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古筝音乐创作题材多元化发展解析
芦雁 华音网 2024-03-05

引言

古筝音乐优美抒情、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韵味与民族风格。新世纪以来,古筝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大音乐专业院校古筝专业扩大招生,很多艺术类院校与综合类院校都增设古筝专业,推动古筝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同步提升;王中山、苏畅、程皓如、刘乐等青年古筝演奏家作为古筝专业的领军人物,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推动古筝这一中国民族乐器走向世界舞台。古筝艺术已逐渐由古老的民族乐器蜕变成为闪耀民族特色光辉的中国艺术名片,当代的古筝作品也已经走出原来的“传统民族乐曲”的天地,开始向着多元化、器乐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1]。这是古筝作品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融入时代,实现与时代发展紧密融合、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本文即以当代中国古筝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梳理其类别与题材,观察研究其多元化发展特点,从而管窥古筝艺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传统筝曲

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嬗变,很多古筝作品经过沿流与传承,形成了地域风格鲜明、民族风格浓郁的经典古筝作品,这些作品是由古筝演奏者们代代相传并不断完善形成的,不仅是中国音乐民族韵味的体现,也凝结着广大古筝演奏者们的智慧与心血,是古筝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各派筝曲

在沿流过程中,古筝艺术与各地的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与流派,构成古筝园地中千姿百态的繁华盛景。主要包括我们熟悉的陕西筝曲、河南筝曲、潮州筝曲、客家筝曲、浙江筝曲、福建筝曲、山东筝曲等。这些流派的古筝音乐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陕西筝曲曲风多变,但其总体具有悲壮大气、慷慨激昂、如泣如诉的特点,如《凄凉曲》《姜女泪》《道情》《扫雪》等;河南筝曲强调音调的抑扬顿挫,说唱性较强,旋律朴实流畅、清新明快,如《苏武思乡》《花流水》《八景》《河南八板》等;潮州筝曲兼具古朴铿锵与典雅清丽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音色柔和醇厚,极具清淡高雅、纤巧细腻之美,如《寒鸦戏水》《闺怨》《柳青娘》《月儿高》等;客家筝曲受到江南丝竹乐的影响,其主要特征为曲风古朴稳重、精致淡雅,旋律抒情悠长、含蓄雅致,《昭君怨》《出水莲》《西厢词》《单点头乱插花》等;浙江筝曲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等传统民间乐曲演变发展而成,具有淡雅含蓄、温柔细腻的风格,如《四合如意》《将军令》《海青拿鹅》《云庆》;山东筝曲吸纳借鉴山东琴书、山东琴曲等曲艺形式特点发展而成,具有刚健豪迈的音乐特点,如《琴韵》《四段锦》《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2]。这类作品多由各种曲牌改编发展创作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古筝艺术传统代表作,直至今天,仍然深受广大古筝演奏者与古筝专业师生的喜爱与重视,活跃在舞台与课堂上,是古筝演奏教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少数民族筝曲

除以上六种流派的传统古筝作品外,还有一些具有少数民族风韵的古筝作品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古筝艺术风范。蒙古族筝曲吸收与融合了蒙古族民歌曲和马头琴、四胡、三弦等蒙族器乐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形成了高昂、开阔、奔放的风格特点,音乐情绪明朗,旋律性起伏较大,节奏欢快,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韵,如《祝福》《阿都沁阿斯尔》《古力查干阿斯尔》《苏鲁克阿斯尔》等。朝鲜族筝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节奏律动丰富,舞蹈性节奏强,很多为三拍子,旋律悠扬奔放、抒情流畅,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音乐特点,如《青春歌》《中中莫里》《阳山道》《诺多尔江边》等[2]。这类筝曲多是由古筝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产生的,既保有古筝音乐古典清丽的特点,又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曲风,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与风土人情,呈现出融合的艺术之美,为传统筝曲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改编筝曲

古筝音乐在当代的发展中,在传承原有的经典筝曲的同时,向多领域、多学科进行了拓展,进行了非常好的融合与借鉴,产生了大量不同类型、题材的改编作品,不但为人民大众提供了具有浓郁民族韵味的音乐作为精神食粮,也将古筝这一古老的艺术真正的融入了时代,开辟了一条融合发展之路[3]。

(一)古曲改编曲

古曲是中国古代沿流下来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中国民族韵味,是最能够代表中国音乐的作品类别之一。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对这些古曲作品越来越不熟悉,所以在当代这些作品亟需传承与推广。古筝这一民族乐器与古曲这一音乐体裁有着非常高的适配度。古筝作品《广陵散》《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婆罗门引》等,都是经由古曲作品改编而成。这些改编后的古曲作品与古筝艺术碰撞出了新的艺术火花,不但在古筝演奏与教学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也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与欢迎,为古筝音乐的发展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歌曲改编曲

1.民歌改编曲

民族歌曲是民族性、艺术性、群众性、社会性高度统一的艺术形式,不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在当代的流行度也非常高,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所以将民歌作品改编为筝曲不仅在风格与韵味上非常相符,而且“强强联合”的搭配使民歌音乐被赋予了更为清新典雅的筝曲特色。如东北民歌改编的筝曲《对花》《四季调》,陕北民歌改编的筝曲《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东民歌改编的筝曲《包楞调》,江苏民歌改编的筝曲《茉莉芬芳》等,可谓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在拓展筝曲的多元化发展领域的同时,也为古筝艺术作品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民族性基础,彰显了民族性特色。

2.创作歌曲改编曲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推动歌曲创作走向繁荣,大量创作歌曲不断涌现,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烂姿态。这些优秀的歌曲作品为古筝艺术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筝曲在与时俱进的多元发展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根据电影歌曲改编的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芦笙恋歌》,根据古诗词歌曲改编的筝曲《孔雀东南飞》,根据革命歌曲改编的筝曲《红星闪闪亮》《英雄们战胜大渡河》,抒情歌曲改编的筝曲《渔光曲》等。由于这些歌曲是于近现代时期创作产生的,所以与前两者歌曲类别相比,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特征,为改编后的筝曲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属性,也为古筝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贴上了鲜明的时代标签。

3.外国歌曲改编曲

很多优秀的外国歌曲先后传入中国,并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选取其中一些适合的作品改编为筝曲,不但拓展了古筝音乐的覆盖范围,也为探索古筝艺术与外国音乐的融合作出了有益的实践与尝试。如根据美国民歌改编的筝曲《故乡的亲人》,日本民歌改编的筝曲《樱花》《五木摇篮》等,这些作品虽然与中国音乐风格不同,但是却都具有抒情特质,与古筝结合起来并无违和感,反而别具一种清新淡雅的美感,是将外国音乐与中国传统乐器巧妙结合的精品佳作。

4.歌剧、舞剧改编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歌剧、舞剧艺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这些歌剧或舞剧作品一般较为长大,其中的经典音乐段落一般会被截取出来单独演唱或演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精华”选段,这些部分具有音乐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细腻、优美抒情等特点。将这类作品改编为筝曲,吸引了歌剧、舞剧音乐的听众,也为古筝进一步表现鲜明的形象与情感,甚至是故事情节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如筝曲《洪湖人民心向党》改编自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几个主要唱段,筝曲《北风吹-扎红头绳》《深仇大恨》《太阳出来了》改编自芭蕾舞剧《白毛女》,筝曲《婚礼场面》改编自舞剧《鱼美人》等,筝曲《挤奶舞曲》改编自舞剧《草原儿女》。

(三)器乐曲改编曲

除了以上对歌曲作品的改编,对其他器乐作品的移植与改编也为古筝作品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与歌曲相比,器乐作品更具有器乐性的创作特点与演奏特点,首先器乐作品在音域上更为宽广,更适合古筝的演奏音域;其次在创作方法上更具有器乐性特点,呈示与展开等手法相结合,音乐创作更为丰满、复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再次表现手法与演奏手法也更为灵活多样,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是为古筝的改编留有更多空间。如《彝族舞曲》《思念》《采花》等筝曲都是根据琵琶作品改编而成的,筝曲《姑苏情》改编自弹拨乐合奏曲,筝曲《三六》改编自江南丝竹音乐,筝曲《夜雨思乡》改编自广东音乐《蕉窗夜雨》等,还有筝曲《瑶族舞曲》改编自西方管弦乐队同名作品等,为古筝音乐创编打开了宽阔的通道。对于不同乐器作品的改编,进一步提高了民族音乐作品对于不同乐器的融合程度,是凝结艺术共性与凸显乐器个性的探索,对古筝艺术器乐化音乐创作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四)戏曲、曲艺改编曲

中国传统戏曲与曲艺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摇篮,潜藏着丰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体现着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是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将中国传统戏曲与曲艺作品改编成筝曲,不但是对古筝演奏戏曲曲艺音乐的探索与尝试,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是弘扬民族化音乐创作的大胆实践。如取材于昆剧音乐的筝曲《林冲夜奔》,取材于评弹音乐的筝曲《蝶恋花》,取材于京剧作品的筝曲《打虎上山》,取材河南曲剧音乐的筝曲《祭江》,取材于锡剧音乐的筝曲《老簧调》等,都是业内师生非常认可的作品,经常用于教学与演出中。

三、现代筝曲

随着古筝艺术在当代的蓬勃发展,古筝音乐的创作形式、创作技法和创作群体都发生了改变,早期的古筝创作主要由演奏者来完成,创作方法也多是沿用传统筝曲的创作手法,以体现古筝的演奏技法为主,而对作曲技法的使用与作品艺术性上的追求相对不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音乐民族化的发展与古筝艺术的普及,很多专业作曲家的目光开始聚焦古筝创作,他们采用专业的作曲技术创作了很多现代筝曲,这些作品在创作水平、艺术价值、意境韵味以及乐器技巧等方面都显现出了新的风貌,为古筝音乐的发展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一)新型创作筝曲

中国音乐创作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不但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专业的作曲技术理论也为古筝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作品以保留古筝音乐的民族韵味为前提,进一步探索挖掘古筝艺术的表现力,并以专业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特色相结合,形成具有包容性、多元性、专业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新型古筝作品[4]。秦文琛的《太阳的影子Ⅳ》,刘文佳的《肖像三首》,黄枕宇、周望的《西部主题畅想曲》等,其中很多作品获得国内重要赛事大奖,如叶小纲的《林泉》、庄曜的《箜篌引》、竹岗的《傩Ⅰ》等获得金钟奖奖项;也有如陶一陌的《层层水澜》、《风之猎》,杨青的《悠远的回应Ⅱ》等作品赴欧洲等地进行演出获得良好反响[5]。这些作品不但在古筝音乐创作中引入了当代的创作技术,更融入了当代的思想认识、创作理念、审美取向等多方面意识形态,体现出了当代古筝音乐创作的发展特征,标志着中国筝曲新时代的发展水平。

(二)合奏式筝曲

大量带有新时代文化思想印记的现代筝曲问世,使古筝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作出了多方面的尝试与探索。除了在作曲技法、音乐表现力等方面融入新理念、进行新探索外,作曲家还尝试将古筝与西方乐器进行结合,创作出不同以往的新颖的古筝音乐,体现文化融合之美。如景建树、王中山的《望秦川》,李萌的《长歌行》,顾冠仁的《山水》等都是采用筝与钢琴进行合作的,而祁瑶的《对话集Ⅰ》、张兆宇的《秋风吹过的傍晚》、李萌的《红水河狂想》等是探索古筝与大提琴、中提琴等弦乐器的合作,叶小纲的《三迭》是为古筝与长笛而作[5],这些大胆而有意识地尝试增加了古筝的合作性与融合性,进一步扩展了乐器表现力,使古筝艺术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结语

中国文艺蓬勃发展的今天,古筝音乐创作走入新的发展阶段,当代古筝作品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筝曲,又有体现时代特征和当代思想意识的古筝新作,总体来说具有以下三方面基本特征:一是实现多元扩展,通过向不同文化艺术领域的扩展,将一切优秀的、适合的、有利于发展的元素为“我”所用,实现包容与发展,使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积极融入时代、与时俱进;二是进行文化融合,以对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结合为手段,挖掘古筝的艺术潜力,扩展古筝艺术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古筝艺术价值;三是坚持专业化、器乐化的发展方向,在继承传统筝曲特色的同时,推动古筝音乐创作向专业化、器乐化方向转型,使创作技术更为专业、科学、系统,提升古筝作品的创作水平与艺术性,实现古筝作品当代的华丽蜕变。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在当代形成了多元、包容、专业化的新发展形态,这一发展形态也是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当代民族传统乐器的发展趋势。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民族器乐,必须要走好继承、融合、借鉴、创新这条必经之路,当代民族音乐工作者要充分认清当前民族音乐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不忘初心、勇于创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琦.当代筝乐创作多元化发展表现和思考[J].艺术评鉴,2017(17):14—15.

[2]阎黎雯编.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11.

[3]梅丽娟.新时期古筝艺术的创新及其文化审美属性[J].艺术品鉴,2021(23):185—186.

[4]陈凌.现代筝曲创作技法与演奏技法的关系研究[J].音乐创作,2014(5)132—133.

[5]李萌编.中国现代筝曲集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