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筝弹奏中的提弹法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古筝的发展过程当中为了提高弹奏速度才出现的一种技法。提弹法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手指独立性训练与手指连贯性训练,本文从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的角度分析提弹法的原理及有效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提弹法 训练法 解剖学 运动力学
古筝演奏技法中的提弹法与夹弹法相对,字面意思为提着弹的弹法,也就是不扎桩的弹法。提弹法以快速弹奏为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作品的速度要求,发力方式会与夹弹法有明显区别。
做好提弹法手型的目的是做好弹奏预备状态,为快速跑动提供稳定的前提条件。一个音符完整的弹奏步骤分为弹奏预备状态、弹奏中、回归弹奏预备状态三步,因此必须明确弹奏预备状态中,每根手指与手掌必须是什么状态。理想的手型,每根手指都应该是放松的,确保沉肩坠肘状态下的手掌与琴面能保持平行即可。
一、提弹法的手型操作方法
第一步,手掌放平,与琴面保持平行,用力握拳,拇指在手指外侧。
第二步,慢慢放松,直至五根手指均完全放松。
然后,调整手指状态,拇指完全放松,其他手指皆为坡状。食指的近节指骨是缓坡,中节指骨是陡坡,远节指骨垂直于地面,食指距离掌心最远,其次到中指,再到名指,小指距离掌心最近。外观上看,每根手指之间都略有缝隙,手上关节自然弯曲,清晰可见,虎口呈半圆状,如图1所示。

图1
重要提示:触弦角度方面,不需要追求完全正面触弦,只要过弦时义甲的过弦角度接近垂直于琴弦,不会发出因义甲在琴弦上打滑而导致的义甲擦弦声即可。拇指打开后,拇指义甲会接近正面触弦,食指、中指和名指却是始终处于正面偏桡侧面触弦的状态,名指在放松状态下相对接近正面触弦,食指的桡偏触弦角度最大,中指的桡偏触弦角度则介于名指与食指之间。
手型并非绝对固定的状态,以上描述的仅仅是在提弹法中手部的理想放松状态。在实战中,只需要确保手掌能稳定地与琴面保持平行、手掌重心足够低,确保食指、中指和名指能正常地抬起,同时不需要伸手指也能敲到琴弦,那便是正确的提弹法手型。
二、提弹法手指独立性发力原理与训练法
手指机能训练分为独立性机能训练与连贯性训练,独立性是连贯性的基础。手指之间互相独立了,才能更好地互相合作,训练的过程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
手指机能训练共需要训练八根手指,小指暂不需要训练。所有手指训练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足够强度的训练,即一根手指练累之前不要换手指。只有训练强度足够,才会有理想的训练效果。但同时,因为训练强度高,手指也容易受伤,所以要求练习者每练5分钟就要停下来感受一下手指的肌肉状态,以避免受伤。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每根手指每天能接受训练的时长也不相同,必须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同时要重视弹奏过程的完整度,充分放松前不要弹下一个音,这一点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整体训练质量。
(一)食指、中指、名指独立性机能训练
1.训练原理
食指上有三个关节,由远及近分别是远端指骨间关节(小关节)、近端指骨间关节(中关节)、掌指关节(根关节)。弹奏时,为三个关节协作发力,但是训练时与演奏时对手指的关注点并不相同。演奏时,追求用最小的动作和力量达到最多的演奏效果,为了尽量减少多余动作,需要把意念集中在小关节,即所谓的“用小关节发力。”
训练时则不同,因为食指、中指、名指独立性机能训练的目标是“解锁根关节”,即让控制根关节屈曲的蚓状肌能参与到发力中,如图2所示。
图2
因此在独立性机能训练中,只需要针对根关节进行训练,因为小关节和中关节只要弹奏就一定会自发使用,但根关节如果不进行刻意训练,是很难在实战中能使用到根关节的屈肌力量的。因此需要进行单指训练,让根关节屈肌参与发力的弹奏方式变成肌肉记忆,如此便可极大地释放手指的机能,从而实现真正的快速跑动。
中关节相当于“膝盖”的角色,是会高频使用的重点保护对象,只要进行弹奏,中关节就一定会参与运动,所以非常容易磨损受伤。所以无论是演奏还是训练中,都要有意识地减少中关节的力量分配比重。切忌主动伸手指,因为会给中关节造成很大的压力,容易导致中关节受伤。
因此,进行单指训练时,需要抬指,手指抬起,根关节才有发力空间。根关节的训练中,抬与敲都十分重要。抬得轻松,意味着弹奏预备能轻松,敲得有力,意味着弹奏能有爆发力,手指速度是由抬指能力和敲指能力共同决定的。
2.训练方法
以食指训练为例,随意选择一根琴弦,比如七号弦,确保坐姿与手型正确后,开始训练。
第一步,食指需要在弹奏预备状态下能单独抬指,只抬根关节,中关节和小关节不能有任何动作。如果做不到独立抬指,就不要弹,先练到可以单独抬起再下一步(发力方面能做到尽可能独立即可,不用追求动作上的绝对独立)。
第二步,拇指轻贴于六号弦上,起稳定手掌与提高食指敲击命中率的作用,拇指不可用力贴弦借力,拇指在提供稳定性支撑时,越放松越好。食指完全放松,义甲放在七号弦上,然后食指抬指,准备敲击琴弦。
第三步,手指快速下落,尽可能减少触弦时间,形成敲击效果,然后手指马上回到原位(七号弦上),重复以上过程。一开始建议边弹边数1234,数12时是放松预备,数到3抬指,数到4敲击,并同时回归原位放松,回不到原位意味着还没能放松好。一开始可以主动控制手指回到原位,熟练后会自然放松地回到原位,敲击前就必须要想好要放松,从敲击到放松的速度越快越好。
中指与名指的训练方式同理,是中指和食指一样,必须单独抬起,但是名指可以与小指一起抬起,小指只需要尽量放松,为名指提供充分的发力空间即可。
重要提示:正确的坐姿是右肩与前岳山对齐,双脚在两个琴架指尖,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身体放松,沉肩坠肘的同时,双手可自如地接触到琴上最远和最近的琴弦即可。
名指是最需要进行抬指训练的手指。生理机能上,名指跟中指不容易独立,虽然可以与小指一起抬指,但也需要让小指能够尽可能地保持放松和独立。生活习惯上,名指的使用率很低,因此负责名指抬指的肌肉会非常薄弱,必须针对性地加强训练,这也是轮指基本功的必要前置训练。
切勿双手同时训练,不仅效果不好,且容易导致发力动作跑偏,得不偿失。每次训练,必须一指一音,弹奏过程完整,无需求快,否则容易导致弹奏过程缺失。比如未回归弹奏预备状态就弹下一个音,导致发力粗糙甚至发力错误,训练效率反而更低,甚至退步。因此进行单指训练必须要有耐心,意识上要充分感受负责向下敲击的指浅屈肌(控制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骨间关节屈曲),指深屈肌(控制掌指关节近端指骨间关节和远端指骨间关节屈曲),负责抬指的指伸肌被锻炼的过程。不可无意识反复,意识越专注,感受越清晰,效果越好。
抬指越高,向下敲击时能训练到的肌肉群越多,训练效果越好,但是一开始不需要过于用力抬指,能正常敲击即可,熟练后再通过逐渐提高抬指高度来提升训练强度。训练时抬指幅度可以大一些,用以提高训练强度,实战中则不可动作过大,在发力正确与动作尽量小之间找到平衡即可。
(二)拇指独立性机能训练
1.训练原理
拇指上有两个关节,从远及近,分别是指骨间关节(小关节)、掌指关节(大关节),但其实我们要关注的还有腕掌关节,即拇指掌骨与手腕的衔接关节。拇指的大关节与小关节都是滑车关节,主要进行屈与伸的动作,决定拇指指向的是腕掌关节。
拇指独立性机能训练的目标有三:其一是锻炼腕掌关节外展的能力,包括爆发力与耐力,为大关节和小关节提供正确的发力方向,同时能扩大指距上限,为之后的连贯性训练打下基础。其二是锻炼拇指小关节与大关节和腕掌关节的独立性,确保拇指腕掌关节保持外展的同时,拇指小关节能自如地发力与放松,互不影响。其三是锻炼拇指掌指关节内收与拇指大关节小关节屈曲共同协作弹奏的爆发力与放松能力。
拇指的发力方式为坐姿与手型正确的前提下,拇指腕掌关节水平外展,为弹奏预备状态。弹奏时,腕掌关节略微内收,同时大关节与小关节屈曲发力,小关节为主,大关节为辅。拇指指尖的运动轨迹为在矢状面上画一个水平方向上的椭圆,触弦位置为椭圆的底部,即拇指往前偏上发力,随后根据指序需要回到弹奏预备状态或者完全放松状态。
拇指腕掌关节不能过度屈曲,即拇指不能过度指向下方琴弦。因为腕掌关节屈曲到一定程度后,拇指大关节与小关节的运动轨迹会与食指的运动轨迹相交,容易导致“手指打架”,同时会导致手掌重心上移,影响其他手指的正常发力。
与夹弹法不同,提弹法的拇指需要往回水平方向打开而不是自然地往下指,是因为提弹法下的食中名指都是用抬起手指后往下敲击的发力方式。为了让手掌能在快速跑动中保持稳定,拇指需要做出适当让步,以确保其他手指能正常发力,所以才需要往水平的方向打开拇指。
2.训练方法
确保坐姿与手型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训练。
第一步,拇指腕掌关节在水平面上从完全放松状态外展至大拇指与琴弦接近平行状态,义甲放在目标琴弦后方,尽量靠近琴弦,刚好不贴弦即可,此为大拇指弹奏预备状态。
第二步,大关节与腕掌关节尽量不动,拇指小关节快速敲击琴弦,然后迅速回到弹奏预备状态,重复以上过程,敲击前就必须要想好要回到弹奏预备状态,从敲击到弹奏预备状态的速度越快越好。
重要提示:意识上,要充分感受到控制拇指内收的大鱼际肌上的拇收肌和拇对掌肌,控制拇指外展的小臂上的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大鱼际肌里的拇短展肌,以及小臂上的拇长屈肌(控制拇指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屈曲的肌肉)被锻炼的过程,不可无意识反复,意识越专注,感受越清晰,效果越好。
三、提弹法手指连贯性发力原理与训练法
(一)连贯性训练原理
古筝演奏曲目中的快速指序段落,其实考验的就是手指之间的连接能力。快速弹奏时,任何一处卡顿都是因为卡顿处的两个手指之间的衔接不顺畅,连贯性训练,练的就是两根手指之间的衔接。
因此需要扎实的独立性基本功作为基础,连贯性训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实战演奏中手指能否顺畅地快速跑动。如果独立性训练是打磨机器零件,那连贯性训练就是如何把零件拼成一辆好机器,两者同等重要。演奏时只会考虑手指间的连贯性,而不是单指独立性,独立性是平时练就的基础肌肉记忆,连贯性才是不同曲子的独特肌肉记忆。
(二)连贯性训练方法
熟练掌握单指独立性训练方法后才能开始训练,在实战中寻找出会卡顿的指序后,开始训练,比如训练弹中指衔接名指,以8号弦和9号弦为例。
第一步,名指贴好9号弦,中指敲击弹奏8号弦,拇指贴在5号弦左右的位置起辅助稳定作用,进行中指独立性机能训练,直到贴弦的名指对中指敲击弹奏的影响能降到最低,如图3所示。
图3
第二步,松开名指,让名指处于无限接近但不接触到9号弦的状态,随后中指离弦敲击弹奏8号弦与名指贴9号弦的动作同时进行,弹奏后中指要马上回到弹奏预备状态(无限接近8号弦但不贴弦)。中指回归弹奏预备状态的速度越快越好,训练目标是三个动作(中指弹奏8号弦,名指贴9号弦,中指弹奏后回归8号弦旁)能轻松一瞬间完成并且马上放松,不参与训练的食指与小指则尽量放松,不影响训练即可。其他任意指序训练方式同理,弹奏预备状态如图4所示。
图4
重要提示:连贯性训练的本质目的,是去除一切多余动作,从而减少运动幅度,降低能耗,最终达到提高速度上限的目的。
手指快速跑动时,核心要点是放松,同时需要删减一切多余的动作,通常是肩膀容易出现多余的动作,最常见的就是耸肩。因此在快速跑动时,需要关注肩膀的状态,尽可能让发力点集中于手指。
以手腕或手肘为支点的发力动作要尽可能减少,以肩膀为支点的发力动作更是要尽可能避免,虽然有时候肩膀和手肘能借力,但是动作太大会导致能耗过大,在快速跑动中会限制速度上限。
因此,在追求极限速度时,要主动删减这些“助力”。只用手指本身的机能进行跑动,能耗足够低,速度才能达到最高。
演奏者进行提弹法基本功训练时,最基本的训练目标是发力方式能稳定下来,确保实战时与训练时的发力方式能保持一致,根关节的力量能够切实地运用到实战中。如果发力方式没能稳定下来就弹曲子,以往的肌肉记忆便会死灰复燃,功亏一篑。
四、结语
提弹法是为了满足现代作品对弹奏速度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弹法,其手型注重在放松状态下能为快速跑动提供稳定条件,手指的发力方式和机能训练涵盖了独立性训练和连贯性训练,从单指独立性训练到连贯性进阶训练,都有着详细且系统的方法。这些训练方法旨在提升手指的机能和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使演奏者能够在快速演奏中保持流畅和精准,适应快速弹奏段落的演奏需求。提弹法作为古筝弹奏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需要习筝者严格按照正确的训练方法多加研究并潜心练习。基本功训练没有尽头,习筝者也当笃行不怠,方能臻于化境。
参考文献:
[1] [美]保罗·杰克逊·曼斯菲尔德,唐纳德·A.诺依曼编.基础肌动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2]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上、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