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筝诗・筝心・筝路——尹璐的古筝艺术赏析
高沛 华音网 2024-12-27

中国音乐以讲究“韵”而著称,“韵”是音乐升华的最高形态,是音乐的灵魂。古筝的“韵”蕴含着虚实之美,是古筝之魂;古筝的五声音阶如行云流水,音色有阳光透水般的透明、晶莹;古筝本真的美是诗意的美,就是中国的意象之美。

“韵”是古筝的灵魂

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韵味美”,在世界乐器之林中独具特色。古筝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尹璐说:古筝的“韵”存在于音乐的婀娜婉转之间。演奏中的吟、揉、滑、按、弹、挑,使得旋律互为渗透,柔和悦耳。更有“以韵补声”的弹法,它使得乐曲更柔和,色彩更浓厚,达到独特的韵味。“在古筝的演奏记法中‘韵’能使乐曲具有各种形态,而称为活音;‘韵’里蕴含着虚实之美,温文尔雅且内功深厚;‘韵’也是艺术家的风度、才情、格调、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因而,不同的古筝演奏家,不同的艺术修养,给听众留下风味无穷的韵味。‘韵’也是不同地区,不同地方风格的界定,才使得古筝乐曲和演奏风格特点异彩纷呈。”尹璐如是说。

明·陆时雍在《琴学丛书》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尹璐老师说:古筝流派纷呈。岭南客家,筝声悠扬,意境高远,含有“中原遗韵”。《出水莲》《崖山哀》是它的代表曲目;山东筝爽朗淳朴,善用刮奏加花,滑颤作韵,以及托、劈、挑、撮等演奏手法,突显齐鲁之韵;河南筝为郑汴之音、尽得中州古韵,音质饱满圆润、质朴典雅;浙江筝派有清丽淡雅之风,我们从古筝的“快四点与摇指”等演奏技巧中,那隐约的苏州评弹与昆曲元素几丝韵味的穿引,如见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美不胜收。这些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筝曲,有的韵味细腻,虚静超逸;有的精巧委婉,跃然回梁;有的充满诗情画意,声韵轻简,听后让人荡气回肠,殊堪寻味。从尹璐所演奏的多种不同风格的筝曲来看,显示了她掌握传统筝乐流派风格的能力,但又不囿于一家一法,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古筝在她的挥洒中,透着一份高远和旨趣的空灵。

“水”是古筝的特色

中国古筝的美学特征是:“点”的形态,“流”的过程,“韵”的内核。古筝声色极富韵味,尤其对水声的描述,有声、有色、有韵。不禁使我想起文学家们对水的描述:”美在醇,不在纯,纯净的水是没有味道的,平静地、流畅地流过的溪水难以引起人们的美感,当它在起伏曲折的山石间轻吟低唱,便显得分外生动,自然景物如此,音乐亦然。尹璐说:古筝的美不仅在声音和鲜明的外部形象,也在意境隽永的内在涵义。

我们知道,古筝是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来定弦的。它是用“三分损益”的五度相生法得出的中国民族调式。因此,古筝的琶音有一种清新简洁的“滑水”之美,充溢着自然的灵秀之气和悠远的人文之气。君不见,筝曲中的《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蕉窗夜雨》《出水莲》《高山流水》等等,以“水”为题材的乐曲,俯拾皆是,美不胜收。这些乐曲也正是尹璐老师经常表演和教授学生的曲目。

岭南客家筝曲《蕉窗夜雨》《出水莲》,都是以“水”为题的传统佳作。前一首尹璐老师用如水珠般的旋律语言,在琴弦上倾吐了细腻、缠绵的游子思乡之情。尤其乐曲的后半段,伴着远处的隆隆雷声,雨越下越大,节奏越来越快,旋律由低转高,曲中主人公思绪万千,更加生动地显示出滴滴嗒嗒的雨声,时大时小,雨声似近还远……随着乐曲的旋律,流淌出如缕不断的情思。在昏暗的月色之下,在清冷的夜晚品味暗香与寂静,不禁想起了“静以思,深以远”的古语。如果说《蕉窗夜雨》是一首怀乡曲的话,那么,《出水莲》则是“清水出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美诗歌。笔者十今欣赏汉乐府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名句。《出水莲》一曲悠扬远达,在五声音阶行云流水般带出的旋律,波光云影,澄澈清丽,贯穿演奏的是如水般的灵性,音乐之水浸润着如歌似唱、逸势起伏,更凸显了古典诗词与筝韵的无限魅力,使得乐曲与标题,画面与听觉,把《出水莲》的空灵意境诉之于浅吟倾诉之中,堪称是一首用音符写作的赞美诗,从作品的结构到音乐表现,无不充满了诗意。

值得一提的是:《出水莲》在尹璐老师的轻拢慢捻、圆润灵通的演绎下,以物喻人,重在言志。她演奏的这首客家筝曲,音质通透,琴声清丽,不禁使笔者想起了中国传统的赏花标准,即欣赏花的“色、香、韵。”从实质上说,“韵”是花的内在美,“色”与“香”是花的外在美,内外美的统一,则是咏“花”的真正美。古人的赏花、听乐标准,是符合现代美学原理的,尹璐在演奏中,把这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寓意表露无疑,实在是难能可贵。她在弹奏中既有技术上的严谨与准确,又有柔和的音色和柔美清悠的韵律,将《出水莲》演绎得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诗”在古筝曲中的完美表达

尹璐说:音乐和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如另一首古筝曲更是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传世名篇,素有“孤篇压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谱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曲,流传于世。尹璐在弹奏中,以人文的情怀去表现诗情和曲意。她清秀的演奏风格、婉约含蓄的意蕴、古色古香的乐风,让听众沉浸在中国传统的诗、乐、画于一体的艺术之中。

抒情诗《春江花月夜》并非只为一夕“月”色,一“江”春水,或“花”和“夜”,而是借景抒情与感怀,写出“江山如此多娇”,写出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从月升到月落,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斜月的迷离和落月的缠绵,无不充满着诗意和含蓄。因此,尹璐在演奏此曲中,她用古筝晶莹剔透的音色,圆润质朴的音质以及按、滑、吟、带等技巧,使旋律在美中有优雅、有层次、有深度,更有女性情愫荡漾于安详怅然的意象之中,同时,显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及对美的境界的向往。

在她看来,《春江花月夜》如同画卷,乐谱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是旋律的组成部分,它们互唤、互应、互让、互缠,联缀成优美的律动。乐曲共有十几段小标题,她的演奏张驰有度,且十分重视全曲的紧密与留白的对比。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隐以复意为功,秀以卓绝为巧。”演奏要有含蓄美,艺术才能产生隐秀的魅力。如果演奏既直且露,没有夸张,没有变形,没有留白,没有浪漫气息,也就没有深度,就达不到“秘响旁通,优采潜发”的艺术效果。通过层层铺垫,使音乐浪潮迭起,让听众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领略诗词之美,感受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于是,诗的节奏,乐的旋律,画的美感,无不融入她的演奏之中。她的演奏充满了诗情,充满了灵性,充满了美感,也尽显古筝的表现容量,这种与自然的对话,使人升华与深沉。

传统筝曲《渔舟唱晚》流传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此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而作。乐曲以古筝极为丰富的音乐表述,勾勒出。初夜泛舟的生动景象,尹璐在演奏中除驾轻就熟地表现徐风清波、橹摇桨漾的场景外,她着力描绘出人们的缕缕情思,以及心灵深处对大自然的感怀与向往。她的弹奏,其指尖吟揉之间,弥漫文静婉约之气,余音萦绕,典雅中有抑扬顿挫之变化,娴静中有回转起伏之律动。那如水的音乐宛如浸漫着唐诗风韵,在熏风中飘然。

这些乐曲在她的精细演奏中,都渗透着中国古典诗词清幽飘逸、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更凸显了古典诗词与琴韵的无限魅力。她把古筝所固有的美妙音响、自如的技巧及令人信服的音乐诠释,绝妙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她完美无瑕的音乐素质。此外,通过她的演奏,使我们看到了她身上的“学院派”的烙印,那就是在艺术的不期然中,她寻求的一种完美和经典的品格。我们说“派”就是风格,就特点,演奏音乐作品就要有艺术个性,有艺术特点,就能形成派。同时也体现了新一代艺术家跨越文化的艺术视野及语言模式。

国之风骨浩然之气

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一首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问世,奏出了古筝多种现代音色和技法,其作品不仅开拓了古筝的技巧功能,同时对演奏者的技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此曲也显示出尹璐老师在筝艺方面的兼容风格才华。听她演奏此曲,使人顿生“划然变轩昂,勇赴敌场”之概。乐曲以古曲《满江红》为素材,多次变化而成。乐曲讲述了岳飞被奸贼谋害,在狱中弥留之际,对以往战斗生活的回忆和对亲人思念的复杂心情。因此,演奏这部作品不仅要有过硬的演奏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她的演奏前半段突出了一个“悲”字。她的弹奏中那一丝忧愁始终贴附在旋律音符之中,她那轻揉慢吟的悲郁琴音,传达的是惆怅与悲沉,琴弦中散发出的是离愁别绪,如诗一般的倾诉,轻轻地沁入听众的心尖,震撼心扉。忧伤,作为美而言,不是沉沦,更非绝望,而是很高深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艺术之美。乐曲的后半段她突出了一个“愤”字,最后悲愤交加、成为弦上诗章。音乐是隶属于情感的,所谓理性的音乐只是形式上的,其内涵是感性的。尤其最后一段快板,只见她左右手有力的连指和扫弦以及大幅度的摇指等高难度的技巧使用,整首乐曲的演奏激情四射,显出浓烈丰沛的内涵,丰富多变的戏剧张力,大气激荡,浩然之气贯穿全曲,在激情般的音流中,每个音符都在理性的俯视下,铮铮有声。将岳飞的英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将国之风骨、民族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听尹璐老师演奏此曲如读楚辞汉赋,把人们引向遥远的年代,让听众沉缅千年历史的深思回望之中,一种浑朴的爱国主义呼唤声,复归到人们内心深处,在中华大地上久久回荡……

演奏一部标题性协奏曲的成功与否,最终与其是否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有关。音乐的情感,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它不仅需要熟练的演奏技巧,更要有丰厚的精神思想内聚。尹璐的演奏既有学院的准确,又有民间的灵活,坚实的演奏基础和娴熟技艺是她的底色。因此,乐曲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处理得十分细致,演奏技巧得当,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处理得当。一曲《临安遗恨》,回归古筝的属性,追求古筝内涵的厚重,展示出古筝多样的传统与现代技巧,为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注入了新的表现活力。

回归艺术和教育本源

尹璐成为优秀的古筝教师,异乎寻常。她不仅生长于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荆楚之乡,还有缘接受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她先后师从武汉音乐学院高雁、赵毅教授和中国音乐学院王中山教授,广学百家,融铸众长,使她在古筝演奏、教学中独树一帜。她有充分的艺术禀赋,蕙质兰心,她以美学的视觉和女性的细腻与大气的交融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从而丰富了听众对古筝演奏艺术的欣赏体验。

她在武汉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与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丰富自我知识,这样才能既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又能够使教师自身获得进步,正所谓“教学相长”。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师其心而不滞于迹,着于意而不拘于象。”此外,她上课中常常告诉学生:每个成熟的演奏家演释作品,内藏锦绣而不单纯炫技,她说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光芒内敛的演奏者的委婉与润泽的背后,肯定是对每一首作品悉心钻研和对生命的感悟。她还要求学生除了注重理论学习外,还要多参加一些艺术实践,经常登台表演,与观众见面。因为舞台不仅具有艺术的高度,更具有学术的深度,是音乐表演人才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思路。长期以来,她一直以自己真切的所感、所思、所悟、所解来对对待她所挚爱的古筝教学工作。尹璐的聪慧在于她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勤于践行。她之所以在教学中受到学生们爱戴和社会的肯定,首先她作为古筝教师,不仅有着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演奏技能,还有着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更有着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和对职业的一份敬畏之心。她用“师爱”让学生们感受学琴的愉悦,对女性来讲,用一种“母爱”的胸怀,关心学生的成长。对于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敬。

尹璐对古筝多年如一日笃行力学,默默耕耘,成绩斐然,她游学名家,博采众长,深谙各派筝家的演奏特色。无论是秦声见称的陕西筝、郑汴之音的河南筝,还是闽安韶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等等,她如数家珍,广为吸收。由此可见,要想达到上乘的艺术效果,光靠技术支撑仅仅是个基础,关键还在于要具备更深层的文化技术积累和细腻的心理体验。她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而思,思而后进,才能真正的把知识传给学生。

她的演奏与教学是成功的,这都得益于她的人文情怀和全面的艺术修养。显示了她疏润深厚的艺术章法,她笔耕不辍,文字清雅,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观念和美学理论。尤其她在演奏中出色地发挥了女性特有的性别魅力和带有女性特征的智慧,在古筝演奏中女性虽不及男性的力度,但她弹奏乐曲时,叙述之如歌如泣,描述之细腻柔美,想象之瑰奇微妙,意境之清灵脱俗,可谓有美皆备,无丽不臻,听后不能不让人一咏三唱,叹为绝妙,呈现出一种力透纸背的情感穿透力,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她的擅变善化,柔韧流畅的演奏,既是传统的,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时尚的,将女性的醇酿于博、业精于勤之美,展示给听众。

尹璐告诉笔者:如果器乐表演实践中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发展古筝表演艺术。因此,她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撰写出一篇篇音乐论文,这些文字都是从她演奏与教学的心得,上升为理性的佳作,可以看出她对筝学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因为这些是她从教学与演奏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是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教学与表演、演奏与听众之间的理论桥梁,也是构建良性古筝文化生态环境最好的理论基础。她的这些筝学理论,对古筝创作、演奏及教学实践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古筝的魅力在于其经历千年的盛传不衰,但我们不应因其“古”而忽视其当下的“新”,如何传承前辈的琴学传统,如何在当代让古筝发出时代新声,是当代古筝学家们和尹璐孜孜不倦的追求。

尾声

听尹璐的演奏,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女性气质和感染力,弥漫开来。她的音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纯粹的艺术空间,她的高雅深藏在朴素的背后,她优美的琴声,让我们吮吸到一股女性独有的浓郁、甘醇和芬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