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无奇(1926-1968),浙江省诸暨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迁往湖南,就读于湘工师范学校。由于自幼喜爱音乐,在就读的常规课程同时还选修了音乐课。抗战胜利后迁至上海,194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育系专攻钢琴。1949年毕业后,被推荐到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1年由沈之瑜、沈柔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海市文化局教育科副科长、团总支书记、上海乐团办公室副主任。1957年1月被任命为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后兼任乐团指挥。
何无奇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热衷于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在上海民族乐团的建团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在肩挑乐团领导和指挥两项重任之时,治团严谨、指挥有方、成绩斐然、功不可没。尤其是短短几年间就使上海民族乐团成为全国一流的民族乐团。在乐团的建设方面,他广纳人才并培养了一批演奏家和作曲家。建团之初由于乐队人员少,又大都来自业余民乐社团,普遍缺乏大型乐队的工作经验。他领导乐团通过举行业余民乐班,在大量辅导民乐人才的同时,重点培养吸收入团约20名队员。又从其他业余队伍中吸收10名队员。至1960年又开办了学馆,培养了一大批后备力量,为今后乐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使乐队编制扩大到60余人,组建成大型民族乐团。由于乐团大都是年轻队员,他注意培养业务尖子人才。采用以老带新、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仅使乐团的演奏水平即时得到提高,而且,还出现了后来成为著名演奏家的人才,如项祖英、萧白墉、瞿春泉、顾冠仁、俞逊发等。此外,还注重民族声乐队伍的建设,备有民族声乐表演小组。在演出节目上,乐团积极挖掘潜力、组织曲目,演奏了一批江南民间和古典乐曲,还有新编的一些合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保留了原“大同乐会”的中型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经过调整、改编使之成为长演不衰的保留节目,也是招待外宾的必演曲目之一。另外,乐团也出演江南丝竹、广东音乐、苏南吹打、浙江锣鼓、潮州锣鼓及河北吹歌(从北方引进人才而来)等,使乐团演出形式多样,曲目风格丰富。同时,他积极主导乐团大力加强创作,亲自带领和派遣团员去各地采风,邀请民间音乐专家、艺人来团传授辅导。例如,琵琶演奏家、指挥家秦鹏章;二胡演奏家张锐、民间二胡演奏家孙文明;大擂演奏家王殿玉、安徽民间笛子演奏家尹明山;江南丝竹小三弦演奏家金筱伯;云南芦笙演奏家东单甘,等等。创作的笛子曲有陆春龄的《今昔》《喜报》等;曾加庆的二胡曲《山村变了样》《赶集》等;马圣龙的琵琶曲《欢乐的日子》等。中、大型乐曲有曾加庆的《祖国的春天》、顾冠仁的《京调》及《马兰花开》《浦江之游》等。更是注重大型乐曲的积累,如以古典音乐为素材的《月儿高》《将军令》以及《四合如意》《霓裳曲》等。出现了乐团第一首有份量的原创乐曲——大型民乐合奏曲《东海渔歌》(顾冠仁、马圣龙曲)。此曲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磅礴的气势和人们战胜自然取得丰收的场景,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新中国渔民们的光辉音乐形象。另外,如新型的《三六》(顾冠仁编曲)、《南疆舞曲》等弹拨乐合奏曲,也成为乐团独树一帜的响挡节目。在历次《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乐团都有上乘的表演曲目。这与何的策划与组织所分不开的,也是乐团群策群力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何改编的原苏联乐曲《月光变奏曲》,在积累大型民族乐团演奏外国乐曲的经验方面,取得得很大的实效。首先,在乐器改革上以此曲为契机,乐器基本上都改用十二平均律制,为大型乐团的音准律制提供了根本的保障。例如,在琵琶等弹拨乐器的品位上,率先采用十二平均律制排列;笛子等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均孔律,改用非均孔距的全音、半音律制排列,等等。其次,在乐队配器与声部配合上,大力吸收西洋音乐的配器法,现代和声复调等以往传统中不用的现也被采用。还有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上,由于演奏外国乐曲,大大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包括半音阶及快速的旋律进行),从而使演奏技巧取得了很大的飞跃。何自己的指挥技术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民族乐团的先驱指挥家之一。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民族乐团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在何的主持下推出了一台《亚非拉音乐会》,受到了广大听众和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好评如潮,同时也开创了用我国民族乐器系统演奏外国乐曲的先例。为此,乐团派遣团员专门去学习有关国家的乐器,如越南的独弦琴,印尼的盎格龙等。也为此与有关的民族乐器厂,试制了不少外国民族乐器。很多演奏员为了掌握外国乐曲的风格,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1962年在北京,由外交部安排曾专为拉美国家的外宾及各国驻华使节演出《亚非拉音乐会》。在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晚会上,演奏亲王的作品《美丽的白马寺》等,得到亲王的高度赞赏。在欢迎印尼总统苏加诺晚会上演奏《美丽的梭罗河》及“盎格隆”,合奏,受到总统及印尼友人们的热烈欢迎。还有像为几内亚总统杜尔及非洲友人演奏《几内亚舞曲》等,都体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与中国民族乐队的独特魅力。后来,又在何的主持下,推出了一台《少数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以各兄弟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少数民族乐器新颖独特的音色与演奏技巧,受到了广大听众们的热情赞誉。可以说上海民族乐团早、中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何无奇的身体力行与呕心沥血所分不开的。现今在上海民族乐团已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型民族乐团,在全国乃至世界音乐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之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曾为乐团的组建与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老一辈音乐家们。只有在一代一代人的接力之下,才能使乐团继往开来、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