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王惠然先生发明了现代四弦柳琴以来,我国柳琴表演艺术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创作的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以名诗《琵琶行》为创作蓝本,用闪烁着民族光辉的乐句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乐曲充满了浓烈的诗情画意、颇具中国音乐神韵,也处处彰显了作曲家厚重扎实的艺术功底。本文尝试通过阐述乐曲的题材构思和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风格,从立意构思、创作风格、创作意境三个层面对该部作品的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意境进行分析,以期为民族器乐的音乐作品创作与革新带来点滴启示。
关键字: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音乐构思;创作意境
柳琴协奏曲是以中国音乐文化为根基,吸纳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柳琴作为主奏乐器,与民族管弦乐团甚至与西洋管弦乐团相结合的一种演奏形式。王惠然先生大量优秀的柳琴音乐作品使柳琴这件以伴奏为主的民族乐器从民族乐团中脱颖而出,让柳琴在独奏舞台上大放光彩。而《江月琴声》这部柳琴协奏曲,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载体,充满浓烈的诗情画意,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与东方优秀理论相结合的美学传统,为柳琴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体现出中国民族传统器乐创新与发展的动态之美。
“传统与现代的概念,既与不同的时代相联系,又与不同的风格相联系。从传统到现代的音乐风格的改变,有的是渐进式的演变,有的则是突变,但无论如何,传统与现代之间绝不是割裂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①这段话正是阐明了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在继承优秀的民族器乐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人类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并力求将两者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领域之中,王惠然先生颇具建树,他创作的《江月琴声》是在继承中国古典传统的同时,又发展创新了柳琴演奏的现代风格,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作曲、演奏和交响艺术,是对如何继承与革新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为后来的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本文将以《江月琴声》的创作构思、创作风格、作品意境等方面从音乐美学的角度阐述,试图以《江月琴声》为缩影,探索中国民族器乐的革新与发展之路。
一、《江月琴声》的创作立意构思分析
王惠然祖籍浙江,生于上海,从小酷爱民族民间音乐,十三岁起就开始自学琵琶、月琴等,参加过评弹、越剧、江南丝竹、山东柳琴戏、京剧等的演出,这些演出经历为他以后的民族民间乐曲创作打下了深厚的音乐根基。王惠然先生在传统琵琶技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琵琶弹奏新技法“四指轮”,进一步扩大了琵琶的舞台表现力。相较于琵琶弹拨技法的创新,笔者却认为王惠然先生对于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最具贡献性的成就是将只能作为戏曲配乐的柳琴搬上了独奏的舞台,被世人称为“柳琴之父”。②20世纪五十年代王惠然改革发明了现代四弦柳琴,这一发明填补了我国民族弹拨乐器高音声部的空白。柳琴独有的清脆明亮的音色和强大穿透力的乐器特点,再加上琵琶、古筝和三弦等一些乐器的加入,大大地增强了柳琴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在现代中国民族乐团中,于弹拨乐器高音声部终起到了领军的作用,柳琴这一乐器的发展也为中国民族弹拨乐的立体化、交响化作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
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是1989年初,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的委约作品,在接到委约后,作曲家经过长期的思考,认为古典题材是当时大陆和台湾各界民众最能接受的一个题材,两岸同胞,同族同根血脉相连。唐诗宋词在台湾的受众面广,于是在我国众多的诗词瑰宝中作曲家最终选定了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为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蓝本。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萍水相逢、同病相怜的故事,当时已经有类似内容的器乐曲问世了,如何用新改革的乐器柳琴来表现这首名作所涵容的意境和精髓是值得作曲家思考的难题。经过不断地诵读、思考和琢磨,渐渐地一幅幅画面犹如过电影般在作曲家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最终确定了这首乐曲的立意构思。
这首柳琴协奏曲的立意是要集中表现江州司马白居易与琵琶女在浔阳江头“江月”相逢遇知音,通过琵琶琴声不断“哀诉”坎坷的人生境遇,心生出对这封建“乱世”的悲愤不满,最终奈何无法改变而渐渐“远去”的音乐意境。通过对江水、明月、小舟、诗人、艺女、琵琶等元素的提炼和升华,最终确定了该去的四个乐段,分别为:1、江月,2、哀诉,3、乱世,4、远去,至此作曲家初步完成了全曲的立意构思和段落划分。第一乐段“江月”和第四乐段“远去”贯穿了白居易与琵琶女的聚散,第二乐段“哀诉”和第三乐段“乱世”看似表现了琵琶女的琵琶演奏,实质却是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精神交流,作曲家在这部柳琴协奏曲中以模糊神似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原诗《琵琶行》,在欣赏整部作品的时候要以二人的“江月倾情”为主要线索才能正确无误地领会整部作品的内容和意境。
二、《江月琴声》的创作风格构思分析
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曲家在创作中将乐曲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他认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长河,灿烂辉煌的优秀中华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和创作源泉。整部乐曲以闪烁着民族光辉的乐句,勾画出一幅幅引人瞩目的画面,用洋溢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旋律,演绎出一阕阙动人心魄的诗情,作品饱含了浓烈的诗情画意,彰显了柳琴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将从主题音乐、传承创新和兼容并蓄等方面来分析这部优秀的柳琴协奏曲的音乐创作风格构思。
(一)主题音乐的立意传神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经典名曲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有一个让听众百听不厌的主题音乐旋律,因为一个好的主题旋律犹如乐曲的灵魂,能够让乐曲历久而不衰。《江月琴声》的主题旋律优美动听,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古典音乐意境,该旋律融合了古典作品《夕阳箫鼓》和《塞上曲》的古典风采,采用了以商为主音、羽为属音的中国古典的商羽调式,糅合了点、线结合的节奏变化,使乐曲兼具了中国古典音乐的色彩和韵味。
主题旋律充分运用和借鉴了柳琴和中国弹拨乐中最优美动人的推、拉、吟、揉、沥等弹奏技法,将这些技法和柳琴明亮剔透的高音长轮作点线交替和结合,尤其在连续几小节的小切分吟弦的发挥上更显得古韵十足。既描绘出了琵琶女楚楚动人的娇美形象,又体现了诗人与琵琶女相遇时的兴奋、亲切和激动的复杂心情。在曲调的走向和落点上吸收借鉴了“起承转合”的传统手法,围绕着主音2作了各种不同的音阶落点处理,给人以似乎有调式转换的新鲜感。在柳琴技法的使用上,整个主题旋律充分发挥和利用了柳琴调式空弦的独特魅力,表现出了柳琴特有的美妙的旋律音区。
(二)对中国古典乐曲的传承和创新
因为作曲家从小学习琵琶接受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熏陶,使得他对中国古典乐曲由衷喜爱,尤其对《春江花月夜》的引子和《塞上曲》中的“昭君怨”、“湘妃泪”、“妆台秋思”等段落中的表现手法印象深刻,在创作这首柳琴协奏曲的时候,作曲家认为这些极为高雅精致的传统创作手法是十分值得借鉴和发扬的。正是受到了这种启示,作曲家在创作第一乐段“江月”的引子时以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为灵感,定出了乐段深沉优美的情绪基调,利用了钟鼓的衬托,柳琴在中低音区以揉、划、带、敲、搂等技法营造出了“江边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悠远钟鼓声”的意境,而此时加入的中指第一关节敲击柳琴面板的新技法,将庙里传来的阵阵木鱼声刻画的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诗句中所描述的环境与氛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然,柳琴在高音区奏出了明亮的散板,仿佛是一轮明月从云雾缭绕的夜空钻了出来,照亮了江面上的一叶小舟。
为了表现协奏曲丰富的内涵和多场景的情态变化,作曲家根据内容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运用和创新了各种技法,力求将原诗的精致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力争做到诗词经典和音乐佳作之间的珠联璧合。在第一乐段“江月”中,除了主题旋律之外后半部的小快板中,柳琴的快速弹跳、过弦和弹双相结合的技法奏出了自带伴奏的双声部效果,使旋律线条更加丰满,将轻舟踏浪和诗人与琵琶女邂逅时的喜悦心情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这种技法和乐队的紧拉慢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第二乐段“哀诉”中,随着乐队全奏的强烈推动,柳琴在第四弦低音区奏出了密集的长轮,此时的旋律低沉浑厚并形成了大幅度的强弱对比,同时柳琴在与乐队的交织中骤然调到了最高音区,接着使用了和弦加滑音的高难度弹奏技法与乐队的强烈声浪相呼应,将悲痛欲绝的苦难、愤恨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第三乐段“乱世”中,柳琴在低音区以长轮加拉弦的弹奏技法使原位音在小二度、大二度甚至小三度之间来回拉动,再结合中国弹拨乐所特有的“绞弦”技法,用特殊音色奏出了撕心裂肺的人物内心情感,使这种传统的弹奏技巧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挥,进一步提升了柳琴的表现力和渲染力。
(三)中西方演奏技法的兼容并蓄
一部大型的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需要民族性的技法也需要交响性的元素来丰富乐曲的张力,增加整部乐曲的层次感和感染力。作曲家在这部协奏曲的创作中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而且融入了西方西洋音乐的作曲理论和现代作曲技法。柳琴在演奏技法上除了借鉴和传承了琵琶、古筝、三弦等民族民间器乐的优秀传统技法更吸取了外国乐器如吉他的演奏技法。例如在第一乐段的结尾,柳琴以连续七小节的和弦琶音上行,不断地由弱渐强,作为第一乐段的结束和第二乐段的开始,这种音乐写作方式增强了和声的色彩和浓厚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第三乐段中,作曲家应用了西洋式上行音阶,柳琴以和弦重音、快速换把的高难度技法,引出了气势磅礴的乐队全奏,特别是加入了以高音京锣领衔的京剧锣鼓,整段音乐高潮迭起,音响强烈、张力无限。随后,音乐在柳琴飞速的十六分音符及双八度大跳的绝技之后进入了华彩乐段。
此时,柳琴和打击乐进行了和谐的互动。柳琴以强力度快速半音阶上行推进,以强烈的半音阶四音和弦加码下音的独特奏法和中国打击乐进行了紧密的配合,加以大乐队的京剧“乱槌”式全奏,演绎了一幅险象环生、高潮迭起的古代战争场面。
三、《江月琴声》的创作意境构思分析
作曲家在创作这部柳琴协奏曲的时候,借鉴和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器乐演奏技法,加以西洋音乐的交响性作曲品折射出的优美的创作意境。
在乐曲开场时柳琴奏出的由远及近的悠悠鼓声,以及演奏者敲击面板奏出的阵阵木鱼声,仿佛带领听众置身于当时的浔阳江畔,随着柳琴密集的轮奏,宛如那夕阳西下时波涛粼粼的江面泛起点点余辉,连续几次由快渐慢的音阶铺垫下,夜幕缓缓降临,随着柳琴奏出了明亮溢彩的音色,俨然一轮明月脱跳而出,映衬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带来宁静和安详。正当听众陶醉在这种静谧之中时,一串串乐音飘洒而来,正如明月映照下的一叶扁舟正缓缓地驶来,此时《江月琴声》的主题旋律缓缓奏出,演绎了诗人和琵琶女“江中遇知音,明月照丹心”的邂逅场面,以及那种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的喜悦心情,此时动人的旋律奏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也缓缓地拉开了琵琶女精彩演奏的序幕。
随后,柳琴和乐队之间的配合渐渐紧密,乐队奏出了江水湍流不息的乐韵,柳琴主题则具体表现了琵琶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精湛琵琶演奏技艺,也将琵琶女和诗人之间内心的交流与强烈的共鸣表现得惟妙惟肖。当柳琴演奏到最高音时陡然直下的在相差了两个八度的低音区上怯怯哀诉,乐队中埙奏出的那一声声叹息声正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悲叹。接着乐队紧张的急奏将听众带入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此时的柳琴演奏也进入了华彩乐段,取自琵琶绞弦以及推、拉技法配合柳琴特有的快速换把将一幕幕刀光剑影刻画的惟妙惟肖。
最后,柳琴在高音区连续十六分音符的炉火纯青的快速弹奏,从力度与速度上将整部乐曲推上了高潮,充分展现了诗中“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争场面,这种表现形式与经典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乐曲的尾声中,伴随着乐队充满情感的间奏,柳琴重现了优美的主题旋律,只是那乐音中平添了几丝淡淡的忧伤和惜别,伴随着柳琴的阵阵泛音,乐曲渐进尾声,江中的那叶轻舟随风渐渐地远去,带走了余音袅袅,留下了耐人寻味和丝丝的惆怅。
四、综述
首先,综观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的整部作品创作,其内容立意其实并不算是十分新颖的现代民乐作品。但是因为它拯救了一件几乎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乐器——柳琴。随着王惠然先生发明了现代四弦柳琴以来,我国柳琴表演艺术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中国民族乐坛引人瞩目,堪称中国器乐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为柳琴的演奏艺术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成为柳琴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100多年以来柳琴只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从此登上了海内外独奏、协奏的舞台;其次,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是一部植根于中国民族音乐沃土、颇具中国音乐神韵的优秀音乐作品。在创作技法上,作曲家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的技法,而且借鉴了西洋乐交响性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极富层次感和伸缩张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同时,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还糅合了三弦、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技巧,配以柳琴穿透力强、清脆明亮的音色,为柳琴演奏艺术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由上可见,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这部作品不但是柳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柳琴协奏曲这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民族演奏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也为中国民族器乐如何革新与发展这一难题指明了正确的发展之路。
注释:
①樊祖荫.一部呕心沥血铸就的传统和声学巨著——评黄虎威著《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J].音乐研究.2012年03期;
②何丽丽.王惠然与柳琴.[J].艺术百家.2006年02期;
③何丽丽.柳琴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09月。
参考文献:
[1]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2]祝杭红著.浅析王惠然的柳琴改革与作品创作[J].大舞台.2011年09期;
[3]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J].人民音乐.2006年05期;
[4]梁茂春著.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
作者简介:贾媛媛,1980年--硕士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琵琶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