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畅”响传统与现代 ———苏畅古筝演奏特色探析
陈倩 华音网 2023-10-28

优秀演奏家是中国民乐演奏实践的代表,是推动中国民乐发展重要力量,记录这些优秀演奏家成长历程,把握他们的表演内涵和技法特色是探究与了解中国民乐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的重要视角。当代优秀民乐演奏家往往天资聪颖,且能够持之以恒高度自律的完成技术训练;其次,他们视野宽阔,既有传统文化承接,又有对现代音乐作品的深刻体悟,更有宽阔学术视野以及将民族器乐推向世界的决心,为中国民乐表演的文化多元化与风格多样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苏畅副教授就是这样的优秀古筝演奏家。近年来,苏畅以其娴熟演奏技巧、醇美音色及稳重端庄而意境深刻的演奏风格活跃于国内外各大舞台,并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新十大古筝演奏家”。苏畅始终坚持继承传统,融入现代的艺术审美追求,既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演奏家对民族文化事业的继承,也是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故此,本文就苏畅对继承传统、现代筝曲演绎及对古筝艺术跨文化传播三方面展开探讨。


一、以点入面,深入根植传统文化

苏畅幼年在家乡随尹常平老师习筝,少时就显示出惊人音乐天赋,面对技术突飞猛进的小苏畅,尹老师觉得她应该有更加宽阔的艺术舞台,千般努力费尽周章终于拜在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周望教授门下学艺。自“附小”到研究生留校任教,周老师一直要求她要全面接受传统音乐熏陶,于是苏畅以陕西筝曲切入,在严格技术训练同时树立了对中国传统音乐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深入认识与思考的理念,继而形成了她古筝演奏的文化基点,即立足传统。这种文化认知与艺术理念在她所演奏的各类作品中均有体现,传统筝曲尤其是秦派筝曲是她音乐会的必备曲目之一”。

《秦桑曲》是周延甲先生上个世纪70年代所创作品,题材立意取自唐代诗人李白《春思》中的诗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乐曲以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是周延甲先生构建“秦派”筝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苏畅的演奏深得周望老师真传,在突出陕西地方音乐中的花音、苦音同时,应用撮弦、摇指等技法,充分挖掘了秦地豪放而强烈的民风特征。她的音乐既有秦地热烈豪放,也有委婉抒情的细腻,演奏准确把握了陕西关中地方音乐风格特质,如慢板下滑音配合较强和较快的演奏,“苦音”色彩突出了凄凉酸楚的音乐情绪,乐曲得到完满呈现。苏畅演奏较多的另一首陕西筝派作品是周煜国教授在其早年筝曲《乡韵》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云裳诉》,乐曲力图“融合传统音乐思维和当代作曲技法观念”①,以“秦腔”为创作素材,在音乐设计和技术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现代性的探索和尝试。苏畅的演奏极为精彩,譬如在快板部分时对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握非常精确,音乐情绪饱满而富有张力。自2002年至2013年期间,作曲家为该曲编创了五个版本,极大地扩大了《云裳诉》的表现力与影响力。苏畅对这部作品可谓钟爱有加,不仅将此曲作为重要比赛和音乐会保留演出曲目,还精心录制了古筝与不同乐器的全部五个版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云裳诉》的艺术魅力。如在与钢琴的融合中,苏畅突出古筝的细腻委婉却又不失恢弘;在与室内乐大小两种编制结合时,在弦乐悠长音色的衬托下,古筝声音则如泣如诉,意味深长;而在民族管弦乐队、西方交响乐队的乐队版本中,由于乐队增强了声音深度,古筝更是将乐曲跌宕起伏的音乐情绪表现得酣畅淋漓,体现出挥洒自如的艺术之美。苏畅所演奏的多个版本《云裳诉》既有细腻优雅的婉约之美,亦有辉煌大气的豪迈,将作曲家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完美呈现,可谓是这首作品的典范演奏版本。

苏畅以陕西风格筝曲演奏为文化基点不断拓展,力求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更多艺术感悟。为此,她不断深入学习各类中国传统文化,积累自身文化厚度的同时拓宽演奏范围,如在音乐会或自己日常习乐与教学中增加潮州筝曲、山东筝曲等传统筝派曲目。这点可谓与周望教授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因为秦派筝曲虽均为创作曲目,但却是建立在以陕西地方文化为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秦腔、碗碗腔、民歌等陕西地方民间音调创作而成。故此既有浓郁陕西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与民族民间音乐息息相关,是当代民乐创作中兼顾地方民间音乐与专业艺术创作的代表之一。以秦派作品为抓手,既培育了苏畅对民族文化及民间音乐的深厚感情,更坚定了她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多重因素汇集,成就了苏畅对传统筝曲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不同艺术风格的准确把握,在当代音乐表演舞台,她的传统作品演奏令人叹服。


二、创新为本,推动现代筝乐艺术发展

当代民乐人的艺术追求不仅有文化多元化,亦体现在表演样式的多样化,更表现在艺术内涵的现代化与表演风格的当代化。这些作品中哲学与民族精神等往往是文化立意与艺术表达的切入点,作曲家中华文化为根,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为法,对话世界。如《巴松错》寓情于唯美西藏山水之景,表达作曲家心灵的震撼,《云水弦歌》在江南映画意境中体现作曲家对古代文人先贤博大情怀的感悟,《如是》则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与《金刚经》中的佛法智慧贯融于一曲,意在引导众生精心沉淀,探寻高洁淳朴的精神世界。苏畅作为当代最活跃的青年古筝演奏家之一,在继承传统同时也自然会致力于探索现代古筝演奏艺术新发展。多年来,她与众多知名作曲家合作,首演了大量新创佳作,如:郑维德、麦克·高登沙伯作曲的《中山装》,王丹红作曲的《如是》,黄枕宇、周望作曲的《声声慢》,叶小钢作曲的《巴松错》,贾国平作曲的《万壑松风》,方崇清作曲的《港珠澳大桥—之献给历史》《冬虫夏草》,谭盾作曲的《古筝、琵琶双协奏曲》,唐建平作曲的《云水弦歌》等,均获得成功。与国内诸多作曲名家的广泛合作既让苏畅的当代作品演奏上了新台阶,也说明这些作曲家群体对她现代古筝演奏能力的认可,更是从侧面证明了她对当代作曲家所创作的具有现代艺术思维古筝作品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苏畅不仅能准确把握作品文化意境及作曲家情感意图,且能将这些与自身筝乐演奏相结合,并感悟出传统是根、文化为魂的音乐表演文化原则。

现代新创筝曲中有很多是作曲家应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创作而成,其文化立意、艺术观念、演奏技巧与形式等较传统筝曲均有较大差异,某种程度代表了当代筝乐演奏的重要方向,极考验演奏家的技术能力和当代审美意识。除去特定委约作品,一般而言,作曲家对作品首演人选非常谨慎,尤其首演若能“一炮打响”,对该作品在业内能产生多大影响有重要意义。当然,苏畅也从未让作曲家们怀疑过他们的选择,诚如英国指挥家亨利·伍德所言:“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②优秀演奏家能赋予音乐作品以令人震撼的艺术表达,这也是现场艺术的魅力所在。苏畅正是具备这样艺术理解力与表现能力的优秀演奏家,她的演奏可谓充分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同时,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个性思考,发挥艺术想象与创造,赋予音乐作品精彩绝伦的舞台呈现,让乐谱符号成为激动心扉的声音艺术。

当代民乐的新转变体现在若干方面,最直观的就是演奏形式的多样化,古筝亦然。苏畅近年来首演的现代筝曲作品很多都是古筝与多乐器重奏或乐队协奏,与不同乐器重奏的有《冬虫夏草》等,与交响乐队协奏的如《万壑松风》《如是》等。相比独奏,重奏或协奏极大拓展了古筝艺术表现力,同时对演奏家提出更高要求,即在保证高水准独奏前提下,要准确把握与其他乐器或乐队的声音互动,构建完满协作关系。如《冬虫夏草》筝与四架筝·箜篌之间密切“对答”,旋律线条穿插间不同音色回转交融,在打击乐衬托下使听众获得了室内乐视听新感受。《万壑松风》中筝以泛音、颤音、琶音及强力刮奏、摇指、轮指等与笙的历音、持续有力的打音等技法和音型或融合或对峙,营造出宽广丰满的音响世界。苏畅一直在努力探寻古筝表演“兼收并蓄”的个性化风格,她一方面保证古筝自身演奏特色,颤按揉滑或铿镪顿挫间尽显古筝声音特质,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筝与不同乐器间合作新模式,研究不同乐器声音特征,注重音色彼此融合,继而在重奏或协奏中准确把握声音构成,体现了她对筝乐现代演奏形式的探索与拓展。当代新作品除在古筝传统演奏技巧之外还采用了诸多创新技法。如《古筝、琵琶双协奏曲》中大量节奏性段落,演奏家需频繁、快速转换挑、抹、扫弦、撮等技术,同时需手拍琴板打击乐音色;《巴松错》则将传统定弦变为非八度周期重复、五声音阶双调并置的定弦方式,不间断的连音和多变的节奏型变幻出多样音乐形象,左手止音演奏和“筝柱”左侧刮奏等特殊演奏法也营造出朦胧神秘的效果。对于这些创新技法,苏畅总是深入领会、刻苦练习,进而得心应用、从容自如。当然,“根植于技术,超脱于技术”的境界正是她所探寻的表演艺术极景,也是她对技术训练的重要理念,如她言:“当技术不再是牵绊,驾轻就熟时,你将感受到自己并不单单在演奏,而是纯粹的享受!”



三、“走出去”,“畅”响世界

“走出去”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征。中国民乐创作专业化道路曾因受西方音乐影响深且文化主体意识稍有不足被诟病,随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道路提出,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更加关注中国文化元素与民族精神。在这一文化发展的特殊历史节点中,苏畅以其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及专业使命感极力推动古筝艺术的交流发展,在筝乐海外传播等方面成绩斐然。十几年来,苏畅足迹遍布三十几个国家,她精心甄选富有中国意蕴的代表性音乐作品,与诸多国外指挥家及顶尖乐团合作,通过自己韵味浓郁的演奏,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苏畅委婉细腻、舒缓悠扬且极富中国韵味的筝乐演奏给国外艺术家和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也收获广泛赞誉。瑞典哥德堡大学校长曾评论说:“苏畅的音乐充满虔诚,很感人。”③苏畅手中的筝乐不单是文化桥梁,更是情感的纽带,如2010年苏畅在美国洛杉矶首演的协奏曲《中山装》,就是用“筝音”传递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苏畅将这首作品演绎得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将主人公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首演现场即有华人观众热泪盈眶。

“走出去”还体现在筝乐艺术内涵的世界化与表演形式的多样化,苏畅积极拓展古筝跨界演奏,广泛参与国际跨界音乐活动,与诸多知名跨界艺人合作演出,极大提升了古筝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2011年,她受邀参加美国Youtube交响乐独奏家比赛,以精湛的即兴演奏以及一人轮流演奏五台筝的新形式荣获比赛桂冠;同年,她与美国著名指挥家MIT(Mchael Tilson Thomas)合作在悉尼歌剧院首演《航母》(Mother Ship),不仅与来自全球的百多名顶尖音乐家同台演出,还以古筝与电子小提琴、电吉他、电贝司作为主奏乐器进行了跨界即兴独奏,演出获得全球广泛关注,达到千多万级点击量。苏畅说道:“我的音乐灵感离不开民族化的语言,离不开古筝特有的韵味和技法特点,用古筝去碰撞不同门类的音乐形式,其中既有独特性又有融合性,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我希望用古筝曲表达爵士的、摇滚的、现代的,与任何风格接轨,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

在笔者看来,“走出去”不仅是面向海外传播以及形式的世界化,从专业舞台的象牙塔尖走向大众也是另一种走出去。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专业教师,留校任教以来潜心研究古筝教学,先后出版教材《从零起步学古筝》④和《畅谈畅弹》,培养出众多优秀古筝演奏人才。尤其是她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及附中学生为核心策划并组建了学生现代筝团“畅响筝团”,“筝团”演出形式多样,包括独奏、重奏、协奏等,演奏曲目丰富,融合中、西音乐文化,并实现多元文化交融和跨界合作。筝团不仅给在校学生提供了更多演出实践机会,同时为弘扬传统文化与普及民乐发挥了重要作用。

写到这里,我不禁思索,哪些该是苏畅达到现在高度的核心因素,思来想去,大概如下几点。对作品深入把握的“至情”为她古筝演奏注入了“魂”,高超技术的“至善”则赋予她跨越传统与现代随心“畅”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让她的演奏有相当文化底蕴,对现代艺术的兴趣盎然让她“畅”享其间,对筝乐发展的责任感让她站在推动筝乐艺术化与世界化进程前沿,并积极参与古筝大众化、普及化的“筝团”艺术发展。苏畅笔记本中曾有了这样一段文字:“五千年的历史,前人们把千年精华进行提炼,使传统音乐具有魂魄,韵味十足。我希望自己带着这种使命感,继续我的古筝事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苏畅筝乐演奏再上新台阶!

 

①周煜国:2018年1月12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座《筝乐〈云裳诉〉音乐解析与技术要点》。

②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③中国古筝网:https://www.guzhengcn/news/7476.html

④苏畅《从零起步学古筝》,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