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的价值系统是由以审美价值为本质的多元价值构成的,这种多元来源于音乐的产生与人类多种需要的关系,发展于不同时空的音乐存在方式中。由于,不同时空的表演、传播、接受主体对音乐进行价值判断的“先见”、“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的阐释学原则,使音乐价值一直处于动态、开放的结构中。这种结构的特征是无限生成与有限制约相关,音乐价值新质与主体价值新质互动相关,价值的丰富多元与价值的恒长相关,价值的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自由、开放度相关。在此研究中,要关注一度创作中音乐行为的价值﹔三度创作之传播环节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系统中未来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问题﹔不同价值功能的交替突显、强弱更迭以及所产生的价值效应变化。
[关键词]音乐价值结构;音乐存在四流程;阐释学原则
作者简介:罗小平(1945— ),女,广东省龙川人。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二级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原文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年第一期本期名家
引 言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价值论美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内不少美学家关注的动向。音乐学界有关价值论的研究成果在明言《音乐价值论试探》一文中充分展现,他具体详尽地提到了王次炤、傅沉坦、居其宏、茅原、罗小平等学者的研究特色,评价准确而中肯。尔后,明言、韩钟恩、周海宏、宋瑾、范晓峰、曾遂今、马卫星、郭声健、伍维曦、司扬、王放歌等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与音乐价值相关的问题,宋瑾在《音乐美学基础》一书中,对音乐功能和音乐价值的系统论述,对音乐独特价值的把握与混合价值的阐述,范晓峰在《音乐美学基础》(冯长春主编)“音乐功能与音乐价值”一章中对音乐功能、价值的区别与联系的全面分析,明言提出的音乐价值学的建构纲领等,均深化了学界对此的研究。
国内文学界提到阐释学的研究方法时认为 :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古今之沟通,中西之比较,跨学科之相交都与阐释学方法息息相关。上世纪著名学者钱钟书等人的研究亦涉及阐释学方法,可见这一学科自介绍到中国以来,也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音乐学界涉足此研究的有于润洋、罗艺峰、谢嘉幸、王才勇、刘承华、邢维凯、孙佳宾、冯效刚、范晓峰、邵桂兰、刘经树、冯长春、高拂晓、李晓冬、王晓俊、王少明、王肃等学者,并产生了一批相当可观的成果。
鉴于这两方面研究在国内和音乐学界的重要影响,结合 2014 年 9 月在吉林艺术学院召开的音乐美学高端论坛的议题,笔者选择从阐释学的角度去分析音乐的价值结构是意识到两者有重要的契合点——主客关系的互动,而价值主体对音乐价值的判断和评价则离不开理解,即使是无意识的感受也与先前积累的“先见”相关。因此,以阐释学的视野去观照音乐价值的结构会有新的角度和感悟。
一、音乐价值的多元、动态、开放结构
音乐价值结构的多元是指其内蕴的丰富性,动态是指结构的变化性,开放是其内外因素交流的互动性。多元结构或许是静态的,未必具有动态,动态的或许是封闭的未必能够开放,而音乐的价值系统是以审美价值为本质的多元价值构成的,这种多元来源于音乐的产生与人类多种需要的关系,发展于不同时空的音乐存在方式——创作、表演、传播、接受的四流程中。由于不同时空的表演、传播、接受主体对音乐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价的“先见”、“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的阐释学原则,使音乐价值一直处于动态、开放的结构中。
笔者在《音乐心理学》(与黄虹合著)第一版(1989)中,专门有一节谈到“音乐起源的多元性与人的多层次需要”。书中提到模仿说、劳动说、信息交流与感情抒发论、巫术仪式说、游戏说、美欲说、异性诱惑说等与马斯洛提出的人类多层次需要的内在联系。如音乐在劳动中的作用与人的生存需要及主体实践相关,音乐与原始巫术的联系,反映了人类的安全需要。音乐的交流与抒情功能又与人类的归属需要相连,音乐起源的模仿说、游戏说可体现人类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音乐审美中的高峰体验更能令人上升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在这一节的结尾,笔者强调了“音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可以满足人类各个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又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实现对最高价值的追求。”[1]在《音乐美学通论》(与修海林合著)中,笔者又进一步分析了音乐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多元价值系统,音乐的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的审美价值 ;音乐在人的生产中的健康价值、道德价值、智力价值 ;精神生产中的政治价值、宗教价值、艺术创造价值 ;物质生产中传承生产知识与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发展及提高生产率等价值。这种多元的价值结构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不同时空的变化,随着音乐存在方式创作、表演、传播、接受四流程的发展不断丰富。仅以音乐对人的健康价值来讲,虽然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已谈到五音对五脏的音乐治疗观念,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提到音乐的治疗作用,但音乐治疗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公认是在 20 世纪。从 1950 年开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丹麦、芬兰、挪威、日本等国家陆续成立了音乐治疗的机构,开展了音乐治疗的业务。各国音乐治疗工作者结合不同国家的传统医学,把治疗方案细化至亚健康和各种疾病的治疗康复,既采用了中外各种不同的音乐种类,实际操作又贯穿于音乐的不同流程中。21 世纪在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影响下,以音乐调节老年人精神与健康的学科——老年精神音乐学产生了,音乐的健康价值又有了新的发展领域①。
不同时空的表演、传播、接受主体对音乐价值的判断和评价,受到其“先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阐释学原则的影响,对音乐价值的取舍、褒贬、显隐都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使音乐价值结构一直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
先见即先入之见,亦即是评价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观念。这是伽达默尔在《美的现实性》一书中谈到的 :“与其说我们的种种判断,不如说是我们的种种成见构成我们的存在……成见乃是我们向世界敞开的先入之见。”[2]170不同时空的表演主体先见不同,对音乐一度创作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则不同,如 19 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大多喜爱肖邦音乐中优雅精致的贵族沙龙品味,倾向这种趣味的表演家就会突出这种音乐的韵味,反之,20 世纪前苏联的钢琴家,欣赏肖邦作品中健康的民间音乐风格、民族奋发的精神,就会强化表演中这种价值的创造。接受主体的先见不同,对音乐价值的取舍就不同,甚至会产生相反效应。如同样是贝多芬的音乐,不同时空的主体选择的价值属性是不同的。反法西斯战士取其所向无敌的英雄气势,德国纳粹取其大日耳曼民族的精神力量。在我国文革中盛行一时的“语录歌”在当时其政治意义的凸显,成为这些歌曲的核心价值,而如今这些歌曲的历史认识价值则成为其重要的因素。可见,先见会影响价值主体对音乐价值多元结构中不同因素的好恶、取舍,使其处于或此起彼伏、或多元齐发、或沉寂无声的变化中。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 :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含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的一切……视域对于活动的人来说总是变化的,……我们的历史意识所指向的我们自己的和异己的过去一起构成了这个运动着的视域……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2]388-394由此可见,理解即这种融合的运动过程,是理解者现在的视域与对象内容所包含的诸过去视域的融合,其结果便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了各自原有的视域,从而达到了新的视域。正是因为阐释学解读理解者与被理解对象视域关系的原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音乐价值的主客体互动关系和价值的动态、开放结构。不同时空音乐表演、传播、接受主体的视域与音乐一度创作者视域的融合,由于其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状态、群体与个体心理结构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视域,视域之包罗万象、融合点之千差万别,会出现难以估计、无法量化的新视域,在这种新视域影响下的价值取向极大丰富了音乐价值多元结构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从民间乐曲的诸多乐谱版本变化看,正是一、二度创作视域融合产生的音乐价值不断变化和增值的结果;从一首外国名曲诸多表演光碟的出品看,它们亦是表演者和录音制作传播者的视域与一度创作者视域融合后进行创造的结果。由此产生的音乐价值的拓展,同样体现了音乐价值结构的动态和开放。
伽达默尔指出 :“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和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2]384-385“效果历史”的强调,让我们看到本文的真正意义与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效果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只要对本文历史理解的效果存在,这种生成就存在,同理,只要对音乐一度创作的表演、传播、接受存在,音乐作品产生的历时性效应存在,对其价值的理解也会处于不断生成的运动过程中,令其价值结构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和开放性。以阐释学理解原则分析音乐价值主客融合、互动生成的性质是对其多元、动态、开放结构强有力的阐释。
二、音乐价值结构的特征
(一)无限生成和有限制约相关
在上面的论述中,笔者展现了音乐价值结构无限生成的开放性,在此要强调这种生成是在一度创作所具有的范围中,无限的量与有限制约的质形成的辩证关系。如中国古代的古琴曲其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谐、天人合一的生态学伦理观,具有使人精神超越的音乐保健和治疗的作用,让人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情境的历史文化价值等,这些多元价值在当今社会中不断生成、丰富、发展,但人们不能要求它具有巴赫音乐中呈现的复调音乐的诗意、建筑美构思的精妙、基督教虔诚的情怀、普罗米修斯精神的伟大。同样我们也不能冀希在巴赫音乐中听到古琴韵味之飘逸以及寄情于山水的渔樵之乐,不确定的愉悦之情还是有较确定的文化烙印的。其实,伽达默尔在论述理解之效果历史不断生成的同时,也仍然指出 :“所有自我理解都是在某个于此被理解的他物上实现的,并且包含这个他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2]124“在这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所指出的这种偶缘性乃是作品本身要求的一部分,并且不是由作品的解释者硬加给作品的。”[2]188“如果黑格尔不把这种思维性沟通认作某种外在的和补充性的关系,而是把它与艺术真理本身同等看待,那么他就是正确的。”[2]221因此,我同意邢维凯的观点,伽达默尔并没有完全忽视作品本身的重要性。他关注被理解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强调不要超出作品本身的规定,给它硬加上外在的东西,即是道出了作品受制约的本质和范围所在。
(二)音乐价值新质与主体价值新质互动相关
音乐价值新质是指音乐客体具有的价值属性,在符合音乐价值主体需要时,通过视域融合使之衍生出对特定主体具有的新价值。主体价值的新质是在主体获得音乐的这种价值后,丰富了其心理结构拓展或提升了自己现存的价值,主客体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得到了持续的新发展。
伽达默尔在论述游戏作为创造物时,涉及到艺术经验的理解活动在对象中见出自身的原则。“人的游戏的意义才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表现。”[2]135罗艺峰在分析阐释学角度对音乐艺术的解释也谈到“把艺术作品理解 -- 解释成什么样子,就是表明人如何‘在’他的‘在’的方式或状态。”[3]这都表明主体在音乐艺术解释活动中实现了自身的对象化。同理,主体对多元化音乐价值的取舍,亦体现了其价值观的倾向。主体从自身人生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出发,在判断和评价音乐价值并以自己的视域与创造者视域融合形成新的视域,在发现、发展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音乐价值新质的同时,亦在吸取这种价值特质和满足自身的需要,主体内在心理结构由此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使其自身的价值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音乐价值这种多元、动态、开放的结构使两者处于积极互动的循环中。如主体在西方的宗教音乐赞美诗中,寻找到令自己心绪平和、灵魂升华的精神价值,在反复的欣赏中主体的心理结构获得了积极地调整,情绪安宁、心灵超脱,对这种音乐更加喜爱,欣赏的曲目拓展至巴赫的受难乐、亨德尔的清唱剧,陶醉于西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获取其人道主义与宗教意识的精粹从个体的情绪调节进入关注人类生存、思考宇宙进化的大视域。
(三)价值的丰富多元与价值的恒长相关
著名音乐学家卓菲亚.丽莎指出 :“一部作品愈能容许人们在对它的评价中做更多的解释,那么构成该作品综合特征的那些价值就持续得愈长久。”[4]211这恰恰说明音乐作品具有的价值越是多元、丰富,该作品的价值就越长久,尽管不同时空的主体,所需求的价值特性在不断变化,但多元丰富价值系统其中的某种价值总能满足其独特的需要。如门德尔松的作品既有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的精粹,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与浪漫主义风格的结合,又显示了情感和理智的均衡,想象力、创造力和完美形式的统一。其作品虽不能反映所在时代的矛盾和斗争,但其内蕴的积极情感、乐观精神,具有的诗情、画意、乐韵,却有益于人类心灵的净化、情绪的调节、创造力的启迪,可适应不同时空人们的需要,其音乐价值亦能较为长久。
(四)价值的多元、动态、开放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自由、开放度相关
愈是开放、自由的社会结构就愈具有多元的兼容性、矛盾的并存性,具有百家争鸣的环境和百花竞艳的风气。这样的社会不强求大一统的标准,不设置唯我独尊、排除异类的机制,使各种精神产品的价值结构呈现多元、动态、开放的性质。仅从我国文革时期八个样板戏独占舞台,高大全形象一统艺术天地的情况与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之风带来的文艺繁荣景象的比较,就可看出社会结构与音乐价值结构的这种相关度。
三、音乐价值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
(一)要关注一度创作中音乐行为的价值
由于音乐行为是音乐存在方式的重要因素,一度创作的价值属性不仅体现于其观念和形态,还与其行为相关。丽莎在《论音乐的价值》中特别强调 :“实验音乐的价值是一种行为的价值,而不是作品的价值。”[4]210丽莎在分析这种打破风格上公式化的革新价值时肯定了它的实验性质和革命性行为,认为这种行为无论成败,都有其创新的价值。音乐的发展与丰富离不开改变现存形式准则和表现准则的变革意识和行为,即使有些实验作品从审美形态上看不太成功,也要视其为创新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丽莎强调音乐行为价值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
(二)要关注三度创作之传播环节(表演的音响空间设计与录音制作)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笔者在《音乐美学通论》第五章《音乐的创作、表演、传播三度创作中审美、立美活动》中论述了音乐传播——表演的音响空间设计与录音制作与审美、立美的关系。音乐表演音响空间设计的立美取向与设计者对该建筑突出什么类型音乐风格美的价值取向相关。如瓦格纳设计的拜罗依特歌剧院的音响具有神秘的无法定位的效果,就是作曲家期待这种表演空间产生听众介入的效应、引发接受者强烈共鸣的价值选择。[5]再如,录音师的立美价值评价也会突显表演二度创作的某种价值。如 EM 公司录制的《苏军合唱团及军乐团》的唱片强化的是表演的阳刚之美,Teldec 录制的同一表演者的唱片突出的是精雕细琢之妙。价值判断和评价全然不同,录制的音响价值取向也明显不同,对接受者亦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导向。[6]
(三)要关注价值系统中历史文化价值和未来价值的问题
丽莎在论及古代音乐时指出 :“音乐的古代性价值也是一种相关性价值。它向今天的听众传递了关于另一些时代的人的知识,音乐风格的知识,激起了我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价值来源于比较,来源于该历史文化过程的价值意识,而古代音乐作品正是这个过程的构成因素。”[4]207古代音乐作品比现时的作品多了一种了解、体验历史上某一时空社会、经济、文化、音乐风格的价值,既有古今比较的作用,又有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功能。丽莎谈到实验音乐的价值认为 :“那种革新的价值则是有另外一种基质,即它预示了明天,预示了现时的今天也参与进去了的那个历史过程。”[4]208这是一种预示未来发展的价值,针对未来听众的创造,尽管它属于未来,但今人也要有这种预见性,要能发现实验音乐中属于未来的价值因素。
(四)要关注多元价值系统中不同价值功能的交替起伏与强弱更迭以及所产生的价值效应变化
多元价值结构的动态变化既然体现于不同时空的价值主体的不同选择,从价值关系的客体来看就是同一客体内部不同价值功能的交替起伏和强弱更迭。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音乐的价值与功能是不同的概念,价值体现了主客体供需的相互关系,功能强调的是客体可作用于主体的价值属性。如音乐有治疗功能,但对于不需要治疗的健康人就形成不了价值关系。前述功能的交替与更迭不仅呈现于某一流程,还会在表演、录音制作、接受诸流程中体现,不只存在于某一群体中,还存在于不同个体中,甚至存在于同一个体的不同心境中。如圣诞音乐《平安夜》以其优美、和谐的音调与平和、宁静、安祥的情态感动全球的听众。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的孩子最成功地展现出曲中那种圣洁、崇高的意境,凸显其宗教与审美的价值。国内童声合唱团的表演更注重美好情态与声音的表现,没有强化宗教的高洁感。录音制作的三度创作,前者的价值取向与二度创作一致,强调了声音的纯净无瑕、控制了表情幅度的力度变化。而后者则让演唱的激情和活力获得释放。具有宗教意识的接受者在欣赏中会获得灵魂升华的慰藉,喜爱音乐的接受者在此能得到优美乐调的享受,专业工作者会吸取童声合唱声音处理的技巧,工作劳累的上班族能在音乐中获取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亚健康的中老人在歌曲中调节情绪、开阔心胸。其审美价值、宗教价值、认知价值、健康价值、治疗价值在不同的人群中交替、更迭,强弱变化,即使是同一听众也可根据上述不同需要,在每次欣赏时有所取舍和侧重。
结 语
以上第一、三论题是在重读丽莎有关论著中获得的启迪,二、四论题是笔者根据以往研究进一步思索的结果。这些问题在国内学界有关音乐价值的探讨中很少关注,在此抛砖引玉以冀学界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和更深入地探究。
尽管所有艺术价值都具有多元、动态、开放的结构,但音乐价值结构这三方面的因素由于音乐本体具有的不确定性、非语义性、非具象性以及作品完成的多层流程更显突出,这使音乐在人类精神文明创造史中具有特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引文注释:
①详见罗小平、余瑾主编的《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一书。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 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75-78.
[2]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170.
[3]罗艺峰﹒从解释美学角度对音乐存在方式的思考[J].音乐艺术,1996:(2):31﹒
[4](波)卓菲亚﹒丽莎﹒卓菲亚﹒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于润洋,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11﹒
[5](奥)库尔特·布劳考普夫.永恒的旋律---音乐与社会[M].孟祥林,刘丽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227.
[6]牟强﹒一张充满俄罗斯独特魅力的唱片[J].音响世界,1996(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