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以古筝三重奏《秋望》的教学为例
李昂 华音网 2024-04-26

摘要:本文对古筝三重奏《秋望》如何结合中国器乐合奏传统思维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论述,认为在当下课程思政被不断强调的背景下,民族室内乐的教学可不必全盘接纳既有的西方艺术音乐的教学模式,应着眼以通过音乐实践使得学生理解与感知中国音乐文化的内在逻辑为目标,避免在音乐实践类教学设计中课程思政庸俗化。同时,课程思政也为整体音乐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民族室内乐 教学课程思政 《秋望》

近年来,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话题成为广泛讨论的热点。但从目前学界已有研究情况来看,对民族室内乐课程如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成果还较为少见。

民族室内乐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公共实践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面对的教学主体而言,是具备一定的演奏专业技能的学生,不同于专业小课,民族室内乐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合奏作品的教学,重点应在于对于作品的讲授以及合奏的实践。教育部在对公共基础与实践课程贯穿课程思政提出的意见中要求“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特别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中,要“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①。

笔者认为,作为以中国器乐组合为形式的艺术,如何将传统音乐思维及美学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关键。本文将结合古筝三重奏曲《秋望》教学的实践,对民族室内乐教学如何结合课程思政这一问题进初步思考。

一、基于民族室内乐“创制”传统的《秋望》诗意再阐释

中国传统器乐合奏艺术的演奏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其合乐的传统在于根据曲调在合奏中进行“再创作”,这也源自雅乐“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创制”②传统。在演奏时以文学性的阐释进行指导是20世纪以来,如大同乐会等城市中带有雅集性质的国乐团体常见的审美取向③。包括《秋望》在内的当代民族室内乐作品,也被专业作曲家,在创作时赋予了较为具体的意象。与西方合奏乐不同的是,如何在合奏中进一步引领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解读与演奏,是以此传统理念介入教学的关键。

《秋望》的曲作者周煜国先生在作品介绍中写道“‘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作品取唐代诗人杜牧《长安秋望》之意,将长安古乐的曲牌音乐与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巧妙的结合,在筝的演奏技法及表现能力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创作上调式的扩展和游移及复调手法的运用,使乐曲别具一格。”④从乐曲的音乐形态及说明来看,作品的目的在于通过三个声部古筝的特定技法,以西北风格的观照,以古韵写秋景,营造“情景交融”的丰富意境。

作为前提性的准备工作,各声部演奏熟练,并进行初步的合乐后,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曲目分析后,对每个段落“意境”,并加上标题。在这一环节,则引导学生发现,原诗作《长安秋望》为五言绝句,篇幅较短,更为偏向情感出发,意象凝练但具象内容较少,而古诗词中写秋景的诗词不胜枚举,可引导学生结合练习感受与曲目分析,挑选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夕的诗作《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作为曲目分段的依据,既有更为丰富的意象,以诗人“登高怀古”之过程与在谢朓楼所观景致作为标题,符合作品较长的结构,同时也与作品“怀古”的整体意境接近,笔者引导学生将曲目进行分析后,为每段按照诗句及作品的感受重分标题,如下图所示:

图1重新阐释的古筝三重奏《秋望》“诗—乐”结构

以上述思路对《秋望》结合学生音乐体验进行“诗—乐”结构的重新划分后,可启发学生进行“情景交融”地演奏,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不同的“结构观”:正如李吉提所说“……中国的传统观念则认为,音乐就是一种陈述的‘过程’或‘气氛’,其欣赏的着眼点……更侧重于对音乐流动过程的品味和总体气氛的感受等情态方面”⑤,这也是中国器乐合奏艺术“创制”传统的核心,而具体的方式,则是对于曲目“曲性”即“整散、分合、缓急、轻重”的感受和思考,教学可依照此观念进行设计。

二、以“曲性”讨论为中心的排练方式

“曲性”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文人音乐实践中多有提及,在于对艺术实践对象内在特性的认识与感受。其要素主要是在于横向“过程”的、线性的音乐体验下,结合对作品的认知进行“二度创作”式地演奏,正如国乐大师郑觐文所言“整散、分合、缓急、轻重”为曲性之要素⑥。

就《秋望》这部作品来说,“整散”的问题则需思考相应段落与整个作品“怀古”主题的关系,进一步根据意境来进行演奏方式的处理,如乐曲的引子部分解读为诗人秋日登楼且心怀幽思,第2小节三声部的二度上滑双音可强奏,用以塑造出山的意象;而第8、9小节一声部的泛音旋律,则可进行较为自由的、带有散板意味的节奏处理,以象征诗人登楼后难以言表的幽思。整个作品每一段落,均要从整体意境到具体乐句来安排演奏的处理,即进行“整散”的思考。

从“分合”的层面来看,可以用在“整散”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作品声部关系,如从第10小节开始的“江城秋色”的段落,可启发学生观察此带有舒展性旋律的声部线条。音高材料源自引子部分,此段落看似三个声部,但其实从线条的角度来看,二三声部是交互模仿错位的复调织体,一声部为固定的伴奏音型,可理解为两支线条,二、三声部的跟进,要呈现出“秋景”丰富的流动感。从而使得学生明确从音乐线条的角度去思考音乐的处理方式,是中国器乐合奏时的要点之一。

进而,在教学中可对于“缓急”和“轻重”进行讲解,如从第18小节开始的“沉暮老桐”段落,则可从“整散”的角度与“江城秋色”段落进行对比,虽然旋律与“江城秋色”相同,但这里则由于“远景”向“近景”的转变,需进行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即“轻重”与“缓急”的处理。速度方面,则将与“江城秋色”段落一致的二三声部的复调衔接在附点音符的位置进行速度的放慢,对应“沉暮”之意境。旋律中凸显西北风格的四五度音程的跳进以及欢音和苦音(首调的升fa和降si)要在“轻重”层面予以处理:在放慢的同时,强化四五度跳进音程的上方音,以及首调的升fa和降si,由此营造梧桐树在暮色下树影斑驳的意境。

由此,作品的A段则呈现出以文学性阐释的手法对乐曲“曲性”解读并进行作品排练的方式。如图2所示:“整散”和“分合”是对于作品结构的宏观到微观的解读,也就是结构层面的曲性要素,而“缓急”和“轻重”则是根据结构要素进行具体的演奏处理,也就是实践层面的要素。四个要素从宏观到微观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而其后作品的段落,均可通过对于“曲性”的解读,与学生在排练中进行“商榷”式的教学。

图2围绕“曲性”进行民族室内乐“商榷”式教学的思路

三、对民族室内乐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思考

当下民族室内乐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仅集中于作品本身思政元素的挖掘,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在历史背景、作曲家以及素材和题材,是否具备思政的内容,这也是受制于西方艺术音乐以作品及作曲家为中心的既有思维模式的原因。显然,并非所有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都会带有围绕“思政”的考量。《秋望》即是如此,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传统器乐作品的状况。往往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对于如何进行凸显课程思政的设计就显得束手无策。

在具体的授课方面,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时,也往往会出现“历史背景”与“照谱演奏”相加的生硬状况,仅在历史背景的讲解中体现出思政的元素,而在演奏中则无法体现出教学的创新性,这也是国家明确要求课程思政需避免的,即“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不应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庸俗化理解,在民族室内乐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挖掘部分教学内容中如红色元素等“显性”思政内容外,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音乐实践,使得学生对于中国音乐的独特传统进行实实在在的理解。

笔者在《秋望》的教学中,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作品进行文学性的再阐释为手段,将其贯穿于作品的排练中。既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同时,又体现出在音乐实践对象解读层面,与中国文人音乐的“诗—乐”一体思维以及“创制”传统进行对接。进一步以“曲性”的解读贯穿排练过程,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演奏处理进行有逻辑的解释与排练。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理解,与西方音乐以作曲家为中心的音乐实践所不同的是,中国音乐实践传统侧重的是以演奏者为中心,体现出演奏者的创造性。

教育部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整体性的,指出“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⑦。民族室内乐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恰恰应当以发挥凝聚学生对于中国音乐文化传统认同的作用为定位。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指导意见的提出,其本质在于提升与优化教学质量与深度,对于包括民族室内乐课程在内的音乐专业教学来说,是完善与提升品格的机遇;同时,显然也对于音乐实践的人文性与教育者的结构性思维提出了显著的挑战。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勇于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建构整体的音乐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发挥其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②姚亚平.中国古代音乐的创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2).

③李昂.现代性语境下国乐“崇雅”“通古”传统之新声——《春江花月夜》创制过程考叙及其历史意义再阐释[J],《中国音乐学》2023(1):92.

④《秋望》的乐谱及曲目信息,见周展、盛秧编著《筝重奏曲集(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⑤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

⑥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载陈正生主编《郑觐文集》[M],重庆出版社,2017:266.

⑦“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2]姚亚平.中国古代音乐的创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2).

[3]李昂.现代性语境下国乐“崇雅”“通古”传统之新声——《春江花月夜》创制过程考叙及其历史意义再阐释(J),《中国音乐学》2023(1):92.

[4]周展、盛秧编著《筝重奏曲集(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5]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

[6]陈正生主编《郑觐文集》[M],重庆出版社,2017:266.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历史音乐人类学视阈下的大同乐会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0588)的阶段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