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筝是我国传统筝乐器的一种,属于弹拨类乐器。从秦筝,到汉朝的相贺曲,到唐朝的宫廷大曲、散曲,到元代的民间乐曲,都可以看到古筝的影子。在持续发展演化的历程中,“茫茫九派流中国”的筝乐艺术派别遍布我国各地,尤其以河南筝乐为主要的一类。《汉江韵》是河南筝派的代表曲目,以汉江地域的丰富音乐元素和独特的演奏技巧为特点,展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本文旨在浅析这首古筝曲的地方音乐元素和演奏技巧,揭示其音乐内涵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古筝曲;《汉江韵》;地方音乐元素;演奏技巧
《汉江韵》是一首极具地方特色的河南筝曲,这首筝曲起源于河南的戏曲,主要来自板头戏,因此具有浓郁的河南筝曲风格。乐曲中,古筝的大颤音、滑音等演奏技法,不仅起到了装饰润色、渲染情绪的效果,还使得旋律颇有河南方言的韵味,令人感受到中原大地的雄浑以及河南当地人民粗犷豪放的气质。
一、古筝曲《汉江韵》创作背景
《汉江韵》是乔金文于1962年春天为河南筝派琴师任清芝所作的一首筝曲,它以“河南曲子”[汉江]和[书韵]两首曲牌为基础,经整理、提炼,并加以组合,形成一首完整的筝曲,取名《汉江韵》。它既是河南民间筝曲的代表,又有河南方言的韵味,使人一听,便会联想起河南人粗犷、豪放、正直的形象,以及人民欢乐的春耕景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河南的戏曲主要分布在开封、洛阳、南阳等地,它最初是用来作戏曲的一种乐器,到了后期,往往把大调乐曲的调子和曲调单独用筝来弹,逐渐演变成一种单独的筝曲小曲,这种以唱腔命名的民间筝曲,大都沿袭了原有的曲牌名称,如《山坡羊》和《银扭丝》,其曲调小巧而紧凑,情感欢快,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在河南筝派中,板头曲又是一种重要的民间音乐类型,它起源于大调曲的开板(台)之前的前奏。板头曲是用来调节和渲染气氛的前奏,单独在古筝上弹奏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
二、地方音乐元素的应用
(一)汉江流域音乐文化整体概述
自古以来,汉江区域的音乐艺术便如同一条悠长的旋律,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沃土之中。随着农业文明的繁荣,这里的居民在生活的点滴中孕育出了一种丰富多元的音乐艺术形式,无论是描绘劳动场景的劳动号子,还是表达情感世界的民谣小调,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汉江流域的音乐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涵盖了山歌的豪放激昂、小调的婉转细腻,以及戏曲的综合表现力。山歌宛如山峰间的呼唤,小调如溪水般流淌,号子则像劳动者的力量宣泄,戏曲则是艺术与故事的完美结合。这些音乐形式不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在乐器方面,汉江流域拥有独特的传统民族乐器阵容,如筝、琵琶、二胡等,它们在演奏中交织出深沉而富有韵味的音响,塑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味。声乐方面,这里的音乐声音特质鲜明,音色明亮,旋律优美,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音乐不仅滋养着汉江流域的社会生活,提升着人们的艺术素养,还是连接不同区域文化的桥梁,推动着地区间的交流与融合。在经济层面,汉江流域的音乐文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总结来说,汉江音乐文化是一份深厚且不断演进的艺术遗产,它以其丰富多元的形态,傲然屹立于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行列。
(二)地方元素在《汉江韵》中的具体应用
1.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基本上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的说唱艺术,也有少数以单曲演唱的,如用“鼓子头”“鼓子尾”连接演唱一个小段,或用一个曲牌演唱一个故事,如用“劈破玉”演唱的《林冲夜奔》等。大调曲子原有曲牌200多个,包括每曲在100板以上的大牌[劈破玉][满江红][码头]等,来源于昆曲曲牌的有[石榴花][上小楼][哭皇天]等,其他源于明、清俗曲的杂牌有[阳调][汉江][坡儿下]等。连缀曲牌作为引子、尾声之用的有[鼓子][越调][垛子]3种,分为头、尾两部分,中间穿插若干曲牌,以成套数。还有以一个大牌带过若干其他曲牌演唱的,称为[金镶边],以及不用引子、尾声,只以杂牌连缀演唱的套数。现代演唱大调曲子,使用大牌、昆牌很少,而更多地使用[诗篇][渭调][汉江][上流][下流][紧诉]等上下句反复的杂牌,曲调可塑性比较大。曲子《汉江韵》将大调曲子的音调旋律用筝独立演奏,结构精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板头曲
“板头曲”也称“河南曲子板头曲”,是一种在河南省南阳市十分盛行的民族民间乐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板头曲是一种在大调开板歌唱前进行的一种乐器音乐。板头曲都是由大调曲子的伴奏演员创作的,最初是大调曲子的衍生物,主要用三弦、古筝、琵琶演奏,为大调曲子演出服务,后来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并加入了坠胡、二胡、京胡、洞箫等乐器,成为既可独奏又可协奏的纯音乐作品。
板头曲有两类:一是快板,二是慢板。慢板一板一眼,旋律大多凄婉、沉郁。快板则节奏明快。由于古筝和三弦等具有宽广的音域,鲜明的音质和美妙的韵律,非常适合用来表达板头曲的柔美情感,因此大部分的板头曲旋律悠扬、节奏鲜明,给人一种“此曲如在天堂,人间何处可闻”的意境。《汉江韵》就是板头曲演变而来的。《汉江韵》开头第一句就跟曲剧的大起板的第一句曲谱完全一样,后面也有好多段落、句子几乎跟大起板一样。
(三)地方元素对曲目风格和特色的影响
地方元素对古筝曲目风格和特色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国的古筝曲目丰富多样,各地的曲目都深受其所在地区文化、历史、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特色。
河南筝曲由民间的说唱乐、戏乐等民间乐器改编而成,其内容多以民间传说、生活情景、节俗为题材;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运用了对传统曲调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创新,使其音乐意象栩栩如生。河南位于中原腹地,西面与陕西一带“性刚直”“气粗急”的陕西老乡为邻,性情豪爽与陕西人的个性较为相近。人民群众以苦为乐,在广阔的平原上,放声歌唱,抒发自己的感情。地方说唱乐与戏剧情感多为“慷慨激越”“粗犷高昂”“热耳酸心”等。河南筝乐本就是河南话中的一种,河南方言习惯强调句头咬音,字尾音夸张,语音中升、降音较多,河南筝曲也多用上、下滑音来表达类似的腔调。在河南方言的发音上,常有普通话的“二声”和“四声”,同样在河南筝曲中,音乐走向上、下滑音正是体现了二、四声。在滑音的走向方面,字调的升、降与河南筝曲中的上滑音、下滑音相对应,这也是体现声调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相对于南派潮州筝的婉约华美、客家筝的简单柔美,山东筝的粗犷、豪放,河南筝特点鲜明,粗犷有力,深受本地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因此弹奏时左手和右手的动作要稳准狠,两手之间的协调要协调一致,这种音乐与南派古筝以韵补音,优美恬静,余韵悠长,形成鲜明对比。
三、古筝曲《汉江韵》演奏技巧
(一)作品曲式分析
《汉江韵》采用了AB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从旋律素材上可分为“书韵”“汉江”“书韵”三个乐段。第一个段落以热情、欢乐为基调,以轻快的节奏贯穿全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热情。第二个段落以低缓的节奏为主,像一首歌曲,抒发了农民在劳作之余,彼此亲切交谈,互致问候的乡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三个段落是对第一个段落的重新演绎,节奏比第一个段落要快一些,气氛也更加热烈。
一种热情愉快的快节奏(第1—56小节)。此乐段以明快、高昂的感情为特征,是河南曲剧的前场乐曲。在这流动的音乐中,观众似乎能听到劳动人民的欢声笑语,听到他们在为收获而辛勤劳作的情景。在曲调的变幻和起落中,不缺乏细腻的细致与敏锐。在速度的处理上,以♩=152为单位,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整段。在结尾处,用了一个长摇,让它的动作变得缓慢,然后用一句充满力量的旋律,结束了第一个乐章。
一种委婉抒情的慢板(第57—94小节)。它是一首具有浓郁河南地方特色的民歌,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渴望。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演奏者控制着♩=46的速度,而左手则是用细腻的按颤、滑揉等手法来装饰主题,让歌曲变得婉转悠长。这一段的后半段,速度稍微加快了一些,直到这一段的末尾,速度才逐渐减慢。
过渡乐段(第95—122小节)。它在节奏的处理上,与京剧“跑圆场”有异曲同工之妙。从♩=26开始,在第40小节的重复和变化中,以♩=26为起点,逐渐加速,到了这一节的末尾,速度已经达到了♩=160,力量从之前的缓慢积累,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将音乐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要注意,这两个段落之间的衔接要适当,不然会产生断带;演奏者不仅要有情绪的自由释放,还要理性地自我掌控,对节奏的掌握恰到好处,要用心去感受、去雕琢,有了情感、韵味,音乐就有分量了。
第一节的变奏(第123—151小节),使其节奏与情感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以一种热情、愉悦的氛围收尾。
整曲以简单的材料,营造出繁复而丰富的三维构造,让一段简单的旋律,在绵绵不绝的延展下,由平淡变为惊喜,而非“旧瓶”而“新酒”,更有一种推陈出新的感觉,如一串妙语,百闻不如一见。
《汉江韵》是一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古筝乐曲,它从旋律、节奏、演奏技法、音乐感情等多个层面,将河南本土文化的具体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因素,才有了河南筝派的代表作品。
(二)演奏技巧的总体概述
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第一,在歌曲中,乐句重复和同音重复的频率比较高,在音乐处理上要体现出重复时的强度和音色的变化,形成一种对比的效果。第二,快板与慢板之间的按滑音的处理有很大的差别。快板中的按滑音比较直接,由起音向预定音过渡的速度很快。慢板段的按滑音要求在按和滑动的过程中,把起音和预定音的韵味都表现出来,同时又能把声音衔接在一起,让音乐更加抒情和舒展。第三,在慢板段落的开始部分,在第一节和结尾节中,如果在D调上压不到一个音调,可以把它降下来演奏。
这首歌的前半部分以每分钟152为速度,较快,中间缓慢,并由缓慢地开始和结束,最后,是一段快速地回放。其特色在于左手的压弦和按滑,其韵味不易把握。左手的压弦速度要快,如果是“4”和“7”,那就需要左手在琴弦上稍稍上抬一段距离,让音符快速地向上移动,然后是密集地颤动。河南筝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颤的频率要快且有力度,“7”的音调并不稳定,而是飘忽不定的“7”,而中间的慢板,随着演奏者的右手从琴弦上移到了岳山,演奏者的左手不停地颤抖,每一次颤音,都会让音符向后滑落,这种韵味是很难把握的。左手按音需要更用力,手指按在琴弦上,手腕一上一下,慢慢松开。例如,大颤音实质上是一种大的揉弦,它可以达到大、小三度的装饰性作用,经常被用来烘托气氛。河南筝家最喜欢用滑音,尤其擅长对滑音进行修饰。用这种方法演奏出来的曲调带有河南土话的味道,让人感觉到中原大地的雄壮,河南人民的粗犷豪迈,这些都是河南筝乐最具特点的演奏技巧。这一部分,强弱之间要有明显的反差,尤其是摇摆,要表现出河南的味道。
演奏此曲时,要把握好音色、强度和速度,弹奏时要有趣味,要有活力,要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将河南人热情、直率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配合表演者精湛的表演技巧,一曲优美的《汉江韵》便跃然于观众眼前。
(三)演奏技巧对表现音乐情感的作用
在《汉江韵》中,音乐技巧与情感深度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艺术共生。无论是左手的流畅滑音和轻盈点音,还是右手的灵动游摇、精确夹弹和激昂扫指,都如同诗人的笔触,细腻地描绘出曲子内在的情感波澜。这些技巧的应用,使旋律更为饱满且富有张力,如同画龙点睛般,精准地传递了曲目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演奏者在演绎《汉江韵》时,需精准掌握各种技法的运用,以捕捉并呈现曲目中情绪的微妙转折。比如,初始的疾速滑音要求演奏者一气呵成,凸显河南人直率而热情的特质。而在缓慢的章节,密集的颤音则反映出劳动者间温馨的交谈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演奏技巧不仅作为情感的载体,还是情感深化的催化剂。在乐曲的高潮部分,通过增加如双托、游摇、点音及超音域按音等复杂手法,演奏者能够将音乐推向极致,强化曲子的情感强度,使之更具感染力。
《汉江韵》作为河南筝曲的典范,其演奏技巧的运用深深烙印着地方特色和音乐风情。河南方言的韵律特点,尤其是其强调的前重音和力度,要求在演奏中充分展现音调的高低起伏和色彩对比,以此生动刻画出河南人坚韧不屈、豪放热烈的精神风貌。这种技巧与音乐风格的紧密结合,使得《汉江韵》在演奏中不仅准确传达了情感,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语
在对古筝曲《汉江韵》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古筝艺术的博大精深,还巧妙地融入了浓厚的地方音乐元素,使其独具魅力。这些元素,无论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还是音色的处理,都充分展现了汉江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音乐特色,《汉江韵》对古筝演奏者的要求极高。演奏者不仅要掌握古筝的基本技巧,还需深入理解地方音乐的特点,从而通过细腻的指法和音色控制,传达出曲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种技巧与情感的结合,使得《汉江韵》在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探索,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古筝艺术的魅力,还能够感受到地方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对于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音乐作品能够像《汉江韵》一样,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相结合,为古筝艺术和地方音乐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姗姗.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J].戏剧之家,2016(17):78-80.
[2]朱晨雯.河南筝曲《汉江韵》的演奏技巧[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9-80;83.
[3]赵丽.从筝曲《闹元宵》谈河南筝派的特色[J].考试周刊,2011(69):32-33.
[4]张伯卉.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色[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5]李思瑶.从筝曲《汉江韵》窥探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和演奏特征[D].太原:山西大学,2018.
[6]马斯慧.河南筝曲《汉江韵》的演奏技巧分析[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