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筝艺术作为我国古典乐器,传承历史悠久,优秀作品众多,是我国古典乐器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古筝艺术审美属性及其演奏技法创新性传承路劲进行研究。就审美属性来说,古筝中刚的美学特征,反应在演奏中呈现出的是欢快、宏大的情绪。而古筝中的柔的美学特征在演奏中展现的则是典雅、温婉的情绪。同时在演奏技巧上刚与柔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刚柔的音色特征上,古筝的对情感的承载能力也让刚与柔得以表现。就新时代的古筝艺术表现出题材的扩展和中西方融合的特点。在古筝艺术演奏技法创新性的传承路径上,要注重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同时与我国古典文化进行跨领域融合发展。为了解决古筝传承时普及度较低的情况,可以与现代流行音乐相互结合,各自取长补短。同时新时代的网络途径也为艺术传承创造了新路径。
关键词:古筝;美学特征;审美属性;表现形式;传承路径
1引言
古筝,作为我国古典乐器,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1]。而古筝艺术作为以演奏为主的艺术形式,对该艺术的创作者和演奏者缺乏对该艺术形式的文本理论研究,目前对古筝这种艺术形式的研究仍然缺乏[2-4]。而对筝曲创作方向的分析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通过与西方音乐理论的结合,对筝曲进行分析和评论。而就古筝艺术来说,也有针对古筝表演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古筝艺术的各类流派的型制,定弦等表演风格的差别进行研究。另外对古筝艺术的教学类研究从两个方法来进行,在教学方面上,根据古筝艺术指法的统一性进行了规范性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古筝理论的研究正向着规范化迈进,虽然研究理论仍然处于缺乏状态下,但质量大多较高,对古筝艺术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5-7]。
2古筝艺术审美属性
2.1古筝演奏中刚的美学特征
在筝曲中,刚、作为一种美学品质,同坚强、强大等性质具有关联性[8-9]。在筝乐中存在一部分作品带有崇高的、欢快的、宏大的情绪。如《井冈山上太阳红》该作品的曲乐中以刚性特征为曲乐主导,其中曲乐中存在急促的起伏以及强劲的力度,《井冈山上太阳红》乐谱片段如下:
图1.《井冈山上太阳红》乐谱片段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在对演奏者的运动生理的观察上,这些以刚性特征为主导的乐曲中,演奏者在演奏中表现出来的身体肌肉运用往往会出现在松弛中的爆发。在刚性特征的乐曲中,演奏者的演奏运动是以波动的弹奏节律、乐理上存在明显的起伏[10-11]。再受到刚性特征的影响下,演奏者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影响,也带动着演奏者的生理、肌肉、筋骨的运用,而在古筝演奏中的旋律、节奏、速度等作为演奏既定的标准,同时也决定了演奏者在演奏时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刚性特征,是筝乐中的重要演奏形态,作为演奏者应该把握好刚性特征的特点,演奏中做好对刚性特征的处理。而在古筝演奏中乐曲特征不能完全由刚性特征来进行。根据乐曲的表现上来说,乐曲中应存在变化起伏,音律落差,从美学特征的观点来看,刚性特征是在柔性特征的对比中展现的,缺乏对比展现,刚性特征不但难以表现,同时也难以满足审美观念。所以对古筝演奏来说,不但要把刚性特征展示出,同时乐曲中必须展现出柔性特征,并进行对比才能体现出刚的特点。
2.2古筝演奏中柔的美学特征
在筝乐的表现中,柔是重要的美学特征,柔性特征可以体现出艺术的典雅、温婉等美学特征。同时柔性特征与刚性特征相反[12-13]。在演奏中对柔性特征的表现,往往体现在平和、缓慢、轻盈等特性相关。柔性特征在筝乐中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在我国古典筝乐中,柔性特征反映着清风明月、杨柳依依等。而对柔性特征的演奏方面来说,演奏者的肌肉使用,与刚性特征演奏不同。在对柔性特征的演奏时,要求演奏者可以实现乐曲柔顺、细腻的演奏风格。同时演奏者的心理、身体律动也在柔性特征的影响下,呈现起伏柔和的形式。而在演奏中柔性特征也常常通过慢板来进行表现。而刚性特征则常常是急板快板。以《战台风》为例,该乐曲的前后段落中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反映在演奏中,节拍急促,而在正确的中间段中表现的是雨后初晴的特征,中间的段的演奏则是以一种缓慢节奏来呈现的。在筝乐的整体感受中,乐曲的前后两端对比明显。刚与柔作为筝乐演奏中的形式以及演奏两种典型的形态,对演奏有着重要意义[14]。
2.3古筝演奏技巧的刚柔表现
在筝曲中,柔、与刚相同,作为一种美学特征,在晋代的《筝赋》中对筝曲的柔性特征的提及为“阴沉阳升、柔屈刚性”说明在古代的筝曲演奏中,就意识到柔与刚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也符合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相对,也作为在古筝乐曲审美的立足点。而在古筝演奏技巧上来说,对刚与柔的表现为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肢体肌肉所表现出的刚与柔。在古筝演奏中的发音依靠着演奏者的上身肢体的协调,并将演奏者力量传输到手指,令义甲触弦,而演奏者手指发力的情况可由发音时的强弱力度来反映。同时也表现出刚与柔的美学特征。而在演奏技巧上的表现,因为音乐存在地域风格差别,在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表现上存在差别。本文以演奏技巧中的颤弦为例,在我国北方的古筝乐曲的弹奏中颤弦方式,以重颤为主[15]。弹奏是表现出一种急促的状态。演奏时的音高存在明显幅度变化。北方的古筝乐曲中的重颤,体现出刚强、有力量的一面。而对我国南方筝曲中,颤弦技巧所表现出的特征却相对轻柔。在颤弦时,手指颤动的幅度小,音高没有明显变化,表现出柔和的一面。说明了我国南北乐曲上相同技巧所表现出的差别。在风格的演奏中表现出的美学特征不同,同时也诠释了在筝曲演奏中刚柔对比的实例。
2.4古筝演奏音色的刚柔特征
每一种乐器的音色特征都不同,影响乐器音色的因素主要为两个,一是该乐曲材料的音学特性,材料的不同振动谐音也就存在区别,也作为乐器独特的音色。二是人为音色,在相同乐器上因风格上的不同,出现不同音色特点。从古筝的自然音色上看,木质结构琴体、雁柱与岳山以及尼龙钢丝弦构成该乐器的发音体系。音色特点表现为低音浑厚、中音明亮、高音高亢,音色特征明显,便于人们抒发情感。而在人为音色上,不同地域流派使音色的特点不同。而进入近代,在专业音乐体系下,古典筝曲和现代筝曲的相互辉映,证明了古筝乐器承载的多元化特征。同时在现代筝曲演奏中出现了更多的技巧,让古筝的音色特征可以更有效的发挥。音色的低、中、高的不同特点,也便于人们展现刚、柔特征。
2.5新时代下古筝艺术创新表现特征
传统的筝曲中,选材大多表现在写景、抒情、叙事等形式,题材较为单一。而新时代对古筝艺术的创新在题材上开始向着其它方向开展。如《黔中赋》、《西域随想》这些作品的题材均由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发展而来,《黔中赋》曲谱片段如下:
图2.《黔中赋》曲谱片段图
同时作曲家在作品的规模上也变得更加宏伟,主题更加突出。如《临安遗恨》创作者通过协奏曲的音乐形式,将钢琴与古筝之间相互连接,将岳飞这个人物形象和他对黎民百姓的担忧感情进行了诠释这种以传统历史题材与乐曲创作相互结合的表现形式,将古筝这一中国古典乐器同钢琴这种西方乐曲的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也让古筝艺术以更加现代化的形式得呈现。现代筝曲的创新,让这个古典传统乐器迸发出了新的活力,通过古典乐器让听众,感受到了谭盾作品中自然界音乐形成的韵律,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古典音乐的气息,这种独特的音乐模式也使新时代古筝艺术呈现的全新模式。
3古筝艺术演奏技法创新性传承路径
3.1民间传承人保护与培养
在对古筝艺术的传承中,首先要保证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古筝演奏者是古筝艺术的核心之一,他们作为我国古筝艺术的载体角色。因此对古筝艺术或古筝特定流派的传承人的评定,首先要保证对古筝艺术的掌握与继接。其次是在古筝艺术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同时还要能够参与到古筝艺术人才培养中。满足以上条件才能作为古筝艺术文化传承人。在对古筝艺术传承人的保护上,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习古筝的演奏者,往往需要进入其他职业,依靠古筝艺术无法满足自身需求。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古筝艺术传承人的资金投入,这也是保护古筝艺术传承人的保障。首先要不能使古筝艺术传承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同时要保证传承人基本需求。相关部门应该设立基金来保护古筝艺术传承人。同时可以举办古筝比赛来筹集社会资金,同时扩大古筝艺术的影响力。更多的资金投入古筝艺术建设中。除了资金的投入,
同时应该给予古筝演奏者精神上的激励,提高传承人对古筝艺术传承的认识。有关部门可以授予其中出色的古筝艺术传承者荣誉称号,并在一些节目上介绍他们,扩大古筝艺术的影响,让更多人对这门艺术产生兴趣。同时还可以引起社会大众对古筝艺术的关注,有利于古筝艺术的传承。
3.2与其它古典文化融合发展传承
古筝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可以连通其它古典艺术形式相互结合,形成多文化融合体系。古筝作为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音乐艺术,而在古典曲目中,不难发现其中的文化过程。如古筝作品《梁祝》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艺术模式,还有将古典文学以另一种形式承载的表现。透过包容性视角来看,将古筝艺术与相连接的多种古典艺术形式相连接,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古筝艺术,同时也可以帮助古典文化的传承。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
古典艺术之间应该呈现出相关融合、不断沿袭的关系。对古典艺术来说,认知艺术背后所表达的价值,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古筝艺术在与多种古典艺术的融合中,所展现的思想感情也得到了融合,从音乐艺术的发展中来看,对于西方的钢琴艺术,在我国的传播中,不仅保存了钢琴艺术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元素。
3.3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创新
古筝作为我国古典乐器,但拥有很强的情感承载力,以及音乐适应性。而现代流行音乐听众广泛,并且作为一种不分年龄段具备雅俗共赏的特性。同时现代流行歌曲,通俗易懂,很容易学会。而古筝艺术作为古典艺术形式典雅含蓄。但是要演奏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也是导致了古筝艺术的普及能力不如现代流行音乐的原因。而要使古筝艺术和现代流行音乐之间进行融合,双方都需做出调整。而现代古筝的演奏技法得到了改善,在演奏技法也可以适应现代流行音乐的模式,也为古筝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提供了基础。而现流行音乐只要根据古筝的需求在曲式以及音色等方面做出改变,即可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而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多样,传统古筝的编曲模式较为单一,因此在编曲节奏上要进行创新。现流行音乐的内涵对比古典音乐内涵更贴近现代人们生活感受,古筝艺术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不仅扩展了古筝艺术的传承路径,还对弹奏和编曲等方法进行了创新,为古筝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
3.4网络途径古筝艺术传承
古筝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表演和音乐价值。在互联网时代,虽然时古典艺术形式的传承带来了困难。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在网络时代下,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可以打造数字化古筝艺术作品数据库。同时考虑到不同区域中古筝艺术的特点不同,可以依据不同区域以及地方文化艺术特征来将数据库进行划分。在网络途径的帮助下,为全国古筝艺术作品资源建设整体数据库。数字化的数据库,将优秀的古筝艺术作品保存下来,将信息形态作为古筝艺术的艺术体系,并使其作为艺术传承中的重要平台,同时也避免了艺术传承的丢失。同时可以利用网络途径建立网络课堂,帮助缺乏教师指导的古筝艺术爱好者进行自助学习,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网络视频课程是实现古筝艺术传承的一个新方向。同时开展网络课程,实施网上远程教学,使学生在家里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而网络环境下,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也是逐年提高。作为新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同样可以与中国古典元素相互结合。就网络游戏而言,
游戏背景许多来源于中国古典传说和古典小说中,为古筝艺术与游戏动漫领域的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以古典背景下的游戏动漫的背景音乐应选取我国传统乐器,让体验者在娱乐的同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也为古筝艺术的传播创造了新的途径,帮助了古筝艺术的传承。
4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古筝艺术的审美属性进行了研究,列举出了古筝艺术的美学特性。对技法创新性传承路径中,重点在于不同形式的文化和音乐形式相互融合,保证创新性的同时也确保了艺术的传承。但本文研究中缺乏具体的实例研究,未来研究中将会依据新时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婷婷.凄切委婉,述情言心-筝曲《姜女泪》的演奏教学与审美表达.戏剧之家.2020,(21),47-48+100.
[2]孙清.论古筝交响协奏曲中的音乐通识性美感与差异审美趣味.北方音乐.2020,(12),38-39.
[3]李宜洺.古筝教育中教与学的科学机理探究-评《古筝艺术理论与实践》.中国高校科技.2020,(Z1),154.
[4]龚方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古筝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黄河之声.2019,(24),96.
[5]龚方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古筝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黄河之声.2019,(24),96.
[6]赵星.中国当代古筝艺术音乐思潮研究-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思考.艺术评鉴.2019,(19),1-2+7.
[7]胡菁.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评《古筝基础训练教程》.高教探索.2019,(10),143-144.
[8]张珂.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北方音乐.2019,39(11),100+151.
[9]李宜洺.诗意的“实现”-关于古筝演奏意境美的几点思考.艺术研究.2019,(02),124-126.
[10]李宜洺.东北风格音乐素材在筝乐领域的新探索-析古筝协奏曲《诀》.音乐生活.2019,(04),58-62.
[11]刘佳璐.何占豪古筝作品艺术特色探索-以《西楚霸王》为例.黄河之声.2019,(02),51.
[12]柳苏凌.百年音乐家族里的“摇滚”青年-记曹派古筝第三代传承人陈希垚.乐器.2020,(08),62-65.
[13]薛莲.新时期古筝表演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探究-评《文史谈古筝》.中国教育学刊.2020,(02),127.
[14]张曼.高校古筝教学方法-评《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高教探索.2019,(12),143.
[15]孙尔年.试谈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古典乐器的普及-以古筝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24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