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我国当代音乐治疗学概述
王旭东 华音网 2022-03-24

[摘要]现代音乐治疗学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开始介绍到中国。由于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过于短暂,本文将从学科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国当代;音乐治疗学

作者简介:王旭东,男,南京中医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治疗。

原文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四期

现代音乐治疗学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野战医院的护士用音乐缓解了大量“战壕休克”开始,到1944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设立专门的音乐治疗课程来训练专业音乐治疗师,再到1950年美国成立音乐疗法协会(NAMT),标志着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式诞生。而我国音乐治疗学研究的历史更为短暂,只有20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才第一次将音乐治疗学介绍到了中国。其实在此之前,国内有一批医师、音乐工作者、心理学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并应用了音乐疗法,如最早见诸报道的,山东临沂温泉疗养院1979年已开展了音乐电疗的临床应用[1]。而中国音乐治疗学研究的正式展开,应该以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招收第一届音乐治疗专业学生和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成立为标志[2]。

由于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过于短暂,无法以年代划分来进行阶段性论述,只能从学科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等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节 音乐治疗学定义和学科分野

即使在音乐治疗比较发达的国家,目前也不能得出经典和权威的学科定义。这是因为音乐治疗学毕竟是比较年轻的学科,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治疗师,受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医疗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各国专家开展音乐治疗的领域及治疗方法不同,所以产生了不一致的定义。中国音乐学院张鸿懿教授等学者在研究中撷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论述[3]:

欧洲的音乐治疗专家斯·萨地认为:音乐治疗,即用音乐对于疾病的医治、缓解或刺激。

日本《新音乐辞典》:音乐治疗,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它以用音乐促进身心健康和培养人格的功能主义的艺术观为基础,属于一种应用音乐(心理学)范畴。

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任Bruscia K.在1989年提出的定义为:音乐治疗是一种系统化地介入过程,音乐治疗师运用种种医疗经验及在其间发展出来的各种关系,作为改变的动力,来帮助病人获得健康。

我国则是这样对音乐治疗学定义的:音乐治疗学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4]

从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多数学者比较认同Bruscia的说法,并在此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音乐治疗学的基本要素:一个有明确治疗需求的病人、一位受过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一段有目标导向的音乐历程、音乐素材以及一份有关治疗效果的评估。[5]

以上定义都谈到了音乐治疗学是一门集心理学、医学、音乐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关于音乐治疗的定义也大多归结到心理学治疗的范畴。如星海音乐学院罗小平教授在《当代音乐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动态》[6]一文中,就是将音乐治疗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的具体应用来加以表述的。中国音乐学院高天副教授的《音乐心理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①也是将音乐治疗囊括在心理学的应用范畴。

但是,综观当代国内外音乐治疗学的学科目标、应用对象、操作方法以及发展趋势来看,该学科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领域,形成了涉及面更加广阔的独立学科。我国的很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对音乐治疗学的学科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陈菁菁在《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②一文中指出:“音乐治疗学从创建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它的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展现和发展。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不仅涉及到了心理学、医学、音乐学,而且涉及到了精神病学、教育学甚至许多未知的科学领域。音乐治疗学的临床研究还表明,其学科本身并不在于研究与别的学科理论的关系,而在于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音乐治疗学定义为集心理学、医学、音乐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至少可以认为这样的定义对于音乐治疗学本身来说是不全面的。音乐治疗学应该是一门以音乐的实用性功能为基础,系统的研究用音乐作为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的科学,而只要是系统地,有计划有目地应用音乐作为手段从而达到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目的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活动,都应属于音乐治疗的范畴。”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在《娱乐疗法》、《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③中,总结出西方音乐治疗学的概念和实践包括三个不同的方式,即:临床方式、娱乐方式、教育方式。不少科学研究成果也证明了音乐疗法不仅具有心理效应,也具有明显的生理作用,如音乐胎教。而音乐治疗的方式中,音乐电治疗、音乐与针灸的结合、音乐气功疗法等等,都说明音乐治疗学的学科面已经超脱心理学的应用范畴,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学科外延。

至于音乐治疗学的学科分野,西方以临床方式、娱乐方式、教育方式三大模块作为音乐治疗学涵盖的领域。我国在医学临床应用方面虽然有相当多的涉猎,但研究的深度却远远比不上西方的水平。在音乐的教育功能上,由于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视不足,所以除了少数试探性质的实验外,在正常儿童教育过程中几乎阔如。至于残障儿童的音乐教育,虽然普遍认为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替代康复方式,但也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和必要的经费以及器材设备等,也缺少深入的研究。不过我国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音乐治疗作品的创作、古代音乐治疗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音乐和针灸等传统疗法的结合等方面[7]。

第二节 音乐治疗作品的创作

国际上针对音乐治疗作品创作的研究并不多,音乐治疗师大多采用现成的音乐,经过专业化的选择,合理地加以运用。但由于欣赏性音乐与医疗的功效并不完全吻合,且由于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很少有作曲家、制作人愿意“为疾病/病人创作”,因此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中国音乐治疗学界一批有识之士把眼光集中到“作品创作”这一西方国家欠缺的领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大批专供音乐治疗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和赞誉。

成立于1985年的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现更名为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是国内较早创作出版音乐治疗作品的单位。该社出版了不少原创的音乐治疗作品,比较著名的有:90年代初,该社出版了国内第一套依中国古代五音理论创作的作品《五音疗效音乐·正调式》,这套唱片共6张,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和养生乐,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石峰创作。胎教音乐《秋夜》,由著名作曲家王酩创作。几乎与《五音疗效音乐》出版发行同时,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的作曲家王建民、吴小平、马新建等,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联手,创作出《易经五行疗效音乐》,经由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迄今已在全球发行36万套。这套唱片改变了以调式为依据的传统方法,音乐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风格来设计音乐,分别运用于不同人格体质。

此后,大量原创作品屡屡问世,如胎教音乐、各种气功音乐、养生保健音乐、益智音乐、镇痛音乐、心理调节音乐,甚至给胎儿听的“子宫内胎教音乐”④。

需要强调的是,在音乐治疗的作品创作上,中国的一批音乐家与医学家合作,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即使是音乐疗法非常发达的国家,也非常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和作品。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邹建平、王建民、王建元、吴小平、庄曜、乔惟进,上海电影乐团的陈大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石峰,武汉音乐学院的赵曦等,是作品比较多的作曲家。出版该类作品较多的单位,除了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外,台湾的风潮唱片公司的成绩最为突出,他们陆续制作出版了《易经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系列》、《胎教音乐系列》、《美容音乐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气功音乐系列》、《黄帝内经四时养生音乐系列》以及与健康有关的风水音乐、情商音乐、儿童音乐等,达100多种。全球发行量多达数百万张。上述出版物根据导致疾病的不同社会环境、心理矛盾,以及发病后的不同状态,创制了各种切合病情的“音乐处方”,并通过临床验证,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和广大病者的欢迎。

关于音乐治疗作品的创作理论,研究的资料不多,且多为中国传统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原则,如王建民教授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音乐疗法与音乐创作》⑤一文中认为,音乐治疗作品必须具备的要素为:“1、民族性。音乐疗法作品要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但又不是简单的民乐演奏,而是溶民族之魂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既有民族风味,又达到保健康复作用;2、可听性。既是音乐,就必须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要有美的旋律作为治疗信息的载体,不仅病人,即使一般人用作闲暇时的音乐欣赏,也能达到美的享受;3、平稳性。这是保证医学效果的关键。健康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前者不能有较大的起伏和波动,情绪的变化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旋律、节奏必须相对平稳,让一定刺激量的音乐持续足够的时间,就象服用药物一样,使药效维持足够的时间和均匀的作用。这与其他音乐强调情节、追求效果、讲究对比的创作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讲究平稳和保证可听性是一对矛盾,它给作曲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音乐家石峰在《治疗音乐的特性》⑥中,也有类似的看法。石峰还从中国古代五音与五脏的关系论证了音乐治疗作品创作的思想依据。

贵阳中医学院与贵州民族学院的合作科研项目“五行音乐对五脏虚实证影响的研究”,包括乐曲的编制内容,其基本原则是“将实用的五行音乐治疗同民族音乐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曲的标淮是以调式分类,首选古曲,次选近世传统乐曲,以及现代人创作之精品和新民乐”。

第三节 音乐治疗学的学术流派

据陈菁菁在《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文中介绍,国际上音乐治疗学已产生了诸多流派:如诺多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法、心理动力取向音乐疗法、临床奥尔夫音乐治疗、柯达依概念的临床应用、达尔克罗兹节奏教学的临床应用、引导想象与音乐治疗法、发展音乐治疗法、音乐治疗和沟通分析、完形音乐治疗法、应用行为矫正的音乐治疗法、音乐电疗等等。我国音乐治疗学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音乐治疗的技术分化还没有达到国外的水平,但也已经形成了学术流派的雏形。与外国的技术流派不同,我国是以治疗思想的不同而形成学术派别的。对此,陈文比较委婉地指出,中国音乐治疗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系统的全面的接受西方的方法用于中国的音乐治疗……持这派观点的大多为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音乐治疗学学者。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自己的音乐治疗方法……音乐养脏功是运用传统的中医和气功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方法;音乐色光疗法是中医当中五音、五行与五色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方法等等。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医学领域中有价值的土生土长的音乐治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其实已经形成了不同思想基础的学术流派。尤其是“西洋派”不大认同中国传统音乐治疗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的音乐治疗理论不科学,过于笼统,难以用科学实验来证明等等,这和西医对中医的看法如出一辙。而传统派对西洋音乐治疗理论倒显得更加包容。从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发表的论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上观点的分政和对立。

和医学界一样,中医、西医之外,也有中西结合一派,音乐治疗学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于中国的音乐治疗学,……同时,在学习西方音乐治疗理论的时候应当适时地考虑到哪些音乐治疗学学术流派的方法技术更适应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并将其理论选择性地加以借鉴和发展,而并非全盘皆收。实际上,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方法有许多也是非常有价值和值得研究的。这些观点来源于中国本土,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根基之上,更适宜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因此很有必要从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领域中发掘出最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和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同上陈菁菁文)这种看法,是中允而诚恳的,应该作为中国音乐治疗学发展的思想准则。

第四节 学科队伍特点和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学科队伍和国外有着明显的不同。据笔者参加过的两届世界音乐治疗大会情况来看,西方国家从事音乐治疗事业的专业人员中,音乐工作者占绝对多数,而我国则多以临床医务工作者为主,除了张鸿懿、高天、沈建军、普凯元等音乐治疗理论研究者从事或涉及音乐专业外,其它专家都是医学院校教师、医院或疗养院的医生护士等,如长期担任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长的张培琰先生,就是北京廻龙观医院的院长。

在学科建设上,音乐学界已经将音乐治疗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看待,而在医学界,音乐治疗只不过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而已,所以,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参加成员虽然有很多医学工作者,但该学会却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而培养该学科的摇篮—音乐治疗专业,也是设立在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1988年成立,四川音乐学院2004年成立)。

这样的学科队伍格局,客观上导致了一些学术上的盲点,如音乐与医疗不能有机地结合,音乐只能附着于医学,医生运用时没有对音乐的深切掌握,音乐家在运用时缺乏医学知识。加上我国医学法律的限定,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音乐治疗人才没有医师资质,不能把音乐治疗作为医学方法用于临床,如此等等,在学术成果上也表现得非常充分。既异彩纷呈,也凌乱无章。

作为医学家研究音乐疗法的先行者,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和泸州医学院的张子游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音乐康复治疗的历史、实施方法等。具体分类为:

“音乐安神法”(代表乐曲:梁代古曲《幽兰》、晋代古曲《梅花三弄》),以清幽柔绵之曲,治疗紧张、焦躁所致的病症,或怡情悦志、胎教等;

“音乐开郁法”(代表乐曲:汉魏古曲《流水》、唐代古曲《阳关三叠》),以爽快鲜明之曲,治疗精神忧郁所致的病症;

“音乐悲哀法”(代表乐曲:汉代古曲《小胡茄》),以凄切悲凉之曲,治疗愤怒暴躁所致的病症;

“音乐激怒法”(代表乐曲:唐代乐曲《离骚》、《满江红》),以激昂悲壮之曲,治疗忧思郁结所致的病症;

“音乐喜乐法”(代表乐曲:宋代《黄莺吟》、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以轻松喜悦之曲,治疗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症。

张子游教授的另一著作《娱乐康复法》⑦,虽然篇幅不大,却将中国音乐治疗的历史、音乐用于康复的原理、音乐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如胎教、增加体重、催产、益智、止痛、降压、催眠、通便、治疗精神疾患等)方面有深入的挖掘,值得一读。

沈建军著《音乐与智力》、《音乐与科学》、《音乐与超常思维》三本书⑧都是科普著作,主要介绍音乐和智力之间的关系,属于音乐益智的医学范畴。

朱丽叶特·阿尔文著《音乐治疗》⑨,这是音乐治疗学领域仅有的外来译著。该书在介绍音乐治疗基本原理方面并无突出之处,倒是译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附录了四篇综述和实验报告(音乐情绪的生理及心理机制综述,音乐情绪反应实验方法综述,音乐心身反应实验报告,音乐对于疼痛的缓解作用实验报告)值得参考,是提供音乐治疗科学性的直接证据。

国内学者刘泽伦医师在胎教音乐的研究上颇有成绩,其成果发表于《胎教与胎教音乐》⑩一书。该书以胎儿发育生理、心理为基础,依据国内外多年优生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物理声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音乐胎教的理论、运用、禁忌有系统的论述。例如,他提出胎教音乐的情感特征为:轻松愉快、意境优美;频响范围为:不能超出正常人听觉敏感范围1000一200OHz,最好在此基础上下降500Hz;而对于节奏和力度,则提出不允许乐曲中有较多的突发声音,尤其是中低频声音如爵士鼓,音乐的节奏尽量协调、平衡、简单,不宜变化太过频繁。所有用干胎教的音乐,力度都不能过大,像理查·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命运》之类的音乐,绝不适宜。总之,该书作为音乐治疗在单项应用上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系列教材《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⑪分别设有音乐疗法章节,或在“娱乐疗法”篇章中介绍了音乐治疗的理论、方法、设备、技术。这是国内首次将音乐治疗纳人医科大学教材。而王旭东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⑫,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家级医学教材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音乐疗法,虽然只是众多疗法中的一种,但已经反映了音乐治疗学的全貌。

普凯元编著《音乐治疗》⑬较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治疗原理、目标、方式与方法、对象、音乐治疗师的条件、治疗学的进展和实例等。其基本观点和方法都建立在西方音乐治疗理论体系上,是以实用音乐生理学为基调的著作。

何化均、卢廷柱编著《音乐疗法》⑭,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读物。除了介绍音乐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外,书中以大量成功病例,给读者以具体的示范。具体内容有:高血压、各类神经症、消化性溃疡等常见疾病的音乐治疗、儿童音乐早教、特殊教育与音乐治疗、弱智儿童的音乐训练。书中还附录了很多的治疗曲目。

张鸿懿著《音乐治疗学基础》⑮,该书全面论述了音乐治疗学的发展概貌,心理学基础,治疗的适应症,心理治疗各流派与音乐治疗的关系,音乐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等。

范欣生编著《音乐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出版),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理论、方法以及各种疾病的音乐治疗,各类人格体质的音乐养生。

王旭东编著《怡情悦志—中医娱乐疗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在这本20万字的科普著作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用来介绍音乐治疗的内容。其中不乏新的观点和方法,如音乐与其它治疗方法的结合、色彩音乐的生理效应等,尤其对音乐胎教、音乐美容的介绍更具特色。

目前有关音乐治疗学专业论著的种类还非常缺乏,以上介绍的代表性著作,达到一定深度的原创作品并不多,这正说明我国音乐治疗学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上述理论性的著述显示出如下特点:一、介绍外国音乐治疗学现状、进展和学术体系,泛论我国音乐现状和前景;二、发掘总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内容;三、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不仅著作如此,理论探讨方面的论文也有这样的倾向。如:

在介绍外国音乐治疗学现状、进展,泛论我国音乐资料现状和前景方面,有张鸿懿教授《世界各国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概述》、《发展中的音乐治疗》,刘邦瑞《音乐治疗学问题》以及孙国荣辑译的《音乐治疗学(音乐学科介绍)》⑯,在这些文章中,介绍了国外的音乐治疗状况,分析了国内音乐治疗在精神科、心身疾病、残疾儿童等方面的运用现状,还展望了音乐治疗多学科横向结合的研究前景等等。黄晓莹、黄涛的《音乐治疗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10]则阐述了音乐治疗日渐风行的背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身疾病越来越多,传统的医疗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的情况下发生的。文章对音乐治疗的原理、实施的方法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在新的医学模式下音乐治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类似的论文还有:《音乐和医学发展中的“顶尖治疗”:音乐治疗》[11]、《音乐疗法:一个愈趋重要的医学领地》[12]、《近20年来音乐疗法的研究概况》[13]等。

在发掘总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内容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刘伟发表了《浅谈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⑰,认为五音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传统的五音理论,运用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音调的音乐来调治疾病的方法,其原理是“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类似的文章有穆俊霞等人的《<内经>中五音的含义及与五脏的关系》⑱、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杜德业的《从中医经络理论探讨音乐治疗对人体的作用》⑲。

至于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与运用,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医药刊物、时尚杂志、各类报纸上都有大量刊载。许多科普性的著作也都全力宣介,如《少儿智力开发与保健90题》⑳、《漫谈科学养生与长寿》㉑、《健脑之道》㉒、《音乐生活顾问》㉓、《侬本佳人——中医美容》㉔。

前文已将我国音乐治疗学的研究成果表述成“异彩纷呈,杂乱无章”,通过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大概的轮廓。与西方音乐治疗学科比较,我国的音乐治疗研究,缺乏深人而尖端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分工,没有整体的明晰的发展规划,急需兼通医学和音乐的专门人才。长期跟踪式的研究基本阔如,高水平的生理实验少有进行。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音乐治疗的实用性研究却是如火如茶地蓬勃展开。

第五节 临床应用研究百花齐放

尽管我国音乐治疗学发展历史比较短暂,理论研究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却一点也不影响音乐治疗在临床上的开展。据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汇编的《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第一~四册)提供的治疗资料来看,我国从1979年最初开展音乐治疗以来,目前至少有500多家正规医疗单位在从事音乐治疗的临床治疗和研究,而且医疗单位的性质也从精神病医院、疗养院,逐渐扩展到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在实用领域内,我国的音乐治疗成果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

一、音乐治疗的应用方式

我国音乐治疗的临床方式,据何化均等人的《音乐疗法》、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音乐疗法》等人的总结,有以下六种:1.感受式治疗。以欣赏音乐为主。这是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如中国音乐学院高天副教授建立的音乐治疗室、中山医科大学和广州图书馆合作开设的音乐治疗诊室、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的失眠诊治专科。在感受式治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音乐—色光疗法”,采用音乐一色光治疗仪,将音乐欣赏、音乐色光、音乐气息、音乐电流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产生多种生理、心理效应。长沙马王堆疗养院音乐治疗室、空军北戴河疗养院等单位都开展了该项目㉕;2.参与式治疗,即演奏或表演音乐作品。部分学校、幼儿园、精神病医院,如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精神卫生中心、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3.结合式治疗。即同时运用上述两种方式。但不同单位、不同病种的侧重点不同。如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坦龙观医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组、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等单位以参与式为主,辅以感受式治疗;而天津干部疗养院等单位则以感受式为主,辅以参与式治疗;4.音乐电治疗。是将唱片或磁带所发生的音乐信号经声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再经放大,然后由声频匹配器升压后输出的电流,音乐电流的频率为30~18O00Hz,既有低频电流成份,又有中频的成份,是有一定的节律、频率和幅度不断变化的不规则正弦电流。采用电极将电流导入人体。解放军202医院理疗科、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附院等单位很早就使用了这一治疗方式。在音乐电疗法基础上,我国医务人员又发明了音乐电穴位/经络疗法,这是极具本土特色的创新疗法,其作用原理是将音乐电流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发生很复杂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如镇痛,活血化淤,促进组织修复,调整内脏、内分泌功能,抗过敏,增强免疫等作用。受到国内外医务人员的普遍欢迎,国内多家厂商还据此生产出各种类型的音乐电治疗仪。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铁明、皇甫正贤最新设计出的一款治疗仪㉖,更是结合了电脑的软硬件技术,是一个基于87C552单片机的应用系统;5.音乐瞑想疗法。这是一种典型的音乐心理疗法,是在聆听音乐或自然音响的同时,进行联想、回忆、幻想等心理活动,使人进入一个优美、奇妙的境界,让身体处在一个音乐营造的良好氛围之中。国内不少医疗单位的心理治疗室中采用这种疗法;6.音乐气功疗法。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气功练习的同时,辅以相应的音乐。实践证明,音乐能促使练功者很快进人气功所需要的境界。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气功的伴奏音乐,已经成为习惯。另一含义则是指气功中专门有一类与音乐治疗有关的功法,如“六字诀”、“五音内视五脏法”、“化音功”等等[14],这些功法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声音(唱出“宫、商、角、徵、羽”五音,或“嘘、呵、呼、呬、吹、唏”六字)为练功的主导,不同的声音能与不同的脏腑共振,流通不同部位的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在以上六种方法里,音乐穴位/经络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是我国独有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对音乐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很多,但缺乏对疗效的评价方法。周为民先生对此做了有益的工作,他在《音乐治疗中的评价实施方法分析》㉗中认为:音乐治疗中的评价实施方法是指在音乐治疗活动中收集评价资料的具体操作技术。获取音乐治疗评价资料的主要实施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会谈法与心理测验法等。这些实施方法在获取音乐治疗的评价资料方面各有利弊,因此,在实践中应将这几种评价实施方法结合运用。使它们起到相互检验评价结果的作用。

二、音乐治疗涉及的疾病种类

通过文献的调研统计,在音乐、医学两大领域的期刊杂志、学术会议论文等专业性较强的媒体上,已经有500篇以上研究成果。而科普报刊上的普及型治疗,至少有3000篇以上。专业论文的主体,是对各类疾病的治疗研究。

1.精神疾病

精神病医院是我国音乐治疗应用最多、疗效最好、接受度最高的医学部门,因此,音乐治疗精神病的研究也最多。在所有发表的音乐治疗学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中,用于精神病方面的超过50%。

治疗精神病、尤其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浙江湖州市三院的朱毅平、金学敏在《音乐治疗氯氮平所致记忆力下降的对照研究》中,报道了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氯氮平”所致记忆力下降的疗效。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记忆力测定无显著差异(P>0.05),音乐治疗实验组治疗后的记忆力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记忆力无显著差异(P>0.05)。㉘

精神分裂症最典型的症状是情绪的“凝固”,音乐可以“溶解”变异了的情绪,从而产生治疗效果。盛嘉玲等人的论文《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研究》㉙、《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赵福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音乐感受性情绪的研究》,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邱宝森的《参与性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的心理效应》,济南市精神病院马龙的《音乐疗法对阳性精神分裂症血压、心率的影响》,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余振翔的《心理音乐声频电冲击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苏州市广济医院张建茵的《特殊病房、特殊治疗—多功能音乐心理治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部唐文忠的《音乐疗法与精神分裂症康复》,北京安康医院张德惠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音乐治疗前、后脑电地形图变化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理和疗效。

在其它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周为民《歌唱疗法对轻度老年期抑郁症的干预作用》㉚提出主动式音乐治疗有阻断老年抑郁症的作用。北京民康医院窦文德的《慢性住院精神病人音乐操作键盘乐器的体会与训练技巧》,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邢燕芳的《儿童性精神障碍心理音乐治疗研究》,贵州省安宁医院李顺仙的《应用治疗音乐消除精神病患者消极观念的体会》㉛,分别从不同方法、不同群体、不同角度上探讨了精神疾病运用音乐治疗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

2.神经系统疾病

国内运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系统疾患是脑卒中(中风)后遗症,较早的报告有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刘明嘉《音乐电疗治疗脑血栓形成后遗症60例观察》㉜,作者以患者肌力为主要观察指标,治愈率达38.3%,显效30%,有效31.7%。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以神经衰弱、失眠等较常用,如范洪峰等《音乐电高压静电治疗神经衰弱》㉝、郭桂荣等人的《音乐色光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疗效观察》㉞。

失眠是危害现代人健康的常见病症,美国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受到失眠困扰的高达30%!贪睡的年轻人尚且如此,中老年人就更为严重。台湾一千多万总人口,失眠者竟达549万。中国大陆的情况稍好,却并不乐观。而音乐治疗对解除失眠症状效果非常明显。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杜琼的论文《职业人员失眠症综合疗法疗效对比分析》[15]中,采用综合疗法(耳穴贴压与音乐疗法)治疗职业人员失眠症,方法是:随机选择不同职业人员失眠症患者37例(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与31例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的失眠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显效时间比对照组快(P<0.05),症状改善随治疗天数增加而更为明显,停止治疗也不易反弹,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第四十七医院马英等六位医护人员联名发表论文《音乐干预信息支持系统对术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㉟,为提高患者术前睡眠质量,他们采用以音乐为主的方法,将200例术前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参与术前音乐干预信息支持系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别于术前一天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高于对照组(u=5.023,P<0.001=)。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沈莉等《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失眠86例》,认为针灸治疗失眠,配合音乐会有更好的效果。㊱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是当代疾病谱中的高发病种,有专家称21世纪将是抑郁症的时代。音乐治疗对此类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徐伟选择手术前患者的焦虑症状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前焦虑情绪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PES评分及焦虑状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认为音乐治疗能缓解病人术前焦虑情绪,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l6]。杨凤池等人的论文《音乐治疗对眼底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㊲介绍的研究成果与上文类似。四川绵阳市404医院邓鸿等医师《音乐电针治疗焦虑症157例》㊳采用音乐电针治疗焦虑症,将患者分成音乐电针组及多虑平组,结果音乐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1.90%,多虑平组为65.47%,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CR焦虑量表平均总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两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证明:音乐电针治疗与抗焦虑药多虑平可相媲美,而对于各种原因不能服药者尤为适用。

对于抑郁症,音乐治疗的应用更加广泛。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王吉平、舒莉在《探讨音乐疗法对产褥期产妇抑郁情绪的影响》㊴一文中报道:他们选择2001年11月~2002年10月住院分娩或剖宫产的产妇65例,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以音乐欣赏,对照组则按一般常规进行护理。在调查前、产后1周~6周的每周末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测定。结果音乐疗法能明显降低产褥期产妇的抑郁情绪,特别是从第2周末以后,CES—D测定的实验组的分值都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认为音乐治疗可以降低产褥期产妇的抑郁情绪。而李咏梅《感受式音乐治疗对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干预效应》㊵则是对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后应用音乐治疗的探索,同样取得了满意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这种国际性的难治疾病,音乐疗法有其独到优势。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在《中国传统医药学对老年性痴呆、中风后遗症的防治》㊶一文中介绍了音乐和音乐穴位电刺激疗法的具体用法。广西龙泉山医院李梁《血管性痴呆的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㊷提出,包括音乐疗法在内的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可以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辅助疗法。具体方法为: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包括支持疗法、音乐疗法、行为矫正、文体活动康复训练及生活基本技能训练;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两组均应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GI)进行评定,并作3年的随访。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ADL及CGI—GI评分有明显下降,在治疗后6个月MMSE评分也有明显下降,3年内再住院率为16.7%。而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均无显著下降,3年内再住院率为53.3%。结论: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疗效,可提高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

3.各类疼痛

音乐治疗的镇痛作用是全世界公认的,尤其是中国的音乐电疗法的效果更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我国较早使用音乐疗法镇痛的科目是在音乐作用下的无痛拔牙和无痛分娩。此后不断拓宽运用范围,目前已经在大多数疼痛性疾病中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如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尹红、李军等在《音乐疗法对烧伤患者疼痛及焦虑的缓解作用》㊸提出:烧伤病人所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慢性而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常导致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下降。另外,由于在每分每秒之间延长的愈合间期病人所经历的疼痛程度不同,使得疼痛的治疗异常困难。过量服用镇痛药,药物的镇静作用导致生活能力及职业能力的下降,而音乐疗法却能在没有副作用的前提下发挥作用,随着镇痛治疗效果的出现,焦虑症状也会减轻。在嘉兴市第二人民医院陈宝、郑松等医师的论文《断指再植术后音乐疗法辅助镇痛的作用》㊹中报道了音乐疗法在断指再植手术后的辅助镇痛效果。他们选择了断指再植手术患者76例,按手术先后顺序的奇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扶他林缓释片并辅以音乐疗法,对照者仅口服扶他林缓释片,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度冷丁使用人次少于对照组。认为音乐疗法在断指再植术后能有效地辅助镇痛,减少吗啡类麻醉药品的应用,适宜在临床推广使用。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病症的首发症状。如何有效地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是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音乐治疗对骨科疾病导致的疼痛,完全可以用音乐疗法作为主要疗法或辅助疗法。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吕瑞革医师《音乐疗法在骨科疼痛病人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㊺就是对骨科疼痛病人在术前、术后护理的基础上加上音乐疗法的临床观察报告,初步观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的徐伟等医师《患者腰穿音乐镇痛的观察》㊻,报告该院1999年1~10月对50例患者腰穿时采取音乐镇痛的观察,有效率达60%。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胡晓萍的((音乐电疗治疗急性扭伤40例》㊼,则是使用音乐电疗的方式,治疗急性外伤疼痛的报道。

4.恶性肿瘤

即通称的“癌症”。音乐治疗用于恶性肿瘤,通常都是作为辅助疗法,目的是为了减轻病人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尽量延长患者寿命。有专家指出,针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的大剂量化疗和干细胞移植,是引起情绪紊乱、精神萎靡、意志崩溃的重要原因,而音乐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情绪对抗上述病理因素,是容易实行又花费不多的好方法。《癌症康复》杂志2004年第五期上《音乐能减轻癌症治疗的痛苦》,介绍了相关知识,并举例说明,接受过音乐治疗师治疗的病人,比没接受音乐疗法的病人焦虑少,情绪好。北京西苑医院肿瘤科项春雁、杨宇飞的论文《五行音乐对33例晚期癌症患者身心反应的初步调查》、《中医五行音乐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运用五行音乐,帮助癌症患者改善症状,调整身心。㊽方晋平、高玫的论文《癌症患者的性格缺陷与音乐支持疗法》㊾从心理学原理出发,提出不同性格缺陷需要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改善心理偏差,从而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支撑。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谢忠等在《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对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㊿文中介绍:通过临床实验验证自行编制的“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这种心理干预方法的效果,探讨心理干预能否提高癌症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260例化疗病人(实验组124例,对照组136例)进行了心理干预临床实验研究。采用中国癌症化疗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CC)及卡氏功能状态量表作为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状况和心理干预效果的测查指标,在实验设计和病人筛选时对医学变量进行了控制,同时对心理变量也进行了控制。结果:癌症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状况以化疗前最好,化疗后次之,化疗中最差。经过心理干预的癌症化疗病人,化疗后其生活质量各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化疗中仅以心理情绪状况明显提高。结论:“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这种心理干预方法简便实用,可明显提高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

5.心血管病

音乐治疗的另一大类适应症是心身疾病。所谓心身疾病,是指疾病改变表现虽然为生理障碍,但发病原因却与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重要影响的一类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高血压、冠心病等就是典型的心身疾病。音乐治疗对此类疾病均有较好疗效,其中又以原发性高血压最为常用。黄国志、卓大宏《放松性音乐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51是国内较早报道音乐治疗高血压的文章。黄绍宽等人的《音乐疗法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康复的作用》52、于兰等人《音乐放松辅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53等文章都是对高血压病人运用音乐治疗的报道。

冠心病也是典型的心身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都无法消除根本病因,需要结合心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广西医科大学吕桂芬等人《综合性心理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54,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包括音乐治疗、放松训练等方法在内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法,对100例冠心病人的血压(SBP、DBP)、血脂(TC、TG、HDL—C)、心电图ST—T、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等指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上述各种指标都优于对照组,认为音乐疗法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6.妇产科疾病

更年期综合症是中年妇女常见的心身疾病,高发于文化程度较好的城市女性。山东省荷泽市人民医院邢翠、耿魁芝《更年期综合症音乐治疗的探讨》55,认为音乐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更年期症状。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李小珍等《音乐辅助治疗在人工流产术中的疗效研究》56,选择50例术中采用音乐辅助治疗的人工流产病人为实验组,44例采用常规人工流产术病人为对照组,观察术前和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术中、术后疼痛程度,人工流产综合症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及阴道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术中的血压、心率变化波动幅度小,疼痛程度减轻,人流综合症的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认为音乐治疗是人工流产术中简便易行,无副作用,能有效地减轻术中和术后疼痛,减少人流综合症发生的辅助治疗方法。

解放军第401医院李淑娟等《音乐疗法在妇科病人手术中的应用》57指出:手术可引起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特别是非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病人的紧张、恐惧情绪尤为严重。音乐可以消除外界因素对心理造成的紧张状态,提高应激能力。文章对48例妇科病人在手术时采用了音乐疗法,效果满意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和分析。

7.皮肤科疾病

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以皮肤疱疹、疼痛剧烈为典型症状。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李玉萍《音频电疗配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58采用音频电疗配合药物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疗程10天。治疗组有效率93%(30/40),对照组68%(27/40)。提示音频电疗配合阿昔洛韦应用起效快,疗程短,疗效高。

8.内分泌疾病

苏晓清等人的论文《诱导放松与音乐疗法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血糖水平观察》、《诱导放松与音乐疗法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59两篇文章,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发病与加重往往与情绪行为有关,因此糖尿病又属于心身医学范畴。作者的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诱导放松与音乐疗法,对血压、血糖、果糖胺、尿蛋白排泄量等的影响,以期能为进一步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更有效治疗方法。通过临床治疗,证明能提高治疗效果。

9.胎教和儿童智障

我国运用音乐胎教比较早,据何化均等的《音乐疗法》[17]介绍,198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音乐治疗课题组,第一个课题就是音乐胎教。课题组和北京第六医院妇产科合作进行临床观察,和福建鹭江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胎教和胎教音乐》,和首都医院等单位合作研制出版胎教音乐作品《小神童》。1991年开始,广州和上海的四所弱智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音乐治疗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于1998年开展了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2000一2003年又开展了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胎教的实验研究也日渐增多,如杨冰等《彩色大多普勒评价音乐胎教对胎儿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探讨》[18]等一批论文即是其成果。

在音乐治疗智障儿童的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国音乐学院周为民在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研究较深,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如《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注意力康复作用的检测报告》、《谈我国智障儿童集体音乐治疗中的疗效评价方法》[19]。此外,何化均《弱智儿童音乐治疗的实验报告》、宋秀娣《弱智儿童的音乐康复治疗》60等,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就。注册音乐治疗师彭嘉华在“自闭症论坛”发表的《音乐治疗与弱能儿童的言语发展》61对音乐治疗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的原理和方法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他认为音乐对语言功能的康复原理是:“1).音乐与言语是共通的元素;2).歌唱和说话共享同一生理结构;3).音乐是多重感官的刺激和反应;4).音乐容易带来成功感;5).音乐提供了活动动机;6).音乐可提供不沉闷的重复机会;7).音乐可成为言语提示;8).音乐在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治疗的具体方法上,则提供了1).利用旋律,2).利用节奏,3).声音示范,4).利用乐器,5).利用音乐结构,6).训练呼吸控制与腔区共鸣”等具体的操作。作者认为这只是他处理言语问题儿童的一部分经验,利用音乐发展语言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在实际应用上,还须按个人或组合而作出变化和适应。

10.其他

近年来音乐治疗涉及的范围还有很多,但只有少量而零散的报道,简介如下:

l)献血:赵嫣红等人《音乐在献血过程中的效用》62,指出放松、舒缓的音乐能减轻献血者的紧张和俱怕的情绪,减轻献血后的反应,有利于无偿献血的普及。

2)戒毒: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余腊英《21例海洛因依赖自愿脱毒的护理体会》63对21例海洛因依赖者、临床脱毒病人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就有关问题及护理体会指出:病人脱毒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躯体不适,胃肠道反应,睡眠障碍,情绪不稳伴冲动,自伤或自杀倾向,体温异常,出院时仍有强烈的心理依赖。对这些患者分别给小剂量药物如氯氮平、冬眠灵、氯硝安定、丁丙诺非等及补液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以心理、音乐治疗,效果明显得到加强(住院4—77天。痊愈10例,显效8例,进步3例)。

3)美容:天津市整形外科医院美容中心卢彬等人《音乐疗法在美容整形手术中的应用》64报道:该中心自1998年以来将音乐治疗应用于美容整形门诊局部麻醉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减少麻醉剂的使用剂量。

4)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江苏大学虞子敏等人在《音乐疗法治疗校内人员亚健康状况》65一文中认为:校内人员如教师、学生、机关干部等多以脑力劳动为主,并且因承受种种社会压力,导致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校内部分亚健康人群进行音乐疗法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5)心理疏导:东南大学医学院的王纯等《论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调节中的作用》66,作者为了研究音乐治疗在当代大学生心理调节中的作用,采用被动式音乐疗法,根据成长小组成员特定情绪,选取不同曲目。通过聆听音乐、交流感情来进行心理治疗。试验表明,音乐治疗具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可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减压。

第六节 独具特色的中医音乐治疗理论和方法

中国音乐治疗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在国际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中医音乐疗法功不可没。在上述各种音乐治疗学的专著和论文中,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肯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有关音乐治疗的思想和方法,认为这是具有文献价值、实用价值的极其宝贵的遗产。很多学者专家在开拓我国音乐治疗学的过程中,在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科框架上,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在1996年第七届世界音乐治疗学术大会上,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作为中国代表登上主席台,大会主席就是以“世界上以传统医学理论研究音乐治疗学的专家”向70多个国家代表作介绍的67。

通过现有资料,笔者总结出中国学者对世界音乐治疗学的贡献,亦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内容:

(一)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心理的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憾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宜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来放松患者精神。这在中医理论中分别称为“怒胜思”、“喜生思”。尤其中医心理学“七情理论”中的“以情制情”理论,更是直接指导着音乐治疗的实践。而在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例如:“宫”作用于“脾”、“商”作用于“肺”、“徵”作用于“心”、“角”作用于“肝"、“羽"作用于“肾”。68

在上述思想的启示下,现代音乐治疗的研究也开始重视“声能”的物理效应,发现人体各个器官的不同振动频率,往往能与音乐的频率发生共振[20]。生理、心理双重作用机制的提出,为音乐治疗学从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分化出来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二)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

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三)在应用层面,中国音乐治疗将适应范围扩大到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说非常重视音乐的作用,据王旭东主编的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来看,中国音乐用于养生保健的范围从儿童的益智、老人的延缓衰老,到妇女的分娩、催乳,甚至美容健体,从不同人格体质的音乐纠偏,到一年四季不同时段的音乐调神……林林总总,范围十分广泛。

临床治疗和疾病康复,中国音乐治疗的适应面也较国外广泛得多,这从上文即可看出。

(四)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

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学上,比较突出的创造是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也是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疗法。其方法是采用毫针刺人穴位(或一定部位)后,通以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明显。而音乐电穴位疗法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如单纯性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失眠、原发性高血压初期、末梢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早期)、外伤后遗症、软组织扭挫伤、颈椎病、肌纤维组织炎等均有十分肯定的疗效。

第七节 思考和小结

从以上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治疗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践,一定会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很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学科内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根据上文的内容,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对待以下问题:

(一)音乐治疗学与音乐心理学的学科交叉重叠。目前我国音乐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大多从心理学立论、立题,形成学科交叉重叠,导致学术观念上的混乱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二)音乐学研究与医学研究的学科分离。目前我国音乐治疗学的学术队伍基本上是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简言之: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多数海外归来者熟悉音乐心理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从上述论文的内容看(作者主体大多数是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他们的音乐知识太过肤浅,尤其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其水平之低令人扼腕。

(三)上一问题导致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多数声称开展音乐治疗项目的机构,购买几张唱片、几台放音机或音乐治疗仪就可以开诊,不仅没有实验条件,甚至没有懂得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而音乐治疗专业的专业人员,由于没有相应医学方面的资质,无法开展专业治疗。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书籍、杂志社和报社刊登的科普文章、唱片公司出版的音乐治疗作品,不少是抄袭、拼凑之作……这些,直接导致我国的音乐治疗研究难以深入、难以普及。

(四)学科人才紧缺。一方面指开设音乐治疗学专业的学校过少,人才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指政策法规导致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他国家的音乐治疗学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资质审查的人才即可从事专业工作,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职位,即使有,医疗从业资质的审查权力却在卫生行政部门。所有这些也干扰着我国音乐治疗学的发展。

(五)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与现代音乐治疗学的观念冲突。这一问题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可以在学术争鸣中刺激学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学术内江,阻碍学科发展。因此,加强东西方音乐治疗学的比较研究,不失为好的方法。

对于我国音乐治疗学的未来发展前景,笔者抱有充分的信心。在此,借用《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文的观点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无论中西,每一种音乐治疗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只要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治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都值得重视,都应当得到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学习、借鉴、继承与发展,从而建立起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适应中国人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治疗学派,这才是中国音乐治疗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引文注释:

①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资料,1999年。

②《音乐探索》,2004年第三期。

③王旭东《娱乐疗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中医养生康复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本科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④中国学者刘泽伦,《胎教与胎教音乐》,台湾摇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

⑤台湾《音乐中国》,1997年第四期。

⑥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资料。

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⑧沈建军《音乐与智力》,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音乐与科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音乐与超常思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⑨朱丽叶特·阿尔文著,高天与黄欣编译《音乐治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⑩《胎教与胎教音乐》,台湾·摇篮文化事业司,1991年出版。

⑪王玉川主编《中医养生学》、傅世垣主编《中医康复学》、孟景春主编《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以上均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⑫王旭东主编《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⑭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⑮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⑯张鸿懿教授《世界各国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概述》,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资料,1999年北京;《发展中的音乐治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刘邦瑞《音乐治疗学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孙国荣辑译的《音乐治疗学(音乐学科介绍)》,《中国音乐》,1983年第四期。

⑰《国医论坛》,2003年(18卷)第5期。

⑱《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二期。

⑲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1999年。

⑳王旭东主编,金盾出版社1991年出版、国际村文库书店1996年出版。

㉑刘汉青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出版。

㉒张香桐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㉓咏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㉔蔡建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㉕举例的单位资料来源于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汇编的《音乐治疗学科信息》。下同。

㉖周铁明、皇甫正贤“便携式微电脑音乐治疗仪”,见《现代电子技术》,2002年第2期。

㉗《音乐探索》2004年第三期。

㉘见《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年(8卷)11期。

㉙《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年第2期。

㉚《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2003年第三期。

㉛见《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9年。

㉜《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第一册)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汇编,1984年。

㉝《中华理疗杂志》,2000年23卷第5期。

㉞《中国疗养医学》,1999年8卷第6期。

㉟《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8卷第6期。

㊱《中国针灸》,2002年22卷第10期。

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17卷第4期。

㊳《上海针灸杂志》,2002年21卷第1期。

㊴《上海护理》,2004年4卷第二期。

㊵《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第六期。

㊶《明通医药》,<台湾>1998年第六期。

㊷《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7卷第二期。

㊸《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6卷第十期。

㊹《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6卷第十期。

㊺《右江医学》,2003年31卷第六期。

㊻《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年5卷第一期。

㊼《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9年。

㊽见《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9年。

㊾《肿瘤防治杂志》,2000年17卷第六期。

㊿《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15卷第三期。

5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2年7卷第四期。

52《心血管康复医学》,2001年10卷第一期。

53《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5卷第六期。

54《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10卷第四期。

55《医学理论与实践》,网络版第21期,http//www mtp com cn/DZQK/20002319 htm。

56《中国校医》,2004年18卷3期。

57《中华护理杂志》,2002年37卷第六期。

58《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8卷26期。

59诱导放松与音乐疗法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血糖水平观察,《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12月第4卷第23期;诱导放松与音乐疗法用于II型搪尿病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江西医药》2003年38卷第六期。

60《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第三册、第四册>,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汇编。

61 http://www specialneeds org cn/sp_crowd/。

62《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3卷第3期。

63《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10卷第4期。

64《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2年11卷第2期。

65《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7卷27期。

66《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9卷第六期。

67见刘鸿泽著 中华医魂—新中国中医药对外交流纪实[M] 第一章第十节“把中医音乐疗法推上世界舞台的青年中医王旭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

68王旭东从中国音乐疗法再出发《音乐中国》<台湾>,1994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何化均、卢廷柱.音乐疗法[M].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1995,(12).

[2]张鸿懿.发展中的音乐治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2).

[3]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Z].1989.

[5]王旭东.音乐疗法的实施[J].音乐中国,<台湾>,1995,(14).

[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5).

[7]王旭东.从中国音乐疗法再出发[J].音乐中国<台湾>,1994,(2).

[8]王长城.五行音乐盒带的编制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9]陈菁菁.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探索,2004,(3).

[10]黄晓莹、黄涛.音乐治疗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22)(8卷).

[1l]成其讯.音乐和医学发展中的“顶尖治疗”:音乐治疗[J].医学与哲学,1998,(2).

[12]刘丽文.音乐疗法:一个愈趋重要的医学领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2).

[13]卢银兰、赖文.近20年来音乐疗法的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1).

[14]林雅谷主编.中华气功大全[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5]杜琼.职业人员失眠应综合疗法疗效时比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4,(4).

[16]徐伟.音乐治疗缓解病人术前然虑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2).

[17]何化均等.音乐疗法[M].学普及出版社,l995.

[18]杨冰千.彩色大多普勒评价音乐胎教对胎儿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4).

[19]周为民.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注意力康复作用的检测报告[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3);谈我国智障儿童集体音乐治疗中的疗效评价方法[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2003,(4).

[20]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