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析筝曲《箜篌引》的演奏风格与诗情意境
曾瑞雯 华音网 2024-01-24

摘 要:近几年诗作与音乐的交织碰撞产生了很多古筝名曲,其中筝曲《箜篌引》就是庄曜先生取材于唐诗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而创作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等,选择从不同角度探究该曲具体独特的演奏风格以及诗作与音乐融合带来的诗情意境,以对乐曲进行更精确的解读,并对在乐曲演奏中应该关注的风格意境进行探讨,将筝乐作品与古诗词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箜篌引》;演奏风格;互通性;诗情

引 言

诗与乐的交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古筝琴曲,而《箜篌引》更是将二者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由浅入深,多角度地分析该作品与同名诗作中的内在关联。将古筝弹奏到极致,将原诗中的诗情画意还原到极致,这需要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加入自身弹奏此曲累积的所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以深层体验来诠释乐曲。努力塑造出让人身临其境的音乐氛围,探讨了在不同的乐章中应该注重的弹奏方式,力求使古筝的演奏感觉与诗的意境相结合。

一、《箜篌引》创作背景与结构分析

自古以来,以诗词为素材创作的古筝乐曲有许多,比如,王建民就根据唐朝大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写出了同名的《枫桥夜泊》筝曲;《长相思》是以李白诗歌《长恨歌》的诗词为素材,等等较多由诗词与筝乐融合而来的古筝名曲。《箜篌引》这个名字一听,大家先是联想到这是一首诗作,其实这也是一首古筝名曲。笔者将首先着重介绍作为古筝曲《箜篌引》,以及它背后的故事中。

(一)《箜篌引》的创作背景

箜篌,为中国弹拨乐器,历史悠长,积厚流光。最初仅用于古时的宫廷之中,后来广泛应用于民间。在唐代,由于经济、文化生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它的演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箜篌音色有一种放恣唯美的色彩,出乎自然;因此,曾经有人忆往昔之时想起过她。箜篌代表着独特的凤凰文化,又具东方之美。古筝,从东汉开始以高亮简练而广受人们的喜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箜篌从西域传入了中原。这两种乐器在魏晋时期都是一种主要的音乐类型。在早期,箜篌的传播并不广泛,而古筝则略胜一筹。在三国时期,古筝受到朝野学者、文人志士的广泛重视,在表现能力、弹奏技术以及打造工艺方面,都提升到了较高水平。而到了隋唐,则需要与此相适应,展现出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含蓄的古筝渐渐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追求。此时,箜篌发出了耀眼而迷人的光芒。不管是对演奏者的尊敬,还是对文人的赞美,箜篌似乎都赢得了更多的荣耀。没想到,这也是悲剧的开端,当时的当权者视之为珍宝,不愿将其传播出去,于是,他们就用禁锢的方式,阻止了这种流行。加上本身制作、演奏的复杂性不适合当时民间的普及,箜篌音乐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

古筝与箜篌同为弹拨类乐器,箜篌有二十三根弦,可从诗句中的“二十三丝动紫皇”得到依据;古筝则有二十一根弦。我们可以把箜篌和古筝的音色特点做一个对比:箜篌清越空灵鲜明,泠泠似雪山清泉,有时又出乎意料,有不得名状奇境。古筝更易融合,清脆动人,如山泉般流畅,温柔委婉,宛如大家闺秀。筝曲《箜篌引》的作曲家充分利用古筝与箜篌音色特点的异同,把诗句中箜篌演奏的奇色锦绣的描摹淋漓尽致。

李贺,唐朝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和李商隐、李白并称为“诗中三李”。李贺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而正是李贺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文风,《李凭箜篌引》就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李凭箜篌引》是一首著名的关于音乐的诗歌,甚至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无数音乐诗歌中形容与理解最好的之一。诗人试图将他对琵琶音乐的这种抽象的感觉感受用文字描述来传达,让读者觉得身临其境。这首诗的意象非常清晰,想象力非常大胆,非常触动人心。整首诗倾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婉转地抒发了李贺对李凭弹奏的乐曲的感情,把客观事物与内心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并给出了作出一个诗人的视角的评判。

庄曜,近代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箜篌引》,是庄曜老师创作的一首杰出的现代筝曲。当时由任洁一经演奏,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而且,这首筝曲还在江苏省的音乐舞蹈节上,拿到了乐器独奏创作类的铜奖,后来,这首筝曲还拿到了“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古筝比赛”作品类铜奖。多年来,它一直被列为各种大型大赛的指定歌曲,是当代优秀的原创歌曲。也可作为现代筝乐的一种常用的练习作品。《箜篌引》是庄曜先生在 1995 年创作的,他以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为基础,创作出来一首具有西域特色的乐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庄曜的诗歌中,充分运用了李贺所特有的音乐观,使人如置身于仙境之中。在乐曲的后半部分,运用了轻盈明朗的节拍,将柔和与粗糙的情绪变化相结合,将诗歌中所描述的那种特殊的音乐效果,更好地展现出来。

唐代众多音乐诗词中,《李凭箜篌引》为“出类拔萃”,其作者李贺在诗中对李凭弹奏箜篌果敢的幻想和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异描画,用了华丽的辞藻热情歌颂乐工惊天地、泣鬼神的高超琴技和音乐艺术效果,是同时代音乐描绘诗作中之最。

(二)《箜篌引》的结构分析

筝曲《箜篌引》在定弦时,打破了许多传统音乐作品的五声音阶,采用了人工定弦的方法,并在这一方法中引入了西洋的创作技巧。在此之上很巧妙地将中国乐器那独特的韵味传达出来。调式的突破有利于表现出独特乐曲题材和现代作曲的演奏风格。同时,音乐的调性也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特点,这就使旋律变得更为跳跃和鲜艳。乐曲在 D 宫调阶上,将 G、D 各提半个音阶。

该曲作曲家庄曜在一次访谈中说:“其实在写这个曲子时,并没有刻意考虑结构的问题”。这也侧面说明作曲家并没有禁锢在固有的创作思维体系中,而是另开蹊径,靠着在实践中积累沉淀艺术修养,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带来耳目一新的作品,直击观众心灵。

《箜篌引》为减缩再现的三部曲式。曲式结构特点是为带有较长散序。

曲式结构图式为:

在散序中,显现出这部作品的中心旋律,也就是极具西域特色的小二度音程。乐曲的开始部分,就打好了全曲浪漫魔幻的基石,这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了遥远而神秘的西域音乐之中,这也为接下来的主题曲奠定了基础。

可以从“无拘无束的散板”“想象的慢板”“飘逸的快板”和“雄伟的广板”四大片段构成,作为创作灵感诗词的《李凭箜篌引》七句诗词结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乐曲的前半部分,使用了较为自由的、变化不定的节奏,和虚实呼应、对比的旋律,呈现了诗作中第三句“昆山易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神奇魔幻境界;后部分采取对比手法,较为活泼的节奏,灵动而又粗犷,曼妙的步伐,让人热血沸腾。象征了“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奇妙意境。最后的再现段落,回归到了核心主题旋律,再现部分自然要呈现出与之前的不同才能有再次强调之意。所以,这一次的节奏变得更快,更有力,将音乐推向了高潮,直到最后。在音乐中,主题旋律没有明显的结束,表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延展性。每一首曲子都是依靠同音重复,或者是音阶级进,模进的创作技巧。

二、《箜篌引》技巧分析与演奏风格

乐曲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节奏型,来体现出西域风格的特点。在演奏方式上,通过止音,以及拍击琴面等相对灵活的演奏方式,来表现出作品的奇幻特质。可以说,这首曲子给了演奏家很大的创造空间,在弹奏的时候,不需要在原版上按照乐谱来弹奏。也唯有如此,将这支来自异国的舞曲的灵巧与即兴,再加上自己的理性想象,才能将其演绎得栩栩如生,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一)《箜篌引》的技法分析

在演奏技巧方面,该曲打破传统演奏技法,不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是糅合进当代演奏的技巧,更加灵活生动,同时也给弹奏者一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灵活的弹奏技法大力显现了当代筝曲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的突破也可以充分发挥曲子情境所要展现的情感色彩。在编写的过程中,作曲家使用了古筝中很少用到的技巧,具体体现为:速度极快的右手、开放发展的左手、刮奏捂弦以及弦外音的上下滑音,也有创新的大力手掌击琴弦、握掌击板、止弦扫弦、拍弦等由弹奏技巧而产生的新的音色元素。使用较不常见二代表现手法就是为对原诗中描绘的奇异、瑰丽、浪漫的诗境有渲染之效。

乐曲的散序运用跌宕起伏的节奏和虚实相结合的旋律与织体,着力传达出“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幻想境界。这首曲子给人一种如梦般的感觉,随着他的右手的轮指,左手的和弦,让他的情绪变得更加强烈。

慢板,在此表现出了强烈的主题,感情细腻。主旋律在高音与低音之间的交替,恰到好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一些摇指,更是充满了韵味。“琴码外刮奏”,主要运用了此方式进行了现代技法,用大量“笔墨”的刮奏表现出了初次聆听到箜篌的声音,并为接下来箜篌弹奏声音的幻想性进行了铺垫。

快板段落,采用鲜活明快的节奏型,开始就带来一段富有动力和弹性地击拍琴弦,在这几个小节旋律的反复变化中,一直重复左右手的轮换演奏,旋律在演奏中不断重复,犹如古诗中描绘的“落玉盘”,与此同时,又有丝绸飘舞般的连贯流畅。在主旋律的三次递进中,每一个层次都是截然不同的。在延伸的乐章中,他用了一只左手的横扫,以强调重点。终于,曲调戛然而止,让人如梦初醒,有一种强烈的震撼。

这首曲子的结尾处是整首曲子的高潮。两只手同时演奏,表现出一种流动的、平衡的特点。然后是迅速地在乐章上点指,左右手相互配合,声音清脆而又有力。左手用于强有力的节奏技巧,展现出了一种无拘无束的豪迈。在结尾的快速扫弦的影响下,一段又一段的情感高涨,情绪渐进式发展,音乐也随之达到了最高潮。最后,在两手强有力的前后刮奏中,它终于结束了,虽然演奏已经停了下来,但是音韵依然在空气中久久徘徊,不会轻易散去。

(二)《箜篌引》的演奏风格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本古筝曲而言,演奏者的心境以及对曲子本身的感悟各自不同,因此弹奏出来的音乐也不是一成不变。更因为每个听众对音乐的理解不尽相同,感悟出对筝曲的理解含义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这侧面体现出我国的传统音乐是在不断更新不断提升,并不是禁锢在笼统不变的思维界限里。演奏者在弹奏乐曲时,在注意节奏旋律织体变化的同时,还可以代入幻想一下自己和诗人同在聆听乐工李凭弹奏箜篌时的情境,进行二度创作。可以通过诗作原文发现,《李凭箜篌引》是一部以文字记载声景的佳作,因此,作者在写这首琴曲的时候,也是按照诗文、诗文、句子的发展次序来安排音乐的。可以用“松而不懈紧而不彰”来概括整体的风格,结构特征。但并不只是单纯的字面意思,“松”并不意味着在弹奏中要彻底放松。在慢板中,很多长音之间的空隙都是由演奏人通过呼吸、身体和心中的音乐来填补的。“紧”字,就是不要求动作太快。大段的快速节奏也容易引起听觉上的疲惫。适当地运用重音,以及对比音色的技法,来凸显作品的灵动性。

三、《箜篌引》的审美意境

每位演奏者对作曲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领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有着同一个作品不同处理方式处理手 法的情况,我们演奏者想要展现出的听觉感受就是本人对乐曲的意境理解,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和肢体语言呈现出来,将这种理解很好地竭尽所能地完整传达给听众。 “意境”一词,在《辞海》中有这样的定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事物与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一种艺术状态,其美学特点是虚与实,意与境和谐,深 邃幽远,能引起读者的遐想与联想。”

(一)《箜篌引》的诗意表达

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音乐是通过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只不过在表达手法和素材上有所区别。中国的古典诗歌文化,其内涵和表现手法,可谓是博大精深。音乐是一门“以声表情”的艺术,它通过有秩序的音符,

来唤起人们的听觉,表达人们的情感。诗化的乐曲,有着动听的曲调,唯美的图景,充满了琴声和鸣,充满了灵性和超凡脱俗。许多名家的诗歌,被后世的人们谱写成曲子,并广泛地传播开来。其中更有不少作者在这一点上将优美娴熟的旋律融入其中,把它提高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还可以感受到古典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本人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感悟到,想要演奏好《箜篌引》这首曲子,一定要结合这首乐曲的同名古诗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进行演奏,在乐曲中体会每一句诗句描述的场景跟意境,再把诗句和自己的理解结合并化作一串串音符一段段旋律带给听众。演奏者更应该把筝乐和古诗的意蕴交融,在音乐演奏中,要将古诗词中所要展现出来的音乐效果表现出来,并将单调的文字描述转变成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国的古典诗歌讲究的是神韵,讲究的是一句话说完,但意味却更加深长,而这首作品也是如此。古筝更是有着“以韵补声”的美称。诗歌与音乐艺术有着共通性,虽是作为两个不同、独立的艺术学科,然而二者中间的联系却是紧密相连。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诗歌和音乐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到了近代,人们才把它们分开,但是,它们的内部关系却是密不可分的。要说到区别可能就在于音乐是用流淌的音符表达,文学是用静态的文字展示。

(二)演奏风格与诗情意境融合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而古筝的审美也是这样,它以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演奏的人与鉴赏者在各自的演奏与欣赏中,都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自在,体验到人生的百味,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审美。对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古筝音乐的审美价值。近几年来,人们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不仅注重了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也促进了古筝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意境自带着朦胧美,诗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对阐释朦胧美,比如,在诗歌的第一句中,他用了吴丝蜀桐,来突出箜篌制作材料的精美,因此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李凭的弹奏技巧之精湛。而作者又利用弦乐的高音域与低音域的和弦的双手协调配合,来模仿诗中的“吴丝蜀桐”。接下来就是重要的描写箜篌音乐,但音乐的声音没办法像事物那样能看到能触摸。这里诗人就巧妙地避开了摸不到的箜篌声,另选角度从大家都知晓的“空山凝云”

景色侧面展示乐声的优美,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表现力和想象力。音乐是通过听觉或画面来进行呈现的,这就是乐曲中独特的模糊美,因此,在乐曲一开始的处理上,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一种或强或弱的起伏,来创造出诗歌中的意境。箜篌声音的空灵回荡,古筝演奏者就得有强弱变化的处理。

不管是从营造的环境,核心的音乐乐句,还是从音乐的结构,还有其独到的弹奏手法,都尽力把《箜篌引》和《李凭箜篌引》这两个词结合起来,李贺则用自己的语言,把李凭弹奏的箜篌,描绘得淋漓尽致,历久弥新。如今,庄曜以音乐意象,由曲转词,再由词转曲。这首诗,这首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终于被现代的人,听到了唐朝的繁盛之声。古筝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利用它那千变万化的曲调,为人们带来了一场意境深远,意义深远的听觉盛宴。古筝的魅力在于声音,韵律是古筝的生命,而古筝的意境,就是琴师的情绪,也是人琴合一的融合。

结 语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箜篌引》和这首古典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这首歌曲和《李凭箜篌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这首歌曲和这首诗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深入的理解,探讨了在弹奏这首歌曲时,应该关注的一些文化问题,使这首歌曲与这首诗作的感情融为一体。通过学习了这首作品,本人也有了深刻的体会,不管是在古筝的学习还是在演奏过程中,都要不断地对古诗词和筝乐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冲撞与融合进行深入的探索,推动将古诗词作为题材的筝曲的创作。立足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汲取更多养分,营建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如果有可能,希望更多地学习古筝的人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姗 . 从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看筝曲《箜篌引》的意境表达 [J]. 艺术科技 ,2013,(06):160.

[2]何玉 . 李贺《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J]. 中国音乐 ,2006,(04):191-193.

[3]姚盛俊 . 古筝曲《箜篌引》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J]. 大舞台 ,2010,(12):1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