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分析
郭彪 、赵塔里木、魏兵兵 华音网 2022-02-09

摘要:本文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了高等音乐教育规模、布局、结构、院校类型、专业在不同生态区域的发展现状,同时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区域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各生态区域的院校类型和专业布局结构差异较大,开设音乐类专业的院校数和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华东和中南区域开设音乐类专业的院校及专业布点远高于西北区域,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并不均衡。为了促进高等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文认为应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院校、专业布局结构,进而实现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音乐类专业;布局结构

高校扩招后,我国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各学科规模不断膨胀,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2011 年,国家对学科门类作了重新的调整,艺术学科独立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升格为一级学科,高等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发展状况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高等教育的生态学分析理论指出,高等教育生态区域是指与一定区域生态相联系的高等教育的基本布局,它反映高等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类型、学科专业在不同区域中的构成状况。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主要受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状况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区域因素的差异性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区域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表现在院校、专业数量及布局结构的不均衡。

一、高等音乐教育区域发展现状

1.高等音乐教育规模

从高等音乐教育全国和各省份院校规模看, 截至 2013 年,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有449 所,占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 38.4%。每省(4 个直辖市、5 个自治区)平均有 14.5 所高校开设音乐类专业。不考虑院校类型、规模各方面的差异,仅从数量上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 16 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 15 个。其中,山东 31 所,院校数最多;西藏 1 所,院校数最少。可以看出,省份间的院校数差距很大。对各省(区、市)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和各省(区、市)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做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省(区、市)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和该省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为 0.763,显著性 P 值为 0.093)。从绝对比例上看,占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比例最高的三省是海南、贵州、江西,占比最低的三个省(市)是天津、北京、上海。

从高等音乐教育全国和各省份专业规模看, 截至 2013 年, 音乐类三个专业布点 670个,占全国本科专业布点的 1.44%。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在不同省份的分布情况如表 2 所示。从布点总数看,山东最多,46 个; 西藏和青海最少,全省(区)仅有 3 个。可以看出,省份间的专业布点数差距很大。虽然各省(区、市)的经济现状和教育发展程度有所不同, 但3 与46 之间的巨大悬殊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地区音乐教育之间的不均衡现状。

分别看三个专业分布情况。音乐学专业 380 个布点,山东最多,25 个,西藏最少,仅有 1 个。音乐表演专业 254 个布点,湖南、河南、山东省较多,而在青海、宁夏、西藏仅有 1 个布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36 个专业布点中,福建、江西、湖南、海南、重庆、青海 6 省没有专业布点,北京最多,有 4 个布点,其次是山东、吉林,有 3个布点,上海、山西、内蒙古、云南 4 省(区、市)各有 2 个布点,剩余的 18 个省份各有 1 个布点。总体来看,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各省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各省份分布相对比较均衡,这主要是由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总体布点数较少,各省份间差距不太明显。但从各专业布点总数上看,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差距不明显,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与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差距明显,全国仅有 36 个专业布点,且 6 个省份没有布点。这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开设音乐类专业的院校都开设音乐学专业,部分院校开设音乐表演专业、只有少数具备师资条件的院校开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作为音乐创作和制作的基础学科,为地方音乐文化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业布点的缺失必然导致作曲人才的短缺,严重限制了地方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的制约了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无论是从学科建设、音乐文化创新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促进地区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福建、江西、湖南、海南、重庆、青海 6 省市的本科院校开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是实现高等音乐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2.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分布情况

当前,我国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在六大生态区域的分布情况,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区域分别有 59、38、133、121、62、36 所,华东、中南区域院校数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区域,西北区域最低。最高的华东区域是最低的西北区域的 3.7 倍,东北的 3.5 倍,华北的 2.2 倍,西南的 2.1 倍,可以看出区域院校数有较大的差距,分布极为不均衡。将各区域院校数与省份数相比,与上述结果略有不同,平均院校数最多的仍然是中南和华东区域,西北最低。有所区别的是中南区域超过华东区域,居于首位, 依次是西北、华北、西南、东北的 2.8、1.7、1.6、1.6 倍,区域分布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区域分布仍然十分不均衡。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类专业在六大生态区域的分布情况,华东和中南区域的专业布点数要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区域。华东的音乐类专业布点最多,达到 184 个,与中南区域相差 10 个布点,是西北的 3.5 倍,东北的 2.6 倍,华北和西南的 2倍。将区域专业布点数平均到每个省份,各区域的差距缩小,但结果大致和上述结论一致,中南、华东仍然居首,是最低的西北区域的 2.8 倍,各区域的专业布点分布极其不均衡。

分别看三个专业在六大生态区域的分布情况(图 1 所示,顺序依次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在华东和中南区域的布点都多于其他区域。音乐学专业在东北区域的布点最少,音乐表演在西北区域的布点最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在华北和华东区域布点最多,在西北和中南区域最少。概括而言, 三个专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各不相同,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在华东和中南分布较多,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则在华北和华东分布较多,三个专业在西北的布点都较少。为什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布点在华北的比重高,而另外两个专业却不高,甚至比重较低?主要是因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专业设置门槛较高,只有独立设置的音乐院校、艺术类院校和少数民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拥有符合条件的师资力量。华北区域之所以会居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北京高校所起的作用,北京作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仅此一个地区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布点就占全国 1/9,显然具有很大优势。而对于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的设置门槛相对较低,符合师资条件的学校较多,普及程度也较高, 布局受经济影响较大。

3.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结构分析

目前,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按照院校类型分类,主要以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为主,设有音乐院(系)的艺术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以及民族类院校为辅,此外还有其他种类院校(如理工、农林、财经、医学院校)也设有音乐类专业。从院校类型结构看,总体呈现独立设置音乐学院、民族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其他种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向下递增的金字塔形结构。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占比高达 72%,而独立设置音乐学院、艺术类院校只占 6%。

对六大生态区域作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各区域的院校类型差距较大。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区域的院校类型结构和全国大体一致,华东、东北没有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民族类院校,而民族院校多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区域。而对于专业水平较高的独立设置音乐学院,仅华北区域就占有 30%,分别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这使得华北区域占据全国高水平音乐院校的绝对优势。

从六个生态区域的专业结构看,除东北区域外,其余五个区域的专业结构和全国总体情况保持一致,音乐学所占比重高于音乐表演高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而东北区域则呈现音乐表演所占比重高于音乐学高于作曲与组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结构分布。

4.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主要受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状况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进一步验证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生态区域规模的影响,将区域院校数与区域 GDP 作对比分析,从图 3 可以看出,三条曲线走势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区域经济越发达,该生态区域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越多,相应的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也越多。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和区域 GDP 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为0.920,显著性 P 值为 0.009)数据显示,经济最为发达的华东和中南区域,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数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的西北区域。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较为丰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力度较大,有利于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高等音乐教育相对较为发达。而较为发达的教育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出发,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处的投入力度也会相应增大,院校数自然较多。而经济落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的滞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固然不及发达地区,院校数以及办学质量也会相对落后。然而,经济落后的西北地区却保存着中华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无论从社会进步、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区域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国家的政策都应该一定程度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并给予相应的教育投入和经费支持。

二、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分布的非均衡发展

从高等音乐教育的生态区域分布情况看,经济最为发达的华东和中南区域,院校及专业布点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的西北区域。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保持高度的关联性,相关性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区域经济与区域院校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要是由于经济发达的生态区域,资源较为丰富,对音乐院校及专业的重视和投入力度较大,不仅可以为高校改善办学条件,还能为学校提供充分的教学经费,引进优秀的师资,有利于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高等音乐教育相对发达。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高等教育也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资源存在自然的区域选择和流动, 优秀的高校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出发,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会相应增大,院校数自然较多。而经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教育的发展,导致教育的滞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及发达区域,院校及专业数量和质量都难以得到维持和保障。无论从教育公平和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区域人才培养和区域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实现均衡发展为高等音乐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区域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生态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我国基本国情和现有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主要来自国家和政府,如何在既有的条件下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做好统筹规划,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优化和整合,鼓励和支持西北、东北等区域高校增设音乐类专业,尤其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增加教育投入和经费支持。同时, 鼓励优秀音乐师资力量的流入和社会资本的有效介入,为落后地区争取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逐步改变区域间的不均衡现状,实现高等音乐教育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2.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结构的非均衡发展

从各生态区域的高等音乐教育院校类型结构看,存在较大的差异,分布极为不均衡。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区域的院校类型结构和全国大体一致,有六类院校开设音乐类专业,且总体呈现独立设置音乐学院、民族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其他种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向下递增的金字塔形结构。华东、东北区域则不同于其他区域,开设音乐类专业的院校中没有民族类院校,民族类院校多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区域。各生态区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均衡的状况?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生态区域内的高等教育系统,是由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复合系统,与所处的生态区域的经济、资源、政策、社会因素等存在高度的生态关联性。各生态区域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实体,其分布必然受到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状况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人文环境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区域,华东、东北区域分布较少,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先天条件决定该区域具备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绝对优势。从国家层面看,政府会充分利用这种生态区域的人力资源、环境及文化优势,依靠区域民族院校开设音乐类专业,继承、传播、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并给予一定倾向性的政策支持。此外,地方政府也会充分挖掘地方的文化优势,支持区域特色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扶持民族院校增设音乐专业。而对于专业水平较高的独立设置音乐学院,仅华北区域就占有30%,分别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这是我国的区域地理优势所导致。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津作为我国直辖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师资及教学资源,这里的院校数量和质量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此外,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北京和天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区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发展优势。可以看出,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的院校类型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现状,主要有赖于国家的总体调控、规划和调整。在全国层面, 应进一步强化独立设置音乐院校的领军地位, 鼓励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及特色民族院校开设并发展音乐类专业,严格限制不具备办学实力的院校增设音乐类专业,适度控制理工、财经、农林、医学类及综合类院校增设音乐类专业, 不断调整和优化院校类型结构。在生态区域层面,在增强西北、西南区域高等音乐人才培养力度和专业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倾向性的政策支持,扶持华东、东北区域的民族院校开办音乐类专业,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并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从三个专业各自的生态区域布局结构上看, 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在华东和中南区域的专业布点明显高于西北区域,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在华北和华东的专业布点也明显高于西北区域, 专业的区域布局结构存在严重不均衡。为什么会形成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布点在华北的比重高,而另外两个专业却不高,甚至比重较低的布局?从影响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内部要素入手, 专业设置门槛的不同导致了这种不均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设置门槛较高,只有独立设置音乐院校、艺术类院校和少数民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具备开设条件和相应的师资力量,华北区域的北京作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仅此一个区域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布点就占全国 1/9,具有很大生态区域优势。此外,从专业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最早的作曲专业是伴随着 1927 年“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的建立创办起来的,而后其他独立设置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院校逐渐创建,形成今天的规模。相对而言,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的设置门槛相对较低,符合师资条件的学校较多,全国的普及程度较高。这种专业和历史沿革的差异性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区域布局结构的差异,限制了高等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展。

注释:

① 文中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及专业布点情况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2017 年)内部资料,所指的普通高等院校不包含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

② 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 1169 所,包括 292 所独立学院。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 moe.gov.cn/。

③ 采用 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省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和各省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做相关性检验得到的统计结果。

④ 670  个专业布点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于 2013 年新增设的 2 个音乐学专业布点,从 2014 年开始招生。

⑤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总数 506 种,专业布点 46600 多;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

⑥ 生态区域本指一个地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文生态和生活方式的综合,本文指高等教育主体所处的地域空间及环境,按照行政隶属划分成六大生态区域。华北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区域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东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中南区域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西南区域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⑦ 采用 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各区域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和各区域GDP 做相关性检验得到的统计结果。

参考文献:

【1】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2013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王妍妍.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J]. 论坛,200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