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剑器》是徐昌俊先生以杜甫诗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为依据创作的一首非传统柳琴曲,该曲凭借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和丰富的演奏技巧,成为柳琴作品中的经典佳作。乐曲刚柔并济,大气磅礴,每一处不体现出公孙大娘舞蹈舞技的高超,中阮独特的演奏形式赋予了此乐曲全新的演奏内涵。本文以中阮版本的《剑器》为例,从创作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该乐曲每一部分的演奏要点,同时结合笔者阮的学习经验和演奏实践,进一步探讨了《剑器》的艺术价值。目的是为阮乐爱好者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从而更好地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一、作曲家与《剑器》
《剑器》是由作曲家徐昌俊创作的一首现代柳琴作品,这首作品是以杜甫诗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为创作素材:在唐朝大历年间,杜甫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所表演的剑器舞,不禁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在郾城亲眼看到卓越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跳剑器舞时那种时而惊心动魄,时而刚中显柔的大气场面:“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其舞出神入化,光彩夺目;其力像羿射九日,气势恢宏;其神如驾龙飞翔,飞历九天。舞剑精彩之处,剑光闪闪,气象万千,融情于景,浑然一体,张弛有度,刚柔相济。乐曲大气磅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公孙大娘舞剑的场景,有着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此曲以柳琴演奏者表演为媒介,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古典音乐色彩。其中,作为创作素材的七言古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更是表现了诗人的两种情感,其一是诗人因观看李十二娘表演的剑器舞,触景生情,不禁忆起自己幼时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时的场景,对其高超的舞蹈表示赞叹;其二则是诗人对国家繁荣时期时的向往之情与国破家亡的忧伤之感,寄托了诗人对先帝盛世的眷恋,慨叹当今的衰落。
二、《剑器》创作特征分析
《剑器》是一首带有引子的复三部曲式,分为 A—B— A1(见表 1),结构则以慢—快—慢的形式呈现。
(一)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为乐曲前 5 小节,节拍为 4/4,节奏较为自由。此部分速度相对较慢,空旷且柔和的氛围将听众拉进作曲家的回忆中,脑海中逐渐浮现观公孙大娘舞剑时的场景。从和弦结构看,主要是三度以内的音程进行。引子部分主要依靠右手扫弦进行和左手手指带音相结合,演奏时需要注重力度,力度过大和过小都会使引子部分的音色失去美感。
(二)A 部分
A 部分为第 6—34 小节,具有变奏特点的结构,分为 a—a1—a2 三个变奏乐段,节拍为 4/4,在第 12 小节处变为 4/3 拍。速度为每分钟 32 拍。其中第 6—13 小节为主题音乐,整个 A 部分都是围绕主题音乐进行不同变奏,整体看此乐句的结构较为方整。从第 14 小节开始,主题音乐提高八度,这时宁静的氛围逐渐变得明亮,公孙大娘舞剑时的景象逐渐清晰。在结构上与 a 段相似,这时的速度变为每分钟 42 拍,速度比 a 稍快。直到 26小节开始,音高回到原来的位置,速度加快,略显激烈,为 B 部分做好铺垫,情绪依旧层层推进。此部分主要依靠右手轮指与左手手指带音进行,注意左右手的配合。 A 部分在情绪上注意情绪的变化,最开始为沉稳略带忧伤,接着略带激动的,最后为冲动的,在感情处理上需要演奏者格外注意。33 小节—34 小节为连接句,慢起渐快,由慢至快,最后以扫拂技巧结束 A 部分的演奏,速度渐慢进入 B 部分。
A 部分的情感表达以线性的轮指作为基础,旋律在主题音乐中各种变奏进行,使得诗中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忧伤的感情与清亮的音响相互交融,刻画了一幅柔美场景,直到 A 部分接近尾声,情绪逐渐平稳。
(三)B 部分
B 部分为第 35—108 小节,是 A 部分主题基础上的延续。速度由慢渐快,最后为每分钟 300—330,表现出舞剑器时激烈的场景。同时 B 部分节拍多变,为 8/9、 8/10、4/3、4/4、8/6、8/7、4/3。此部分第 35—41 小节为新的主题音乐,从织体来看是双声部的织体,与 A部分相似,是低声部 G 音与高声部的配合,形成对位关系,b 段主要以双弹技巧为主,演奏时注意音的饱满度。接着为 7 小节的连接句。第 49 小节—57 小节是新主题音乐的变奏,称为 b1,这是对主题音乐的变化发展,由原有的双声部织体变为和声伴奏声部,右手演奏技巧也变为扫弦进行。之后是 8 小节的连接句。进入 b2 乐段,此段采用了简化旋律的形式,多采用休止符,运用双弹技巧进行。从 76 小节开始,是 B 部分音乐主题的展开。在 B 部分前半部分的不断变奏中,描绘了公孙大娘舞剑时的形象,不同的变奏主题寓意着公孙大娘舞剑动作的不断变化。直到音乐主题展开,无论是演奏技巧、情绪还是节奏,前面部分与后面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部分更像是表现了公孙大娘英姿飒爽的身影,展开段则是表现了公孙大娘英勇的气概。第 93—95 小节采用重复滑弦的手法,更像是赞美公孙大娘精妙绝伦的舞蹈技艺。演奏时,注意右手扫弦力度和密度,节奏快且不乱。直到 106 小节开始,速度渐慢,进入 A1 部分。
B 部分主要描述了公孙大娘的舞姿,多变的节拍如舞者的动作一样不断变化,伴随乐曲速度与力度的增加,诗人内心如波涛般层层涌进,情绪渐渐激动。直到音乐的展开段部分,情绪到达最高潮,无论是节奏速度还是调性,都发生了变化,各种不协和音的出现使得乐曲旋律变得紧张,B 结尾处的渐慢让人逐渐放松。
(四)A1 部分
A1 部分为 A 部分的变化再现,对 A 部分进行收缩。经过了激烈的舞剑,情绪又回归最初时,速度放慢,委婉且深情。节拍由 4/4 转为 4/3 再转为 4/4,最后为 4/1。在第 121 小节开始,速度突慢,直到结束,曲终,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A1 部分表达了诗人从回忆中抽离,回到现实,面
对往事陷入沉思,忧愁之感弥漫开来。
三、《剑器》演奏技巧分析
《剑器》在演奏技巧上不仅运用了传统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新的演奏技巧。无论是左手演奏技巧还是右手演奏技巧,都可以体现出《剑器》中旋律音乐的丰富。
(一)引子
引子部分的左手演奏技巧采用了带音手法,用不按音的手指拨弦,形成了高音与低音之间的相互配合,体现出乐曲旋律与节奏相结合的特点。演奏时左手带音力度需根据乐曲情感适度演奏,不要过大,也不可过小,控制力度使得音色清晰自然。右手演奏技巧为扫弦,拨片向下进行弹弦,使三根弦同时发声,由于《剑器》引子部分感情色彩相对柔和,因此要求演奏者在扫弦时注意手腕的放松程度与力度控制。左右手相互交替进行演奏,演奏者注意左右手的配合训练,把握乐曲的情绪、节奏、速度。
(二)A 部
A 部分的主题音乐演奏技巧主要是右手持续轮指与左手带音相结合进行。其中右手轮指注意音符的颗粒感,避免力度不均,演奏者需要放松情绪,左手带音伴随主旋律同时进行。此部分与引子一样,注意两手的配合训练。在变奏句时,伴随情绪的迭起,右手轮指力度逐渐增加,给人层层推进的感觉。到第 33 小节时,出现 32分音符,此时的节奏由慢渐快,强调右手弹奏的每一个音符饱满且有弹性。
(三)B 部
在 B 部分中,演奏技巧主要体现在右手上,在这一部分中,多为双弹、扫弦、轮指。主题音乐的左手演奏技巧为双弹,两根弦同时弹下,音色要富有穿透性,短促而热情。在连接句中,左手演奏技巧变为扫弦接轮弦,四根弦同时扫弦接着四根弦同时轮奏,这对演奏者的手腕力度提出了高要求。在 93—95 小节时采用连续重复滑弦和逐级递增的滑弦手法,演奏时,右手扫弦需均匀,有密度,伴随情绪力度逐渐增加。
B 部分左手演奏技巧最为典型的是换把技巧,由低把位换到高把位,或由高把位换位低把位,在不断变化的节拍中相互转换,采用大跳的形式进行,把位的转换大大提高了音乐的张力。演奏者在换把时要准确找到把位,动作果断、迅速。在换把演奏时,容易出现重音与节奏不稳定的现象,这主要是左右手配合不熟练造成的,在练习中应多加注意。
(四)演奏时呼气与情感技巧
呼吸是乐器演奏中最为基础的技巧之一。良好的演奏状态、顺畅且饱满的呼吸能够与乐曲节奏变化、旋律进行相得益彰,使得演奏者的呼吸与“声合并而出”。演奏时演奏者结合乐曲的风格、特点,伴随音乐情感的跌宕起伏转变自己的情绪,以此调整呼气,使得乐曲更加自然且富有感情色彩。如引子部分,剑器舞的刚烈与人物的柔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奏者此时应该放松情绪,调整呼吸带入角色,运用琴的音色与演奏者的呼吸规律来抒发内心情感。
四、《剑器》艺术价值
在《剑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等优势,探索了柳琴无伴奏音乐作品的创作,在演奏技巧与曲式结构上进行了创新,成为现代乐器作品中又一个里程碑。
(一)演奏技巧的创新
在器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柳琴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乐队高音声部,华彩乐段主要演奏乐器,在作曲家们的努力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演奏技巧与琵琶、中阮十分类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柳琴的演奏技巧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在《剑器》一曲中,作曲家徐昌俊在柳琴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新的创新,右手的全弹技巧贯穿整个乐曲,左手带音技巧使乐曲形成了高音区和低音区在音色上的配合,两者的大量组合发展了柳琴表现现代音乐的能力,这些演奏技巧不仅让乐曲音乐色彩更加丰富,还让柳琴这件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二)曲式结构的创新
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大多来源于民间戏曲、古曲与民间歌曲,器乐曲多以曲牌为基础,常见的基本结构原则有呼应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变奏原则和循环原则,以及多种原则混合排列。《剑器》在曲式结构中则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渐变原则,包括散、慢、中、快、散,并结合了唐代大曲的特色。在音乐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变奏技巧,在每一部分中都有一定的变奏手法在其中。同时,《剑器》也采用西方传统音乐特点,此曲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在主题材料运用上更是具有西方音乐三部性的特点。最后发展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作曲的特点又有西方再现原则的新作品。
(三)音乐价值
音乐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续的最佳途径。音乐自产生以来就与文化息息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某
种文化,能够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国家的文明,风土人情。
《剑器》作为一首以古代七言诗为创作题材的乐曲,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征。这首作品刚柔并济,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剑器舞的磅礴景象,在其内涵中无不流淌着汩汩的民族血液,无不呈现出民族魂魄之灵性,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品格和神韵。
《剑器》的创作拓宽了柳琴演奏的空间,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得柳琴这件传统乐器逐渐现代化,此曲获得了“上海之春”优秀创作奖,这首乐曲无论是创作或是演奏都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柳琴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结 语
《剑器》无论是在演奏技法上还是在表现力上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求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技巧的强化和细节的处理,对演奏者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这首乐曲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注意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感表达,在真正了解作品后再去演奏,这样所演奏出的乐曲才更加具有感染力。
《剑器》作为现代柳琴作品中经典的作品之一,将柳琴高亢响亮的特点与饱满的音色完美结合,营造了一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景象。这首作品创作思维的开拓和演奏技巧的革新提高了柳琴的艺术表现力,中阮独特的演奏形式赋予了此乐曲全新的演奏内涵。此曲旋律流畅大气磅礴,成为中国器乐作品中一首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 苏春敏 . 柳琴曲《剑器》的音乐内涵及演奏技巧 [J]. 中国音乐 ,2004,(03):108-109.
[2] 李坤 . 浅释柳琴曲《剑器》的历史背景与创作题材 [J]. 大众文艺 ,2010,(06):47.
[3] 吴强 . 来如雷霆去似江绛唇珠袖传芬芳——柳琴曲《剑器》音乐与演奏解析 [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4),012.
[4] 李芬 . 探析柳琴曲《剑器》的演奏艺术 [D].天津音乐学院 ,2018.
[5] 申婷 .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0, (01):114-128.
[6] 朱丽姝 .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 [J]. 艺术大观 ,2020,(2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