。
他曾赴香港参加演出“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演奏会”、“秦声粤调音乐会”、“秦土情筝乐演奏会”;赴韩国、新加坡演奏陕西流派筝乐。报界评论称“曲调特点鲜明,风格突出,就是秦筝乐派”。1999年,《周延甲筝曲选》(周望编)出版发行;2001年,他参与录制《中国筝曲·陕西篇》CD盘;2002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古筝流派名家音乐会”。
他培养学生200余人(获国家级奖9人,省级名次奖20人)。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多次被聘任全国古筝学术会议委员和大赛评委。
2009年10月30日晚,在西安人民剧院隆重举行了《秦筝文谱》首发式暨“周延甲作品音乐会”。这是筝坛一次聚足了人气的盛会,展示和彰显了秦地筝人这些年来取得的成果和业绩,这是秦筝复兴之路上浇铸的一座丰碑,是古树上开出的灿烂新花。周延甲的弟子们,已接过他手上的接力棒,准备新一轮的冲剌。周延甲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依然在默默地耕耘,为古筝事业,奉献他的余生。
四、流派要在创新中继承
陕西流派的振兴,有其历史原因,那就是依附于传统的秦声。而使秦声振兴的正是周延甲等人一系列的所作所为,即“秦筝归秦”的创作、理论与实践,使古老的秦筝开出了新花——当代陕西筝派。由于这个流派的韵律、格调、技法的独特,在继承中创新,富于时代气息,所以陕西筝曲能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陕西筝派能以独具的特色立足于全国各大筝艺流派之林。
不过,显赫、辉煌的历史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只能说明过去。这不仅对陕西筝派,对任何筝艺流派都亦然。我在论述浙派筝的历史和传统的一篇长文的结束语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濒临湮灭的筝派(指浙江筝),由于偶然的历史机遇,得以进入上海,在具有开放性、前瞻性的文化氛围里,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70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外各大筝派也开始关注浙派筝、学习浙派筝。浙派筝的演奏技法、浙派筝的传统曲目和新创曲目,得以广泛地传习和传播。但艺术的发展如一条流动的长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筝派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相互交融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保持自己筝派的特色和优势?浙江筝亦将面临新的历史进程新的挑战。
陕西筝派与浙派筝其发展轨迹不尽相仿,但面临的状况与浙江筝不乏有共同之处:一是全国各大筝派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相互交融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保持自己筝派的特色和优势?二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不光是筝派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相互交融趋势越来越明显;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相互交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我们面对的将是新的审美视野和新的审美需求。
时代在前进,筝艺流派也要与时俱进。在当代,古筝的功能不再是伴奏乐器,而成为以独奏为主的乐器,而独奏曲目要有完整的曲式结构和美学要求。传统曲目基础上改编的作品要有新意,同时更需要有反映当代新生活、新风貌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创曲目和协奏、交响这样一些从西方音乐引入的体裁与表演形式。
我们将面临新的历史进程的新挑战。
不能仅仅做古老艺术遗存的守望者,流派要在创新中继承。
复兴是一种高层次上的回归,是继承更是开拓和进取。
路漫漫其修远兮!
注释:
①盛秧。《浙派古筝》,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
②周延甲主编。秦筝文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③周延甲,《谈“秦筝归秦”》原载《秦筝》1992年第2期。秦筝文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2][3]焦文彬.纵论“秦筝归秦”及其实践[J].秦筝,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