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柳琴曲《毕兹卡欢庆会》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孙鑫莹 华音网 2025-01-02

摘要:柳琴曲《毕兹卡欢庆会》,又名“土家族舞曲”,该作品是1978年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柳琴协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与特色,描写了土家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热烈场面,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主要从《毕兹卡欢庆会》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柳琴;《毕兹卡欢庆会》;音乐特征;演奏技法

引言

柳琴是中国民族乐器较年轻的一员,自改革后发展至今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毕兹卡欢庆会》是王惠然先生1978年首创的全国第一首柳琴协奏曲,不仅在演奏技巧难度上高于它之前出现的柳琴独奏曲,例如《春到沂河》《欢腾的天山》等,而且在情感表达上更能体现当地人民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柳琴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一员,在各位音乐家和改革者的努力下,从最开始的为戏曲音乐伴奏到现如今成为独奏乐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学习,促进了柳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尽管如此,还是有诸多原因导致人们对柳琴音乐的课题研究偏少,它作为民族乐队中年轻的一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对具体的柳琴作品的分析以及每首作品相关演奏技巧介绍分析等等。

一、《毕兹卡欢庆会》与土家族音乐

(一)《毕兹卡欢庆会》的创作背景

王惠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演奏家、作曲家、乐器改革家。20世纪50年代王惠然去沂蒙山部队体验生活,一次偶然的“柳琴戏”观看经历使得他对其伴奏乐器二弦“土琵琶”产生兴趣,从此便开始了对“土琵琶”乐器的改革以及创作柳琴曲之路。1958年底,王惠然制成了三弦二十四品的高音柳琴,1970年在三弦高音柳琴的基础上又进行改革,成功研制了四弦二十九品高音柳琴,拓宽了柳琴的音域、丰富了柳琴的演奏技巧等,使其成为各民族乐团的常规高音乐器,填补了中国民族乐团弹拨声部缺乏高音的空白。

王惠然在改造柳琴的同时,也创作了许多柳琴曲,如《春到沂河》《江月琴声》等。1978年王惠然去湖南采风,在此期间看到土家族人民庆祝节日的场面,便由此将土家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了《毕兹卡欢庆会》一曲。该曲是全国首创的第一首柳琴协奏曲,为单乐章的小协奏曲,在演出时大都由民族管弦乐队担任协奏,有时也会用钢琴担任协奏。作品首次运用了拇指拨弦、小三度慢拉弦、大沥音等技巧,还运用了对位复调作曲技法、回旋变奏曲式,标志着柳琴演奏艺术的日趋完善与成熟,成为王惠然先生里程碑式的作品[1]。

(二)土家族音乐

土家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区的土家族由于地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自形成了其特有的土家族音乐。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领域中,其音乐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根据《民族音乐概论》的分类法,土家族音乐表现形式主要包含三类:土家族民歌、土家族歌舞音乐和土家族器乐。[1]土家族音乐音韵、节奏和旋律主要来源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人们用于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区别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的文化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传承。土家族音乐的文字内容大都是即兴创作,口头传承。音乐歌词形式灵活,句式长短不一,在旋律音调上多使用衬词,例如“啊”“罗呦喂”“哎呦也”“罗啊喂”等,这些衬词不表达任何含义,但把它们放在乐曲中,却有了人民表达情感的作用。土家族音乐的旋律更具歌唱性,经常出现同音反复的旋律音调。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进行中,各乐音之间存在大量的大二度、小三度的连接。土家族音乐对五声调式和五声音阶应用非常广泛,五声音阶最具代表性的为徵类色彩音阶和羽类色彩音阶,徵类色彩音阶以主音上方的大二度和主音下方的小三度为特征。土家族民歌多使用徵调式和羽调式,“湘西土家族民歌曾经有过‘三音列’民歌,最常见的组成形式为‘6-1-2’式。后来的湘西土家族民歌借鉴其前身‘三音列’中常见的方式,将其加以重组和转换,让它成为自身特有的手法,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级进’式的‘同音交替重复’,土家族音乐的旋律通常能够在‘同音重复’中实现延展,其独特性也因此获得体现”[2]。土家族歌舞音乐是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它很注重音乐的节奏,这种歌舞音乐体现出的风格大都是热情奔放的,但也会体现出优美典雅之感。

二、《毕兹卡欢庆会》的音乐特征

(一)《毕兹卡欢庆会》音乐结构分析

柳琴曲《毕兹卡欢庆会》[2]全曲共212小节,乐曲整体分为三部分:引子、慢板、再现,是典型的快—慢—快结构。全曲共两种调式:C调与G调,交替进行。G调音位比C调音位高上纯五度或低下纯四度,属于近关系转调。抒情、柔美的慢板部分在欢快热烈的引子以及再现部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得乐曲的民族性更加突出、鲜明。该曲的主题旋律是由《土家唱起跃进歌》[3]发展而来的。

《土家唱起跃进歌》是民间歌曲体裁,属于小调。小调一般是人们在家中闲暇之时所唱,音不是很高,演唱内容也都是与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土家族小调演唱时感情充沛、生动活泼,在演唱的过程中常有颤音、倚音等装饰音进行润色,别有一番风采。

1、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为前25小节,C大调,为快速的2/4、3/4拍交替使用,旋律为五声音阶,以土家族特色的音调和强烈的“打溜子”开始,热闹欢腾。第7、8小节模仿第5、6小节上二度模进进行,起到递进的作用效果。第9—14小节,每两小节提高一个八度,由弱渐强,层次慢慢递进。从20小节起,以连续快速的扫拂先强奏,然后突然弱下,再慢慢渐强达到很强的力度,以一个八分休止结束此柱式和弦。为了体现热烈欢快,大量使用连续扫拂,极大地表现了柳琴强奏时的音色,使乐曲富有激情。

2、慢板部分

抒情、柔美的慢板部分,这一部分的节奏为4/4拍,乐句呈现出方整性的结构。26、27小节为间奏,起到固定速度、节奏节拍的作用。民族管弦乐队担任协奏时,通常是由低音乐器演奏,例如中阮等。

28—43小节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曲体结构,乐句间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28—31小节为起句,是对主题的最初描述,该乐句中所用的柱式和弦均用琶音加长轮进行演奏,表现出了土家族姑娘跳摆手舞的场面,使画面变得生动起来,滑音的加入使旋律富有韵味。32—35小节为承句,全部变为单音长轮加滑音,音域也比前一乐句低一个八度,通过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36—39小节为转句,引用新材料,与前两乐句形成对比。40—43小节为合句,是该单乐段音乐的结束部分,该乐句转为G调,向起、承部分的材料靠拢,旋律落在主音,完满结束。

接着是八小节的拇指拨弦演奏,前四小节是对承句的变化重复,后四小节为转句的变化重复。首次运用的大拇指拨弦技法,使得此部分与前后的音响效果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对比。52—56小节为间奏,音区选择高音区以及泛音演奏,既是对前面优美旋律的承接,同时也为引子部分再现酝酿情绪。

3.变化再现部分

在该段落中的慢起渐快部分表现的是土家族小伙大力击鼓的场景,刻画了土家族小伙威猛矫健的形象。G调的附点三十二分音符部分,它给乐曲增添了活泼跳跃的感觉,是柳琴更擅长的节奏型,同时也是主题以变奏变形的手法展开。

然后主题节奏拉宽,展现了载歌载舞的场面。华彩乐段以快速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以及三连音进行演奏,是该曲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高难度部分,为整首乐曲加强了完整性。在主题的几次变奏之间,插入了模仿“打溜子”节奏的段落,不断地将音乐推向了高潮。[4]柱式和弦扫拂演奏以及快速十六分音符演奏,在力度以及速度上均体现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在乐曲的结尾部分,柳琴以快速演奏双八度大跳、双弦沥音等技巧,在最强音中结束全曲。

(二)力度

在音乐的表现中,音乐的力度是由物体振动幅度来决定的。音量的大小、轻重的程度以及声音强度的变化等,都是力度的表现。通常所说标记的力度是指标在乐谱谱面上的力度指示,任何乐曲或多或少都会有力度的变化,没有说有哪一首乐曲从头到尾都是由一个力度演奏下来的。面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演奏者会演奏出不同的韵味,因为每个人对乐曲中力度的掌握以及感觉是不同的,如何演奏出力度的变化由演奏者所决定。乐曲中存在多个力度变化,例如ff、sf、fp、mf、mp等。每种力度在该乐曲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三)节拍与速度变化

《毕兹卡欢庆会》中,在表现热烈欢快的场景时,采用了有跳跃感的十六分音符,在3/4、4/4、2/4这三种拍子之间快速转换,使得整段乐曲一直处在激动的气氛中。节拍的改变还体现在重音的变化上,形成带有错位感的音调。如前所述,乐曲呈现快—慢—快的节奏框架,打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散—慢—中—快—散”节奏框架,展示出了不同的音响效果。

对于演奏者来说,当拿到乐谱时,除了看调式外,重要的是看乐谱上的速度标记,然后根据心中对各速度的判定进行演奏。作品中速度的变化也是音乐内容的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可以归纳为慢速、中速、快速三类,具体细分还有很多,例如自由速度。在该曲中主要的是确定快板(♩=152)与慢板(♩=44)的速度,其他的稍快、加快则只需在之前的速度上稍微快一点即可。

(四)和声

该乐曲在和声上非常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充分展现中国传统乐器独特音色音响。我国传统音乐强调多声部线性思维,现如今许多器乐曲是融合东西方特色所产生的产物,不再单独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模式,大多是根据需要去配置和声音程及和弦,一方面展现柳琴的和声特性,一方面充分将传统四五度、八度的和声效果用柳琴这一乐器表现出来。

最初的二弦七品柳琴仅有一个半八度,音域较窄,不方便转调,那时的柳琴用于柳琴戏伴奏,在伴奏中常出现双弦同时演奏的不同和声音程关系的音响。1958年王惠然制成的三弦二十四品柳琴有了三个八度,音域较之前宽一个半八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此时柳琴不仅可以演奏四五度、八度音程外(当然也可以演奏其它音程),还可以演奏三和弦。1970年四弦柳琴的改革使得柳琴音域变广,达到了四个八度,四根弦定弦同样按照四五度关系,和声效果扩展到可以演奏七和弦,在演奏时不会存在按音不准的问题。传统四五度、八度的使用贯穿全曲,像乐曲开头的柱式和弦就是按照四五度、八

度关系所叠加,从低到高依次为四到一弦,四弦与三弦构成纯五度音程关系,三弦与二弦构成纯四度音程关系,二弦与一弦则是纯八度的音程关系。

在演奏过程中因为速度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展现:慢板中柱式和弦大多是以琶音的形式演奏,展现连绵不断的音色,此时的柱式和弦多表现为柔美舒缓;快板中的柱式和弦大多以扫弦形式演奏,凸显和弦的多声力量,表现为热烈高亢。

三、《毕兹卡欢庆会》演奏技法分析与处理

(一)演奏技法选择与难点

1、拇指拨弦

柳琴演奏时是用拨片进行演奏的,而拇指拨弦是本曲首次使用的演奏技法。拇指拨弦是将拨片放到食指和中指之间,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的指肚抵在最末端琴品的外侧(一弦左边),手腕保持放松,用大拇指指肚靠近琴弦的一侧拨动琴弦。

该曲中大拇指拨弦技法的运用共有八小节,在慢板段落。运用大拇指拨弦演奏,使音响效果变得更加柔美。滑音、吟音以及用拇指拨弦演奏泛音的运用,加大了此段落的演奏难度,更加生动地表现土家族姑娘曼妙的舞姿。此部分还有拇指拨弦演奏泛音,在演奏的时候,左手的手指要准确地放到琴品泛音点所在的地方,轻轻的虚按在琴弦上,等右手拨响琴弦时,左手的手指迅速离开琴弦,这样才能保证所拨的泛音的透亮,不然泛音的效果是干瘪的。

2、推、拉弦的色彩效果

左手手指按弦时向右推进使得弦音升高为“推”,按弦向左拉出使得弦音升高为“拉”。最常用的推拉弦有两种:一种是慢推拉弦,一种是快推拉弦。慢推拉弦时,左手手指按音后,将弦向左拉出或从左向右推到所需音的音高位置,再放回原位音,此时推拉弦的时间可以适当晚一点,不要操之过急,拉弦的时候指力还不能放松;快推拉弦,顾名思义,速度要快,同时手指要有一定的力度,不能留有犹豫的时间。推拉弦技法快还是慢的运用,要根据乐曲表现的风格特点来决定。在本曲中用于慢板段落,营造了浓郁的民族韵味,刻画了土家族姑娘跳摆手舞的场景,使得乐曲更加婉转动听,更富有表现力。

3、沥音

沥音又称滑音,是指手指按在所需音上,在琴品上,上下滑动而得到另一个所需音。在滑弦的过程中会有余音所在,使得旋律更富有歌唱性。

乐曲中用到的多为下滑音,音程为小三度、大二度等,在演奏时多处配着右手的轮子,音响效果变得丰满,使得旋律流动性强,富有歌唱性,音乐韵味十足,此时的沥音就不单是作为乐曲的装饰音,而是运用到了曲子的主题旋律中。在滑弦的过程中,按音的手指要保持一定的力度,手指要按实,滑弦过程中不能有松懈或者虚按的情况出现,也不能存在手指扒弦的问题。滑动时贴着弦沿着品,注意滑动时不要滑到品的下方。该曲中最有特色的沥音是结尾处的双弦沥音,这就需要演奏者左手指力要足,音要交代清楚,把握好节拍,上下行各两拍,不要拖沓和提前结束,并且要连接好后面的和弦。

4、大跳

该曲中所用的大跳为一弦与四弦这两根外弦的双八度大跳,模仿的是土家族“打溜子”的效果,在平常练习以及演奏的过程中,要熟练地掌握一弦到四弦的跳把动作,左右手要配合好,把每一个音都要交代清楚。由于是快速的大跳,会存在右手弹完后,左手还没离开琴弦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吃音现象发生,另外还要注意在此过程中不要碰到二、三弦。

5、过弦

柳琴四根琴弦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在演奏自然音列时为了保证左手保持在同一把位,这就需要过弦演奏。在不同的乐曲中运用到过弦的速度是不同的,有的需要快速过弦,这就需要演奏者要对弦的位置把握好,在过弦时不要触碰到别的琴弦,不然会发出双音的效果,与实际音响效果不符。如图所示,该曲中用到的过弦为快速过弦,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与过弦相结合,无疑增加了演奏难度。在平常演奏快速十六分音符时要花大量时间去练习,还要注意左右手的配合,右手精准地快速过弦,不要在过弦时触碰其他琴弦。

6、琶音

琶音是由和弦组成的,在乐曲中全部为顺琶音,即由四弦到一弦(由低到高)依次拨奏琴弦,演奏琶音加长轮时中间要连续,不能有气口存在。在演奏琶音乐句时要保证每个音的清楚且有颗粒感,这就需要右手要自然地拿好拨片,做到“松而不掉、紧而不僵”的状态。

(二)《毕兹卡欢庆会》情感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于人们欣赏后所产生的反应。《毕兹卡欢庆会》描绘的是土家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热烈场面,它所表达的情感是欢快的、喜悦的。作曲家赋予这首作品很大的想象空间,聆听此曲仿佛身临其境。在一个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四面环山的地方,与土家族姑娘们一起跳着摆手舞,同时也能欣赏到土家族小伙们那矫健的舞姿。作品谱面上的音乐符号,都体现着作品的表达。音越强所体现的力量则越强,如“打溜子”、土家族小伙们大力击鼓场面;音越弱则体现的力量则越弱,如土家族姑娘们跳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代表性舞蹈之一。跳摆手舞是慢板段落,优美典雅,主题加花演奏。大拇指拨弦更是将音乐效果变得更加柔美、空灵,惹人遐想。乐曲各部分间的连接部分多用慢起渐快,留有一定的喘息空间。旋律具有较强的歌唱性,快板段落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运用给人活泼跳跃之感。

《毕兹卡欢庆会》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土家文化,在里耶这方历经沧海桑田剧烈变幻的山水间的完整传承,不仅说明这个自称本地人的土家民族是一个既开放、包容、智慧、勤劳,又坚韧持守、自尊自重的优秀民族,又着着实实为里耶历史、里耶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谱写了浓墨重彩和不可或缺的一笔。

结语

自四弦柳琴改革成功,柳琴被更多人所熟知。《毕兹卡欢庆会》作为柳琴协奏曲的代表作,首次运用了拇指拨弦等演奏技法,演奏技巧上高于它之前出现的柳琴独奏曲,可以说是集柳琴演奏技法之大成。在音乐表现上首次引入了土家族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它蕴含的中国传统音乐独有的韵味使得它在群众推广中奠定了良好的感知基础。

通过对《毕兹卡欢庆会》这部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演奏好此曲,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理解作曲家通过乐曲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掌握乐曲的演奏技巧是必须做到的。笔者通过这次对作品的分析以及演奏心得的记录,为以后的演奏以及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吴强.柳琴考级曲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127-132.

[3]黎连成.土家唱起跃进歌[J].人民音乐,1978,(03):53.

[4]何丽丽.柳琴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孙鑫莹(2000-),女,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从草根到华堂”——皖北鼓吹乐传统用乐场域的现代变迁及影响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20ZD1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