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探究丝绸之路上新疆弓弦乐器的发展
韩林兵 华音网 2025-02-28

【摘要】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关键交汇地带,其独特的地理与人文背景孕育出了多元文化,其是由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三种文化交汇融合而成的。如今,新疆是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如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民族语言丰富多样,且深受多种文化熏陶,在音乐表现工具——乐器方面,不同民族的乐器既展现出共通之处,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着重分析丝绸之路上新疆地区弓弦乐器的发展,深入研究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三大民族在这一多元文化交汇地带的音乐文化贡献。通过细致分析艾捷克和萨它尔(维吾尔族)、库布孜(哈萨克族)、依克勒及马头琴(蒙古族)等主要弓弦乐器的名称由来、起源背景及历史演变,阐释这些乐器在形制、演奏技巧、制作工艺及文化价值上的独特性与共性,以揭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对新疆弓弦乐器发展的深远影响,为理解该地区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丝绸之路;弓弦乐器;发展历程

一、维吾尔族弓弦乐器的溯源与发展

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音乐艺术。其中,维吾尔族作为新疆地区的标志性民族之一,其传统弓弦乐器,诸如艾捷克、萨它尔及胡西塔尔,均彰显了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其不仅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结晶。学术界对其来源虽存在不同意见,但共识在于它们均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乐器不仅是维吾尔族人民情感的寄托,也是传承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艾捷克的溯源与发展

第一,名称分析。“艾捷克”的名称源自清代宫廷文献中的“哈尔扎克”,为当时回部乐中的乐器,后汉译为“艾捷克”。在学术文献中,该乐器名称存在“艾介克”“哀介克”等异写,均源于不同音译,但指向同一乐器。通过对《律吕正义·后编》《皇朝礼器图式》《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及《清史稿》等官方文献的梳理,可确认“哈尔扎克”在清代宫廷音乐中的存在与地位。现代学术著作如《中国弓弦乐器史》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则进一步印证了“艾捷克”作为该乐器通用名称获得了广泛接受。总之,艾捷克的名称演变反映了其从宫廷到民间,从回部到汉族文化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二,起源与发展。艾捷克的发展共经历了刀郎艾捷克、新型艾捷克与哈密艾捷克三个过程,刀郎艾捷克的历史可追溯至波斯的卡曼恰,后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并在维吾尔族先民的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初期,一弦刀郎艾捷克保留了波斯卡曼恰的原始形制,作为最古老的形态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18世纪中叶,二弦刀郎艾捷克被纳入清代宫廷回部乐,称为“哈尔扎克”,标志着其形制与音色的初步完善。至20世纪20年代,民间艺人进一步创新,发展出三弦刀郎艾捷克,共鸣弦的数目增加,主奏弦增大,显著提升了乐器的音量与表现力。1949年以后,为顺应时代变迁,满足音乐发展需求,维吾尔族人民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乐器制作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四弦无共鸣弦的新型艾捷克,并相继推出中音、低音型号,形成了完整的艾捷克乐器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哈密艾捷克的形制也成功得到了改革,与新型艾捷克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因演奏形式的局限,并没有很好地流传下来。

(二)萨它尔的溯源与发展

第一,名称分析。萨它尔的名称源自波斯语,其中“萨”意为“三”,“它尔”则指“弦”,合译“三弦”,是一种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弓拉弦鸣乐器。在不同学术文献中,该乐器名称存在多种译法,如“萨塔尔”“塞他尔”“沙塔尔”等,但均指向同一乐器。这些名称虽异,却共同反映了该乐器与波斯文化的深厚渊源。清代官修文献中提及的“塞他尔”虽为弹拨乐器,与现今弓拉弦鸣的萨它尔形制有别,但二者在历史上的联系不容忽视。

第二,起源与发展。萨它尔作为维吾尔族独特的弓拉弦鸣乐器,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复杂而多元。学术界对此存在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弹布尔”影响说,认为萨它尔源自波斯弹拨乐器“弹布尔”,但此说面临形制与演奏方式不符的质疑;二是刀郎热瓦普与库布孜影响说,强调萨它尔受阮和琵琶及古老乐器库布孜的多重影响,形成既可弹拨又可拉奏的特性;三是西沙克和沙朗吉影响说,指出萨它尔虽借用伊朗“塞他尔”之名,实则受印度、巴基斯坦弓弦乐器及新疆本土乐器的影响,其源于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塞他尔”乐器。历史文献也表明,清朝宫廷回部乐中“塞他尔”为弹拨乐器,形制独特,由木柄、通槽、皮面共鸣箱等构成,演奏时以木拨弹丝弦。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乐器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逐渐演变为弓拉弦鸣乐器,即现今的萨它尔。这一转变过程虽缺乏详细记载,但反映了乐器随时代变迁而不断适应与创新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成功改制出改良萨它尔(中音萨它尔),并缩短了弦长,主奏弦改用大提琴弦,进一步提升了乐器的表现力与适应性。现今萨它尔已成为新疆高等学府及专业音乐团体中的重要乐器,广泛应用于独奏、合奏中。

二、哈萨克族弓弦乐器的溯源与发展

(一)库布孜的名称分析

库布孜这一哈萨克族独特的弓弦乐器的名称繁多,如“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实则均指向同一件乐器,其是在音译过程中因民间艺人表述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称谓。库布孜这一古老乐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质朴的外观,音色温柔动人,深受哈萨克族民众的喜爱。它在我国新疆北部地区流传,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巴里坤及木垒等地域尤为流行。田野调查与访谈显示,新疆哈萨克人演奏的库布孜无论是乐器的形式还是乐器演奏方法,均是源自哈萨克斯坦的“移植”,这一现象揭示了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跨国界交流与传承。

(二)库布孜的起源与发展

库布孜作为哈萨克族独特的弓拉弦鸣乐器,其起源与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主流观点认为,库布孜由哈萨克族民间艺人霍尔赫特创制,这一观点在多位学者及民间艺人的口述中得到了广泛支持。历史上,库布孜最初可能是沟通神灵的工具,用于祈福、驱邪等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民间独奏、合奏及伴奏乐器,广泛出现于哈萨克族聚居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库布孜曾一度濒临失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的背景下,库布孜迎来了复兴。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库布孜进行修复与研究,使传统形制得到保留;另一方面,对库布孜的改革开始出现,其形制受小提琴影响,采用了四弦钢丝弦及松木面板,以适应现代乐队演奏需求。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苏联乐团的访华流、20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尝试性改制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与哈萨克斯坦乐团的深入教学合作,其均对库布孜在新疆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促进作用。如今库布孜已成为新疆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象征,广泛应用于各类音乐演艺团体中。

三、蒙古族弓弦乐器的溯源与发展

(一)依克勒的溯源与发展

第一,名称分析。依克勒作为新疆蒙古族独特的弓拉弦鸣乐器,其名称在学术界存在多样性,如依克利、披帕呼尔、叶尔克勒、叶克尔·潮尔、叶克勒、奇奇里(也克勒)等,这些不同称谓实则指向同一乐器。这种“同器异名”的现象源于依克勒流传于偏远山区,研究者依据文献记载与牧民口述进行翻译,缺乏统一的官方命名。乌兰杰先生指出,依克勒与蒙古语中的“奇奇里”(也称也克勒)和中国传统乐器“抄兀儿”(后演变为马头琴)有深厚渊源,进一步揭示了依克勒名称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因此,依克勒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载体,也是蒙古族历史传承的见证者。

第二,起源与发展。依克勒的起源与发展深刻反映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变迁。学术界普遍认为,依克勒是马头琴的前身,这一观点在莫尔吉胡、乌兰杰等学者的著作中得到了详尽阐述。根据乌兰杰先生的著作《蒙古族音乐史》中的记载,依克勒(也被称为奇奇里或叶克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中期,当时有一种吹奏乐器名字叫作“抄兀儿”,依克勒就是由“抄兀儿”演变而来。在成吉思汗时期,“抄兀儿”特指胡笳,而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演变为拉弦乐器“奇奇里”,即依克勒的前身。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也反映了音乐审美与演奏技法的演变。到17世纪中叶,由于卫拉特蒙古族的统一,当时的音乐文化得到显著发展,依克勒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形制逐渐固定,包括长方形琴头、半球形共鸣箱、红松或木料制成的琴身等。同时,依克勒的演奏技巧与风格也趋于成熟,成为蒙古族传统节日、婚礼庆典等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在现代,依克勒的传承与发展依然活跃。通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依克勒的演奏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以四度定弦法演奏这一乐器,音域宽广,演奏风格轻松欢快,具有鲜明的舞蹈性。此外,依克勒的演奏技法与马头琴的演奏技法高度相似,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马头琴前身的身份。

(二)马头琴的来历及其演变历程

第一,名称分析。关于马头琴的得名缘由,学界意见不一。日本虽首次记载“马头琴”之名,但仅为外来学者对既有乐器的命名,非其原生称谓,故可视为文化交流的印记,非其本质起源。“革命说”则将马头装饰的变革归因于政治事件,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难以成立。“本土进化说”较为合理,认为马头琴之名源于蒙古族对骏马的深厚情感及游牧生活的实际需求。

第二,起源与发展。作为蒙古族标志性弓拉弦鸣乐器,马头琴的发展历经数百年,深刻反映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演变历程。其远祖可追溯至火不思——一种唐代已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流传的梨形弹拨乐器,后传入中原被统称为“胡琴”。至宋代,火不思逐渐演变为弓弦乐器,即马尾胡琴,这一变革标志着马头琴前身的出现。元代时期,马尾胡琴在蒙古民间被称为“胡兀尔”和“潮兀尔”,也被称为“马尾胡琴”,其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而广泛传播。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火不思式马尾胡琴被正式纳入蒙古音乐体系,称为“潮兀尔”。清代蒙古族音乐受到关注,潮兀尔又被称为“依奇里胡尔”或“奇奇里胡尔”,其构造与现代潮兀尔相似,同时也逐渐演变为内蒙古蒙古族的拉弦乐器依克勒,是潮兀尔的一种变体,非马头琴直接始祖。马头琴之名最终确立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一时期,蒙古族人民对骏马的深厚情感促使潮兀尔琴首逐渐统一为马头形状,从而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马头琴。其共鸣箱由梯形木料制成,琴弦采用马尾或现代纤维,弓毛亦用马尾毛,音色独特,富有草原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头琴经历了从皮膜面到木板面的改良,以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演奏需求。同时,马头琴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如高音马头琴、中音马头琴、次低音马头琴、中音马头琴等,广泛应用于各类音乐表演中。其独特的音色与演奏技巧使其不仅深受蒙古族人民喜爱,也获得了国内外听众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乐器中的瑰宝。

结语

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上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弓拉弦乐器的发展历程。“丝绸之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人文、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融合,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成为文化交汇的热点地区。维吾尔族的艾捷克、萨它尔,哈萨克族的库布孜,蒙古族的依克勒和马头琴,都是这一背景下的文化产物。艾捷克受中亚“卡曼恰”影响,萨它尔则融合了“塞塔尔”等乐器特色,经维吾尔族先民改制而成。库布孜由哈萨克族艺人创造,并受苏联及哈萨克斯坦文化的影响而传入新疆。依克勒与马头琴则可追溯至元代“抄兀儿”及火不思,历经演变最终定型,这些乐器不仅承载着各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反映了“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程。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在“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吸收中原文化,结合中原及其他地区音乐的精华,保留本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弓拉弦鸣乐器体系。这些乐器不仅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理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2]宋濂.元史·礼乐制[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庞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下新疆弓弦乐器的发展历程及演奏艺术[D].新疆艺术学院,2019.

[4]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6]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7]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