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张果晗:初心如磐,奋楫笃行——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学习心得
华音网 2025-08-21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登高而博见,七场讲座对谈、两晚小组研讨、两地调研实践、一场观摩音乐会、一场汇报音乐会、在风景宜人的浙江音乐学院里,我历经了一趟内容详实,形式新颖的研学之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在研修班的平台上,我有机会学习多位学界泰斗、音乐名家的真知灼见,结识了许多同样追寻国乐梦想的同仁朋友,更是有幸受到来自前辈老师们的温暖帮助与勉励,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为期一周的学习,为我指明前行的航道,找准前行的灯塔,静思研学光阴,收益良多。

研学中,一次观摩音乐会的经历在我记忆中尤为深刻。十一月十六日晚,一场云集数位音乐演奏名家的音乐会《春秋——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璀璨上演。作为研修班的一员,我能够去现场观摩,近距离向演奏家们学习,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经典琵琶协奏曲《春秋》再次于音乐厅奏响。在吴会长的精彩演绎下,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壮阔画面徐徐展开,音乐成为穿越时空的桥梁,今日之眼可观千年风华。一曲终了,掌声经久不息,我为吴会长演绎的《春秋》所折服,为国乐力量所震撼,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传承民族音乐,以青春风采继承、发扬国乐魅力的信念。我记起吴会长在与作曲家唐建平老师对谈讲座《琵琶“春秋”30载》中提及的音乐表演所需要的“厘米”精神。伟大磅礴的作品是由一个个微小恰当的音符所构成,直击灵魂的音乐是以一个个打动人心的瞬间所塑造。在演奏作品时,我们要看见宏观,也需看见细节,去雕琢完善作品的每一厘米。在演奏钻研作品时,关注自己每一个情感体验的瞬间,逐步形成理性的归类,达成感性与理性的契合,从细节出发,让内心之意与手中之音吻合,探寻表达“弦外之音”,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音乐艺术风格,以“厘米精神”向目标不断迈进。吴会长与唐建平老师在对谈中还提及,现代民族器乐作品需要属于器乐本身的“语汇”这一观点。一部国乐作品需要守正创新,以乐器本身独特的技法、韵味为基石,融合前沿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奏响经久不衰的时代之声。现场聆听这首《春秋》,乐曲掷地有声的旋律在我耳边久久回响,我切身感知到独属于民乐语汇的魅力,体会到何为民乐风骨,何为中华气派。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实践是诠释初心最真诚的答案。我很荣幸能够在研修班最后一晚的汇报音乐会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将近日所学、所感化作琴声,为自己的研学之行交上答卷。

音乐会中,我演奏了由我的恩师任洁教授原创的筝乐作品《西凉沙影》,这首作品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江苏省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乐曲借凉州词诗意展开想象,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映照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吴会长提及,音乐演奏需要时常“加新”,音乐演奏是以学问素养为支撑,不断在演奏中融入当下新感受、新思考,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对此我深有感受,在这次音乐会的展现中,我结合这次研修学习的课程内容,为我的演奏实践“加新”,让我对于演绎《西凉作品》这首作品有了新的感悟。在从传统文化、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维度出发,展开了全新的音乐艺术视角,拓宽了我对音乐作品的思考空间。在此次课程的学习中,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思考如何以中国民族音乐的时代乐音展现凉州词诗意,是演奏好《西凉沙影》这首作品的关键所在。

王建民教授与杨青教授在对谈《漫谈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实践》中以作曲家的视角提出,演奏者需要有自己的语言、性格、审美与理解,民族器乐的创作需要传统民族基因与现代创新,展现民乐品格内涵与中国气派。《西凉沙影》以古老的凉州词诗意展开想象,用音乐做了一场对丝绸之路跨越时空的深情怀想与激情展望,作为这首作品的演奏者,不仅仅需要关注乐曲中的技巧,更需要积累诗词文化功底,深入探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习我国传统乐思哲理,以音乐之眼看见凉州词里的漫天风沙、黯哑驼铃。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攀登音乐殿堂之途,理论知识学习必不可缺。学问素养是更上一层楼之基石,是坚守初心之底气。正如胡志平副会长与赵东升副会长在对谈《从音乐院校到艺术院团——谈民乐人才培养》中所说,演奏技艺学习应向艺术追求、探寻弦外之音。作为青年一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习者,手中的乐器不仅是我们传递情感的器物,更是我们表达思想的媒介,学习演奏技艺是立身之本,学习传统音乐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钥匙,是把握时代乐音的途径。

田青老师在《“两个结合”与中国人的音乐》的讲座中讲授了有关诗词,有关传统文化,有关音乐哲思的内容,田青老师指出“三根柱子”即儒、释、道三家之言;“两层楼”即以汉字为载体的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等文学瑰宝、以语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文化,构筑了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是文明的开始,八千余岁的贾湖骨笛见证了泱泱华夏伟大的音乐史;论语、乐记等传世典籍记载了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优秀传统文化是我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我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田青老师在《中国人的音乐》一书中说,“乐声如水,亦如光。”仰望中华传统音乐的天空,无数乐思哲理熠熠生辉,为数千年后的今天点亮前进的方向。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大地。恰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以乐器技艺学习为探寻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之匙,用传统文化素养反哺技艺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路径,不忘初心,向阳而行,方可迈向更高远的山峰。

《西凉沙影》畅想艺术传播的丝绸之路,以音乐汇通东西,连接古今,以音乐映照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每次演奏这首作品时,我都为音乐艺术的力量共鸣,为我国璀璨的丝路文化惊叹,为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倍感自豪。在研修学习中,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演奏中对家国最纯粹清澈的情感,可以音乐为媒介触达听众的心底,引起深刻共鸣。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老师在《从延安文艺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中,重点讲授了冼星海先生的生平事迹,让我看见音乐艺术的力量与初心朴素、坚韧的模样。冼星海先生曾说“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用一生时间践行对祖国的诺言,诠释他心底对人民,对祖国那份最朴素深重的感情。冼星海一生创作600余首群众歌曲,在延安完成近百首抗战歌曲,4部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自问世起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奋勇前行。以音乐为媒介,连接起无数渴望救国、渴望和平的国人,也许他们素不相识,但是音乐可牵动人心,可触动灵魂的力量,唤起人民埋藏在心底对家国最柔软纯粹的感情,将这份爱化作磐石般坚硬的初心,成为思想上的武器,可斩破无数荆棘困境,可跨越战火,跨越时空界限,鼓舞着国人团结一致,奋起抗争。这份初心历久弥坚,以音乐的形式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坚,如旗帜般激励着每一个国乐学习者,引领着我们渡过艰难坎坷,迈向未来。

汇报音乐会的舞台上,古筝在光束中静立,这件历经几千年岁月,承载深厚华夏文化的民族乐器,给予我一往无前的力量。恩师作品《西凉沙影》在手中奏响,凉州词中风沙漫漫,暗哑的驼铃悠悠远去,丝路文明的璀璨,泱泱华夏文明赋予我所向披靡的勇气。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这次研学经历,为我指明今后在音乐学习上努力的方向。抬头仰望星空,颔首脚踏实地,我想实践是诠释初心最真诚的答案,我将更加坚定地以“厘米精神”提升演奏技艺,更加深入地研习乐器本身的语言,探寻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

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此次研修班,感谢恩师任洁老师十六年来的教诲与指引,在今后的路途中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奋楫笃行,力求以青春朝气展现民族乐器本身的艺术魅力,以一生时间学习、追寻民乐风骨与国乐气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