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千年弦音 对话世界:非遗箜篌与泛箜篌共谱“美美与共”文明乐章
孟建军 张明 华音网 2025-11-14

近几年来,河南卫视凭借中华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并不断创新的方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非常高质量的视听享受,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025年的春节,河南卫视春晚节目组打造了一个特别的器乐文化节目——《美美与共》,用流传千年的中国非遗乐器箜篌与来自国外的泛箜篌类乐器进行链接,通过“古画与文物活化”“传承与匠心”“世界和声”三个核心元素,构建了一场跨越千年时光、连接世界文化的奇妙演出。一场穿越五千年的音乐对话,在“春节申遗”后的首个世界非遗年,谱写了文明互鉴的当代乐章,共同描绘出一幅世界大同的音乐画卷。

古老乐器文物活化

《美美与共》的开篇,通过箜篌的悠扬音律,巧妙地将中国古代艺术与文物的复生与传承融合,带领观众进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旅程。节目没有简单地展示古画与文物,而是通过一朵茉莉花的飞舞,唤醒一个个古画与文物中的箜篌人物,将静态艺术转化为动态的故事。匠心独运的创意在于不仅聚焦国内文物,还特别注重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这些远离祖国的文化瑰宝,也在音符中被唤醒了箜篌人物的灵魂。这是另一种让它们“回家”的形式,完成了属于它们时空穿越和文化归属。

节目以箜篌为载体,仿制了中国古代名画、石窟壁画中的箜篌造型及服饰,并通过现代舞台技术重现了箜篌的“世界基因”。节目中,演员们身着精心仿制自各个时代的精致装束,手持精心仿制的箜篌文物乐器,伴随着悠扬的音律,仿佛引领着观众踏入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尤其是当不同国家的演奏者共同合奏《茉莉花》时,悠扬的琴声和动人的歌声瞬间点燃了观众的情绪。

创作灵感源自箜篌

2024年11月,河南卫视节目组的导演组来到位于河南新乡的久鼎箜篌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以及世界第一家箜篌博物馆——久鼎箜篌博物馆参观。馆内陈列了大量复原仿制和创新转化的非遗箜篌乐器,其中包括复原仿制的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失传的箜篌,该馆珍藏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幅历史箜篌影像弥足珍贵,无疑是世界箜篌5000年历史年表的清晰展示。

在参观完这所河南省非遗研究基地之后,节目组便与久鼎箜篌博物馆的创建人、国家一级演奏员鲁璐进行商榷:在“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后的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2025年,河南卫视希望紧扣这一主题,通过春晚平台展现中华文化的国际视野与包容性,而箜篌正可以将这一理念进行具象化的表达。当这个想法提出时,已经距春节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一个器乐节目,乐曲创作是最核心的命题,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鲁璐的身上。电视台也很快集结了强大的摄制阵容和编曲人员,同时还邀请来了东方演艺集团《只此青绿》的作曲吕亮一起参与创作。大家都提出在创作这首箜篌作品里,要用一段观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为起始旋律。从两首候选曲《千年等一回》和《茉莉花》中,鲁璐最终选择了《茉莉花》,因为这首作品在国际上知名度更高,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箜篌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在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砖等文物中频繁出现,且与古埃及、波斯、希腊等文明的“泛箜篌”乐器存在文化关联。箜篌不仅是乐器,更是文明交融的象征:其形制演变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互动,而《茉莉花》作为世界熟知的东方旋律,则成为共通的情感纽带。

黄河滩区茉莉芬芳

“在这个节目制作之前,我跟部分国外的泛箜篌演奏家并不熟识,只能通过发邮件邀请他们来中国参加节目录制。”鲁璐说,因为时差等原因,等待他们答复的过程也感觉很漫长。但结果却是令人振奋的,最终有八位外国演奏家欣然接受了邀请,来到中国参加节目的录制,他们是:竖琴家、作曲家、土耳其箜篌项目创始人希琳·潘卡罗格鲁(土耳其)、苏格兰古竖琴演奏家、研究者比尔·泰勒(英国),国际古竖琴协会前主席南希·蒂姆(美国)、伊朗古箜篌重建者,古音乐复兴者塞福拉·肖克里(伊朗)、印度泰米尔古箜篌演奏家西瓦苏布拉马尼安·穆图萨米(印度)、希腊里拉琴大师西奥多·库马齐斯(希腊)、希腊古乐器音乐家马里奥斯·波达拉斯(希腊)、非洲科拉琴大师迪亚贝尔·西索科(塞内加尔)。

鲁璐带着这八位泛箜篌演奏家去了河南新乡原阳的黄河滩拍摄,原阳黄河滩有着“自然奇观、历史记忆、生态屏障、经济引擎”四重身份,是中原大地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符号。

“原阳的黄河滩区面积最大,之前我没有去看过真正的滩区,去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滩区。”鲁璐回忆起那天去黄河滩区拍摄的情景:“我们在滩区上面摆了一个个蒲团,演员坐在蒲团上面弹奏箜篌,只要坐在蒲团上面稍微动一动,滩面就会起伏波动,蒲团还会往下面陷落,下面的水就要漫上来,于是就要挪开蒲团坐到另一处。我这才知道滩区是这样的,很有意思。”

节目以虚拟特效营造的黄河落日、敦煌飞天等场景,进一步强化了时空交错的史诗感,带给人音乐与视觉的双重震撼。这些来自尼罗河、两河流域、爱琴海等文明区域的泛箜篌演奏家,与中国箜篌艺术家同台演出,共奏《茉莉花》,既保留东方韵味,又融入不同文明的演奏风格,形成多元协奏,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当《茉莉花》的旋律在来自各国泛箜篌演奏家的指尖奏响,冬日的黄河滩区,黄河的味道与茉莉花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弥漫着浓郁的中国的味道。箜篌作为丝路文化符号,成为连接中外文明的桥梁。这种合作模式为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范例。

策划铺垫完美呈现

《美美与共》节目从2024年11月启动筹备,历经近两个多月的策划与录制,于2024年12月24日杀青。后期制作中,团队通过虚拟特效、场景复原等技术手段,强化了视觉与听觉的沉浸感。

演出不仅呈现音乐,还结合了历史影像复原仿制、服装妆造设计等元素。例如,鲁璐团队此前已仿制了256件古代箜篌实物,并绘制了《黄河流域箜篌文化遗产图谱》,从中国古代名画、石窟壁画及流失海外的文物(如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的《合乐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龟兹舍利盒》)中提取箜篌造型、人物服饰等元素进行复原仿制,这些成果都在河南春晚舞台上通过视觉化手段转化为艺术语言,形成了这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当时在策划这个剧本的时候,剧本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要诠释中国的箜篌,根据古代遗存的来自不同地区的箜篌的图片仿制的箜篌,第二部分是根据五件流散在国外的中国箜篌图片仿制的箜篌,十个箜篌分别用十个人来演绎。鲁璐的十位学生分别各执一个箜篌,扮成中国古代不同年代的仕女模样弹奏箜篌,服装与道具设计严格参照文物原型,如复原仿制《女乐图》中的明代服饰、青铜器蟠虺纹饰等,同时结合现代舞台美学,打造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审美的视觉效果。同时,鲁璐与其他八位国外演奏家需要每个人都展示自己的声音。

鲁璐介绍说,当时八位外国演奏家在邮件中确认能来的时候,她就开始写出他们要弹奏的音阶以及音阶的范畴,分别告诉他们要在哪个音阶内演奏,选一个调式,让他们自由发挥,每人形成一段五秒钟的solo演奏,虽然五秒钟的独奏非常短,但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却呈现出意外的精彩。几位外国泛箜篌演奏家来到中国之后花了3天时间录音、录像,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在录制过程中囿于条件限制,演奏家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精益求精地完成了节目的录制工作。

箜篌曾因断代濒临失传,鲁璐团队通过系统性保护(如仿制乐器、培养传承人、建立博物馆)使其重生。此次春晚演出以高规格舞台展示箜篌,不仅提升公众认知度,更通过“非遗+现代技术”的模式,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代依旧充满活力。

节目将非遗元素(如箜篌制作技艺、传统服饰工艺)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范式,被网友评价为“需要逐帧解析的文化课件”。

通过中外艺术家的合作,《美美与共》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春节申遗成功的背景下,节目以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展现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生命力,既强化了国民的文化认同,也为全球观众提供理解中国的新视角。

文化破圈对话世界

《美美与共》的诞生,是河南卫视“文化破圈”战略的延续,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一次成功尝试。它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在精神层面诠释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深刻命题,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典范。

与河南卫视春晚的合作演出,不仅是鲁璐团队多年非遗工作的集中展示,更以创新形式为箜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国际对话、技术赋能与教育普及,箜篌这一古老乐器正从“博物馆文物”转变为“活的文化符号”,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生动案例。未来,箜篌或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独特文化名片。

如今,箜篌受到河南省政府的重视,已成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鲁璐经常会代表河南去深圳参加文博会,在2023年时也是文博会上唯一一个表演类项目。

在《美美与共》播出的一个月后的2月24日,中国和柬埔寨人文交流年的闭幕式上,鲁璐携全国20位箜篌传承人与柬埔寨凤首箜篌演奏家合作演出了原创曲目《千载和鸣》。这首曲目是《美美与共》的姊妹篇,也是鲁璐所创作的着眼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作品。

2025年的春节已经过去,但中国箜篌与国际泛箜篌乐器之间的深入链接却刚刚开始。通过这次《美美与共》的合作,各位受邀的外国泛箜篌类乐器的演奏家们对今后长久延续的合作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箜篌与泛箜篌乐器的互动,映射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技术与艺术交流。从丝路驼铃到全球化舞台,箜篌不仅是音乐载体,更是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与未来创新的试验场。通过技艺传承、艺术合作与哲学对话,它们将持续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层意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