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初冬,申城依旧温暖如春。2021年11月13 日寸日,“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2021年会” 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音协作 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和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该院 研究生部、作曲指挥系与《中国新音乐年鉴》编辑部 承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作曲与作曲 理论学会会长叶小钢,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 院长冯磊,学会副会长徐孟东、张千一、范哲明、贾 达群、徐昌俊,秘书长陈丹布、钱仁平,专委会副主 任周湘林、张巍、刘永平、向民、郭伟国,副秘书长郝 维亚、王中余、朴英、刘青、赵曦以及陈强斌、尹明 五、钟峻程等学会理事出席会议。由于疫情原因,年 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主要内 容包括各大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年度发 展总结和思考、学会理事新作品交流与创作思维分 享、作曲理论“四大件”研究与教学以及学会“2022 年工作计划”等。
一、众志成城共促良性循环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开幕式致辞中对出 席本次年会的与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上 音”的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 的积淀,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萧友梅博士在1927 年国立音乐院创立之初,便开设作曲与作曲理论方 面的课程。从30年代起,黄自、沃尔夫冈•弗兰克尔 (Wolfgang FqaenkeD .谭小麟、贺绿汀、丁善德等一 大批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学院任教,在引进 西方现当代作曲技术的同时,也探索中国作曲与作 曲理论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作曲与作曲 理论人才,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中国音乐事业 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他表示,“上音”愿意 为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和中国作曲与作曲 理论事业的发展提供各种维度的支持。
叶小钢会长在致辞中指出,2021年全国上下齐 心协力地进行疫情防控战,我们音乐界的同仁们在 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的同时,在创作、表演、研究、 教学等领域同样取得突出的成绩。大量具有影响力 的新作品问世,多场高质量的音乐会陆续上演,众多 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可喜的成果,一大批音乐专业 人才相继涌现,为中国音乐界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 促进了音乐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 国内外众多作曲比赛与音乐节陆续上演中国作曲家 的作品,全国各艺术类高校相继开展作曲与作曲理 论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理论著作,尤其 是对中国特色作曲理论体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这必将对中国未来的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建设 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徐孟东副会长代表学会作《中国音协作曲与作 曲理论学会2021年度工作报告》,他从学会同仁们 重大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学会负责人和理事的重要 创作与作品演出情况、学会负责人和理事作曲理论 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梳理学会2020年度会议以来 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2021年举办了第十届“百川 奖”作曲比赛①、第二届金鸡湖作曲比赛②、“第二届编 钟与民族管弦乐、编钟与民族室内乐作曲比赛”③、第 十届中国-东盟音乐周④、第二届杭州现代音乐节⑤ 等音乐盛事,组织了“百年中国音高&节奏的理论与 教学研究”论文征集评奖⑥、中国当代音乐多维研究 学术研讨会(2021)⑦和碰撞与汇流一一第二届全球 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当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⑧等学 术活动,诸多学会负责人与理事参与其中。适逢中国 共产党建党百年,作曲界同仁们不仅创作了《英雄 颂》《鲜红的太阳》《逐浪心潮》《中国颂》《我们一起奔 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辈》《石库门随想》《南梁颂》等 大量献礼新作,还创作有《宁波组曲》《江河湖海颂》 《咏梅》《苏州印象•评弹》等新时代之新作。在作曲理 论研究方面,彭志敏、徐孟东、贾达群、张巍、钱仁平、 周湘林、尹明五、王中余、赵冬梅等都在重要音乐期 刊发表学术论文,从发文统计可见,中国当代作曲家 作品研究是2021年理论研究的学术热点。
二、锐意改革助推学科发展
“各学院学科年度发展总结与思考”板块是本届 年会的一大特色。在这一板块,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 挥系主任周湘林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就 作曲与作曲理论的年度成果进行汇报;中央音乐学 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与中国音乐学院金平就作曲与 作曲理论的学科建设展开思考。
(一)作曲与作曲理论的年度成果
周湘林根据“上音”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2021 年度创作情况,从建党题材创作成果、教师作品创作 成果、学生作品创作成果与重大比赛情况等四个方 面进行总结,并对今年以来所呈现的创作与教学情 况进行深度思考。其一,恰逢建党百年,学院的大型 创作项目《红色之源》于本年度完满结项,还创作出 有关建党题材的近十余部大型作品;其二,本年度 “上音”教师创作大型作品共计五十多部,小型作品 共计四十多部,国际与国内获奖十余项;其三,本年 度上音学生创作的大型作品达八十余部,小型作品 达一百四十余部,国际与国内重大比赛获奖五十余 项,其四,“百川奖”与“学院奖”作为上音最重要的作 曲赛事,在2021年度中将它们的影响力继续扩展。
赵曦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年 度总结与思考》为题,对“武音”2021年在音乐创作、 理论研究、成果物化等方面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 绩进行回顾与总结。在音乐创作上,除了紧密联系时 事,从“脱贫攻坚”到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积极 组织创作外,还围绕“后疫情时期”与“编钟与楚文 化”两个主题开展团队创作与赛事组织。在理论研究 方面,“武音”连续获批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 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他提出,今 后课程建设的重点是作曲与作曲理论课程的教材建 设与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的网络化建设。在教学成果 的物化、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衔接、专业基础课 程教师梯队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工作思路。
(二)作曲与作曲理论的学科建设
郝维亚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学附中教学 一体化》为题,从三个方面对该院“一体化”教学的 相关情况作出说明。他首先从附中初中、高中、大学 三个阶段介绍了“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情况,接着从 教师安排、课程设置和大学附中一体化教学实施的 具体目标等方面作出阐释,进而从“五改四”、教师 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化并展望了这一 教学方案未来的发展。从上述三点情况可见,于附 中更重视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大学之后才会更强调 作曲技术,这样无疑会提升学生的基础及综合能 力,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也为国家 文化强国的大战略作出“央音”的贡献!
金平以《关于作曲与作曲理论硕博课程设置的 思考》为题,主要针对博士生的培养提出七点要求: 第一,要掌握本专业最高层次与前沿的理论知识;第 二,要把握好学科发展史,将研究问题置入历史的洪 流中来思考;第三,要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外语,并能 够进行国际交流;第四,研究中能够遵循高水平的国 际规范;第五,研究中能够微观观察,也能够宏观归 纳;第六,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并具备向其他领域 拓展的潜力;第七,能够关心我们的民族文化,关注 世界文化。
三、凭借内心淬炼独特声音
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中国当代作 曲家如何创作音乐?中国音乐走向何方?这些问题是 诸多中国当代作曲家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作曲家创 作思维及作曲技法交流这一板块,贾国平与周虹分 别对宏观音乐创作思维做出思考;陈丹布、钟峻程、 杨晓忠、徐昌俊、梁红旗、高平、李邵晟、张磊、朱培宾 分别就近期个人作品的创作构思作出勾勒。
(一)宏观创作观念
贾国平以《关于音乐创作中“个体性”的思考》为 题,阐述其近期关于“个体性”创作的观念。他认为, “每一部作品的完成不可能简单落在世界性和民族 性,甚至是个性,而是要寻找个体。从个体入手,才能 形成群体的表达、群体的气质和群体的精神。关注个 体化的不同,是未来研究中国作曲家的方式”⑨。作曲 家应该更多地寻找独特意识——个体性,其中包含 自我意识(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个人化的音乐语言 风格、自成一体的作曲技术手段与独特的音乐结构 思维。正如郑板桥所言:“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 活而己矣。”艺术贵在创新,然而创新的标志乃是艺 术作品的独特与艺术创作主体的独特性。作曲家也 应该忠实于自我内心感受,依托自我独特的技术手 段与别具一格的具体风格,不断去探索与创造充满 灵性、富有激情并鼓舞人心的艺术作品。
周虹以《关于交响乐创作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为 题,阐述了其交响乐创作过程之中的三点体会与思 考:其一,首先要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认真思考音 乐创作是“给谁听”的问题;其二,作品要突出民族性 特征,中国的交响乐一定要有自己的本质与风格;其 三,作曲家要把现代作曲技巧灵活地运用至“好听” 的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作曲思路与更多可能性。
(二)微观创作思维
改革开放使中国与国际接轨,我们一边学习西 方技术,一边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实验现代作曲技法。 陈丹布指出,可否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把自己的 个性与乡土音乐紧密结合。然而,这不只是简单地引 用民间素材并按照西方现代作曲技术来进行改造和 发展,而是让作曲家沉入其中,把自己的个性融入丰 富的乡土风俗文化之中,以深度诚意去感受、“呼吸” 乡土气息,在新的国际作曲轮回中创造一种新型中 国当代音乐风格。他的交响诗《阿图列尔》即是对这 种新思维的尝试。钟峻程的“为笙与交响乐队而作的 《第十一交响曲》(2021)”是以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为 基本素材,展现出极具广西特色并呈现出交响音乐 辉煌震撼的音色音响。钟峻程提到,“我的作品中有 一种永恒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情结,并不是表象 上民歌旋律的直接运用与发展,而是来自内心自然 产生的更深层次的音乐。”杨晓忠讲述了其新创协奏 曲《金声玉笛•纵目》(笛、琵琶与管弦乐队)的创作思 维。他从三星堆的历史话语与现实语境中提升出四 种“声概念”,并将这四种“声概念”具象为金声、玉 声、铃声、陶声,在作品中冠以四种标志性音色:玉 笛、骨笛、铜铃、琵琶。这四种“声概念”一直在作曲家 的“蜀”与“古蜀”音乐创作之中穿梭。
徐昌俊的《两首前奏曲》由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 系的两个小品组成,其所追求的是如何利用乐器的 特性发挥其独特表现力,以及如何运用传统西方作 曲技法追求特色的个性表达。高平将“草根的”布鲁 斯与“泥土味”浓厚的中国西南民谣弹唱相融合,创 作出《失机Blues》,可谓极富“家常味道”。李邵晟的 《南疆巡记》不仅在风格上自然融合中国与美国、东 方与西方的技法与理念,更是在不同的技法与理念 中寻找到相似或可融合的方面,从而形成高度个人 风格的音乐状态。从此三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可窥探 出当代创作中逐渐呈现出的“融合”态势。
梁红旗、张磊与朱培宾等作曲家也针对个人的 近期作品作出分享与交流。从上述发言中可见,作曲 家悉数在思考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走向的问题,诸多 作曲家都认为应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吸收深层次内涵,依靠个人的艺术直觉与创作技术,既展现“民 族性”,又展现出“个体性”之“音响乌托邦”。⑩
四、立足前沿呈现中国意蕴
在“作曲理论’四大件’研究与教学”板块中,贾 达群、刘青与赵冬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述其作曲 理论研究,梁发勇与朴英则分别就作曲理论教学方 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作曲理论研究探臟
在当代音乐研究中,“音乐分析”这一术语的内 涵已逐渐泛化,呈现出越来越多元的视角。贾达群以 《音乐分析学科发展趋势与问题探讨》为题,探究音 乐分析学科发展的三种趋势:其一,是基于后调性音 乐及其相关领域的本体研究,譬如旋律理论、节奏理 论等,后调性音乐实际上是从中心到核心的演变过 程,而核心即是指事物本质的内容,这一核心的逻辑 包含数理模型与音响色彩两个维度;其二,就是基于 是传统曲式理论的过程研究,比如“奏鸣理论”、曲式 功能理论等,这些理论也是基于现代观念对于传统 曲式进行全新的观察、研究和论证;其三,新的视角, 譬如叙事学、修辞学、风格原型理论、诠释学、景观 学、符号分析法等,这已成为20世纪末开始的音乐 分析之新潮流,尤其是第一与第三种已于当代呈现 出燎原之势。
赋格作为一种复杂而严谨的最高级复调形式, 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在中华大地的发展已达 百年。如何探索中国风格赋格作品?如何体现民族精 神?学界不断地追问。刘青的发言《中国作曲家赋格 曲创作的美学思考》,正是思考“如何在赋格创作中 呈现出中国美学意蕴”。若就赋格的本质而言,“统 一、规程、和谐、智慧”⑪是核心的四种“赋格精神”,中 国作曲家应于高度严谨和逻辑的赋格体裁中融入中 华文化的精髓,进而表达我们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 赋格的“形”与中国音乐美学的“神”兼而有之的理想 境界。赵冬梅则以《张力场中的传统与现代》为题,来 阐释中国音乐理论与现代音乐创作之间的“张力场” 关联。张力场结构中的“传统”与“现代”是“重新发现 和认识传统、构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与“推进现代 音乐创作”相互对应之两段的缩影。
(二)作曲理论教学钩沉
正所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 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音乐发展 的关键在于音乐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即是教材的建 设。梁发勇以《继承创新•循序渐进•注重实践——于 苏贤先生的〈复调音乐教程〉》为题,从三个方面研析 了这本专业复调教材:其一,继承创新,于先生具有 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开拓创新精神,教材不仅吸收了 欧美与苏联体系,还具有诸多独创成果;其二,教材 无论在整体还是局部的内容安排,都按照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之循序渐进原则合理组织;其三,注重实 践,包括注重分析实践、创作实践与教学实践。这一 教材是于先生在40年复调研究与教学中凝练而出 的,是其智慧与努力的结晶。
朴英的发言内容为《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教学 之刍议》,她认为在五声性民族和声教学过程中有三 种策略:其一,使用功能和声表述方式,这可以让学 生应用传统功能和声基础,更好地融入五声性和声 创作之中;其二,使用四部和声连接方式,让学生感 知五声性和声与功能和声的色彩、走向等方面的差 异;其三,扩大五声性和声风格的写作手法,增加复 合和声与多调性叠置等现代创作手法,从而拓展学 生的视野。通过在教学中采用这三种策略,或可促使 学生寻得两种和声理论相结合的创作路径。
余论
中国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界在新时代致力于有中 国文化底蕴并具有时代气息和原创特质的音乐作品 创作及相关的作曲理论研究。本届年会中各位专家 正是针对近期颇具特色的学科发展、创作思维与作 曲理论等方面的问题作出深入反思与探讨,意涵兼 具民族性、前沿性与时代性,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成立 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之必要性和适切性。此次会议 的召开,不仅对于了解国内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的 近期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为各位理事的 个人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时新的资讯。会中,与会专家 还从新增学会理事、发展学会会员、扩大学会影响力 和凝聚力、规划学会中长期的目标、细化内部任务分 工等未来工作设想展开研讨。
初冬之际汇聚申城,线上线下交相辉映。正如廖 昌永所言,推动作曲与作曲理论各学科不断向前发 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曲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贡献音乐维度的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 我们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在建党百年之际,本次 会议致力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作曲技术理论的深 度研讨,也为党的百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相信在 叶小钢会长及各位同仁的不断努力下,作曲与作曲 理论界必将集腋成裘、积微成著,推动作曲与作曲理 论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创作出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作曲与 作曲理论维度的贡献!
①于2021年10月12—13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许舒亚、 徐孟东、贾达群、周湘林、金平、叶国辉、尹明五、钟峻程、郭 元、陈牧声等担任评委。
②于2021年6月19日在苏州金鸡湖音乐厅举办,徐孟东担 任评委会主席,陈燮阳、金平、钱仁平、秦文琛、徐昌俊、许 忠、张萌、周湘林等作曲家、理论家担任评委。
③于2021年4月22日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赵曦、黄汛舫、 杨和平、龚华华等担任评委。
④于2021年11月2-6日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办, 上演了钟峻程、高平、郭元、陈怡等作曲家的作品,还上演了 刘鹏、刘睿、刘炎林与盛萌等青年作曲家的作品。
⑤于2021年11月15-19 H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高为杰、 张千一、贾国平、唐建平、温德青与钟峻程等作曲家的作品 上演。
⑥于2021年6月1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和声专委会副 主任张巍协同徐孟东副会长合作举办,刘康华、彭志敏、钱 亦平、陈鸿铎、范哲明、周湘林、钱仁平、张巍、王中余等国内 专家、学者与会。
⑦于2021年11月4-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 李诗源、张萌、向民、王中余、邹彦、郑艳等学者参加会议并 友曰o
⑧于2021年11月26—28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叶小钢、 高为杰、刘康华、贾国平、唐建平、张巍、郭新、金平、郝维亚、 周湘林、徐昌俊、郭文景、温德青、陈鸿铎、张萌等作曲家与 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⑨卢昉《民族性?世界性?作曲家最关注个性》,《音乐周报》2021年11月21日第A3版。
⑩姚亚平《价值观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关于“可能性”的 讨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年版,第91页。
⑪刘永平《赋格的特征、演化及其精神》,《黄钟>2015年第2 期,第17—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