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专业教学,我在这里将自己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教案和实例,通过PPT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分享一点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论文写作是我们这个专业的重点和核心。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非常强调其中的一项要求,那就是论文写作必须具有时代感以及要有社会价值或意义。也就是说,论文写作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不能脱离所在的社会。论文要“年轻”,论文要有社会责任担当。
研究生学习阶段,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导师。大家应该知道,研究生导师,各自都有不同的受教育背景和学术经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们如果天真地认为同专业的每位老师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反过来,对于每一位有个性的老师来说,首先要认同这个学生是考入到自己就职的大学里来的,而不是自己独有的学生。比如说,在座的各位,你们是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不是某一位导师的私有学生。如果狭隘地把研究生学习归纳集中在一位导师身上,那么只需要单一跟导师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全日制在大学里学习。我这样说是想表明一个意思,那就是,专业老师虽有自己的特性和能力,但老师所在的学校才是你接受全面教育,拥有完整共同资源的培养机构。
基于上述,我想说,每一位老师发表他的研究生指导意见,必然带有他个人的观点和独立的个性,因此,我在这里讲研究生培养体验,完全是指导我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经历和感受,不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只能算其中一例,一家之言,更不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指导模式或样式。
落到实处谈研究生专业教学,先说一说我怎么备课。我选择一个最新的备课方案跟大家做介绍(播放备案文案PPT)。备课时,首先要回顾上个学期做了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对每位学生要有这样的安排和设计:上学期做了什么?下学期要做什么?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太一样,学术信息和状态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专业课备课教案,每一学期,每一学年都不能一样,我自己会有一个备忘。例如,本学年我为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叫“独立研究”,既然是独立研究,那么,根据每一个同学的实际情况便会有各自不同的一些独立研究项目或内容上的具体要求。
备课以后就是上课。怎么上课?我说一说我上课的情形。我课堂上的一个现象有趣、有用:课堂上,有同学将我讲的每一句话,包括讲话中的一些语气词都全程记录成了文字,不管是用中文讲还是英文讲,全都用电脑记写下来,做成非常完整的课堂记录。记录下课堂讲授和讨论的内容以后,学生用红色把讲课重点标出,然后再去跟踪查找、延伸阅读有关文献。
说到文献阅读,除了专业领域的论著外,我更看重阅读一些表面看来跟音乐没太有关系,而深层次与我们之所学有文化关联或内在逻辑关系的“野书”(播放授课状况及文献阅读书单PPT)。PPT里看到的这个书单,几乎没有一本书是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方向有关的。说到这里,我穿插举一个例子,我太太李秀英是声乐教师,她说,有些学生声音很好,但缺乏某些乐感。我和夫人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时的看法是,当有人说你不乐感,你可能不是基本乐科或音乐感知方面出了问题,而有可能是你音乐之外的书看得太少了,缺少对世界、对事物广泛而有深度的了解和理解。
指导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理论,一般习惯于让学生看一些概括性、归纳性、总结性的理论研究论著。当然,这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阅读内容。但在我个人看来,这些论著应该当作基础之基础看待。为什么?因为要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一定的实质性了解,就应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根本、存在方式,而这一存在根本、存在方式,就是我们广阔的中国农村乡间,因此我们叫它民间音乐。以农业为主要的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民间”的代名词可以是农村、农业、农民组成的社会结构。因此,我给学生开的书单,很多是跟农村、农民有关系的一些书,PPT里显示的书单就是这样开的。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不可以完全绝对地只停留在音乐的角度,在研究生训练阶段,应该加强学生对与传统音乐生存关系密切关联着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如有同学的选题和苏州道教有关系,那他就得把关系到苏州文化的文献作较为普遍的了解,否则的话,是没办法进入到研究层面做实际讨论的。在我看来,音乐学院的学生可能会缺少些什么,可唯一不缺的就是音乐。
研究生们在课堂上
除中文之外,还要读一些外文原著,民族音乐学方面的著作要多读一些。不仅要阅读,学生还必须提交作业,做学术笔记是我要求每一位研究生都必须做到的严格规定,最好是每天都做。比如,在课堂上上了学术研究方法内容的课之后,学生就得做专题作业,然后交给我,下次上课的时候需要回课,回课时,学生要讲上次课的内容及课后的感受和启发。又比如,上“口述史”课后要做延伸阅读,阅读后要谈读后感;“仪式学”文献阅读后要做学术史回顾;上了“宗教人类学论纲”以后,要交流感想和体会。同学之间有不同的阅读,就要有各自不同的阅读报告。阅读过程中,我对同学们的要求是,对自己不确认的概念,或者说不太清楚的名词、内容等,全都要标记下来,例如“殖民化国家”是什么意思?“美国替代了欧洲的地位”是什么意思?类似这些概念或表述,要认真钻研,不能只是单纯地阅读,要追究这些词句、话语后面隐掩着的意义。
刘红在课堂上讲课情形
论文写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同学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些欠缺。面对这种情况,我会让同学们看点诸如《红楼梦》这类名著,看看文学作品里有怎样生灵活现的文字描写。即便以前看过,带着现在的需求再看,感受和目的会有很大不同。这个我们叫“重启”(restart),有的时候叫“重新思考”(rethink),这都是要求用学术日记的方式来写作完成的。顺着这样的训练思路和途径,进入到专业上的实际运用,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除了写学术笔记之外,还要写学习总结报告,至少每个学期一次,有的时候是一个月一次。比如,这个同学一个月的阅读清单是这样的,阅读之后要对这个月的阅读做综述或写心得,归纳出小结,每个月都是如此。阅读中,要求同学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例如,时下大家热议中的“什么是深描”?“什么是浅描”?同学们不仅要结合产生这些概念的学术背景做理解、判断,还要学会与现实状态相适应地运用。这样做,既是学习过程的记录与描写,也是学术界倡导之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方法之实践。
最后,我将我指导两位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为教学实例,向大家做展示汇报,分享其中感受(播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记录PPT)。
第一位学生,本科毕业于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古筝专业。她原本是准备考我们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研究生的,结果没考上,然后就转向考了我的研究生。入学刚开始,她觉得音乐学太难了,对于一个学习音乐表演专业的同学来说,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她不知道如何选题,选题之后如何写文章?最终她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是苏州道教音乐的“曹谱”研究,我说,既然选定了这个课题,你就要把选题范围内的既有研究文献看遍读绝,对“曹谱”要逐首分析,刨根问底。她真就这样做了,查阅遍所有文献,并将90多首乐谱从曲目来源、运用场合、形态特征、功用意义等方面一首不漏地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另外一名同学,本科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学习古筝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习也是从零开始。她的硕士论文选题是香港道教蓬瀛仙馆中元法会仪式音乐研究。多次跨境做田野,与道人交朋友,利用香港中文大学优厚的图书资源,一番刻苦努力,最终以16万余字的篇幅完成了她的毕业论文。
上述两位同学本科学的都是音乐表演专业,没有理论基础。这种情况我不怕,俗话说“一张白纸好画画”,我不觉得没有基础就等于一无所知。事实上,他们掌握的背景知识和储备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的资源是丰富的,有基础的,就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如何启发,如何交流。我相信有基础和没基础,都可以教,只是教的方法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