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张莉: 情系埙乐 矢志传承
孟建军 华音网 2025-11-18

1978年仲夏,张莉出生在“蓉城”成都。张莉的父亲从小习武,然而他并未将武术传授给女儿,而是希望女儿从小学习民族音乐,这也是他的所爱。“父亲非常清楚童子功的重要性,所以在我比较小的时候,父亲就很有意识的培养我这方面的能力。尽管那时父亲的收入微薄,可为了培养我学习音乐的兴趣,父亲会竭尽所能。”

张莉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和启蒙老师学会了吹笛子和箫,后来她还跟随恩师们学习了埙、古筝、古琴等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满怀父母殷切期望的张莉,不仅会演奏多种乐器,而今,她还掌握了制埙的技艺。每当她将手掌贴在刚刚出窑的双腔葫芦埙上,总能感受到陶土余温里流淌的八千年文明记忆。

生命中的音乐图谱

“我父亲年少时家里有扬琴、二胡、笛子,父亲上手就能演奏这些乐器。”在张莉幼年的记忆中常常有父亲跟文人墨客们一起探讨音乐的情景。在张莉眼里,父亲文武双全,既会武术,也懂音乐。成都老茶馆里飘荡的川剧锣鼓与家里清脆的笛声,构成了张莉最初的音乐图谱。

在成都市交响乐团首席长笛演奏家王正鹏老师家里,长笛课程开启了张莉对西方管乐的认知。当银色笛管中流淌出《伦敦德里小调》等优美抒情的乐曲时,张莉感受到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各自不同的魅力。

命运的伏笔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某个夜晚悄然埋下。还在上初中的张莉偶然看到四川电视台一档制作古埙的专题片:镜头里,头发花白的王其书教授正将一团团陶泥塑成埙的形状,腔壁上的开孔如同点睛之笔。不起眼的泥土化作精美乐器的魔幻瞬间,令少女时期的张莉被有着古老历史的陶埙深深吸引。彼时的她尚不知晓,荧幕中那个专注制作埙的老先生,会在20年后成为她学术生涯的引路人。

继承绝学的传承者

张莉当年报考四川音乐学院时,纠结于选长笛还是竹笛作为自己的专业,父亲肯定地对张莉说:竹笛多好听啊,选竹笛。听了父亲的话,张莉选择了竹笛专业。本科毕业后,张莉曾进入专业院团担任笛箫演奏员。后来她想继续深造,于是考取了从小在电视里就认识的王其书教授的研究生。

2008年的川音研究生教室里,张莉屏息凝视着眼前的双腔葫芦埙。导师王其书轻抚音孔正在吹奏,浑厚的低音如地脉涌动般倾泻而出——这是传统单腔埙从未达到的音域广度。王其书教授作为中国首位系统性改良古埙的学者,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双

腔葫芦埙的研发。彼时的张莉或许未曾想到,童年时电视荧幕里看到的那个制埙人会成为照亮自己学术道路的明灯。时年70岁的王教授对张莉寄予厚望,并将毕生绝学传授给了她。

谈起自己的恩师,张莉话语里满含深情,她介绍说:“双腔葫芦埙的发明人是我的恩师王其书教授,他是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乐器研究所研究员、民乐系硕士生导师、中国埙文化学会副会长。他一生主要从事民族管乐(笛、箫、埙)教学、演奏、改良,民族乐器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工作。1993年起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王教授获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他所演奏的作品——双腔葫芦埙与管弦乐队《鱼凫祭》分别在国际、全国比赛中获奖。从事音乐教育工作50多年,王其书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们都成为了国内各级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的骨干。”张莉敬佩恩师无论是

在音乐创作、演奏还是乐器改良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恩师王其书1983年改良成功‘多功能组合式17键新曲笛’获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银奖、1987年文化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990年发明‘双腔葫芦埙’获1992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该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居全国领先地位。”1991年以来,王其书教授主持承担国家教委八五规划科研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科研项目《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参加教育部十五规划科研项目《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对比研究》、国家文物局国家八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

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王教授还主持建立了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少数民族乐器陈列馆”,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能够成为王其书教授的学生,张莉感到非常幸运。

“记住,改良不是颠覆,而是让古埙说当代的话。”导师王其书教授的话成为张莉的学术信条。这位曾获国家发明奖和文化部科技进步奖的民族乐器改良先辈,在实验室里是严谨的科学家:他用光谱分析仪检测陶土成分,以声学软件测算腔体共振频率;在田野考察中又是执着的匠人,会为寻找合适黏土辗转川西高原。张莉清晰记得某次赴偏远窑厂做实验的途中,发现导师背包里藏着一根棍子,就好奇地问是用来做什么的?导师说:我一个老人和你一个女娃子在这偏远地区四处奔走,以防不测。张莉为导师对学术的执着勤奋精神感到敬佩,也为老师的呵护之心而感动。

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说起双腔葫芦埙最具难度的技术是什么?张莉略加思忖道:是校音技术。“因边棱吹奏乐器其风口设计和双腔体结构,使其校音成为制作中最具困难和费时的工作,需做到音准与音效的最佳结合。制作人员如不具备长期专业的边棱乐器吹奏技术,很难校好吹口;如没有双腔体埙乐器的长期演奏经验,也很难将上下腔体的最佳振动整合连接校验。张莉刚好具备了自幼吹奏竹笛、长笛的技术和经验,并且有跟随王其书教授学习演奏双腔葫芦埙的经验,这些基础使她能在双腔葫芦埙制作上融会贯通,并能制作出一系列精品双腔葫芦埙。

张莉在参研双腔葫芦埙省厅项目《双腔葫芦埙声学品质及演奏性能改良》和后来主持完成的校级项目《低音双腔葫芦埙的研制》课题的过程中,对双腔葫芦埙的性能和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思考和实践,这样的科研经历也对她的制作研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为拓展中音和低音双腔葫芦埙系列的最佳配置结构比例,师徒二人思索着制作工艺的改进措施,考虑着如何克服传统手拉坯难以控制腔体厚度、蜂腰孔黏结稍有偏差便前功尽弃等难题。在不断考察走访、学习借鉴中,师徒二人遍访宜兴、景德镇等地知名企业及专家,直到某天受其启发,将半机械化旋压工艺用于制做双腔葫芦埙埙胚的工艺流程中。当首个误差达到标准要求的腔体诞生时,师徒二人看着监测仪上完美的共振曲线,相视而笑。

古埙的科技涅槃

在四川音乐学院器研究所的实验室陈列间里,四组不同音区的双腔葫芦埙(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静静陈列。作为传统乐器,在外观设计上研制团队也做过多种尝试,并得到各领域关注双腔葫芦埙的艺术家们的支持.张莉工作室的陈列墙上有大漆漆艺非遗大师设计制作的大漆面双腔葫芦埙;有雕刻大师设计的阴刻阳刻传统图案双腔葫芦埙;有画家们亲画的釉面国画图案双腔葫芦埙;有陶艺大师吹釉工艺的双腔葫芦埙,在赵波陶艺工作室,张莉见证了吹漆工艺的神奇瞬间:高压喷枪将釉料化作彩色星云,七秒内为埙身披上写意山水。陈列墙上抬眼望去琳琅满目,其高音埙釉面流动着龙泉青瓷的翠色,倍低音埙则呈现出青铜器般的厚重质感。这些看似传统的器物内,凝结着跨学科研究的智慧结晶。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学者们无数个与泥土相伴的日夜。

如今,张莉团队建立的陶土数据库,收录了从三星堆遗址土到宜兴紫砂的许多种材料样本。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他们发现各元素含量比例略加调制后接近达标的川南黏土能产生最醇厚的共鸣。团队正在研究的一种电声双腔埙——内置的微型传感器可将气息振动转化为数字信号,预想让千年古器登上电子音乐舞台。

非遗的当代代表

2023年深秋的区文化馆大讲堂,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正在上演。台上,后土埙乐团的演奏者们手持不同音区的双腔葫芦埙,从《楚歌》的苍凉到《阳关三叠》的古韵空灵,展现着改良乐器的惊人表现力。台下,八旬老者与垂髫稚子手持陶埙陶笛轻声应和——这是张莉推行“全龄埙乐计划”的生动注脚。

2024年8月,张莉被评定为成都市武侯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还是成都市武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项目(陶埙制作技艺、陶埙演奏技艺)负责人。她主持的“2023双腔葫芦埙人才培养计划”已培育60余名专业人才,社区教学中更涌现出爷爷奶奶与孙辈同习埙艺的温馨场景。“好的乐器需要时代的表达”,张莉计划创作专属独奏曲目,并在简谱教程基础上编写五线谱教程,让改良埙器既保有《胡笳》的古韵,也能演绎现代音乐创作作品《梅赋》的丰富语汇。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莉的传承图谱充满现代性思考:她主持开发的双腔葫芦埙智能教学系统,通过AR技术重现古代制埙场景;“埙韵成都”社区项目中,外卖小哥用改良埙吹奏《成都》的视频获得众多网友青睐;在海拔4500米的甘孜藏区,她将双腔葫芦埙与鹰骨笛结合,创作出《云端的对话》。这些实践背后,是她对王其书教授教诲的深刻理解:“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在四川音乐学院校史馆和成都市武侯区非遗民俗展厅,那些陈列的双腔葫芦埙不仅填补了传统音域空白,更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张莉记得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跟她说过这样的话:“只有做好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是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张莉认为,父亲当年说的话不正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意思吗?

信念支撑一路前行

夜色中的川音乐器实验室,常常亮着一盏孤灯。张莉正在为五线谱版《双腔葫芦埙进阶教程》校对最后一版谱例。书稿旁,躺着正在创作中的埙协奏曲《青铜·瓷》手稿——作品试图用四个乐章演绎古蜀文明到现代成都的嬗变。张莉心中更远大的蓝图正在展开:与材料学院合作的埙制作材料纳米陶土研究,可能让埙器具备更高的强度,能很大程度上克服易碎的情况;筹备中的埙乐文化活动,将集结国内外的陶乐研究者共探东方陶乐体系。之前张莉就以第一作者编著了《西南少数民族典藏乐器》一书,第三作者参编埙教材《双腔葫芦埙实用基础教程简谱版》。

在最近的非遗研讨会上,张莉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数据:近三年学习双腔埙的青少年数量增长380%,专业院团埙乐声部建制率也有所增加。但最令她动容的,是某次社区课堂上,自闭症少年通过埙乐治疗开口说出完整句子的瞬间。“当一管陶埙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声桥,才是非遗乐器真正的生命力。”张莉如是说。

目前张莉是四川音乐学院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乐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作为双腔葫芦埙传承者、制作者和推广者,她还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埙学会理事,并担任“后土埙乐团”副团长。

许多年来,张莉对乐器研究、制作和演奏始终怀有一腔热情,并决心义无反顾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当有人问她:你前进的动力源自哪里?她回答说:“我前进的动力源于我的父亲和王其书教授赋予我的对科学与艺术执着追求、探索的信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