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广陵散》三谱初考
赵晓霞 华音网 2022-04-15

《广陵散》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乐曲,来源于两千年前,它定谱于唐代,出版谱刊于1425年的《神奇秘谱》。表现了战国时期聂政替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乐曲旋律激昂、慷慨,表现了正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在古琴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古琴专业的演奏者,在对《广陵散》一曲多年的演奏过程中深深感到此曲作为古代“琴曲之王”的重要性,其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性和学术价值上所涵盖的深广性等方面都具有研究的重要意义。

从存见的琴谱中不难发现许多同名不同谱本的琴曲,其各个谱本的艺术价值,流变过程,来源背景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差异性。已知收有《广陵散》的谱本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古音正宗》、《琴苑心传全编》、《裛露轩琴谱》、《蕉庵琴谱》、《希韶阁琴瑟合谱》、《琴学初津》、《十一弦馆琴谱》、《琴学丛书》数本。

通过古今学者与前人们的努力与探索,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琴曲《广陵散》在现存谱集中最具重要性的三个版本,分别是明·朱权《神奇秘谱》与明·汪芝《西麓堂琴统》两个谱集所收录的三首《广陵散》。笔者对上述三个谱本的研究,尤其是在谱本的差异性上的探索持有高度的心力投入。

三谱在乐曲标题上基本相同,在音乐的主体旋律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在指法繁简程度,音乐前后次序,情绪表现程度上又各有不同。在古琴近代的演奏群体中以《神奇秘谱》本为主,管平湖先生打谱的《神奇秘谱·广陵散》在情绪表达与艺术表现上都与此曲的音乐内容相符,因此广为流传。而《西麓堂琴统甲;乙谱》甚少有人演奏。

本文以此曲的文献记载为依据,以管平湖先生打谱的《神奇秘谱·广陵散》谱本,与笔者对《西麓堂琴统·广陵散甲;乙谱》的重点段落的打谱进行比较研究,并就三谱的音乐形态,段落结构,标题背景,技法流变,调式考察等方面的进行辨析。以期在总结前人的音乐成就同时,对此曲的理论认识和演奏表达有进一步的实际深入。

第一章  三谱在文献中的著录

第一节  三谱的源流和时间

一  文献记载

《广陵散》是我国古代一首极为著名琴曲,曲名见于东晋嵇康传略,而东汉蔡邕《琴操》中的《聂政刺韩王曲》即《广陵散》的本源这一观点,已为今天琴坛视为定论。此曲保留了汉唐遗音,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杀伐搏斗气氛的乐曲。

它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在古琴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存收有此曲的琴谱有十一种,其篇幅也为存见中最长的琴曲,达四十五段,曲体结构庞大,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乐曲旋律丰富,技巧复杂,旋律激昂、慷慨,整体表现出一种英雄的气概。此曲高尚的情操和高超的艺术使其在古代被称之为“琴曲之王”。

本文将对《广陵散》一曲的谱本情况进行梳理。由于文献中关于《广陵散》的记载很多,现将三国至元代重点史料列如下表:

《广陵散》相关记载

二  存谱与解题

现存收有此曲的谱集或谱本

除上述谱本外,另有晚出琴谱数本收录《广陵散》,本文暂不涉及。现存数种收有此曲的谱集中,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与明·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两本谱集中《广陵散》的三个版本,最为古老,主要旋律和结构技法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本文主要对这三个谱本进行初探。

《神奇秘谱》本《广陵散》解题:有臞仙语按“琴史曰,晋书载:广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时司马懿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吏。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之礼,会以此憾之,因谮康欲助毋丘俭。司马懿既昵信会,遂害之。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于世。惟康之甥袁孝已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已窃从户外听之。

至乱声小息,康疑其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已。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已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西麓堂琴统》本《广陵散》解题:“晋谯国嵇康善琴,尝游会稽宿华阳亭。有异人夜诣康,授以广陵散曲,使秘勿传。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马懿将刑康东市,复取琴弹之曰,‘广陵散绝矣’。

先是,其甥袁孝已从康学琴,每叩是曲,辄靳不许。康夜弹琴,孝已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觉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已所闻止三十三拍,后因续成八拍,总四十一。其名曰广陵散者,扬州本广陵地,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韩皋闻鼓琴至止息,叹曰,‘美哉,嵇康之为是曲!’即此。”

比较上面两个谱集的解题可以得出这几点信息:第一,《广陵散》的原始作曲人是谁尚不清楚;第二,嵇康死后《广陵散》并未“绝矣”,解题记载由他的外甥袁孝早已偷学并增加段落;第三,《神奇秘谱·广陵散》的来源非常久远,是朱权所称的“太古神品”之一,为“昔人不传之秘”,故而此谱的来源是目前存见谱集中最为古老的,而《西麓堂琴统》并未提及此谱本的来源;第四,《西麓堂琴统》中认为《广陵散》的命名是指魏国散亡于广陵之地;第五,《西麓堂琴统》提到了韩皋的观点,认为《广陵散》为嵇康所作。

关于上述中关于此曲曲名含意,原始作者,版本先后等问题是历代争论的焦点,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比较。

第二节  不同文献的分析情况及谱本比较

一  关于《广陵散》的曲名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聂政刺韩王》《广陵真趣》等。《广陵散》的名称最初见于应璩(190-252年)《与刘孔才书》去蔡邕年代未远:“听《广陵》之清散。”关于此曲曲名的含意:《西麓堂琴统》解题中提到的“其名曰广陵散者,扬州本广陵地,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认为《广陵散》的命名是指魏国散亡于广陵之地,这是与真实含意所不符的。

近代杨宗稷,戴明扬两先生及王世襄先生等人都在自己的论著中对此说法详加辨正。“散”表示乐曲的一种名称,既如操、曲、引,都是指琴曲的意思,而“广陵散”是指在流传在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显然这一说法更加合乎情理。

二  原始作曲人与作曲时间

《世说新语·雅量》(420-581年):“嵇中散(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但事实上,琴曲《广陵散》并未就此绝矣,而是经历代琴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历史文献中关于《广陵散》原始作曲人的记载基本分为两种观点。

一说是认为《广陵散》系嵇康所作。如唐韩皋(780前-821后)论《广陵散》云:“嵇康之为是曲,其当魏晋之际乎!” (《旧唐书》)又如北宋《琴曲谱录》云:“《广陵散》,嵇康作,”等等。但是这些观点经过历史文献的诸多证明是一个谬误。《广陵散》早在嵇康之前已经流行。如晋代潘岳(247-300年)《笙赋》中提到“流《广陵》之名散”,能反映出《广陵散》在当时已是很有名的琴曲。嵇康在《琴赋》中也提到《广陵散》是和《东武》《太山》等曲并列的,表明他是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评价此曲,恰可说明非他本人所作,应是向他人所学。

查阜西先生《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中推论出《广陵散》作曲时期应是在汉晋民间。明代《神奇秘谱》中《广陵散》序称此谱为“隋宫中所收之谱”,可以得知此曲传谱源于隋唐时期,并由此推断出它的作曲时间应该相当古老,为汉晋民间是比较合理的。所以说《广陵散》一曲早于嵇康之前已经在民间流传,并且在嵇康死后不但并未失传,相反的是得到了历代的音乐家新的补充与完善。

三  三谱先后出现的时间

在存见的谱本中,《广陵散》作为标题出现于现存谱集中的时间最早是明洪熙元年(1425年)朱权撰辑的《神奇秘谱》。“《神奇秘谱》北京图书馆藏,三卷,刻本,明朱权(臞仙)辑,前有洪熙已巳三月一日臞仙自序。上卷称为“太古神品”,凡十五曲。卷末注记:“前数曲,旧谱无句点,近于暇日,窃以私意详其声趣,点于句下,庶为知音者察焉,龙集辛末夏四月谨志。中、下卷称为“霞外神品”凡四十八曲,共六十三曲”《广陵散》收录在《神奇秘谱》上卷《太古之操》里。

《神奇秘谱·广陵散》减字谱

明嘉靖二八年(1549年)汪芝撰辑的《西麓堂琴统》中也收有《广陵散》两谱,(以下简称西甲本和西乙本)。“《西麓堂琴统》钞本,天津李允中藏旧钞本。共二十五卷,明汪芝辑。前有嘉靖四年乙酉秋七月唐皋序;一至五卷,分论声律、琴制、字谱及杂说等,其中第五卷字谱指法,大部阙佚,仅残存卷首二页。六至二十五卷计收琴曲一三八曲,在明代琴谱中收曲最多,而且都是有比较可靠的来历的。”《西甲本》与《西乙本》两曲收录在第廿二卷。

上述两个谱集中的三首乐曲存在一定关联。《神奇秘谱·广陵散》(以下简称神本)从指法特点,记谱法,音乐旋律等方面都显示出这一版本最为古老;其次是《西乙本》,其曲调与《神本》虽不尽相同,但其部分音乐素材与《神本》颇为相似,情绪表现也符合《广陵散》所表现的激扬的故事内容;

《西麓堂琴统·广陵散甲谱》减字谱

而通过打谱的比较,《西甲本》无论在音乐本身的指法特点,旋律起伏等方面来看,都非常清晰的显示出该曲虽在个别情绪与前两首相近,但整体风格像是另一首乐曲,应该是经过后人的调整和修改,应是时间上最晚的谱本,因此流传甚少。通过对三首琴谱的考查,笔者认为《神本》与《西乙本》在音乐素材上有一定的相似,《西甲本》与前面两首琴曲的相比较略有相似。

综上所述,可以做出以下结论:《神本》和《西甲本》和《西乙本》三个谱本的《广陵散》是在实际音乐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的乐曲。其中《神本》的流传最为广泛,而《西甲本》与《西乙本》都鲜少有人演奏。本文将以管平湖先生对《神奇秘谱·广陵散》的打谱为例,并将《西甲本》和《西乙本》重点段落打谱出来,与《神本》做比较。

《西麓堂琴统·广陵散乙谱》减字谱

四  简述三谱指法流变

减字谱是指用简化的汉字记录古琴演奏技法与演奏过程的记谱法。《广陵散》三谱均是以减字谱记谱的。而减字谱从唐代曹柔(730-?年)创立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就《广陵散》三谱的减字谱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指法的减字谱就有着不同的变化与区别。还有一些指法,虽然减字谱记法相同,但表示的却是不同的两种指法,这一点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如管平湖先生在《从“幽兰”“广陵散”的谱式谈到减字谱的时代问题》中提到的,《神本》中的“女”,相当于文字谱中的“案”(按),即按弦之意,与后期其它谱本中的“女一”完全不同,后期的“女”作“如”字解,即两弦如一声的意思。历代琴曲中《广陵散》属于典型的声多韵少。从演奏技法来看,左手较为刚直凝练,右手复杂且磅礴有力。

以“拨刺”指法为例,宋楼钥在《弹广陵散书赠王明之》一文中提到:“此曲多泼攦声,盖他曲所无者。二序,正声,乱声或以此始,皆以此终。。。。。。那尤致意于宫商二弦。”这里的“泼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拨剌”。说明此曲独特的手法,是加深其哀愤感慨的重要因素。有关《广陵散》三谱指法的流变,笔者结合王世襄先生《广陵散说明》一文,试画下表:

三谱指法比较

通过上表对三谱指法流变的对照,我们不难发现,《神本》最为古老,其所用的减字谱有一些还带有文字谱的痕迹;《西乙本》次之,除了个别指法还未彻底脱离文字谱的影响外,其余已符合较成熟的减字谱;而《西甲本》与前面两谱相比,指法最为简化,也最为接近近代的记谱法。

第二章  三谱结构布局与标题比较

第一节 段落结构

关于《广陵散》各谱本的段落情况,从现存材料来看,除了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神本》和《西乙本》为四十五段,《西甲本》为四十四段之外,唐李良辅(约8世纪初叶)的《广陵止息谱》为二十三段,到唐吕渭(734-800年)《广陵止息谱》增为三十六段,北宋景祐时(约1035)的《琴书》记载为四十一段,南宋楼钥(1137-1213年)与元耶律楚材(1190-1244)弹的都是四十四段的谱。

据王世襄先生《广陵散说明》一文中的推论认为:“我们虽不能根据这些史料去推断《广陵散》每次增续的年代,也没有足够的材料可以证明每次的增续都是同一个传谱,但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相信《广陵散》是由短到长,经过多次的丰富发展,才达到明代《神奇秘谱》所刊印的四十五段的规模。”本文研究的三谱,各段落均以汉字“一、二、三...”依次分段,且大部分段落皆有小标题。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谱本分句标记的不统一。《西甲本》全曲均有以句号(“。”)为分句的标号,而《西乙本》除了“慢商品”“长虹”两个段落有句号分句外,其它部分都没有分句的标号。《神本》也无分句标示。

这一异同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三曲古老程度的不同。由于记谱年代越远,其分段标记越原始,甚至根本不做分句标示。反之,记谱年代越近,其分段标记越详尽、明确,也为后人的打谱分句提供了方便。故由此反映出《西甲本》的成谱时间最晚。下图为笔者对三谱段落布局与小标题的比较图表:

三谱结构布局与小标题比较

从以上也不难看出,《广陵散》三谱段落结构与小标题大体相同,其中:《神本》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共计四十五段。除第一段外,各段均有小标题。

《西甲本》没有开指,(但曲名前另附“慢商意”不计为段数)分为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个部分,共计四十四段。除第二段第三段无小标题外,其余均同于《神本》。

《西乙本》无“开指”,但小引前另加“慢商品”一段,其余段落结构和《神本》一致,全曲都共分开指、小序(小引)、大序、正声、乱声(契声)、后序六个部分,各部分的段落总数也都相同,共计四十五段。小标题上第十段“取韩”作“取韩相”,第二十二段“烈妇”作“别姊”,第二十三段“收义”作“报义”,第二十四段“扬名”作“扬明”, 第四十二段“长吁”作“长呼”,第四十四段“恨愤”作“愤恨”,其它小标题同《神本》一致。

第二节  标题异同

传统琴曲多有小标题来体现故事内容或主旨思想。《广陵散》一曲的小标题是我们探寻曲意的重要依据。当然由于乐曲本身是一个经过历代发展的过程,所以其小标题也应是历经变迁。在看待小标题的准确性或者与音乐的一致性上的问题时,免不了要对其几个版本的异同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三谱的小标题大同小异,其小标题的区别在于:《西乙本》第十段“取韩”作“取韩相”,第二十二段“烈妇”作“别姊”,第二十三段“收义”作“报义”,第二十四段“扬名”作“扬明”, 第四十二段“长吁”作“长呼”,第四十四段“恨愤”作“愤恨”。

其中值得说明的是:《神本》、《西甲本》第十段小标题均为“取韩”, 能反映出此曲表现内容与汉蔡邕《琴操》、《大周正乐》、《琴书大全》等文献的记载中的《聂政刺韩王曲》的故事密切相符。其故事内容主要记载了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上述两个谱本的小标题符合聂政刺杀韩王的内容。

而《西乙本》第十段小标题为“取韩相”。《战国策》、《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是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相交甚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西乙本》的小标题恰好符合聂政刺杀韩相的故事,这就与《神本》和《西甲本》中刺杀韩王的内容有所不同了。

为什么三个版本小标题上会有这样的差异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各个谱本所载的文献资料的内容不同而造成的差别。《神本》《西甲本》的小标题应是根据《琴操》等文献的内容而来,《西乙本》的小标题更符合《史记》等资料显示的故事内容。而“取韩”还是“取韩相”也是学术界历来喜欢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乐曲音调的张力对比,以及音乐情绪上的慷慨激昂来断定,“取韩”这一小标题更为精炼准确,符合聂政替父报仇的愤慨之情,也更能体现《聂政刺韩王曲》的乐曲内容。

《神本》、《西甲本》第二十二段小标题“烈妇” 表现的是《聂政刺韩王曲》(汉蔡邕《琴操》)中聂政母亲冒死认尸的故事内容,而《西乙本》的“别姊”则更接近明蒋克谦《琴书大全》中《报亲曲》(俗名《聂政刺韩王曲》)中聂政姐姐认尸的故事内容。两种小标题描写的是聂政不同的两位亲人,虽尚不能肯定到底是聂政母亲还是姐姐,但是在刻画音乐表现与故事内容的悲壮愤慨之情上却是一致的。

第三章 三谱音乐形态

第一节 三谱音乐分析

本文研究的《广陵散》的三个谱本在音乐旋律上交织起伏,材料变化既然有相似也有不同。在历代琴曲中,唯有《广陵散》的音乐表现为悲壮激昂。历史文献中有关《广陵散》音乐情绪的记载很多。

如北宋《琴苑要录·善琴篇》引《琴书止息序》称:“其怨恨凄感,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怫郁慨慷,又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详细的描写了此曲丰富激昂的表现力,不是简单的乐音能涵盖的。

又如元代耶律楚材 《弹广陵散终日而成因赋诗五十韵并序》,也对《广陵散》的音乐形象做出了精炼概括:

“亡身志慷慨,别姊情惨戚,冲冠气何壮,投剑声如掷,呼幽达穹苍,长虹如玉立。将弹发怒篇,寒风自瑟瑟,琼珠落玉器,雹坠渔人笠,别鹤唳苍松,哀猿啼怪栢。 数声如怨诉,寒泉古涧沚,几折变轩昂,奔流禹门急。大弦忽一捻,应弦如破的。 云烟速变灭,风雷恣呼吸。数作拨刺声,指边撵霹雳,一鼓息万动,再弄鬼神泣。”

下面,笔者将以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打谱的《广陵散》为参照,对三个谱本的《广陵散》的音乐加以对比。

《神本》曲体结构

1《神本》“开指”

2《西甲本》“慢商意”

3《西乙本》“慢商品”

《神本》“开指”与《西甲本》“慢商意”、《西乙本》“慢商品”三部分部分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在乐曲结构上都属于引子部分,三谱都反复重复主音,整个段落的实际作用等于确定慢商调的调性色彩。三谱不同之处在于:

(一) 名称、位置不同:《神本》的“开指”与《西甲本》的“慢商意”,《西乙本》的“慢商品”三个部分名称不同,所处位置也稍有区别,《神本》在第一段,《西甲本》在曲名前,《西乙本》也在第一段。

(二) 旋律均有出入:古代琴曲多以泛音段落或速度缓慢节奏自由的散版为乐曲的起始。本文所研究的三个谱本的开指部分在情绪表达上不同于其它传统琴曲。《神本》虽以泛音开始,但情绪激荡,不同于一般琴曲的温和优美,以极具爆发力的双泛音营造出紧张的情绪。整段以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交替演奏,音域跨度也非常明显,确立了整曲慷慨跌宕的基调。

《西乙本》“慢商品”这段旋律是以重叠的一二弦同音开头,不同于《神本》的泛音开头,整段没有使用泛音。旋律素材与《神本》较为相似,在情绪表达上有着类似的效果。《西甲本》“慢商意”开头虽也以同音重复出现,但织体节奏相对平淡,旋律起伏较为稳定。段尾运用泛音音色,但乐音舒缓,强度表现上不如《神本》强烈激昂。

1《神本》“止息”

2《西甲本》“止息”

3《西乙本》“小引1段”

以上谱例中《神本》与《西乙本》“小序”(“小引”)大部分旋律主体相同,《神本》这部分的音乐从调性的游离对比不稳定逐渐到发展到明确肯定,运用“大间勾”和“小间勾”的节奏性指法的在每段段首的再现减缩,将音乐推向旋律更加主明朗的大序。《西乙本》这部分旋律从曲调主音到节奏特点都与《神本》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互为体现。《西甲本》在这段同一位置的旋律与其它两个谱本对比有一定区别,除了个别骨干音类似,其余均不尽相同。

1《神本》“井里”

2《西甲本》“井里”

3《西乙本》“井里”

《神本》与《西甲本》“井里”段属于大序部分的引子,都以简短切反复有力的泛音演奏,多次重复,强调了主音C。突出主旋律的坚定。其中《西甲本》“井里”包含了《神本》“井里”和“申诚”的主调素材。《神本》大序“井里”“申诚”“顺物”三个段落的音乐素材,在《西乙本》“井里”段中有体现,所以此谱这段旋律较其它两本长许多,并运用了泛音,按音,散音三种音色。在主题旋律的发展上交叉出现,并且相互渗透,不断结构与变奏。

三谱的正声都为十八段,其变化层层深入升华,旋律更加鲜明强烈,是乐曲的主体所在。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愤慨到不畏强暴立志复仇的过程和斗争精神。正声部分几乎都不同程度运用了大量叙事型泛音音调,有的旋律中泛音与散音的同音在高低音区上反复对比营造了紧张感。

1《神本》“呼幽”

2《西甲本》“呼幽”

3《西乙本》“呼幽”

《神本》“呼幽”的旋律在《西甲本》“取韩”及《西乙本》“取韩相”中有体现。以上谱例中《神本》的一个短小的动机在这段共出现三次,虽然简短,但在后来在主体部分中的“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各段通过一系列节奏性泛音短句,得到了变化,起到了音调的预示作用,使音乐情绪逐渐激动。

《西甲本》“呼幽”段看似在F调上,实则与《神本》有明显相近体现,节奏特点近似,中间反复此乐句原旋律,与《神本》有异曲同工之意。《西乙本》“呼幽”所显示的主干音调实际来源于《神本》“忘身”部分。其开头的主干音实际与《神本》相同,也重复两次,但发展略显简略。

1《神本》“徇物”

2《西乙本》“沉思”

3《西甲本》“徇物”

《神本》“徇物(一名移灯就座)”是一个独立段,整段反复了一次,将前面密集的泛音段落在低音区的按滑音下速度突然转慢,浓烈的“吟猱绰注”,乐句间时而紧凑压抑,时而松弛厚重,将跌宕的节奏充分的表现出来,看似不平均,实则深沉的丝丝情绪都酝酿其中。

《西乙本》的“沉思”段与《神本》“徇物”段开头部分的音型与织体非常相似,并且同样原句重复一次,以加深情绪的厚重感。《西甲本》“徇物”段节奏稳定,不断强调主音,为后面强烈激动的音乐情绪做了稳定的铺垫与对比。

1《神本》“冲冠”

2《神本》“长虹”

此曲“冲冠”“长虹”“寒风”“发怒”“投剑”等段落基本都是是全曲最激烈的部分。运用了“拨”“剌”“滚”“拂”等指法和连续的模进,使愤慨的情绪达到高潮,展现出旋律的高昂,刻画了强烈且变化丰富的情绪,使主题音调的呈示、再现、对比和变化严谨而有层次。

上谱例中的旋律在“峻迹”、“守质”、“归政”、“誓毕”、“终思”、“同志”、“用事”、“辞乡”气冲”“微行”的段尾里均重复出现。乱声是在正声基础上的自由变化和延伸发展,是对聂政壮烈举动的歌颂与赞扬。

《广陵散》的乱声共十段,每段曲调均较简短, 正声各段主题材料进一步变异,衍生和再现。但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神本》“悲志”

后序多为主题音调的变奏,并无新的材料,许多乐句都可以看得出是来自前乐段的模进,扩张或减缩,并将原有材料重新组合。

1《神本》“亡计”

2《西乙本》“亡计”

2《西甲本》“亡计”

最后一段“亡计”是全曲尾声的结束段,音乐情绪饱满有力,三谱都是结束在主音上,不同的是:《神本》最为有力,以强烈而沉重散音一二弦低音结束全曲;《西甲本》用泛音单音来结束全曲略显气势单薄;

《西乙本》则用泛音高低八度双音结束,能显示出结束感,强度上不如《神本》震撼。三谱在音区音色,厚度张力上的不同处理,在意境的深化上表现出了各自谱本的所承载的情绪强度上的差异性。

由此可见,此曲的音乐发展紧密且复杂多变的。三谱内部具体结构的各异造成了其旋律延展的不同,《神本》音乐最为激烈动人,《西乙本》的曲调也较为流畅丰富,与《神本》有多处相近,而《西甲本》曲调更平淡简炼一些。通过对三谱旋律走向,乐句结构,情绪对比,速度快慢,指法特点等角度的考察得出:

1)《神本》音乐性格较鲜明,音乐材料丰富,对比性强,时而舒缓深沉,时而粗犷激烈, 在许多段落结尾的乐句,多次运用了低音的同音重复,使情感的张力在段末得到有力的补充。它在乐曲的结构、音乐表现能力诸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音乐发展和旋律结构都呈现出大型琴曲的复杂性。

2)《西乙本》整体在音乐起伏呼应的层次上不如《神本》明确清晰,但这两个谱本仍有多处相同相似的材料基础和旋律因素,以变体的形式进行重组,通过饱满悲壮的旋律风格,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琴曲的音乐特征。

3)《西甲本》在“乱声”之前的音乐主体与《神本》有一定类似,“乱声”之后的旋律与其它两谱本基本不同。其曲式形态与旋律素材,较前两版本虽有类似,但较为简练、平稳,音乐结构与前两谱本区别较大,风格相对平淡,在音乐的运动进程中,变化细致、但情绪力量略显不足。

第二节  调式特征

《广陵散》从调式上来讲是一首宫调式乐曲。全曲在C宫调式与F宫调式中交替运用。《神本》与《西甲本》《西乙本》三谱均标明此曲用“慢商调”演奏,即:宫,宫,清角,徵,羽,宫,商。古代文献中提到将其第二弦慢低,与第一弦成同度。如:宋代楼钥云:“叔夜千载人……幽愤无所泄,舒写向桐梓,慢商与宫同,惨痛声足备。”。

宋代徐理《琴统》云:“世传广陵散为慢商调。所缓之弦乃第二弦,所同之音乃第一弦。是则以黄钟律推其调也。但第三弦合改仲吕为黄钟角,则慢二始得为慢商。”这种调式在琴曲里一般称为外调,具体的调弦法是在正调(F调)定弦:C-D-F-G-A-C-D的基础上将二弦将低一个大二度,使其与一弦同音,定弦为:C-C-F-G-A-C-D。目前已知琴谱里唯有《广陵散》是这种调式。

古代将七弦称为“宫,商,角,徵,羽,文,武。”其中一到五弦又象征着“君,臣,民,事,物。”故称一弦为“君”称二弦为“臣”,所以历代就有关于降低第二弦是否有夺君之意的争辩。如:唐代韩皋云:“其商弦,与宫同音,是知臣夺君之意也。”而民国杨宗稷在《琴学丛书·琴镜续》卷二中明确提出相反的观点:“一二弦宫商同音,亦非君臣同位之说。”

本文暂且不探究这两种观点塾是塾非,从音乐表现的实际而言,一二弦同音,强调了宫音,加重了低音区旋律的强度,在段尾多用“拨剌”“滚拂”等指法,从音响效果上增强了音乐的厚重感,起到加重气氛的作用。正是由于全曲在调性色彩上的交替变化,从而推进了旋律的发展,提升了音乐的张力。

综上所述,《广陵散》一曲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流传,无论从结构布局、旋律手法、调性色彩、调式安排、乐曲内容、塑造形象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古琴音乐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是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艺术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广陵散》的三个谱本从不同层面显现了此曲的艺术特征与精神内涵。《神本》是现存谱本中最古老的谱本,其音阶、调式、旋法、曲式结构、演奏手法等方面都对其余两个谱本有着深刻的影响,《西甲本》与《西乙本》的是对《神本》的继承与发展。

当然,《西麓堂琴谱》是否另有来源或晚出版本,以及《神本》是否还有其它版本的衍变,尚需有待研究。通过对三个版本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古琴曲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在一脉相承的同时,不同时期的创作者和记录者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及艺术创造融入到打谱和记谱的过程中,为古琴的发展保持着经久不衰的艺术活力。

阅读