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谈韩氏及其古筝艺术对山东筝派的贡献
李漫华 华音网 2023-12-04

摘要: 山东筝曲以其刚劲、优美、韵味悠长的特点历久不衰,在诸多古筝流派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源自山东鲁西南菏泽郓城的古筝世家——韩氏的四代筝人潜心研究山东筝艺,积极传播山东筝艺。在充分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山东筝派刚劲、优美、韵味悠长的特点上,逐渐形成音色更加空灵、清透,情感更加热情奔放、气韵更加悠长的韩氏曲风。推动了山东筝派的发展,弘扬了山东筝派艺术。


一、关于山东筝的历史记载

《战国策·齐策》中有“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的记载;汉魏时期,诗人曹植在他的《弃妇篇》中亦有“抚弦弹鸣筝,慷慨有余音”的描写;宋书《何承天传》、四大名著《水浒传》及明代《金瓶梅词话》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对筝的记载和描写。从这些史料及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流传于山东地区的筝一直是历久不衰的。


二、近代山东筝的发展

近两百年来,山东筝主要流传在山东鲁西南地区和鲁西北的聊城地区,尤其是菏泽地区,以郓城和鄄城最盛,有“书山戏海,筝琴之乡”的美誉。那里人杰地灵,民间传统的“碰八板”乐种,使筝乐在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山东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古筝艺人。金灼南、张为昭、张为台、黄怀德、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这些老一辈的鲁筝演奏家,他们大多来自琴筝世家,均为山东筝派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韩氏筝艺对山东筝派的贡献

1.古筝世家孕育几代山东筝人

菏泽郓城县侣垓村韩氏——古筝世家。

清末韩氏绍龄先生是当地有名的丝弦乐师,古筝、扬琴、坠琴等皆精通,主要传授古筝技艺。韩氏另外还有韩绍龄的两个族弟——韩绍运(后师从古筝大师张为昭先生)、韩绍杰二人亦善弹筝、坠琴和扬琴,但筝艺较韩绍龄逊色些。绍龄先生曾组有“韩家乐班”(乐班主要以唱山东琴书为主),乐班里除了韩氏族人,外姓成员皆为他的学生。通过这些艺术活动,韩绍龄将大量流传于当地民间的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曲牌等用筝来演绎,并收集了大量曲牌工尺谱,成为后来其子韩庭贵先生、其孙韩应伦先生整理编纂《鲁筝曲集》(1997年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收录山东传统筝曲最全的传统曲集)的重要依据。在此期间,由于出色的筝艺,使他与同县张为昭先生(后成为山东筝派大师)结为挚友,在艺术的道路上两人相互切磋、相互促进。然造化弄人,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绍龄先生于民国十八年因病离世。出于对张为昭先生技艺与人品的钦佩与敬重,韩绍龄在离世前打破门第观念,亲自引荐让爱子韩庭贵和族弟韩绍运拜张为昭为师,继续研习筝艺。

韩庭贵先生,民国十七年出生,韩绍龄长子。由于受家庭的艺术熏陶,韩庭贵自幼随父习筝,尽得韩氏家传。由于父亲韩绍龄的早逝,韩庭贵17岁起开始跟随张为昭先生习筝。1949年,张先生亲自将他引荐给有“天下第一弦”之称的丝弦大王——王殿玉,向其学习古筝、擂琴及其他乐器。韩庭贵先生一生都活跃在演出、创作和教育的最前沿。他将山东筝曲从内地带至香港、东南亚,热情奔放、干净利落、音色清晰质朴的演奏风格征服了观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他从继承传统筝曲到自己创作改编多部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山东南路琴书大量的曲牌,以及创作改编的《包楞调》《鸿雁夜啼》《乡音》等惊骇之作;他始终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古筝人才。韩庭贵先生为保护和传承山东筝派艺术贡献出毕业士生精力,曾获多项荣誉称号,其中2006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韩先生“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201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授予韩先生“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

韩应伦,1954年出生,韩绍龄之孙、韩庭贵之侄。9岁开始由本家祖父韩绍运先生亲授其古筝基本弹奏技法;11岁跟随伯父韩庭贵先生系统学习山东筝派曲目,尽得家传。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韩应伦先生不仅能将山东筝派刚劲、优美、音韵浓郁的艺术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取别派之长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曲风。他的音乐既空灵、清透,又沉思凝重,如中国山水画般气韵悠长。韩应伦先生还将山东古筝艺术的基本技法与现代古筝技法相融会贯通,运用到教学当中,结合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韩腾腾,1986年出生,4岁起随父亲韩应伦先生、祖父韩庭贵先生学习古筝。韩腾腾天资聪慧又刻苦努力,很快将家传筝艺技巧全部掌握。无论是跟从家师学习传统技艺,还是拜于诸多著名教育家、演奏家(如: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副教授周望老师、山东省著名古筝教育家赵林先生、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王小玥老师、西安音乐学院教育家樊艺凤副教授等)门下学习现代技法,韩腾腾始终秉持谦虚谨慎、勤于思考和反复苦练、不骄不躁的原则踏实前行。韩腾腾在充分突出山东派古筝热情奔放、技巧娴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音色的醇厚。他触弦点低,充分体现了古筝现代派技法——快速指序法的优势,整体上逐渐形成慢板的旋律气息,控制得当,线条优美;快板中能充分展现出现代派古筝稳、准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演奏风格。

2.传承与创新推动山东筝派发展

“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是实现高水平、高层次古筝艺术的必经之路。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锲而不舍地探索和研究,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与指导。”这是韩庭贵先生1991年7月在辽宁朝阳召开的中国古筝研讨会上的一段讲话,当时他由筝曲《高山流水》引发出了传统筝曲的发展与继承问题。

(1)秉承传统,坚持肉甲弹筝

在继承的问题上,从传统的指法到传统的筝曲,韩氏子弟均将这些作为基础,认真研习。尤其是韩庭贵先生和韩应伦先生,在义甲遍及古筝弹奏的当下,他们依然不忘初心、秉持传统,以肉甲(即人的真指甲)弹奏。他们认为:唯有此,筝的音色才浑厚富有弹性,才有珠落玉盘之效;唯有此,曲风的音韵与情致才可表现得无以复加;唯有此,才真正能充分体现山东筝干净、清透的音色和绵长、幽深的韵味。但经过筝弦“洗礼”的手指让人不忍直视,可想而知那样的手指要经历怎样的痛苦才能磨砺出来。

(2)从传统筝曲的整理、编纂到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

传统筝曲的传承基本上是靠口传心授的模式来进行的,因此阻碍了传统筝曲的流传。韩氏自绍龄先生起很注重传统曲目及民间曲目的收集,后又经韩庭贵先生和韩应伦先生几十年的挖掘、研究与整理,于1997年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鲁筝曲集》,该曲集成为目前收录山东派古筝曲目最多、整理最精、内容最为丰富的筝曲集。

在忠实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韩庭贵先生不忘推陈出新。如在乐曲《鸿雁夜啼》的改编上,他勇于打破以往爽朗、热情、奔放的风格特点,有感而发开拓了悲哀抒情的渠道。改编后的《鸿雁夜啼》与传统曲目相较,除了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细腻有层次感,还运用了转调的手法,把原本的D调曲目变为D调转G调的曲目,技法也结合了按音转调技法。公演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韩庭贵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其他民间艺术或西方旋律发展的技术,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楞调》,此曲曾在全国乐器大赛中获得创作金奖。1981年韩应伦先生创作的山东筝曲《秋色》在首届(1981年)山东省“泉城之秋”音乐会上获优秀奖(注:当时只分优秀和优良两个奖项)。在此次音乐会上,韩应伦先生的演奏还得到了曹正先生、赵玉斋先生、高自成先生、周延甲先生、邱大成先生等诸多名家的赞许与肯定。

(3)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终成绝技

山东筝派演奏技巧众多,其中右手小关节快速托劈的技法形成摇指的效果,是山东筝的特色技法。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与实践,韩庭贵先生和韩应伦先生均能够在大指小关节快速托劈的基础上,无痕地过度到大指大关节快速托劈(大关节快速托劈为河南筝的特色技法),做到演奏中自如地转换技法,使得旋律线条更加流畅、细腻,同时伴以左手由小颤慢吟而随之按弦幅度增大,成中、大、重颤,使音乐达到更浓烈、更厚重的效果。一般此法在缓慢悠长且音色较哀伤的音阶上运用,如《鸿雁夜啼》转调后的“2”音的长摇处理,韩庭贵先生就用了此技法,从而表现了孤雁由远及近、由弱到强、由小泣到哀嚎的过程,形象地刻画出离群孤雁极度孤独、恐惧、绝望的心理状态。

3.谨遵“育人”家训,培养古筝新人,弘扬古筝艺术

自韩绍龄先生起,韩氏就以“育人”为家训。绍龄先生筝艺高超但不保守,他认为只有教会更多的学生,才能将古筝艺术广泛传播。绍龄先生身体力行,在有生之年招收很多学生,组有“韩家乐班”。之后韩氏的后代,都谨遵祖先家训,将传播筝艺视为己任。韩庭贵先生在他40余年的教学中,言传身教,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弘扬古筝艺术、培养古筝新人上。他培养的学生有的在一些文艺团体中担任重要角色,有的继承他的衣钵成为国内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还有的在国外传播古筝艺术……可谓桃李满天下。韩应伦先生也在2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将百余名学生送入艺术类高等学府深造,并有十余名学生成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能在更广阔的艺术殿堂触摸筝魂。韩腾腾虽回乡执教时间短,但教学成果斐然。2011年,他带领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录制,所演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获得器乐类金奖;2013年、2015年由他教授的两名学生均以优异的成绩相继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演奏专业。几代韩氏筝人为山东筝艺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庭贵先生对古筝艺术的高度追求及“筝比天大”的信仰使人崇敬,先生为山东筝派的传承、发展、传播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使人肃然。而作为正统的山东筝派传人,韩氏几代筝人都将传播、发扬和发展山东筝派艺术视为己任,并将此重任代代相传,继续为山东筝派艺术贡献着力量。


参考文献:

[1]付荣.推陈出新饶有别致——韩庭贵古筝艺术生涯探究[J].人民音乐.2016(12)

[2]彭程.对山东筝派艺术的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翟源,冯雪.《论山东筝派代表人物——韩庭贵的古筝艺术》[J].今传媒(学术版).2013(09)

[4]郝晓虹.浅谈北派古筝的艺术风格及特点[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