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活”的文化传统。其中,传统音乐作为非遗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口耳相传、师徒传授等方式代代相传。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作为吉林省首批省级非遗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的道路。作者通过对赵家传统古筝技艺调查研究,分析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相关路径,希冀以此抛砖引玉,引发同行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展开相应思索。
【关键词】东北地区;非遗;传统音乐;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并非偶然,也并非社会群体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与诸多社会因素(包括文化、历史以及经济因素等)、时代背景及社会思潮密切融合[1]。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不断出台各种相关政策,给予保护扶持。但由于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传统艺术,尤其是传统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着传播有限、后继乏人等困境。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课题。
一、东北地区传统古筝艺术概况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族民众不断融合创新,从而造就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灿烂辉煌的传统音乐文化。东北地区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而古筝艺术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筝从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在传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奏技法和大量的传统曲目,并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2]。东北地区的古筝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宫廷乐舞中,“(所)用乐器有弹筝、掐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义觜笛、笙、箫、小筚篥、大筚篥、桃皮筚篥、腰鼓、檐鼓、贝等。”[3]但受限于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文化传播、地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在1949年以前该地鲜见古筝,古筝艺术几乎不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的相继成立,古筝在东北地区扎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筝乐创作也获得较快发展,随之也涌现了很多反映人民生活、具有浓厚东北地方风格的古筝曲。这些筝曲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东北地方音乐元素,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可以说,新风格、新题材、新形式的筝乐作品与筝文化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古筝开始与东北地区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进行更广泛的结合,逐渐形成流派并存的局面。同时,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地方筝曲音乐题材和乐曲风格开始多元化发展。我们也看到,传统古筝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二、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传承与特点
山东筝派是我国古筝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流派,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民族乐器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推动古筝乐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赵家传统古筝技艺是山东筝派的重要分支之一,如今也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家传统古筝技艺历经了8代200余年传承,主要传承人有张念胜、张应易、赵玉斋、赵登山、赵峰、吴宝利、赵晓筝、赵宗毅等,除了在吉林省内,全国各地还有多位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传承人。其中,赵家传统古筝技艺非遗继承人赵登山先生于1954年来到东北,并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将传统古筝艺术与东北地方音乐特色相结合,逐渐形成带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古筝艺术风格。此外,他还创作出多首具有东北特色的东北筝曲,使赵家传统古筝技艺成了东北地区古筝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此后,众多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筝人又通过不断探索,将东北二人转、吉剧等改编成古筝曲,同时,他们还积极把传统筝艺与现代音乐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充分融合的古筝艺术风格。赵家传统古筝技艺既是对山东筝派传统技法的继承,又融合了东北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完整的古筝艺术风格。
赵家传统古筝音韵风格粗犷豪放,展现出浓郁的黑土民风,演奏强调左手技法,包括滑、按、揉、颤等细微变化,常常在一根弦上将几种技法巧妙结合,以音韵相合、以韵托声、以韵补声为艺术宗旨,以对“韵”的把握与运用为艺术追求,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赵家传统古筝技艺已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古筝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交流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从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看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的机遇
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作为吉林省的首批非遗项目之一,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促进了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序进行。笔者通过对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调查,了解到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焕发生机的一些具体做法与途径。
(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引起关注
一直以来,古筝属于一门比较小众的艺术,尤其在现代社会,受西方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影响,大众对传统民族乐器的认知度越来越低,导致古筝艺术的发展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大众,提升古筝艺术的知名度对于传统筝乐艺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以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为例。自从其被评为吉林省首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自媒体关注赵家传统古筝技艺,通过拍摄宣传片、纪录片、举办音乐会等形式大大增加了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曝光度与影响力。由于媒体的宣传,更多人开始了解赵家传统古筝技艺,并学习演奏技法、了解筝乐文化、欣赏古筝演奏音乐会等。从非遗传承角度来说,也给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活态化传承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二)传承人影响力的扩大带来实效
在非遗项目中,传承人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能有效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赵家传统古筝技艺在成为吉林省非遗项目之时,通过评定任命了两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登山和赵峰。他们在专业领域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他们的努力下,赵家传统古筝技艺在中国古筝艺术领域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比如,随着“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举行,有更多专业院校的师生开始了解和学习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为传承与创新这一传统古筝艺术开拓了新的视角。这些都推动了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在吉林省长春市有三家赵峰古筝艺术中心的分校区,累计培养数千名学生,是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重要培训基地。此外,传承人还将大量古代工尺筝谱翻译、整理成现代简谱,在抢救濒临失传的古谱的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向世人及后代传扬古筝技艺。现今,经过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传承人的努力,在古谱的发掘与保护、筝乐真谛的解读与运用、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政策支持助推发展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日益重视,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健全,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地方非遗保护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地方音乐类非遗项目得到良性发展。可以说,这助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赵家传统古筝技艺调查记录研究能够清晰看到,其依托于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平台,在地方政府的引领下,积极参与组织各种传习活动。如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传承人会积极组织相关的传习活动;长年开展“让古筝走进千家万户”公益培训活动,截至2023年初,惠及人群已达近万人次;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传承人还参与组织吉林省古筝艺术节、“琼花杯”古筝艺术展演等;传承人还依托东北亚博览会,策划组织赵家传统古筝技艺展示交流活动,向东北亚各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音乐这一国际语言的作用。此外,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传承人还编撰出版了《山东筝派古曲集》《山东筝派演奏技法》《赵家古筝艺术非遗传习教程》等书籍。这些活动的开展、教材的编撰都离不开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对非遗的重视与支持。
四、从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看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非遗传承人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对于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非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人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载体,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需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进行,因此在非遗保护中就需要重视保护传承人和完善传承人体系。
以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为例,在传承人赵玉斋进入东北地区之前,古筝音乐在东北地区还没有得到推广和传播。赵玉斋在技艺上创新了古筝技艺技巧,在理论上也不断充实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文化内涵。同时,他四处开展关于古筝相关文化知识的讲座,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古筝,并整理发表古筝相关的学术文章,如《鲁筝流派老八板的学术研究》等,这些关于古筝的著作改善了当时古筝相关理论匮乏的状况。传承人赵登山在完整地继承了山东筝派技艺精华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古筝古谱遗存的整理。传承人的努力使赵家传统古筝技艺成为一支无可替代的独立生成的体系[4]。目前,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传承人已到第八代,逐步建立起了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再到主要传承人和传承人群体的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传承的专业性,也保证了古筝艺术的普及性。
(二)拓展融入社会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活态特征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代表,非遗项目很好地保留和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非遗传承活动可以增进社会成员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并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因此,让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建立良好的社会传承体系也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作为吉林省的首批非遗项目,多年来先后与吉林省文化馆、吉林省老年大学、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以及长春市多所中小学、社区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还通过开展“让古筝走进千家万户”等公益活动,免费开设非遗普及课程,让市民以便捷的途径去了解非遗、感受非遗、学习非遗。这样的传承模式也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理念相吻合,由原来的“等人找上门”转变为“送艺送到家”,让原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变成了“美酒送到千万家”。正因为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相关人员探索尝试各种传承方式,积极与社会接轨、与人们的生活接轨,近年来,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笔者相信,随着“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雅集”“非遗节”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深入开展,未来非遗会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三)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数字化体系
非遗的传统保护方式存在易损坏、难保存、传承不全面的问题,尤其在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过程中,往往以口传心授为主,不易传承,而且单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文献保存难以完整保留音乐类非遗项目的特点。数字化技术赋予非遗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从而让非遗的传承发展更加立体和多元。我国积极推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并启动了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就。
当下,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变迁以及非遗传承人相继去世,非遗项目的音响、视频留存显得尤为珍贵。以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为例,对赵家筝弹奏技法和相关曲谱的整理一直在进行。其中,传承人赵登山用毕生精力翻译完整的赵家筝简谱。其后的传承人用现代化技术还原了赵家筝谱,并制作成更易于储存的电子曲谱,合计有26首。这些工作旨在建立赵家筝完整的曲库。同时,相关部门也运用录音、视频等形式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对其进行记录与传承。未来,随着赵家传统古筝技艺数字化保护工程的启动,其传承保护工作也将突破传统方式,逐步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数字化体系,通过数字化数据的建立、平台推广以及构建,推动非遗资料系统、全面地保护存留,从而实现非遗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赵家传统古筝技艺的传播与交流。
结语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东北各地区都在,加快推动各项工作,为东北地区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架好桥、铺好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东北力量。随着地方政府、文化部门与很多高校、民间艺人等不断展开合作,东北地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有了长足发展。但非遗保护与传承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保护资金不足、保护意识欠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续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纵观历史,东北传统音乐的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统古筝艺术不仅保留了东北地区各民族的鲜活文化特征,又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地域特色。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作为非遗项目,通过对其保护传承机遇与路径分析,可窥一斑见全豹,为东北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保护传承提供一些有益思路与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在不断挖掘发展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让“活起来”的非遗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柯.湖北省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2-36.
[2]窦爱力.“赵家传统古筝技艺”艺术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段姝,段伟.略说古代东北音乐[J].艺术科技,2016(12):37.
[4]王一然.吉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传承与数字化技术保护[D].吉林艺术学院,2020.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艺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研课题项目,项目名称“‘互联网+’——论高校古筝专业课的创新教学模式”,项目编号:2023X003。作者简介:吕舫(1976-),女,吉林长春人,本科,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筝表演。
吕佳茹(199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古筝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筝表演。
(通讯作者)赵宗毅(1992-),男,河南洛阳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