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和而不同——评上海音乐学院“和风韶华”筝乐团首场音乐会《听筝品韵》
宾心雅 华音网 2024-05-16

摘要:2022年11月29日,由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罗晶发起的“和风韶华”筝乐团的首场音乐会《听筝品韵》以“2022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为平台,以线上直播的形式精彩呈现。以下将运用音乐学分析法,着重从“传统筝的多声化尝试”“新技法的运用”以及“音响效果的色彩化处理”三大层面来探析本场音乐会的演奏风格与特色,最后概括“和而不同”为其内涵。

关键词:多声化;筝乐团;古筝;重奏;乐评

本音乐会分上下场,上半场演奏《蓝》《帕萨卡利亚主题幻想曲》《姑苏随想·桥》及《秦土情》四首乐曲;下半场演奏《绿岛小夜曲》《克罗地亚狂想曲》《川流不息》《月儿高》及《将军令》五首乐曲,均以传统五声弦制筝的重奏形式呈现。

上海音乐学院“和风韶华”筝乐团(简称“韶和”筝乐团)于2022年秋成立,由古筝演奏家罗晶教授发起、创立,并担任总监。乐团主要成员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本科以及硕士阶段古筝专业的在校生,他们自幼习筝,技艺优异。乐团以“韶和”为名,取义《蕤宾钟鸣》“表声韶和,民以听睦”中雅正协和之意,其中“韶”自有朝气活力、美好芳华,“和”则阐述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之“和而不同”。筝团秉承传承发扬,守正创新之核心,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土壤,致力培养现代演奏技巧,广泛吸收多元民族色彩,以古筝之音唱响时代之声①。

本次“听筝品韵”音乐会是该乐团成立后的首场音乐会。以其所演曲目为例,无论是“传统筝的多声化尝试”,还是“新技法的运用”,抑或“音响效果的色彩化处理”、精湛的演奏技艺和舞台风格等层面,“和而不同”这一主题内涵均贯穿始终。

一、传统筝的多声化尝试

传统五声定弦筝对于多声化、多调性的现代和西方风格乐曲,局限性愈发突出,不利于现代的创作与演奏。自上20世纪六十年代起,各古筝演奏家和制作者研发出蝶式筝、转调筝、多声筝等形制不同的新式改良筝以迎合现代筝乐创作和演奏要求。但这些改良筝仅在少部分专业人士的舞台实践中使用,且由于造价更高、难以携带等原因至今难以推广,因此大量古筝新作仍以传统五声弦制筝为载体进行创编与演奏实践。“韶华”筝乐团也继续沿用传统五声筝的形制,以多声部重奏、人工定弦的新改编创作的曲目为主来彰显其“多声化”的特点。

古筝音域跨越四个多八度,相对宽广的音域是进行筝乐“多声化”实践的基础。作为人数相对较多的筝乐团,独奏已不再成为筝乐“多声化”的局限,通过运用分声部处理的方法,大大突破了原有声部少、和声及调性色彩较为单一等的瓶颈。

(一)分声部的和弦化处理

以《克罗地亚狂想曲》为例,该曲引子部分为长线条型旋律,筝Ⅰ与筝Ⅱ在中高音区以“摇指”长音叠加形成和声音程,与筝Ⅲ中音区不断重复的八分音符伴奏音型构成狂想性色彩。

又如《月儿高》,筝Ⅰ一般演奏主旋律,在引子的开头,其它声部先后以“长摇”技法演奏长音进入,先弱后渐强,叠加形成和弦式的长音,犹如西洋弦乐组缓缓拉动和弦长音,铺垫出一层夜色下悠远静谧的环境底色。和弦式长音渐强引入上下型刮奏表现出行云流水之感,颇有《春江花月夜》之遗韵。

(二)分声部音高对比处理

古筝的不同音区有不同的音色,而各音区分别体现着不同的声部功能与音乐情绪。本场音乐会的分声部处理使古筝各音区都充分发挥其音响效果。

如《蓝》的“蓝调”段,高音区负责演奏主旋律,中低音区转动手腕轻扫弦模仿打击乐,低音区以蓝调常用的切分节奏型演奏和弦低音。

又如《帕萨卡利亚主题幻想曲》,该曲引子部分筝Ⅰ在高音区重复“3131”的八分音符固定音型;筝Ⅱ在中音区上演奏点状的“6、♭6、5、♭5、4、3”半音下行旋律,以二分音符为一音;筝Ⅲ在低音区重复八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固定音型伴奏。

(三)分声部节奏对比处理

古筝独奏往往难以处理不同节奏的多声部,一般来说,声部的节奏对比仅在左右手两声部进行处理,而古筝重奏则打破了古筝独奏中多声部节奏对比的局限。

在本次音乐会中,以《姑苏随想·桥》为例,“水巷行舟”段筝Ⅰ在低音区常用滑音模仿古琴,节拍较散,其他各筝分声部以二指长摇在中音区作和弦化长音铺垫,模拟西洋弦乐。

又如《绿岛小夜曲》的中段后半段,筝Ⅰ与筝Ⅱ在高音区演奏节奏轻快的十六分音符主旋律,使旋律器乐化;筝Ⅲ在中音区叠加没有加装饰音的四分或八分音符主旋律;筝Ⅳ则负责弹奏左手根音拨弦与右手“小撮②”交替的切分节奏型和声伴奏。

“韶和”筝乐团的种种筝乐多声化实践,增强了声部间音高、节奏、和声等的对比,丰富了听众的听觉体验感,在常用的古筝形制上大大拓宽了筝乐艺术的表现力。

二、新技法的运用

古筝作为一种传统弹拨乐器常以表现横向旋律为主,尤其是传统筝曲和古曲,以右手弹音,左手做韵,更注重旋律音高细腻变化的韵味。而上世20世纪十年代开始出现大量的现代新作则融入了西方作曲技巧,演奏以右手旋律、左手和弦伴奏为主。该时代同时也出现了“扫摇”“扣摇”以及“柱外刮奏”等新技法。上世20世纪90年代造性地运用了左右手组合拍击琴体与琴弦的方式,模拟打击乐的音响效果。

新技法在古筝上的运用在现代筝曲中尤为突出,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新创作的专业性筝曲往往使用了大量新技法:如2016年朱杰的民乐五重奏《青梅煮酒》中,以鼓槌敲击古筝琴弦;又如2020年首演的吕军辉的四重奏《羽裳》,中段各声部通过击打琴头盒、琴头盒侧板、筝底板的方式,描绘出大唐武士们击鼓踏歌的场景,与描绘宫廷侍女们翩然起舞的首段与再现段呈一动一静、一刚一柔的对比。古筝新技法的运用已成为现代筝乐创作的常态趋势,体现出“创新”的筝乐发展前沿。

(一)拍击

本场音乐会中拍击琴体、琴弦的技法较常使用。一般而言,“拍击”这一技法的运用,因其无固定音高且变化丰富自由,一般用以模仿各种打击乐以表现其节奏动感,如王建民的《幻想曲》,以大量的拍击组合模拟贵州苗族舞蹈的打击乐(如左手拍击低音弦模仿苗族铜鼓)。

但“拍击”除了模仿打击乐外,也可表现其它画面:如在开场曲《蓝》中,引子部分以双手交替由中强渐弱的力度轻拍低音弦,却表现了江南水乡的渡船划桨而过形成的层层水波,渲染出恬静淡雅的古典意境;而该曲“蓝调”段则以蓝调节奏拍击低音弦以模拟蓝调中的打击乐,富有现代律动和欧美色彩。

(二)扣摇

“扣摇”指左手两指夹紧琴弦并左右移动,同时右手以“摇指”连续快速作细密的摇动,形成类似风的音效,如《战台风》中首次用此以模仿“台风”,表现台风欲来时的紧张态势。而《蓝》也换汤不换药,以力度稍弱的“扣摇”来模拟微风之声,甚有中国古典般的诗情画意。

而《姑苏随想·桥》的结尾则一改以“扣摇”来模拟风声的传统,此处音乐情绪已然达到高潮,而用“扣摇”显然带有些许幽默感,也使情绪更为活泼生动,增添乐曲趣味性。

“扣摇”所表现的内容或许仁者见仁,笔者认为,基于乐曲的整体风格、情感基调、描写对象以及“扣摇”所营造的实际音色效果,或许更能够剖析出其所要表现的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听者的第一印象。

(三)扫弦

“扫弦”常用于气势恢宏的、力度较大的段落之中,一般使用左手义甲以一定力度快速果断地甩落低音区,使其激起浑厚成片的音块。如《战台风》中使用大段扫弦表现台风的猛烈以及码头工人搏击台风的英勇。又如《瑶族舞曲》结尾每小节重拍上的扫弦,则加强气势,使乐曲在热闹与欢乐的高潮中结束。

而在本场音乐会中,“扫弦”技法又有所创新和丰富,表现的是右手在各音区扫弦,并根据音乐内容和情绪的不同赋予相应的力度。如《蓝》的呈示段中,筝Ⅰ演奏五声性的主旋律,而筝Ⅲ、Ⅳ相继以右手在旋律中音区扫弦,左手在中低音区止弦营造出打击乐的效果,使重复性乐段的情绪呈明显的递进感;后面快节奏的“蓝调”段则筝Ⅳ右手在中音区转动手腕轻轻扫弦,左手搭在弦上止音,营造迷离的蓝调色彩;随后筝Ⅲ、Ⅳ右手在低音区扫弦,左手快速止弦,模拟蓝调打击乐;最后又转为左手大力度扫弦加强气势,并在活泼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三、音响效果的色彩化处理

在现代筝曲中,作曲家所追求的往往不仅是古筝左手“按”“揉”“滑”“颤”等传统韵味,而更注重音乐的色彩化处理,如大量使用偏音、人工定弦、移柱转调、按弦转调等新技法等的各种创新,以增强筝乐的音响色彩。

(一)偏音及按滑处理

1、偏音

本场音乐会中,《川流不息》的引子中大量使用五声调式的偏音“4”和“7”,引入增四减五度音程,听觉效果稍紧张,但色彩朦胧,和声上类似西方“印象派”,更增添音乐的幻想性。主题旋律为加变宫的六声羽调式,优美而深情,兼具幻想性与古典韵味。在《月儿高》中,旋律加入变徵音(♯4),使音乐披上一层月夜朦胧静谧的意境。

2、双按

“双按”即左手同时或依次按下筝柱左侧对应的两根不同琴弦,右手同时或先后弹奏,即可达到临时变音的效果。如五声音阶定弦时,“4”和“7”两音的同时或依次出现,或同八度同时出现。如《伊犁河畔》及一些潮州筝曲中,即用了“双按”技巧。

在本场音乐会中,《克罗地亚狂想曲》中即通过“双按”快速准确地先后弹出“♯4”和“♯5”连续的旋律音,形成西方旋律小调的调式,更加赋予了该曲“狂想性”的色彩。而《秦土情》中,也运用了左手双按的技巧连续快速地奏出“↑4”“↓7”③两音,极具陕北碗碗腔之韵味。

3、滑音

古筝的左手滑音被大量运用于传统筝曲之中,恰如传统戏腔之婉转多变,富于中国特有的民族色彩。

本场音乐会中,《姑苏随想·桥》多次加入传统的滑音,更添几分江南小调的雅致。《秦土情》的下滑音则更显陕北民歌高亢而深情的特色。而《蓝》这首曲子的“蓝调”段通过上滑音营造出蓝调乐中带有幽默性质的滑音效果。

(二)转调与人工定弦

1、按弦转调

“按弦转调”,即通过左手按弦临时变音而不移动筝柱的方式,达到临时改变调性的作用。

本场音乐会中,《蓝》的呈示段结尾通过按弦的形式弹“4”这个音,前后形成“16(加低音点的6)56””“212””“4323”三个不同调性的音列,使听觉上产生离调感,最后由“5323”音列转回原调a羽调式,并通过渐慢渐弱的处理引入慢板。

2、移柱转调

筝柱起到支撑琴弦、临时调音的作用。《草原英雄小姐妹》》《花谣》等曲使用了右手演奏同时左手移柱转调的技法,赋予乐曲调式调性色彩的变化和发展。

本场音乐会中,《蓝》在“蓝调”段的开头,筝Ⅰ在其它声部的弹奏中移柱,虽并无改变调性,但引入“布鲁斯”音阶特征音,为其后调式色彩的改变提供了弦制基础。《姑苏随想·桥》中,筝Ⅰ也通过中途移柱改变定弦,进入“繁华市井”段。

3、人工定弦

“人工定弦”,即先在弦上根据一定的调式或音列定音,改变原有的五声弦列,使乐曲更适宜表现特定内容,如《幻想曲》《行者》等,都通过人工定弦分别表现出云贵地区以及古龟兹国的异域风情。

本场音乐会中,《川流不息》相对复杂的定弦定调体现了现代筝曲的创作思维:在定调上,筝Ⅰ与筝Ⅲ声部采用F大调,筝Ⅱ声部采用C大调,不同的定调丰富了乐曲的调性色彩;而在定弦上,适当引入变宫,与时而出现的清角共同赋予了该曲虚幻朦胧的幻想色彩,表现出云化雨、河汇海的万千气象。

(三)其他乐器的模拟

在古筝独奏曲中,不时可看到一些模拟其他乐器的曲目和段落。如《梅花三弄》《广陵散》此类传统筝曲便是移植古琴曲而来,无论在音响效果还是演奏技法上都极力贴近古琴的艺术特色;而像《浏阳河》的“流水”段、《雪山春晓》的过渡段大量使用“反琶”技法,模拟竖琴的双手快速下行琶音;甚至可以模拟长线条式情绪饱满而细腻的人声唱腔,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秦土情》为佳。

本场音乐会中,《姑苏随想·桥》即通过各种技法模拟不同乐器:“烟雨小镇”段,筝Ⅰ大量的“泛音”模拟古琴泛音,其它声部以“二指摇”在中低音区构成和弦化长音,如西洋弦乐组由弱渐强般娓娓道来;“茶楼听书”段筝Ⅰ与筝Ⅱ引入苏州评弹琵琶和小三弦的音调和节奏,旋律加入滑音更添其韵味;筝Ⅲ右手转动手腕于中音区左右轻扫,左手止弦,模仿鼓板等民族打击乐;“繁华市井”段,又以左手按柱、右手弹弦的“柱音”模仿木鱼;十六分音符的密集音型模仿扬琴,长线条的“摇指”加入装饰音和滑音模仿竹笛,节奏轻快,情绪活泼。本曲通过大量模仿各种民族乐器,颇具室内合奏江南丝竹的韵味,描绘出一幅烟雨朦胧又带有烟火气息的江南小镇生活长卷。

结语

新“出道”的“和风韶华”筝乐团与它的成员一样恰如其名,具有春日“和风”与“韶华”般的青春活力。但年轻并不意味着不成熟,相反,在其总体的演奏技术与演出效果上已位居上游。

(一)精湛的演奏技术

在演奏技术上,参照明代徐上瀛《谿山琴况》的评价标准,各成员基本已达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和④”的标准。首先是“弦与指合”,即运指与乐谱相合,音高与节奏准确无误,这是弹琴最基本的要求。本场音乐会曲目具有较高技术难度,但无论是慢板的细腻表达还是快板的活泼宣泄,成员们都能做到流畅自如,无错音,节奏稳。像《秦土情》的快板,连续快节奏十六分音符将旋律器乐化,更考验演奏者“快速指序”的编排、音色颗粒感和手型稳定性;“↓7””“4”两特性音的通过左手双按,考验的是快速按弦转换及其音准。然而,也稍有不足之处:笔者留意到在《月儿高》的后半部分有两个连续的泛音都没有弹出来,音色干瘪,这是由于演奏者找弦或弹弦失误原因造成的。但瑕不掩瑜,除此之外,其它段落或或其他曲的泛音大都准确弹奏出来了。

其次是“指与音合”,这是音乐演奏的第二重境界。这主要指注意音乐结构,在分句或分段的停顿、转折处呼吸换气,又以合理的抬手、舒展、落指等肢体语言进行音乐语音的外化表达,使音乐情绪自然流露。再次以《秦土情》为例,该曲情绪深厚饱满,慢板长线条性的旋律,似一女子站立于黄土高原凝望远方,相思绵长,因此成员们通过合理的呼吸换气来划分结构,同时以外在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在感情,并无刻意的矫揉造作,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最后,是“音与意合”,这是音乐演奏的最高境界,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即在前两点都准确流畅地实现之后,专注于音乐细致入微的内涵。成员们通过适当的强弱对比、合理的肢体语言,不同的音所营造不同的情绪和意境,使听者犹如身临其境,随着生动的乐音畅游姑苏雨后的街衢,眺望起广阔辽远的黄土高原,穿越古战场感受征战杀伐的震撼……成员们以娴熟的弹奏、流畅的表达、细腻地刻画使音乐达到内容与形式之统一。

(二)“和而不同”的演出效果

笔者认为,以演出效果而言,这是一场“和而不同”的音乐会。那么,何谓“和”?早在魏末,嵇康就认为不同乐器会发出“大小、单複、高埤(高低)、善恶(美丑)”等各种声音,又言:“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安得哀乐于其间哉!⑤”他在本质上都将其归于“和”,并将这种音乐之“和”与味蕾之“美”相类比,认为正是这种“美”使人感动,从而激发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以此观之,在本场音乐会中,“和”在于各成员多声部配合的和谐、重奏的音色融合度高、和声的叠加映衬、音乐表达的流畅完整;而“不同”则表现在各成员的人生经历、阅历不同,所表现的细微内涵各有区别,也表现在各声部的旋律、织体、节奏、表现内容等的不同。但正是这种不同构成了筝乐重奏的意义——即通过“不同”的特征去将音乐本体与音乐之外的各个元素融汇为一首完整的乐曲,各自表现相同或不同的内容与情感;也正是这种不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为人处世的哲学观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艺术审美观。

上海音乐学院这个风华正茂的“和风韶华”筝乐团成员们以精湛的技术、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表达让这场名为《听筝品韵》的专场音乐会恰如其名。她们在选曲上选择具有高水准的曲目,题材和体裁上贯通古今中外,风格上雅俗共赏;在音乐的表现上,“和而不同”却“美美与共”。综上,成员们为其“首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东盟音乐周的观众奉上了一场精美绝伦的筝乐视听盛宴,而在学术研究与演奏艺术上,这场音乐会也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学习。

注释:

①2022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听筝品韵》上海音乐学院“和风韶华”筝乐团专场音乐会

②小撮:古筝指法,指运用两手指同时奏双音和声音程.

③上箭头“↑”表示此音微升,下箭头“↓”表示此音微降。此二音构成陕北民间“苦音”音阶,即:1,2,3,↑4,5,6,↓7.

④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305.

⑤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73.

参考文献

[1]郝世春.古筝乐曲中特殊音效的演奏技法与功能[J].作家天地,2022,(22).

[2]李欣.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关于“和”的思想[J].2004,(05).

作者简介:宾心雅(1997-),女,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