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古筝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制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20世纪后,古筝乐曲创作的发展以及演奏技术的流变更是经历了巨大变化。正确认识古筝乐器发展的历史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及全面回顾20世纪筝曲创作及演奏技法变化的过程,对今后筝曲创作、演奏和筝的进一步改良和创新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简明扼要地回顾了古筝形制的发展历史,以及20世纪筝曲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关键词]古筝/形制发展/20世纪筝曲发展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无论从乐器的构造、演奏方法还是乐曲的创作上,古筝这件乐器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诸多演奏家和作曲家所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20世纪50年代起,随同文化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古筝有了飞跃性的创新,作为一门专业进入全国部分高等艺术院校进行推广,古筝艺术家从民间走进高校开始执教。古筝艺术得到广泛传播,从乐器的形制构造、演奏技法、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与乐曲的拓展上获得了极大丰富。20世纪80年代,古筝乐曲的创作从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创作思维、演奏形式等多方面做出很大革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复合型”的演奏家,他们在古筝的创新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提升教学理论的同时,发明新的演奏技法并挖掘出古筝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一些演奏家借鉴琵琶、吉他等乐器创新古筝指法,像左右手同时轮指、左右手同时摇指、敲击琴的不同部位、非乐音煞弦等等,这些创新技法为古筝乐曲的创作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
与此同时,古筝乐曲创作的创新思维也推动着古筝技术的革新发展。可见,多元化的创作思维丰富着古筝乐曲的织体变化,同时新的演奏技法为乐曲创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本人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现今研究古筝的相关文献主要着重研究单纯古筝演奏技法;现代乐曲的创作分析;古筝演奏教学法;古筝独奏曲的演奏分析等,而对于古筝形制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古筝乐曲的发展的历史脉络少有文章提及。
本文从古筝乐器的形制发展和古筝乐曲的历史发展线索为着眼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历史回顾。
一、古筝形制的发展回顾
筝,统称“古筝”,史称“秦筝”,流传至今己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人文地理的影响等因素使古筝形成了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演奏技术不断革新的多元化局面。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以及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筝曲的表现内容以及演奏技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新的表现内容和审美观所带来的新的审美价值取向激发了许多学者强烈的改革与创新欲望,于是在古筝形制与演奏技法上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然而,任何一种艺术的革新都是当时社会文化功能的体现,古筝艺术也不例外,下面以时间为线索,简单回顾与梳理古筝的形制发展和技术流变过程。
从以下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筝的早期形制:
1.《礼·乐记》中记载,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六《筝》中有:“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柱身也’。”2.汉许慎《说文解字》:“筝,鼓弦柱身乐也。”
3.汉刘熙《释名》:“筑,以竹鼓之也,如筝,细项。”
4.汉应劭《风俗通义》:“今并、梁二州筝,形如瑟”。
从文献中得知,筝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存在,形制类似瑟的筝存在,弦制为五弦筑。虽然音乐史未见西汉时筝的记载,但在秦、汉两代,筝已经有了相当普遍的发展,并在形制与制作上有了逐步的改进。“魏晋时期筝的基本定型为十二弦,多用骨甲代指并出现了“促柱”的转调手法”。[1]随后“十三弦”筝[2]开始在隋代流行,在唐代音乐中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得到广泛使用。并且,筝还细分为弹筝、云和筝、扎挣等不同类型。进入明代,筝的音域得到进一步扩大,多为十四弦、十五弦,清末发展为十六弦。直到20世纪初,由于地方差异,古筝形制虽有不同,但也相差不多。乐器的改革与乐曲创作是不可分离的,例如何育斋为使古筝方便演奏于弦索,在广州将其进行改革,琴长只有二尺四寸,使用十六根铜弦,放在膝上演奏。随着演出形式增多,为了适应合奏与舞台效果,他又尝试把琴面加宽,筝体加长,琴柱加厚,这样使音色、共鸣改善很多,并把铜弦改为钢丝弦。1958年吕殿生演奏自己移植的筝曲《英雄们战胜大渡河》中,发觉使用十六弦筝很难演奏出乐曲的磅礴气势,斗争场面。便与导师曹东扶研究后,由十六弦增至十八弦。对古筝音板的制作材料、琴弦长度、制作弧度有了相应的要求与设想。20世纪50年代末,王巽之与徐振高成功研制出S型21弦古筝,将筝的尾部栓弦处改为S型,音色、音量有了明显改进,同时研制出钢丝弦外包裹一层尼龙丝,这样与S筝一起使用不仅扩大了音域,而且丰富了音域、音量的变化,这一新的研制成果被定型为通用常规古筝形制。[3]
然而,随着乐曲不断更新,一些筝家大胆设想,对古筝形制继续创新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王巽之首创双筝演奏,为了解决转调这一难题,他使用不同音阶的两台筝演奏一首乐曲,但这一办法很是麻烦,并很难普及,50年代后期,各音乐高校和筝家把研制优良的转调筝,视为新的重要课题。“1958年张子锐设计一台用岳山截弦变调的31弦筝,并同北京民族乐器厂共同研制十六弦转调筝”。[4]20世纪70年代由东北营口乐器厂研制出,用五声音阶定弦,把琴弦张力大小改变升降半音的办法,使古筝达到转调的目的,在演奏技法上和传统筝是一致的,但在音准上却很难控制,当时创作了很多转调筝作品如《思想起》等。“这一时期还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踏板截弦转调筝,如26弦五声音阶筝、41弦七声音阶筝:沈阳音乐学院张坤、崔作新研制的踏板移码试转调筝等。[5]随后,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与天津音乐学院乐器室姬宝树共同研制了蝶式筝,它的外形由两架筝合并如蝶,在弦距间增加半音和变化音,可以随时调整。[6]近期,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与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共同研制发明了多声弦制古筝,整体加长,右面21弦和25弦不等,左面16弦,站立式演奏,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并借鉴箜篌琴弦,研制了七声琴弦,这样可以缓解音色的张力不够,转调时的控制力困难的问题,既不容易断弦,还适合乐曲的张力。
当然,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除了把古筝这一乐器作为物理声学来研制外,还不能有失中华民族的传统,古筝琴弦的音域局限性既是这件乐器的缺点,但也是民族乐器的一大特点。我们在丰富古筝演奏技术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古筝原有的古朴音韵。例如在琴弦的更新上,会失去原有的传统声音,在形制的更新上会失去原有的典雅。因此,我们在改革的基础上,始终有一点要警醒——不能迷失对传统筝民族特点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20世纪筝曲发展的历史回顾
春秋战国时期,筝已流传至许多地区,秦、汉两代已发展得相当普遍,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弹唱为主,随着相和歌的兴起,筝开始逐渐转变为主奏乐器,而在制作形制的变化同时,曲目既有前代的《驺虞》、《鹿鸣》等雅曲,[7]又有当代民间的小曲。东晋、南北朝时期,吴歌和荆楚西曲在清商乐中大量使用,并用筝来演奏,代表曲目有《三洲曲》[8]、《采莲》[9]、《乌啼》[10]等。宋、辽、金、元这一时期受战乱的影响,唐代音乐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宫庭燕乐中筝仍有多种演奏形式,如齐奏、独奏与舞蹈、弹唱等。然而,由于当时清末战乱加上乐曲仅靠艺人口传心授,在明清盛世的五百年间,许多有价值的古曲、演奏形式、定弦方法没有传承下来。但幸运的是元、明流行的“弦索”六十余套得到保存,演奏形式为古筝、三弦、琵琶、箫、管等乐器合奏,它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研究价值,并把这一传统演奏形式流传至今。
1.20世纪初至1948年
20世纪初,民间筝乐活动以地域性为代表初具地方风格特点,当时大致分为南北两派:河南地区、山东地区、陕西地区为北派,浙江、潮州、汕头、大浦等地区为南派,之后逐渐细分为“九派”。[11]这一时期,筝曲在一些社团、音乐集会中开始流传,有丝弦合奏、还有民间的曲牌和唱牌。建国后才把仅存的一些筝曲整理出版。如:由山东琴曲发展而来的山东大板曲《高山流水》、《鸿雁捎书》等;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的小板曲:《上字开门》、《降香牌》等,还有些乐曲是由山东吕剧、柳子戏等发展而来;如由山西榆林小曲发展而来的秦筝曲《道情》、《掐蒜苔》等;由河南传统板头曲,也称为“中州古调”发展而来的河南筝曲《叹颜回》、《剪剪花》、《满舟》等;由潮州汉乐、细乐弦诗乐发展而来的潮州乐曲:《出水莲》、《平沙落雁》、《登楼》等等,这些宝贵的乐曲都是当初以手抄本形式流传至今的。
————————
[1]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旧唐书·音乐志》“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3]焦金海《中国筝古今谈—筝的种类与弦制探讨》
[4]谭文琳《1950年代以来的“筝改良”现象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5]谭文琳,《1950年代以来的“筝改良”现象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6]《乐器科技简讯》,1972~1973年各期。
[7]侯瑾、阮瑜、傅玄、贾彬、陈氏、顾野王、梁简文帝,八篇《筝赋》。
[8]南朝时筝曲,又名《三洲歌》,昭明太子诗《咏弹筝人》:“还作《三洲曲》,谁念九重泉。”
[9]又名《采莲曲》,《梁书·羊侃传》:“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掉歌》……”
[10]又名《乌夜啼》,琴曲之同名曲。
[11]“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福建筝派、武林筝派、蒙古筝派。
————————
2.1949年至1965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教育体系和音乐团体开始建立起来。各地古筝艺术家纷纷崭露头角,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也相继受聘到音乐院校和艺术团体,他们在延续几千年的口传心授的民间传授方式同时,逐步使教学步入专业化、系统化的轨道,积极挖掘传统曲目并出版教材。同时接受西方音乐文化,创作出许多赞美新中国的作品。如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四段锦》;刘天一创作的《纺织忙》;曹东扶编创的《闹元宵》;任清芝编创的《幸福渠》等。
3.1965年至1976年
文革期间,传统音乐、民间艺人遭到严重的迫害,筝界赵玉斋、王巽之、曹东扶等人也在其列,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几乎空白,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当时演奏者只可以演奏革命歌曲或样板戏片段,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进入70年代以后,古筝艺术家们开始创作改编出一批政治性很强的筝曲,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丰收锣鼓》、《东海渔歌》、《战台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作品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
4.1977年至1986年
这一时期古筝乐曲进入新的阶段,艺术家们开始开拓新的演奏技法与音乐题材,随着演奏技法的丰富,乐曲风格也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如八十年代初范上娥采用藏族民间音乐题材创作的《雪山春晓》;李玫、周吉、邵光琛创作的《木卡姆散序与舞曲》;曲云创作的《香山射鼓》;周延甲创作的《秦桑曲》等。在这之后出现了飞跃性的转变就是“快速指序”乐曲的出现,如《井冈山上太阳红》、《打虎上山》、《霍拉舞曲》等,这些由赵曼琴创作的作品,体现出古筝技术的变革进入了一个的新的历史阶段,此时,由李焕之创作的《汨罗江幻想曲》开创了古筝协奏曲的先河。
5.1987年至今
八十年代末,“新筝乐”蓬勃而起,无论从技术角度上,还是曲风创新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代表曲目有:徐晓林创作的《黔中赋》、《抒情幻想曲》、《剑令》等;王中山创作的《溟山》、《云岭音画》等;王建民创作的《戏韵》、《幻想曲》等;庄曜创作的《箜篌引》、《山的遐想》等;叶小刚创作的《林泉》等。他们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定弦方式,使用了非乐音的特殊音响,近几年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为多弦制古筝创作了《铜鼓舞》、《藤缠树》、《八面风》等新作,为古筝事业作出卓越的成就,使古筝这一传统乐器演奏出无法想象的张力与爆发力。
三、结语
从上述古筝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筝乐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体制与改革起到了根本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古筝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纪元。专业院校的成立,使古筝专业化、规范化。文革期间这一特殊时期使古筝在夹缝中成长。80年代改革开放,使古筝得到自由宽广的发展空间。如今在多元化时代的影响下,古筝这一传统乐器在国内国外得到普及,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卉.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教材的建设与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梁冰.古风新意齐兼备雏凤清于老凤声——论刘德海的正反弹艺术[J].河南师范大学,2010
[3]陈萍.在古筝演奏中的拨弦用力方向对音色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
[4]李清.20世纪50年代以来秦筝乐曲的创新与发展[D].西安音乐学院,2010
[5]贾达群.结构分析学导引[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
[6]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J].武汉音乐学院,2010
[7]刘莎莎.宋筝考述[J],河南大学,2005
[8]赵毅.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
[9]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