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马可(1918-1978),江苏人,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戏剧研究院音乐研究室主任,后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抗战期间,曾随冼星海学习作曲;1939年加入“鲁艺”音乐系,开始对民间音乐进行广泛地收集、整理、记谱、学习、研究,并与安波、刘炽等人开展创作实践活动,积极投身于“新秧歌运动”。1957年主持召开“中国戏曲音乐座谈会”、“全国戏曲音乐讲习班”工作,创办《戏曲音乐》等学术期刊。音乐作品有:歌曲《南泥湾》、民族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其创作、文论、著作等成果均收录于九卷本《马可全集》中。
什么是民间音乐,它包括哪些范围呢?
你去听音乐会,许多节目后面都印着作曲者的名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冼星海、《牧童短笛》的作者是贺绿汀、《田园交响曲》的作者是贝多芬、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的作者是柴科夫斯基……但是有些节目你找不到作曲者的名字,你只能看到在标题后面注着:苏南吹打乐、山西民歌、蒙古说书,或者是四川高腔……
这倒不是说,凡是节目单上没有印着作曲者的姓名的便是民间音乐,但民间音乐大多数是不能确定它是由哪一位民间作曲家创作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民间音乐是自然生成的吗?
当然不是,正像每个孩子总有爹娘一样,每首民间音乐作品也有它的作者。
你学过社会发展史,一定了解人类在原始社会里怎样依靠集体的劳动对大自然作斗争以求得生存。比方说,他们在号召大家猎取野兽,搬运重物,或者是在庆祝胜利的野火旁,一定有人拖长腔调,引颈高呼,众人随声应和,这就开始有了音乐的萌芽。那个领头呼叫的人也许可以算是最初的“作曲家”吧,可是他的音调是在不断的生活经历和大家的补充中渐渐地肯定下来,并有了明确的音阶、节奏和旋律。人类文化渐渐发达,生活情感也更加复杂的时候,音乐艺术渐渐形成,但它仍旧是经过人民的集体创造,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1951年,为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毕业公演,马可领导创作歌剧《小二黑结婚》。他率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图为与武安县上焦寺村干部的合影,前排左一为马可,右一为杨兰春;后排中为田川,左一为贺飞)
我们在孩童时期都听到过我们的母亲和祖母轻轻哼唱的催眠曲,当我们做了父母时,又把这种催眠曲唱给我们的孩子们听。这种温柔曲调的作者是谁?我们一代一代的推上去恐怕找不出什么结果来。我们只能说,这种催眠曲是所有母亲们的集体创作。
我们今天唱的许多民歌,可以在几百年以前的史料中找到它的文字记载,可惜的是找不到当时的曲谱。它们的第一个作曲者是谁?最初的曲调是什么样子?——这些也都不可考查了。但我们可以肯定,一首民歌在千百年来的历史考验中绝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经过了无数民间歌手的演唱,它在不断地发展,它被不断地删掉一些东西,补充一些东西,但总是越补充越完善,越能深刻地反映歌唱者的生活感受,因此最后被肯定下来的是最洗练、最精彩的乐句。有许多民歌看来虽然很简单但却百唱不厌,你改动它的一个音都是很困难的,道理就在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说民间音乐是人民的集体创作。
民间音乐是在人民的斗争生活中产生的,人们歌唱着它、演奏着它总是有感而发,所表现的感情是真挚的、质朴的。一个演员、一个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首先考虑的是怎样用他的艺术创造去感动听众,但民间音乐家的唱奏首先是由于自己有了某种感受,产生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要求。民间音乐的活动中,作者、演员甚至观众往往是三位一体的。山头、田野、旅途、作坊……到处是民间音乐活动的场所。因此可以说最地道的民间音乐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音乐会上听到的民间音乐倒是多多少少经过了专业的加工的。
(1937年12月3日“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集体合影,前排右六位马可)
自然,仅仅从民间音乐的创作过程并不能说明它最本质的特点。
历来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他们常常把民间音乐吸收到他们的创作中,通过民间音乐找到了接近人民的道路。这是因为民间音乐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情绪,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而这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活的主人,但他们在御用的文人和史官笔下被写成盲目的和没有力量的奴隶。可是在民间音乐(和一切民间文艺作品)中,人民总是居于主人翁的地位,他们有着惊人的智慧、美丽的灵魂和改造一切的创造力。例如,我们在许多民间歌曲中常常感受到它们迷人的力量。有的民歌悠扬、优美,有的高昂、嚎亮,有的活跃、诙谐,有的缠绵、婉转……民歌中的形象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又刻画得那么成功,这是劳动人民优秀的自我写照。在民间器乐作品中也体现着人民希望和平生活的愿望和雄壮的伟大的气魄。在民间说唱和戏曲中更以宏大的篇幅和历史的笔触来描写朝代的兴衰,人民英雄和民族英雄的战斗故事,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文物、风俗、习惯和各种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就是民间音乐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地方。一切伟大的音乐家总是继承着民间音乐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作进一步的艺术加工,而不是与它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天才一旦违背了民间音乐的这种传统,他的作品就会脱离人民、降低价值。
民间音乐当中也有消极和庸俗的部分,但这正是受了地主统治阶级和市侩流氓的影响,而不能代表民间音乐的真正传统,正好像人民中间的少数二流子并不能代表人民一样。过去有些人一直对于民间音乐有着错误的偏见,认为它基本上是低级的、恶劣的、庸俗的,因而有意无意地抹杀了它的艺术价值,这是十分不对的。今天虽然没有人公开反对民间音乐,但那种错误成见还有很大的潜伏力,它使人不知不觉地轻视民间音乐,不去实事求是地发掘它的遗产并给以应有的估价。
(1955年在北京郊区张各庄,马可请农民群众为自己创作的新歌提意见)
地大、人多、历史悠久,这些条件形成了我们祖国文化的一些特点:丰富多样、深入群众、有深远的渊源。这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少有的。我国民间音乐的种类繁多,但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一)民歌、(二)说唱音乐、(三)歌舞音乐、(四)戏曲音乐、(五)器乐。它们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规律。民歌长于抒情,它优美的旋律好像玲珑的珍珠,好像生活开放的花朵。珍珠和花朵虽小,但却反映出世间的五光十色,呈现出最美丽的色泽。说唱音乐的特长是叙事,它的曲调生动地结合着语言,表现有人物有情节的历史或现代故事。歌舞音乐有着强烈的节奏,愉快的旋律,它兼收了民歌的抒情成分和说唱音乐的叙事成分,又与舞蹈结合而表现了鲜明的动作性,这使得音乐往舞台艺术的发展方面大大迈进了一步。戏曲音乐就更进一步地综合,它把抒情的、叙事的和有着舞蹈的鲜明节奏这些特点交织、贯通起来,以至于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戏剧性的冲突。器乐则是在乐器本身所具有的性能的基础上(如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方法以及配器的效果等)将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不受歌词的限制,因此在音乐的形式和结构上有着较多的变化。
(马可与孩子们)
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脱离不开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国过去长期处在封建社会,一方面是人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又受着时代条件的某些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民间的艺术,由于人民过去受着惨重的剥削压迫,没有充分的业余时间和高度的文化修养等条件,因此在发展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我们不能根据这一点对它加以否定。有些人常常将我们的民间音乐与西洋音乐作不恰当的对比,从而证明民间音乐的“落后”和“不科学”。比如,因为我国民间音乐缺乏和声,就认为它没有完善的表现能力;因为我国的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不符合西洋固有的某些作曲规律,就说说唱音乐根本不能算作音乐,说戏曲音乐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必须全部推翻按照西洋歌剧的规律来改造它。这些都是对于祖国文化传统的粗暴态度,是十分错误的。
好,关于民间音乐的一些议论就讲到这里。音乐的欣赏主要是去听音乐,不是听议论。那么,我们最好是从一些具体的作品慢慢听一听再谈一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