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两种艺术形式既有许多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若能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两种艺术形式都将会取得新的发展。作者还对“新民乐”、“新民歌”现象提供一个方面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统音乐;文化属性
作者简介:王思琦(1972— )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候选人。
原文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三期
近几年来,在中国当代流行乐坛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就是所谓的“新民乐”、“新民歌”现象。①对于这种现象,众说纷纭。赞同者认为这是传统音乐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成功的文化“反哺”。而批评者则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负责任的篡改,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糟蹋”。对于“新民乐”、“新民歌”概念的提出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争议。有的干脆就把过去在民间社会受到群众喜爱并能流传的民歌简单地等同于今天的流行音乐……。
这种种的纠缠不但在学界存在,在娱乐圈也同样如此,尤其是许多的青年学生更是面对争论无所适从,心存疑虑而又无可奈何。②实际上,有关“新民乐”、“新民歌”引发的各种争论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关于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之关系的争论,都是因为缺乏对流行音乐以及传统音乐的存在方式、文化属性这个最基础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那么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就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现代的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格格不入、泾渭分明?现代的流行音乐将取代传统音乐?现代的流行音乐经过历史的发展可以成为将来的传统音乐?传统意义上的民歌等同于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呢?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来审视“新民歌”、“新民乐”现象?本文将从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存在方式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协调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为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方面的理论支持。
一、“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概念界定③
“流行音乐”一词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有时简称为POP music)翻译过来的。有人认为,“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1](p644)也有人主张,“流行音乐就是在群众中流行的音乐,像《国际歌》、《洪湖水浪打浪》”。[2](p149)与上述观点不同,笔者在总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为流行音乐做了如下之定义:
流行音乐在其产品制作上是以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其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产品的生产和运作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整套商业化运作机制,制作与传播手段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为媒介,在文化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在观念上和表现内容上主要体现非主流意识形态,其受众群主要为青少年亚文化群,其文化性质属于以这一社会文化群的思想情感为主要表达内容、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娱乐文化。
流行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多细胞体”的多元文化特性,其本身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④形成这一特性的原因在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本身具有的文化多元性。这种多元文化特性构成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和特定发展阶段中流行音乐的文化特点。
而作为一种主要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商业化的娱乐音乐,流行音乐必然是“建立在契合了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因而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基础之上的。”[3](p21)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流行音乐必然又会“致使这种唱、奏、听某一曲目或运用某一风格的行为方式及其对象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扩展蔓延,并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靡与社会群体性狂热。”[4](p230)
流行音乐更多地强调感官刺激功能、娱乐功能与游戏功能,相应地淡化和抑制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乃至审美功能。虽然也有一些表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但是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影响力上来说都不是流行音乐的本质所在。
可以这样说,只有具备如上所述文化特征的音乐形式才叫“流行音乐”。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概念,有学者做了如下的界定:
“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5](p3)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习惯、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的音乐。广大的劳动人民是传统音乐的创作者、欣赏者,同时也是它的传播者。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 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受众往往三位一体。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内容丰富多样,不但有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更多的还有描写劳动人民劳动、日常生活、阶级斗争、民俗以及娱乐、游戏和宗教等内容,可以说是几乎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全部,包罗万象。
二 、“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属性之比较
从以上对“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概念的界定中不难看出,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文化属性上不但有不同之处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在表现内容上流行音乐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属性同样在传统音乐里有所体现,但传统音乐比流行音乐表现内容要更宽泛一些,流行音乐绝大多数是爱情的题材,显得过于苍白、单一。
其次,传统音乐的时代性与流行音乐的时尚性、流行性也有相似的一面。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音乐中的民间歌曲就是一定历史时期在劳动人民中广为流行的歌曲。⑤参与性的文化属性在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两种不同文化类型中都有所反映,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共同具有的娱乐性、可参与性的文化属性使得两种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都具备了流行的特质。
第三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多细胞体”的构成与中国传统音乐构成的复合性。两种文化的多元组成得以最大限度地为该种艺术形式的流行提供了消费产品,差别在于流行音乐是以歌曲或者说是以声乐演唱为主体,而传统音乐则品种更多。但也正因为流行音乐以声乐演唱这种最具有参与性的表现形式为主,才使得流行音乐在某种意义上比传统音乐更为流行。另外,传统音乐的多元化与流行音乐的多元化相比,更突出地表现出具有拓展性、多层次性、丰富多彩性。而流行音乐虽然也有众多的种类,但是因为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其文化属性中充溢的强烈商业动机,使得流行音乐的多元仍然摆脱不了同质化和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命运。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属性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一是流行音乐传播手段的科技化、有组织的商业化运作与传统音乐手工作坊式的“口传心授”、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受众三位一体的自然态操作不同。这一点是造成流行音乐大面积传播而传统音乐无法相比的直接原因。也正是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使得传统音乐表现出比流行音乐较为稳定的文化属性。
二是流行音乐亚文化的文化属性与传统音乐民族性、欣赏对象普遍性的区别。“传统农业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甚至地理的种种差异,决定了民间文化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现代工业社会由于都市化、交通通讯的发展,正在形成地球村……”[6](p66)在这个意义上讲,流行音乐的广泛流行带有局限性,与传统音乐相比它反映出一种封闭型的流行,而传统音乐则显得比较开放,其流行是一种开放型的流行。
第三是流行音乐的时尚性与传统音乐的稳定性。流行音乐用最大限度的求新求变来满足消费群审美的变化和制造新的文化潮流,更多的带有商业性的味道,而传统音乐则更强调文化的积累和延承,其变化与流行音乐比较起来显得周期偏长。但是,传统音乐却具有较为持久的生命力,而流行音乐则因时尚的文化属性而表现出短暂地流行。
通过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不同文化属性的比较,我们可以较清晰地发现两种文化形式的更为深层次的区别:传统音乐与传统社会特定时空的群体生活紧密相关,而流行音乐相比之下则缺乏这种联系。从学理的层面说,传统音乐是前工业社会(先于工业社会)的文化产物,是与传统的农业社会文明特征相关。而农业社会文化的宗族血缘关系、地域的割据性和文化的封闭性,决定了传统音乐与特定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因而,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在事实上必然起到“维系特定社会成员的体制化力量的作用”。[6](p66)而流行音乐则是现代工业社会文明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体制化及组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解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差异,流行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别已不再是维系特定社会成员的群体生活,或者说其维系的力量已经大大削弱,“它乃是现代社会一般情状的体现”。[6](p66)它更多的体现出现代文化的同质化与普泛化。传统音乐的参与者有较为强烈的对所属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而流行音乐的参与者则更多的是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对文化的一种被动的选择。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这两种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艺术形式,它们所包含的文化特质不是决然对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融合性的。区域性、集团性、时代性等因素造成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存在使得两种音乐形式的艺术品格各自独立,不可能出现一方吞食另一方的问题。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冲突的存在,文化发展的动力也就产生了。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与借鉴,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就很有可能改变原来的某些文化性质,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进而进行文化的整合,这个过程是一个新的综合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新文化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文化发展规律的存在,我们可以对中国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发展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态度,在传统音乐的发展中引进商品包装机制、传播方式上多一些现代科技的手段,使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而在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则应借鉴传统音乐中的民族性、复合性,努力开发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使流行音乐的发展显示出“本土化”、“地域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进而摆脱单一性并丰富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其能够由封闭型的流行走向开放型的流行;在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创作中也互相借鉴彼此的文化特质,在吸收、融化、调和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也正基于此,对于近年来流行乐坛出现的“新民乐”、“新民歌”现象,我们能否也取这种文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呢?不管这种社会事实是不是流行音乐创作对传统音乐的主动选择,亦或是文化的“反哺”,都到了我们进行更为理性的、深入思考的时候了。⑥
引文注释:
①“新民乐”、“新民歌”现象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近几年来在广西南宁民歌节上出现的大量流行歌手演唱民歌的现象;冯小泉、曾格格创作的融传统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与一体的歌曲及器乐曲;“女子十二乐坊”现象等等。也有人将八十年代的“西北风”现象划归此类现象中。
②2004年3月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流行音乐专家论坛”系列讲座活动中,许多学生都有关于此问题的提问,表现出困惑与不解。在专家的发言中,笔者也发现在该问题上仍存在着学理上的不明。
③关于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概念问题笔者在《音乐艺术》2003年第3期上发表的《“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一文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在这里不再赘述,因行文的需要仅加以概述。
④在笔者的另外一篇论文《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特点形成的影响》中,(载《音乐研究》2001年第4期)也曾提出流行音乐的“多细胞体”的文化特征要求我们在分析有关流行音乐问题时,不要把对流行音乐的某一种类型的理解和认识来取代对流行音乐的整体认识。如若不然,就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与麻烦。
⑤ “流行的歌曲”与“流行歌曲”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仅仅在流行性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并不能因此就改变各自真正的文化属性。这也是笔者不能苟同“过去广为流行的民歌同现代社会的流行歌曲等同”观点的主要原因。
⑥有关“新民乐”、“新民歌”的研究及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方面的研究可以参看何晓兵《新民乐:传统音乐的“xx版”?》载《中国音乐》2003 年第1期;南利华《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之比较》,载《中国音乐》2001 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于今.狂欢季节—流行音乐世纪飓风[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5]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