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演奏技法中的“对称与惯性”,使演奏者产生了很多选择性,其不但是在选择以后获得了一种最好的演奏效果,也是追求凭借最佳的演奏状态、最有效的演奏投入得到最好的演奏效果。它除了最大化保障了乐曲作品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也帮助演奏者的拨弦过程与声学、肌肉生理特点等客观规律相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称与惯性”促使食指、中指、无名指甚至是小指摆脱了对大指的依赖,促使弹奏能力体现出独立性,并且对左手进行了开发,在演奏过程中吸收了左手,提高了左手的演奏地位,推动了古筝的创作与发展。
一、古筝演奏中“对称与惯性”演奏技法概述
(一)“对称与惯性”演奏原理
1. “对称”原理
①交替演奏过程中的对称,在乐曲传统演奏中经常出现这一演奏方式,例如抹托和勾托。
②演奏方向形成的对称:第一,大指和其他手指中的任意一指形成的交替演奏,比如抹托。第二,大指和其他三个手指中的两指组成的三指对称的演奏。第三,把食指、中指、无名指作为一个综合体,在演奏过程中它们与大指产生一个对应来回的动态活动,可以称为对称演奏,比如打勾等。
2. “惯性”原理
演奏过程中的惯性划分为以下两种:
①惯性在传统演奏技法中的表现,比如连弹类的“连抹”和“连托”,还包括花指类等。
②当通过某一指序或者以其为主往复循环弹奏某一旋律时,我们发现了一种不但省力还提速的方法,需要降低手的活动幅度,调整手的演奏重心,从而提升运动速率。这种借助大臂的力量传送至小臂再传输到手,之后根据旋律的方向实施的演奏就是惯性,比如轮指。
(二)“对称与惯性”演奏技法的划分与表现
为了在乐曲中准确区别如何使用“对称与惯性”演奏技法,表1中结合使用特点对二者进行归纳总结:
结合理论与实践,在演奏过程中转换对称与惯性两种运动状态的方法(表2):
二、“对称与惯性”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
本文以乐曲《云岭音画》和《临安遗恨》为例,分析“对称与惯性”技法的应用情况。
(一)“对称”技法的运用
在《云岭音画》和《临安遗恨》中对称演奏技法的应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类:
1.勾托类指法
(1)勾托指法
在传统及现代乐曲中,勾托指这一指法是经常出现及使用的,比如《云岭音画》中【三】恋歌,见谱例1。
在演奏过程中应当保持肩、臂、腕、手之间的平衡,严禁在换指的过程中产生弹跳感,必须稳定过渡,中指与大指在弹奏时一定保持对称状态,通过位移的大臂拉动小臂以及手的活动,防止一个音或者几个音在弹奏时就需要抬一次手。
(2)托勾指法
托勾指法的倒序指法,需要重视的弹奏要点和勾托基本一样,关键是在逆序弹奏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大指的主动性,解决依赖顺序的惰性。尤其注意发挥大指的主动性,在和中指实现对称的前提下,需要固定好大指的掌指关节手型。
(3)托勾托指法
在托勾的基础上产生了这一指法,也就是将托勾和托指勾有效结合产生三音一组的对称演奏,演奏要体现出爆发力,因此不仅需要保证对称的大指和中指手型,手与臂也要融合在一起,通过臂力推动音的迸发,形成一种“砸音”的效果,禁止出现有气无力的现象。
2.抹托类指法
(1)抹托指法
在传统及现代筝曲中,抹托指法是最为普遍的指法,相较于勾托来讲它的对称原理更加隐性,所以在弹奏过程中五指尽可能向掌心收缩,弹奏过程中不要出现前后往复的机械运动,要产生一个整体的小圈,如此有助于获得更加连贯的旋律。
(2)托抹指法
相对来讲,托抹这一指法属于倒序,大指在弹奏过程中运动幅度明显大于抹托的弹奏,只有如此才可以改变生理习惯。
(3)抹+连托指法
这一组指法实际上是抹托的变体形式,仅是展开托指成为连托指法,弹奏过程中需要将连托作为一个综合体,实行与大指的对称弹奏即可,见谱例2。
上述谱例是抹指+连托指再接抹托,必须解决生理惯性形成的作用力,在利用此指法进行弹奏时,手腕在最后一个音落时必须主动抬起。
(4)勾抹+托指法
勾抹+托组合指法是变形了抹托指法的形式。
3.勾托抹托类指法
通过对称原理可以将勾托抹托指法划分为勾托十抹托,该组指法中包含了两对小对称的指法,分别是一对勾抹和一对抹托。
(二)“惯性”技法的运用
1.打勾抹托指法类
(1)同音反复的“打勾抹托”指法
在演奏过程中采用这一指法需要注意,演奏开始之前手指稍微保持半握势手型,弹奏整个过程中,不能移动手臂和手,手心和琴面需要保持垂直关系。
(2)旋律整体上行的打勾抹托
在演奏时,这组指法的手型可以微开,因为每个手指负责的音不同,所以必须充分调动每个手指的主动性。弹奏时最关键的是掌控好每拍起始音形成的转折关系,作为转折音的大指位置非常重要。
(3)托打勾抹指法
实际上这组指法由“打勾抹勾”变体而来,它的起始弹奏手指是无名指,而托打勾抹指法则需要前进一个指位,将大指作为起始弹奏手指。
2.托抹勾打指法
(1)旋律局部呈下行趋势的指法
该类指法十分普遍,一般在快速乐章中产生,创造一种流动感的音效,见谱例3。
这一小节包括了四拍,并且始终对第一拍旋律不断重复。这组托抹勾打的指法四个手指分别对应一个音,四个音构成了一组下行音阶,同时跨越了三个音区,我们可以采取贴弦的方式练习这一小节,并且需要降速慢练。
(2)局部及整体的旋律皆为下行趋势的指法相较于上组,这组指法仅仅是局部下行的指法,并且凸显出了旋律的走向,表现出较强的运动感,见谱例4。
这一乐句旋律包含了每一个托抹打指法单一构成的下行音阶,旋律整体为下行走向,通过惯性原理促使手臂形成向前推送的姿态,利用手臂展现流畅的旋律。
(3)局部旋律为下行音阶,整体呈上行趋势的指法在练习这组指法时,应当基于惯性原理注意发力的方向。首先,主动将手臂收向身体内部;其次,每组托抹打弹奏时需要保持贴弦慢练,最后,保证局部和整体之间的慢性平衡演奏。
3.大跨度长句的指法
这里的手臂不仅仅是前臂,还需要确保整条臂膀的协调性,见谱例5。
上述乐句在对指法记号进行标记时,不仅仅需要对本拍内的旋律音指法安排进行考虑,更加需要注意如何与下一拍更好进行连接。
4.轮指
将无名指作为开始,凭借四三二一的指序反复、迅速进行弹奏,创造出朦胧的感情以及整体旋律的流动性,见谱例6。
在《云岭音画》中这一乐段是技术难点,整体旋律包括了三个声部,左手负责第二、三声部,采用的是轮弹技术,右手则是轮指弹奏。
三、“对称与惯性”技法的互相转换
(一)“对称”演奏技法转化为“惯性”演奏技法
从对称运动转换为惯性运动之前需要不断提升重心,当转换为惯性运动之后应当尽量降低重心,这一过程也就是从高到低转换重心的过程。所以,在连接对称运动转入惯性运动的中间环节应当就是对称原理的弹奏,见谱例7。
以上是对称转换为惯性演奏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中间环节的音通过口进行标记,这个音在过渡过程中属于对称技法,那么由之前的抹托指法向快速指序过渡的惯性演奏时,需要通过手臂弹起过渡音,提升环节重心,增加弹奏距离,之后开始惯性弹奏时,逐步降低重心,缩减弹奏距离。当降低重心到一定高度,缩减弹奏距离到一定程度时,对其有效维持,直到产生对称弹奏。
(二)“惯性”演奏技法转化为“对称”演奏技法
在惯性演奏转换为对称演奏的中间阶段,属于对称原理弹奏,在这一过程中,重心应当从低转换为高,见谱例8。
谱例中,从惯性弹奏向对称弹奏转换,虽然对称弹奏仅包含两个音的旋律,具体是抹托指法,在旋律上这一指法具有明确的分工。在开始惯性弹奏时,从高逐步降低重心,当对标有▽音进行弹奏时,应当在降低重心到最低点时提前落至弦上,之后向上弹起中间环节音,进一步开始对称弹奏。
四、古筝演奏中“对称与惯性”的演奏技法艺术价值
(一)为现代筝曲的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在解剖学与动力学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快速指序”的技法,基于传统八度对称演奏其向前又迈进了一步,促使食指、中指、无名指甚至小指不再依赖于大指而可以独立进行弹奏。同时对左手进行开发,也鼓励左手进行演奏。利用重组指序,有效拓宽了传统古筝音乐的旋律区域,在传统古筝形制上演奏出更加快速的旋律。
“快速指序”包括了大量难度较高的演奏技巧,与这一新兴指法类似的还有不少,正是不断拓展这些指法、更新技术,才强化了这一乐器的表现力,拓宽了古筝的发展道路。
(二)为演奏技法的规范提供了科学性
目前可以划分古筝弹奏技法为传统与现代演奏技法两类。传统演奏技法表现的是传统演奏规律,是相较于传统指序来讲的。现代演奏技法则是现代演奏规律,是相较于现代指序来讲的。而“对称与惯性”演奏技法可以认为是现代指序的演奏方法。
“对称与惯性”演奏技法是对传统古筝演奏一直以来的八度对称演奏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创新突破,成功解放了古筝演奏者的双手十指对称弹法。当前古筝演奏指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对称与惯性”为其应用提供了合理的演奏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国际文化出版社,2014年6月。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8月。
[3]朴东生:《简评<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人民音乐》,2014年12期。
[4]李娟:《古筝“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的产生及其传播历程》, 《北方音乐》,2012年2月。
[5]闫怡君:《如何正确掌握古筝的快速指序技法》, 《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