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促使人们进入网络视听时代。近几年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非遗类综艺节目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项目和手工艺、召唤匠人回归的重要使命。因此,非遗类综艺节目要抓住网络视听时代媒介融合的机遇,改变非遗自身的传播困境,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的优势,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遗;综艺;创新路径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到2025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一、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
纵观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节目中展示和表现非遗项目的数量形式变得丰富和多元,通过节目拉近了传承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反映了传承人的生活状态和非遗承载的人文性,推动了非遗的传播和发展。
但随着各类型综艺节目野蛮生长,非遗类综艺节目遭遇较大冲击,“现象级”的精品节目数量不多。一些节目并非考虑其传承的内容如何真实形象地在舞台上还原,而是更多地考量节目的娱乐维度,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取向问题,导致非遗项目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没有得到很好展现。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下,有些综艺节目为提高节目的文化属性,强有意识地在某些环节中加入非遗元素,但节目对非遗的还原和挖掘力度不够,非遗元素成为节目点缀。
非遗类综艺节目要平衡好与大众娱乐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靠技术应用追求观众的感官体验。节目的内容仍需非遗的原生态味道引发观众共鸣,深刻领悟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烙印。
事实上,在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制播方面,互联网把人与媒介、内容与媒介、媒介与媒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该类型节目的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视域和格局。
二、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深挖文化价值,打造媒介景观
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文化类节目的内容焦点。非遗类综艺节目的边界在不断拓宽的同时,完成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进阶。真正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将能够体现文化内涵的元素蕴藉于媒介属性中,才能使非遗类节目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艺术层次。
1.好故事传承匠人精神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类综艺节目的核心要素,是非遗最直接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人物本身的丰满程度和形象影响着整个节目的精神气质。目前的非遗类综艺节目大多以真人秀的形式,深度挖掘传承人的人生故事和性格特点,一方面是借助传承人了解非遗的特点和历史沿革。
另一方面,通过传承人自身的人生阅历、传承过程、传承现状,增强节目的故事性,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认识和了解到非遗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传承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文以载道”“和谐共生”的文明基底,特别是蕴涵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维和“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2.传播内容坚守人文情怀
非遗类综艺节目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本身承担着非遗传承发展、文化内涵建设、民族文化认同和思想价值传递的社会功能。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在表达和显现上不能过于通俗,不能以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为衡量的第一标尺,
内容必须让观众感受到非遗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非遗公开课》在这方面做的很好。节目以“课堂”的形式邀请业内专家、传承者讲述我国非遗项目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容,观众参与互动,嘉宾进行点评。
(二)运用媒介技术,创新节目形式
节目的内容和受众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连接,差异化的服务体验可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借助新的技术和形式传播非遗文化,实现非遗文化的趣味性、智媒化、体验式传承,这也是此类节目创新的关键。
1.非遗+网络直播
“直播+非遗”大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播内容层出不穷,各家直播平台聚焦“直播+非遗”优质内容的探索与打造,将综艺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抖音、快手和B站作为拥有大批年轻用户的泛娱乐直播平台,将互联网直播、非遗文化、综艺元素有机融合,使非遗文化高频出现在节目各个环节中,让非遗更具“新鲜活力”,让内容更具“匠心”。
2.非遗+AR技术
网络视听时代,综艺节目更加注重视觉体验,借助“互联网+”向大众展示非遗的创新传播路径。借助于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跨文化传播带来深远影响。
(三)媒介跨界融合,建立传播矩阵
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给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繁荣提供精神养料,也为非遗类综艺节目的推广提供活水源泉。非遗类综艺节目注重以网络和技术创新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采取与受众融为一体的传播方式,建立了文旅融合、文创融合、文产融合的互联传播机制。
1.打造文创IP形象,实现多平台联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文化IP逐渐兴起,传统文化IP依托文物、历史等,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而“超级IP”是强内容体和强自流量体互通融合产生具有深度商业价值的超级符号。
《上新了,故宫》致力于设计和展示故宫IP形象和文创产品,具有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节目联合北京卫视和爱奇艺网络视频平台同步播出,设计出的文创产品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售卖,并通过微博超话、微信视频号等媒介渠道进行宣传。
2.利用短视频方式,拓宽受众圈层
一般而言,人们约定俗成地认为文化内涵丰富的节目是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人观看的,缺乏广泛的受众群体。
艺术作品的层次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文化类节目在把握文化的根本属性的同时,可以考虑运用更加综艺化和通俗化的形式去赢得更广泛的受众和市场,这样更便于高雅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结语
非遗类综艺节目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开发文创产业作为文化载体,通过不同维度相互作用依次推进节目创新发展。创新路径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节目内容创意选择的过程。今后,非遗类综艺节目既要在内容上书写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在表达方式上契合时代发展,应用先进技术让节目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充满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