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化自信视角下古筝艺术的转化与创新实践探究
赵春阳 华音网 2024-01-22

摘要:古筝自古以来就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的美称,可见作为古老乐器种类其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古筝以优美的音色,深邃的韵味以及典雅高远的艺术气息,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历程中绽放出了夺目的艺术风采。在当前时代,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彰显出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因而,如何对古筝艺术进行良好的保护和持续的传承,如何在古筝艺术的创作中进行丰富的转化和创新的发展,进一步彰显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针对古筝艺术的转化与创新实践展开丰富的探究,并结合四方面的创新措施和方法总结推进古筝艺术的传播和传承。笔者也希望能够在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古筝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永续。

关键词:文化自信;古筝艺术;转化;创新实践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老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古筝作为重要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色。古筝,又名秦筝、汉筝,音色优美、旋律悠扬,韵律深远,情感丰富,善于营造音乐意境和艺术刻画。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有着“群声之主,众乐之师”的美誉,因而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欢。同时,古筝也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由此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便有“筝”这一称谓。以此可以推断,古筝的出现距今最少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因而,古筝艺术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伴相生,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了璀璨的艺术光芒。古筝作为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精湛技艺,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古筝艺术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要在与时俱进中进行创新和发展。因而,古筝能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行良好的艺术传承,对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视域下古筝艺术的传播与传承价值思考

从古至今,古筝艺术被一直传承下来,不仅与其独特的音乐魅力有很大的关系,还与古筝自身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教化功能以及历史价值有着深厚的渊源。因而,在新时代视域下,对古筝艺术的传播和传承要在守住其文化根脉的基础上进行,要在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中体现其多元的内涵和价值。因而,下文将简要地对古筝艺术的传承价值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体现了隽永的美学价值

古筝琴声悠扬,声声入耳,给聆听者以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正所谓,“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在东晋诗人沈约的诗句中,就形象地描绘了古筝的琴声之美、音韵之妙。古筝风格恬静淡雅,旋律清新流畅,意境深邃悠远,在淳朴古雅的旋律之中渗透着隽永高古的气息,能够体现多种曲风。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不同时代的音乐家和演奏家对古筝艺术都非常喜爱,因而也诞生了很多经典流传的名作名曲。从优美抒情、含蓄雅致的《出水莲》,到旋律悠扬、韵味悠长的《高山流水》;从格调清新、意蕴高雅的《寒鸦戏水》,到曲风激昂、气势壮烈的《林冲夜奔》;从朴实悠然、欢快活泼的《侗族舞曲》,到情绪悲戚、哀怨惆怅的《汉宫秋月》;从曲调典雅、节奏舒缓的《渔舟唱晚》,到动静相和、空旷高远的《香山射鼓》等音乐作品,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异彩纷呈的审美特色。从这些古筝音乐作品的音乐构成来看,乐曲在题材、风格、意蕴、情感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底蕴和审美特色。因而,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也以动人的旋律、深远的意境打动着人心,仿佛将听众带到那些如诗如画的场景之中,与作曲家、演奏家达到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通以及文化的碰撞,产生了深刻的审美体验。

(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筝艺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了悠久古老的民族文化。因而,在古筝艺术漫长的发展中,也不断地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丰厚营养,在不断地创新和创作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古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古筝被视为文人墨客的雅趣,也正是由于这些饱读诗书,才情俱佳的优秀人才加入,才赋予了古筝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轼曾为其题诗:“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古人常用“琴棋书画”来形容人们的艺术才华和文化修养,其中“琴”指的便是古琴、古筝、琵琶等拨弦乐器。古人将“琴”列在首位,可见古筝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发展至今,古筝艺术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同时还曾多次代表国家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大放异彩,有效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另一方面,古筝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代华夏儿女的思想、情感、信仰、追求、精神与风骨。因而,通过学习古筝演奏,欣赏古筝音乐,人们可以在丰富的音乐品位中,增加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古筝乐曲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进而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

古筝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文化特征、工艺水平及审美意识,对研究和考证古代历史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古筝艺术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析如下:其一,古筝的形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改进的,因而这也为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提供了支撑。根据它的形制特征可以推断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比如,1979 年,江西省贵溪市的龙虎山崖墓中出土了两架十三弦筝。通过对这两架古筝的形制的对比,专家不仅推断出了古筝的实际产生年代,并且也有了新的考古发现。出土的古筝至少比现存史料记载的要早 200 年之久,而且以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因此,这两架古筝的出土,有效起到了填补缺佚、补充史料的作用;其次,一些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古筝曲目,从其题材和内容来看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描绘昭君为改善汉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公而忘私、远嫁匈奴单于的古曲《汉宫秋月》;纪念革命先辈、缅怀过往峥嵘岁月的当代曲目《井冈山上太阳红》等等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使我们从不同层面对文化历史产生了新的认知和解读。因而,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筝乐曲,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历史观,增强对民族历史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

(四)蕴含了积极的教化功能

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很多思想家、教育家便认识到了音乐的教化功能,统治者们更是将音乐视为教化万民、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史记》也曾说道:“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古筝的教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古筝艺术的文化传承中,其对人的教化功能和作用也发挥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古筝的音色轻柔空灵,旋律自然舒畅,犹如涓涓细流涤荡心灵,使听者思绪宁静、内心平和,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求真、向善、尚美;另一方面,古筝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彰显着人性之美、道德之美、文化之美,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思想和情感。因而,通过学习、欣赏、演奏古筝艺术,人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进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时代视域下古筝艺术的转化与创新实践策略探究

白居易在《邓鲂、张彻落第》中写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从这些遗存的诗句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古筝艺术曾一度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常被文人雅士作为修身养性、抒情咏怀之用。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很多新的音乐形式出现,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有了新的诉求。时至今日,古筝艺术传统的演奏方式也在新的文化时代不断进行创新,力争满足当代观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在古筝音乐作品的艺术创作、舞台表演以及表现形式方面有了新的改革。尤其是近年来,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国家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方针,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指明了道路。在新的形势下,古筝艺术的传承发展也应顾全大局、顺应时代、勇于探索,积极进行艺术转化与作品创新,通过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笔者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对古筝艺术传承的改革策略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一)建立古筝艺术教育传承实践基地

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主体。21 世纪以来,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我国各类学校的乐器艺术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类乐器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这些乐器培训机构的课程多以钢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的教学为主,开设古筝课程的机构占比不大。从古筝艺术的整体发展布局来看,这一现状也在无形中阻碍了古筝艺术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发展。所以,以古筝教学为载体,增强古筝艺术的普及面,培养更多的优质传承人才非常关键。近年来,教育部印发了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为古筝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因而,在高校及中小学建设古筝教育传承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促进古筝艺术的转化与创新,同时还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发挥古筝教学的美育、德育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培养学生对古筝文化的热爱提升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因此,各地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积极联手,积极牵线搭桥,全面推动古筝非遗音乐进校园活动,使古筝这一民族音乐艺术形式全方位地融入学校的素质教育之中,并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实际需求,积极创新古筝艺术的表达形式、丰富文化内涵,使古筝艺术能够以“活态”进行传承,焕发出时代教育的活力。

(二)与现代音乐相融合进行改革创新

古筝艺术的创新途径是多方面的,在不断地发展中,要拓宽自身的发展思路,寻求更多有益于自身发展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文化形式和艺术形态为古筝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尤其是与现代音乐的深度结合,可以使古老的古筝艺术在新的音乐形式下产生新的音乐魅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笔者认为古筝艺术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方法是多样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开展。第一,与当代的流行音乐相融合,创新古筝艺术的表现形式。这种融合方式不仅能够为古筝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还能借助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古筝艺术的传承和传播,而且还能够增加流行音乐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使两种音乐艺术都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第二,将古筝艺术的传统演奏手法与现代创作理念、演奏技法相融合于一体,创作出一批既富有现代气息,又能彰显古筝传统艺术魅力的音乐作品。比如,著名作曲家王建民老师创作的《莲花谣》,便打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方法,将现代作曲技法及现代演奏技法有机融入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之中,对古筝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传承,使其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此外,还可以将古筝艺术与西方音乐融合起来,使之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听众面前,带给听众别具一格的艺术感受。一方面,可以将古筝演奏与西方器乐演奏融合起来进行跨界合奏,打破中西方器乐艺术之间的壁垒,进一步提升古筝艺术的表现力,拓宽古筝的演奏空间,能够诠释更多类型多样、风格多变的音乐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一些传统的古筝曲目改编成钢琴、小提琴等西方器乐曲目,以西方乐器为载体,使古筝艺术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弘扬。

(三)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文旅项目

随着国家文化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文旅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文化和旅游便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文化是旅游的构成要素,可以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质;旅游是文化的传播载体,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因而,这也为古筝这一文化形式的时代传承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和创新特色。

在新的文化背景视域下,古筝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应搭上文旅融合的顺风车,积极探寻自身的文化魅力和产业价值。相关部门应通过打造新型文旅融合项目的方式,努力推动古筝艺术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古筝艺术与旅游产业相互赋能,在促进古筝艺术转化与创新的同时,助力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产生新的经济效益。比如,沉浸式体验已成为近几年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相关部门可以从游客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古风文旅场景,并将古筝音乐的演奏和表演有机地融入旅游项目其中,使市民和游客能够欣赏秀丽风景的同时,穿上汉服,游览古街,观赏美景,聆听雅乐,加深他们对地方旅游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文旅融合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和体验。

(四)多措并举推进古筝艺术社会传承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享有者,同时也是文化进步的推动者。相关部门及非遗项目应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传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措并举推进古筝艺术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承和发展。首先,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手段,扶持古筝艺术的传承人开班传艺,使更多的古筝学习者、演奏者、爱好者等,能够参与到古筝艺术的学习和探讨之中,并通过艺术表演成果展演、“以奖代补”等方式压实传承人的责任,激励非遗传承人为古筝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其次,各级文化馆应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开展目标,将古筝艺术的转化与创新纳入各项工作当中来,通过创编新的古筝曲目、组织惠民演出、开展公益讲座和培训等多元化的方式,赋予古筝艺术以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职能。同时,在推动古筝艺术创新传承的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各级文化馆应加强微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交流、文化传播、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定期分享古筝艺术的相关知识、经典曲目,录制音频、视频和上传慕课等方式,为广大古筝爱好者提供学习便利,为古筝演奏者提供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古筝艺术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广泛普及和传承,提升群众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发扬者。

结 语

综上所述,古筝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韵味隽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智慧精髓,有着重要的传播价值和传承意义。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筝艺术在新的时代发展中也应“守正创新”,保留其文化底蕴的同时,与多元文化进行碰撞交流,创新表现形式、丰富艺术载体。因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古筝非遗项目的持续发展,使其在创作实践中,能够改变传统思路,拓宽发展路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古筝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古筝艺术的文化影响力,使这筝筝之声、千年古韵能够跨越重洋,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李沫璇.音乐美学视角下古筝艺术中的传统文化与表现力 [J].艺术大观 ,2023,(23):12-14.

[2]刘畅.古筝音乐艺术表演的地域性风格及特征分析 [J].明日风尚 ,2023,(14):16-18.

[3]唐倩.古筝音乐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分析 [J].艺术品鉴 ,2023,(11):32-35+121.

[4]李青彧.多元音乐文化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研究 [J].艺术品鉴 ,2023,(06):155-158.

[5]刘欣.新时代下古筝艺术传播发展的路径研究 [J].艺术品鉴 ,2022,(35):151-153.

[6]孙德慧.新时期古筝表演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J].当代音乐 ,2022,(09):199-20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