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后半叶是中国音乐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走向科学心理学的转型时期。该学科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从思辨性的探究到开始注重实证性的研究,从不动声色的悄然入室到产生四处渗透的广泛影响。一批专著与译著的出现,数以百计相关文章的发表,音乐界众多学者的主动参与,使这一学科的发展极具潜力与生命力。
[关键词]当代;中国;音乐心理学
作者简介:罗小平(1954— )女,广东人,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
原文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三期
笔者在《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起、承、转、合》一文中谈到,20世纪后半叶是中国音乐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走向科学心理学的转型时期。该学科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从思辨性的探究到开始注重实证性的研究,从不动声色的悄然入室直到产生四处渗透的广泛影响。一批专著与译著的出现,数以百计相关文章的发表,音乐界众多学者的主动参与,使这一学科的发展极具潜力与生命力。
综观20世纪后半叶的转型时期,可分为1949年至1979年,1980年至2000年两个阶段。
一、沉寂的30年
1949年至1979这30年,是心理学发展的沉寂阶段。为数不多的几篇译文,主要是介绍前苏联和东欧音乐学家的研究成果。如(东德)保尔·米契尔著、廖乃雄译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发展的意义》(《音乐译文》1959年第3期),作者在强调心理学在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出要以巴甫洛夫的学说去改造西方的心理学。(苏)格·凯契华什维里著、张洪模译的《论音乐感受的心理学问题——论音乐审美感受中的“非音乐”表象》(《音乐译丛》第一期,音乐出版社1962年9月出版。)较具体地分析了听众在感受音乐作品时,产生的非音乐表象的性质及作用。作者通过三种实验方案的设计,结果证实被试中有30%没有产生直觉的非音乐表象。在有音乐表象的实验记录中,较常见的是视觉和听觉表象。作者认为这些表象因人而异,富于个性,并可作为音乐形象感受的补充,增强美感。
在(苏)德·阿斯培伦德著、张洪模译的《论歌唱的心理》(《音乐译丛》第三期,音乐出版社1963年4月出版。)一文中,作者强调了声乐艺术的多样化,是由于歌唱者具有历史的、民族的、阶级的、性别、年龄、和个性等特点,其不同心理状态在声乐表演中便呈现出多姿多彩。因此在声乐教育中要特别注意歌唱者的个性特点。文中还论及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声乐训练中意志、注意、记忆等问题。
(苏)格·奥尔忠尼启则著、唯民译《论音乐思维的特性问题》(《音乐译丛》第四期,音乐出版社1963年8月出版)集中探讨了音乐创造与欣赏中联想思维的特征。文中明确指出音乐的体验,很大程度依赖于历史地形成的音乐思维的水平、依赖于音乐独具的规律性、依赖于现已存在的各种结构、依赖于音调的储备等。作者在分析了音乐思维与音乐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强调联想思维是理解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创作音乐的先决条件。音乐正是通过联想思维才同现实联系起来的。
(苏)米亚西谢夫、戈特斯狄涅尔著、张悦译《什么是音乐感?》较详尽地论述了音乐感的早期表现、音乐感产生的先天条件与后天培育的可能性。音乐感的形成及发展的预测,音乐感作为个性的一种因素,可决定音乐活动的量和质的特点,活动的过程亦可揭示潜在的能力和加强这种能力。
此外,这一阶段出版的前苏联与东欧音乐美学译著如克列姆辽夫著、吴启元、虞承中译的《音乐美学问题概论》(音乐出版社1959年北京)、克列姆辽夫著、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的《苏联音乐美学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上海)、Л·京兹布尔格、А·索洛甫磋夫编、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论音乐表演艺术》(论文集)(音乐出版社1959年北京)、《音乐译文》编辑部编《论音乐形象》(论文集)(音乐出版社1959年北京)等均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1958年至1963年吉联抗译注出版的《乐记》、《孔子、孟子、荀子乐论》、《墨子·非乐》、《嵇康声无哀乐论》、《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等古代文献,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1980年以前,国内专门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著述阙如,大多都是在美学、教育学或其它音乐理论研究论著中,旁涉心理学的问题。其中值得关注的是1979年赵宋光在《美学》第一期发表的论文《论音乐的形象性》。该文在充分论述音乐形象特殊性的同时,多处谈及音乐创作与欣赏的心理问题。文中指出的音乐必须通过对广大现实的概括性比拟来反映现实,创作与欣赏都要以情感态度为中介,知觉与情感的对应关系,以及情感的客观内容相对地广阔而概括,知觉的客观内容相对地限定和个别,情感的表现形式相对地整一而确定,知觉的表现形式相对地多义而自由等观点,对音乐美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都很有启发性。
由此可见,1949年至1979年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尚未受到音乐界同仁的重视,甚至还未进入音乐学研究的视域,为数不多的中外文献介绍,只是为后来20年的发展提供资料上的积累与准备。
二、活跃的20年
1980年至2000年是中国音乐心理学空前活跃、成果纷呈叠出的20年。西方心理学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与影响,国内心理学研究的热潮,增强了音乐学界对心理学的关注,使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获得迅速的发展,并为该学科在21世纪的整合,形成现代科学的形态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国内音乐心理学的兴起,是与大心理学界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经过1977年至1980年的复原期,中国心理学的研究获得了新生与活力。随着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的重建,心理学会活动的开展,高校心理学系的建立,心理学杂志与西方心理学各种流派译著的出版,使得国内心理学的研究十分活跃,对其它学科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幅射作用。大心理学界的影响,激发了音乐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兴趣,音乐心理学由此进入了音乐学的研究领域。
1980——2000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动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科构建初步形成
学科研究性质、对象、范围、方法的确定;学术队伍的形成;大批学术成果与有价值的专著、译著的出现可视为学科形成的重要条件。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构建初步成型亦体现于这几个方面。
(1)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的确定
张前在《音乐心理学》(《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中系统地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脉络、研究对象与该学科和其它音乐学科相结合的趋势。这篇论文的问世可作为音乐学界进入音乐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信号,由此触发的一系列相关文论的涌现,使学科建设的探讨全面展开。
赵砚臣于1985年发表的《音响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音乐学习与研究》1985年创刊号),李滨荪于1986年发表的《音乐心理学简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均谈及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王洪生的文章《对音乐心理学定义的探讨》(《音乐探索》1988年第4期)具体分析了美国哈佛音乐辞典、苏联音乐百科全书、日本新音乐辞典、新格罗夫音乐大辞典等辞书提出的音乐心理学定义,在比较了各种利弊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音乐心理学应定义为研究人从事音乐活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周立在《音乐心理学发展概观》(《人民音乐》1988年第4、5期)与刘沛在《近代音乐心理学概貌》(《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4期)文中的系统论述都全面地评介了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为学科的构建提供了确实的参照。此外,80年代初中国学者翻译的一些译文如(苏)米·比雅里克著、逸文译《谈音乐趣味》(《国外音乐资料》第11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出版),(美)黑顿著、任仁眉译《生理学与心理学和音乐的关系》(《音乐译丛》第4期,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英)P·布克著、金士铭译《从音乐心理学看技巧的常识》(《音乐译丛》第4期,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苏)И·捷普洛夫著、鲁人译《旋律听觉和调式感》(《音乐译丛》第4期,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苏)鲍奇卡廖夫著、郝一星译《音乐心理学的迫切任务》(《国外音乐资料》第20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美)威廉·汶纳著、李维渤译《发展嗓音的“前言”和“师生关系心理学”》(《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3年2、3期合刊,中央音乐学院1983年出版。),(苏)叶·布尔琳娜著、陈复君译《音乐趣味的结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4年第4、5期合刊,中央音乐学院1984年出版。)等,同样为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2)学术队伍与学术骨干的形成
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吸引了音乐界各门类专家的广泛兴趣,积极参与者的人数不断增加。逾百人的研究人员、数十人的骨干力量,使学科的发展极具生命力和广阔的空间。
该领域成果显著者有学科开创者张前,他在音乐心理学元理论与音乐欣赏、表演、创作心理的研究上全面、深入,成绩卓著;中年理论家刘沛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上,见解独到,对西方音乐心理学最新成果的评介颇有影响;青年专家周海宏在音乐联觉对应规律的研究与钢琴演奏心理、儿童音乐教育心理等方面的探索很有建树;女学者罗小平对音乐心理功能、创作、表演、欣赏、传播心理和音乐才能等课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究;黄虹在音乐反应、创作、欣赏心理、儿童音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研究;教育家曹理在音乐教育心理上的论著,音乐治疗专家张鸿懿与高天在诸多治疗课题上取得的突出效果,沈建军对音乐与智力、音乐对超常思维的作用的研究,普凯元对国外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治疗学成果的系统评介,邵桂兰与王建高撰写的关于音乐审美中的潜感觉、感觉、顿悟,音乐创作中的动机、灵感、想象、内觉等论文,王洪生对音乐教育心理,尤其是记忆与学习心理规律的分析等都引起了同行专家的极大关注。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由于音乐美学、史学、民族音乐学等领域理论家的介入,在理论形态上更丰富、研究范围更广泛。如谢嘉幸关于音乐教育心理、欣赏心理的论著;王次对音乐创作想象的全面、深入的分析;金兆钧对审美心理场、精神分析方法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等精到见解;修海林对音乐情感与情绪问题、听觉感知特征的独到思考;管建华在跨文化音乐心理研究上的独特观点;以及韩钟恩对审美心理与判断的研究、韩宝强设计的音响心理实验和周世斌设计的音程协和感的实验、杨易禾在音乐表演心理上的系统探索、杨和平对音乐审美心理场的论述、范晓峰对音乐审美社会心理的分析、陆小玲对音乐审美中通感、意象的把握,王朝纲在表演心理上的思索等都为音乐心理学的建构做出贡献。
为数不少的表演家、作曲家、教育家、教师,在音乐行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实力,令人欢欣鼓舞。如作曲家林华对审美心理与听知觉的探究,教育家张放关于审美过程感受、体验、理性参与、美感升华的四阶段说,都有助于音乐审美心理规律的揭示。演奏家李双彦的表演心理、环境心理的力作,赵砚臣和奉山关于表演心理的研究,小提琴教授韩里对演奏中灵感激活的分析,特别是声乐教育家徐行效和邹长海在声乐表演心理、教学心理方面的专著的出现,均促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化。教育家廖家骅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全面探讨,心理学家杜义芳在艺术人才心理测试和心理调节上所作的实证分析,亦有利于音乐教育心理研究向纵深发展。
(3)显著的科研成果
一批学术专著和译著的出版,700余篇论文的发表显示了该学科迅速发展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专著有:
张前著《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出版)是1949年后国内最早的音乐心理学论著。内设“音乐欣赏心理概述”、“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音乐欣赏中的理解认识”、“音乐欣赏是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六节,全面、细致地揭示了音乐欣赏心理动态的规律。
沈建军著《音乐与智力》(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通过分析音乐艺术的特殊功能,进一步引发艺术音响与大脑、音乐与智力关系的论述,书中还涉及到如何运用艺术音响去开发智力等问题。
普凯元编著《音乐心理学基础》(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多本西方音乐心理学原著为基础,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国内相关研究颇有启发作用。
罗小平、黄虹合著《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年出版)较全面系统地探究了音乐审美心理结构、音乐心理功能、音乐创作、表演、欣赏、音乐才能、音乐家个性等论题。该论著既广泛地吸取了中外研究成果,又有作者独特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开创性。
徐行效著《声乐心理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开声乐心理研究之先河。对声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声乐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表演和比赛心理、心理训练和师生心理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邹长海著《歌唱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年出版)从歌唱发声的心理反应、注意、意志、记忆和歌唱的音乐能力、联想和想象、情绪情感、思维、表演、怯场等方面的论述,揭示了声乐训练与表演的心理规律。
梁广程、王嘉实著《声——音响心理与奥秘》(农村读物出版社1993年出版)探讨了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基础和实践意义,分析了音响物理与听觉心理的关系,揭示了声音如何作用于人心理活动的规律。
普凯元编著《音乐治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较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治疗原理、目标、方式与方法、对象、音乐治疗师的条件、治疗学的进展和实例等。
郁正民著《音乐教育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出版)全面地论述了学校教育的改革,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学习的理论、动机、注意和思维、学习的迁移、记忆、有效学习、学习成绩的测验和评定等重要问题。
沈建军著《音乐与超常思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探索了音乐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关系,音乐对超常思维的培养,音乐超常思维与大脑的关系等。
徐行效的《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把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相结合,具体地论述了声乐艺术中演唱者心理过程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心理因素与演唱实践的关系,如何运用心理规律指导教学等问题,对声乐表演与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曹理、何工合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共分基础心理篇、师生心理篇、学习心理篇、教学心理篇四大部分。内设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发展、音乐教师心理、音乐学习心理、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心理反应、音乐学习的测量与评定等14章。该著作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又有充足的实证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是在作者《歌唱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声乐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其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更深入、广泛的探索。内容更丰富、论述更具体,对声乐工作者在演唱与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调控作用,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促进艺术水平的发展有切实的功效。
周海宏的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2000年公开答辩,获得专家们一致好评,并被评为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以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证明了与音乐听觉相关的六种联觉对应规律。系统地揭示了音乐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中介环节的机制,并获得了可操作的音乐表现性规律的把握。该论文不仅在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而且深化了音乐与表现对象关系的探究,对音乐美学不少重要论题的深入研究亦有启迪作用。
张鸿懿著《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出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音乐治疗学的发展概貌、心理学基础、治疗的适应症、心理治疗各流派与音乐治疗的关系、音乐治疗的方法与技术以及专门用于治疗的音乐、乐器、仪器等。
该时期出版的重要译著卡尔·西肖尔著、郭长扬译《音乐美学——音乐美的寻觅》(全音乐谱出版社1981年第二版),以科学的实验方法来探讨音乐美形成的规律。音乐表演中的美感、音乐价值审美判断的心理实验、音乐才能与气质、音乐才能和成就测试等。
珀西·布克著、金士铬译《音乐家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内含15章论及音乐的反应、习惯、观念、联想、兴趣、注意、记忆、统觉、解释、欣赏、意志及教育的意义、思维的原理和心理学图志等。
詹姆斯·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合著、章枚译《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该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音乐教学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对音乐教学实践有切实的启迪作用。
朱丽叶特·阿莱文著、高天与黄欣编译《音乐治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该书作者是英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书中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音乐治疗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并附录了几篇编译者有关音乐情绪的生理、心理机制、音乐情绪反应实验方法综述,音乐心身反应、音乐对于疼痛的缓解作用的两份实验报告。此书是国内较早介绍音乐治疗的译著,对国内音乐治疗的兴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瓦伦汀著、潘智彪译《实验审美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年出版)在第10、11、12三章中介绍了不少音乐审美心理的实验。如音程的实验、音程实验中性别的差异、审美判断的类型、调式的实验、节奏知觉的实验、音高与速度的情感价值、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音乐表现的实验测试、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因素和技巧因素等。为国内音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例证。
捷普洛夫著、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对音乐才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乐音感觉、音高差别的感受性、旋律听觉和调式感、和声听觉、音乐听觉表象、节奏感、基本音乐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卢合芝、李敏娜编译的《音乐教学心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以美国教育家詹姆士·穆塞尔和梅贝尔·格琳合著的《音乐教学心理学》和日本供田武嘉津写的《音乐教育学》为据,介绍了作者有关儿童音乐心理发展、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的系列研究。
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与欣赏者的审美角度来探讨音乐的情感与意义的经典之作。书中强调的音乐的意义存在于音乐的参加者(作曲者、演奏者)与欣赏者的交流关系中,作者关于欣赏过程中听众的知觉、注意、想象、期待和情感体验等论述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见解。
罗小平、黄虹编译的《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出版),介绍了英国著名音乐心理学家约翰·阿·斯罗伯达在认知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罗莎蒙德·舒特—戴森与克莱夫·加布里埃尔对音乐才能的概念、形成、评估等问题的全面探讨,哈格里夫斯在音乐发展心理学上的真知灼见。
H·F·艾伯利斯、C·R·霍弗、R·H·克劳特曼著,刘沛主译的《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不少章节中都谈及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如“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音乐行为的测量与评介”等章节直接与此相关,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有显著效果。
在一些美学家、教育学家的著作中,亦有涉及音乐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如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第五章《音乐哲学中的心理学倾向》就系统地论述了德国能量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库尔特的音乐观,融合精神分析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埃伦茨维希的理论主张,迈尔对音乐情感与意义的心理学阐释。张前、王次合著的《音乐美学基础》、赵宋光著《音乐美》、杨易禾著《音乐表演美学》、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宋瑾著《走出慕比乌斯情节——世纪末音乐美学断想》、修金堂著《音乐美学引论》、罗艺峰著《音乐美学论集》、孙星群著《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茅原著《未完成的音乐美学》、修海林、罗小平合著《音乐美学通论》、曾田力著《冲击视觉的音波——影视剧音乐美学探索》、何乾三著《何乾三音乐美学文稿》、丽莎著、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美学新稿》和渡边护著、张前译的《音乐美的构成》,在揭示音乐美学规律的同时,也有部分内容涉及音乐行为的心理活动与特征。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论》、《中国音乐美学史》、《音乐之道的探求——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及其他》、《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吉联抗辑译《春秋战国音乐史料》、《秦汉音乐史料》、《两汉论乐文字辑译》、《古乐书佚文辑注》、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等著作都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王宁一、杨和平主编的四大卷《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汇集了20世纪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一批文献。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中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系列著作亦有音乐教育心理方面的信息。上述专著与译著均为国内音乐心理学向纵深发展做出贡献。
2、兼容博取、勇于创新
中国心理学史专家燕国才认为:“中国的科学心理学是现代这个阶段,在接受西方心理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西方心理学各流派的学说对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同样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人本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与优秀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被运用于国内音乐心理学的著述中。而且,这种回响还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兼收并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是在接受、吸收、消化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如张前在其著作《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同构说、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等国外心理学研究中的合理因素,以音乐分析结构层的思路,提出音乐作品中的声、情、意与欣赏心理中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音乐欣赏是多种心理要素综合活动的理论,并分析了主客体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差异。
茅原的论文《音乐的可知性——音乐心理学笔记》(《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2期),在论述音乐的可知性时,既吸取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格式塔的完形反应、又接受了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异质异构多一同态对应”说,揭示了音乐的一种力度状态与生活中的多种事物的同一运动的力度状态相对应的关系,从而确定了音乐与生活之联结所在。
罗小平、黄虹合著《音乐心理学》广泛地汲取了格式塔的同构说、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阿德勒的补偿说、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理论和皮亚杰的同化、调节观点,联系音乐实践中的心理现象,提出音乐审美是主体心理结构与客体动态结构相互协调的双向活动的主张与音乐行为的一些心理规律。
金兆钧的论文《略论心理分析方法在音乐创作研究中的应用》(《人民音乐》1987年第9期)融合了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提出以弗洛依德的心理冲突理论来揭示创造者内心冲突与创作动力的关系;以行为主义强调后天环境的影响,研究各种外在因素对作曲家心理结构的作用;以马斯洛自我实现的理论研究作曲家如何通过创作达到自我实现之途径。周海宏的论文《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2期)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建构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系统的认知模型,更新了传统的钢琴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获得显著效果。刘沛的论文《音乐与儿童智慧及儿童发展》(台湾《中华音乐文化教育》1996年第2期)以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罗斯彻博士有关音乐与空间智力发展实验结果和美国教育测验中心多年对SAT成绩中艺术课程(包括各种音乐课程)与语文、数学成绩和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为基础,论证了音乐对儿童智力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与相关作用。
同样以格式塔同构说为参照,国内学者的研究却派生出与之不同的“异质异构多一同态对应说”(茅原),“通质同构说”(周畅《音乐的情感与形态——通质同构》,《音乐研究》1995年第4期),“心音同形说”(刘成纪《心音同形理论与音乐格式塔的重建》,《文艺研究》1994年第3期)等。仅此几例研究足见中国音乐学者对国外心理学理论与成果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努力。
3、应用性研究空前活跃
纵观中国音乐心理学20年的研究,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从元理论的探索到实践行为的分析,从中外音乐心理学思想的挖掘到西方实验心理学的评介,从跨文化的比较到本土化的探究。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应用性的研究空前活跃,最有生命力。
如音乐教育心理研究是音乐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领域。从音乐院校的教授到高师音乐系的教师,从中小学音乐老师到群众音乐工作者都积极参与该领域的探讨。
20年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发表的专著除前述郁正民、曹理与何工、徐行效等学者的著作以及章枚、卢合芝与李敏娜、刘沛、孙晔等学著的译著外,还有章姚姚著《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出版)以及与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相关的专著如李凌、赵主编的《世界音乐教育集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出版)、曹理编著《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出版)、郁文武、谢嘉幸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出版)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出版)、谢嘉幸著《走进音乐——音乐鉴赏训练与评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出版)、迈克尔·L·马克著、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邹爱民、马东风等译《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
值得重视的是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中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俞玉滋主编、张援副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姚思源主编的《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文选》、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编著的《日本音乐教育概况》、魏煌、侯锦虹编著《苏联音乐教育》、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等系列著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与相关的研究成果。
此外,一些中小学与幼儿的音乐教学研究,如曹理、章连启编著《中等学校音乐课教案选评》(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卡巴列夫斯基著、张秉衡译的《怎么样给孩子们讲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赵宋光著《综合构建幼儿音乐教学法丛书》(广东省语言影音出版公司出版)、袁善琦编著《儿童趣味音乐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许卓娅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出版)、章连启著《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出版)、李重光著《怎样教孩子学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曹理、陈琪、陈蓓蕾编著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著作均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不少有价值的理论探索、实践素材与案例。
这一阶段亦发表了大量音乐教育心理研究论文,涉及该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从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主持、吴旭主编的《音乐心理学文集》光盘搜集的资料来看,700多篇论文中近50%是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因篇幅有限,无法在此处一一列举,只能提及一些有代表性的著述。如刘沛介绍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系列论文:《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的批判评价》(《中国音乐》1991年第4期)、《格式塔原则与音乐教育中的认识规律》(《中国音乐教育》1992年第2期)、《音乐成就测验介绍——兼谈音乐成就测验的编制》(《中国音乐教育》1993年第1期)、《三种心理学派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中国音乐教育》1993年第3期)、《音乐课程研制的认知心理观点》(《中国音乐》1995年第1期)、《音乐素质的心理结构和识别——音乐教育专业入学测验研制的基础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6月出版第18卷增刊)、《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识》(《黄钟》2000年第4期)等;
有关音乐教育的心理功能的论文有:伍湘涛的《理工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与探索》(《人民音乐》1984年第11期)、赵的《漫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黄贵甫的《音乐教育与大脑机能》(《人民音乐》1983年第8期)、罗小平、黄虹的《试论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文艺心理学探胜》第221页——237页,三环出版社1989年出版)、刘沛的《音乐与儿童智慧及儿童的发展》(《中华音乐文化教育》1996年第2期)廖家骅的《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研究》1997年第2期)周海宏的《器乐学习与儿童智力的发展——一个亟待研究的心理学问题》(《人民音乐》1997年第3期)等。修海林在《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一文中对乐舞的心理教育功能的分析,赵宋光在《生产力见地上的音乐教育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一文中对音乐教育与人类本质结构建构内在联系的研究,都是此类探索中很有意义的课题。
有关音乐能力与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论文有:廖家骅的《儿童音乐心理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84年第9期)、宋莉莉的《音乐能力初探》(《交响》1988年第3期)、罗小平的《音乐才能与遗传、环境的关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文安平的《影响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几个因素》(《乐府新声》1990年第3期)、张君仁的《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与儿童音乐教学》(《祁连歌声》1998年第3期)等。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的研究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这方面的论文既有学习心理诸因素的探讨,也有音乐教学心理、音乐学诸学科教学与学习心理的研究:前者如王洪生的《音乐记忆心理探微》(《中国音乐》1986年第2期)、《音乐学习心理探略》(《音乐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3期)、彭惠莲的《音乐记忆的有效方法》(《黄钟》1994年第1期)、马东风的《情感与音乐记忆简论》(《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第4期)肖鉴铮的《论音乐与记忆》(《黄钟》1997年第2期)、曾田力的《音乐知觉力的失落与重建——对当前音乐教育弊端的探究》(《人民音乐》1987年第6期)等。音乐教学心理的探究有王子初的《评〈音乐教学的心理学问题〉》(《人民音乐》1984年第2期)、肖建军的《开启主体接受音乐的心理动力--谈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问题》(《交响》1991年第4期)、杜义芳的《艺术人才的心理测验是选才的科学》(《中国音乐》1998年第3期)等。
在音乐学诸学科的教与学心理研究中,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学科的教师尤其活跃。徐行效的《心理训练应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探索》1988年第3期)、《声乐练习的心理分析》(《交响》1991年第2期)、黎国坤的《谈声乐教育心理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邹长海的《声乐教学中的感觉训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刘辉的《民族声乐教学心理效应十要素(提纲)》(《乐府新声》1995年第3期)、解鸿雁的《声乐赛试的心理负荷症状与气质类型关系的研究》(《音乐学习与研究》1996年第3期)、周海宏的《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人民音乐1988年第4期》)、《儿童钢琴学习中的动机问题》、《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人民音乐》1994年第6——10期)、冷佳的《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初探》(《乐府新声》1991年第2、3期)、韩进的《浅析钢琴教学中的儿童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交响》1996年第2期)、晨炜的《谈视唱练耳教学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草原艺坛: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马达的《谈内心听觉》(《八闽乐坛》1991年第1期)、王光耀的《内心听觉及其培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刘荣弟的《听觉训练中感性积淀和理性积淀的思考》(《交响》1996年第4期)、缪天瑞的《音乐内心听觉在创作和演奏中的作用及训练问题》(《交响》2000年第期)等,都是这类探索中有代表性的著述。
师范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成人音乐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心理研究,也有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如陈丹的《元认知——教师自觉监控“师范性”教学目标的心理因素》(《乐府新声》1993年第3期)、周耀斌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途径》(《湘江歌声》2000第2期)、周广平的《心理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丁美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及其规律——中学生审美注意之我见》(《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第1期)、姜玲玲的《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乐感》(《音乐生活》2000年第11期)、廖家骅的《儿童音乐表现欲的启发和思考》(《人民音乐》1995年第7期)、吴岩的《幼儿钢琴弹奏的注意力及分离训练法》(《钢琴艺术》1999年第一线期)、秦川的《触键训练与乐感训练——兼论成年人的钢琴教学方法》(《黄钟》1994年第3期)等。
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文章有刘沛的《音乐教育的目标》(《中国音乐》1987年第4期)、王洪生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中国音乐教育》1994年第6期)、谢嘉幸的《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杜义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国音乐》1998年第3期)等。
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刘沛是该领域成果卓著的专家。他在广泛评介国外音乐心理学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一批探究音乐教育心理重要课题的论文。如他在《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识》一文中,纠正了儿童早期发展“无知论”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婴幼儿可通过异于成人的非文本结构,在动作学习和游戏中实现学习目的。以此为理论基点,作者还具体论述了婴幼儿潜能开发以及早期音乐经验形成的途径。
音乐治疗亦是国内音乐心理研究中应用性强、效果显著的领域。张鸿懿教授在《发展中的音乐治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一文中谈到:“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的有25个省市100多团体会员的代表。……学会成立至今,已开过5届学术会,参加了一次世界音乐治疗代表大会,成为联系国内外音乐治疗工作者的纽带,促进了音乐治疗的发展。”[2]她还在文中谈到国内音乐治疗在精神科、心身疾病、残疾儿童等方面的治疗作用。多学科横向结合的研究、专业学会的作用、科学实验与临床观察的实证方法、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等有利因素使之发展迅速、充满活力。
张鸿懿与高天在音乐治疗研究上出版的专著和译著、发表的一批论文都是音乐心理学界在该领域的代表成果。从高天的论文《音乐家的舞台紧张以及音乐治疗的应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在充分了解中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音乐治疗的精神分析方法,配合音乐心理剧的脱敏训练,经过5次有效的治疗消除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员的舞台紧张现象。文中亦提到张鸿懿在1990年主持的文化部《艺术表演人员舞台紧张的心理矫治》课题中,运用系统脱敏和意象训练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三位处于严重舞台紧张状态的音乐学院声乐和钢琴学生。
在音乐表演心理研究的领域中,声乐心理探索的成果较为突出。正如徐行效在《20世纪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索》(《音乐研究》2002年第2期)一文中谈到的:近20年来声乐心理研究的专著出版了4部、论文有一百余篇。涉及的范围广泛既有声乐心理学本体研究的认知、情感等心理过程的论述,心理状态的分析和心理训练、学习心理的思考,个性心理的探讨;又有跨学科的研究如气功和声乐心理、艺术医学心理与歌唱等问题的剖析。[3]徐行效与邹长海两位声乐教授是声乐心理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的学者。
4、本土化研究方兴未艾
著名美国心理学史专家·墨菲认为:“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4]中国心理学界以潘菽为首的老专家早在30年代就主张学术中国化,在80年代更明确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如今本土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心理学研究的趋势。中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必须坚持本土化的研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密切相关才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国内音乐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类型有三种:
一是以中国古代丰富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为源泉,探究本土文化中独特的音乐心理观念或与西方心理学理论相对应的方面。这种研究显示出内源性本土化的趋向,但未完全达到内源性本土化的要求。如刘兆吉的论文《〈乐记〉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全面地阐述了《乐记》中谈到的音乐与心理、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意志、音乐与性格的问题,具体地分析了书中内蕴的美育心理学思想。此类论文还有吴文德的《乐记之音乐心理》(《湖南教育学院学刊》1983年第3期)、陈丹的《乐记中的音乐心理学思想探索》(《乐府新声》1988年第4期)等。蔡仲德先生的几本力作《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上、下册)、《中国音乐美学史论》、《中国音乐美学史》、提供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丰富信息以及他个人独到的研究心得。罗小平、黄虹合著《音乐心理学》绪论之第二节《中国音乐心理学思想概述》,对先秦至明清的中国音乐心理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一书,一些章节亦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思想的精华。
二是具有外源性本土化特征的研究,即引进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以适应本土化的要求。这方面的情况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从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求与西方心理学的结合点。如戴玉升、司宏钟的《浅谈戏曲音乐审美心理中的距离感》(《人民音乐》1988年第3期),揭示了戏曲音乐与当代观众审美心理产生距离感的原因,提出了在发展剧种风格基础上,以时代特色拉近距离,以及戏曲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等因素如何适应现代审美趣味的具体想法。再如赵砚臣的《二胡演奏艺术中的生理、心理及物理因素》对表演者心理动势形成的探索,把西方格式塔心理的同构说与中国古代卦象思维、设像见义的表现方法相联系的思考;杨易禾在《音乐表演美学》中把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都体现了寻求中西文化心理结合点的追求。
还有一种类型是以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民族心理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金兆钧的《青年流行音乐创作群体的心理分析》(《人民音乐》1988年第8期)就通过心理测试和分析,把握国内青年流行音乐词曲作者文化背景、心理结构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三、中国音乐心理学在21世纪发展的趋向
21世纪是心理学成为显学的时代,也是中国音乐心理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泛的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时代。当人类的兴趣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时,心理学的研究与人类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就谈到心理学在21世纪有可能成为前沿的带头学科之一。[5]
笔者认为大心理学界的新动向与国外音乐心理学界的新领域都是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参照。
1、心理学界的新动向
目前,大心理学界有几种趋向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本土化研究,这在前面已经谈到,不再重复。二是与之相关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心理学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米勒是该学科的奠基人。60年代以来积累了大量资料,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推蒂斯?柏特编辑、出版了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其它相应的专著、杂志亦陆续涌现。当今研究趋向呈现出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比较。)、在方法上运用心理学方法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结合。[6]
三是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科学人文主义。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研究是指将心理现象的自然特质方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科学实证的方法,依赖实验与数据,强调学科知识的客观性与精密性;人文主义的研究则突出了心理现象的社会特质方面,采用人文学科的描述、解释方法,依赖经验与现象,追求感性、生动的学科知识。西方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包括: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乔姆斯基的心理语言学等,人文主义包括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要求经验实证和客观主义,其结果一方面是实验仪器与数据的不断精确化,数据一大堆,却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是研究中问题意义和人这一主体的丧失。如构造主义被称为砖泥心理学、行为主义是无心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类似计算机的机械论倾向,皮亚杰的研究也有陷入生物学化的危险。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和释义学。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整体分析原则和直觉主义与理解的历史性。这一倾向存在的理论主观性、随意性、不确定性也受到科学主义的批评。两种倾向的整合可使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构建出现新局面。[7]
四是定性——质化研究方法的出现。70年代以后,社会科学家越来越认识到量化研究的局限性: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作形式化、凝固化、简约化、静态化处理时,损害了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动态性、意义性。心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对此亦有同感。质化方法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这种方法具有自然性、描述性、解释性、互动性、动态性等特点。[8]
此外,强调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化与整合,加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等都是值得注意的趋向。
2、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注视的新领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新视域。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渗透了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把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方法与其它心理学结合起来应用的作法,亦十分普遍。如在探索音乐技巧的习得时,结合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可使问题的分析更全面、深入。
20世纪末出现的音乐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 of music)与老年精神音乐学(Psychogeromusicology)开辟了音乐心理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研究的新领域,为音乐心理学在应用与理论上的发展提供了更开阔的天地。
音乐神经心理学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探索人脑的神经系统与音乐能力、操作、发展的关系,研究人脑的特定区域如颞叶听觉皮层的损害如何影响人类感知音乐的能力。许多实验证明,人类右脑的颞叶皮层与音乐有密切联系,人们在欣赏音乐时,该区域的活动积极、活跃。一些研究还提出了音乐操作中人脑多个区域相互作用的论证,以及音乐训练会对大脑结构产生影响,音乐家大脑两半球的连结纤维比一般人较为发达等有价值的见解。[9]
与此相关的是国内学者刘沛提出的构建“神经音乐学”的主张:“它是在新世纪国际智力竞争的大背景下,从音乐心理学等学科延伸而来,用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方法和课题作为切入点,以深化人类对自身思维、行为和情感的认识为基本目的,在儿童发展、教育和医疗以至人类与信息技术关系等领域具有重大潜在价值的新兴学科”。[10]笔者认为上述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对人类的音乐行为、音乐才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类生活的变化、命运的变更有积极的意义。
老年精神音乐学是在音乐心理学与老年心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的情况下,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下,两个学科交汇而成的新兴学科。音乐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在20世纪最后20年获得迅速发展,并同时受到认知革命的影响。随着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大,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精神生活水平成为发达国家政府、学者及老年人群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老年心理学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开始把视角转向老年群体,关注音乐在老年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老年人能否掌握音乐技能、程度如何等。在2002年美国出版的《心理音乐学》杂志第18卷上提出了“老年精神音乐学”学科的构建,并刊登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专家的有关研究。论题论及老年人对音乐元素的感知、从神经学的观点研究音乐技巧终生发展的可能性、音乐在老年人生活中的作用等。在此,不少研究者认为老年人在音乐实践中不存在什么障碍,音乐活动可以贯穿于人的一生。[11]老年精神音乐学的研究在中国同样具有发展的广阔天地和实际意义。
心理学在21世纪发展的强劲势态,为中国音乐心理学的新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但是学科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从各方面制约着它的迅速发展。如对国外音乐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双重匮乏,专业研究队伍尚未形成,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落后,研究成果质量与数量的反差,与国外同行和国内大心理学界缺乏联系和沟通等问题都需要逐步解决。
2002年8月第一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的召开,音乐心理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研究者结束了散兵游勇、个体经营的局面,在专业学术机构的指引下,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在新世纪的整合做出努力。我相信,尽管这一学科在音乐学领域中,尚处于初生之犊的稚嫩阶段,但该学科的性质与其具有的生命力、活力、辐射力却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将在音乐界与音乐学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将成为每一个音乐工作者、音乐爱好者关注、热爱的学科,成为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
参考文献:
[1]燕国才.中国心理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鸿懿.发展中的音乐治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85页.
[3]徐行效、徐茜.20世纪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索[J].音乐研究,2002年第2期第94——101页.
[4]曹成刚、董刚.中国心理学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5]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6]郭英.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N].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1997年第4期.
[7]施春华.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及其整合[N].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教科版(呼和浩特),1999年第2期.
[8]秦金亮.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质化研究方法述评[N].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临汾)2000年第3期.
[9]新格罗夫音乐辞典[M]. 第 15 卷,第 561——562页.
[10]刘沛.神经音乐学及其研究切入点的动议[N].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9——31页.
[11]Annabel J.Cohen:PSYCHOLOGY OF MUSICAND AGING COMES OF AGE:PSYCHOGEROMUSICOLOGY.PSYCHOMUSICOLOGY,18,3-9 2002.Music and Arts Publication,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